年4月18日,党中央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30年来,浦东新区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践行宗旨、创新工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这其中,与浦东开发开放30年同步,拥有30年教龄的园丁们,以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者和见证者身份,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浦东教育的热土上,立德树人、春风化雨,用浦东教育人的智慧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浦东教育人的优秀代表,也是众多优秀浦东教育人的缩影。

杨思高级中学副校长丁勤

三十年,胸怀大爱大识,多重身份铸就精彩人生;三十年,常持善心善行,一心教育启迪学子智慧。因为爱,她跨越浦江,扎根浦东;因为爱,她急学生所急,留下九级伤残。她用灵魂触动灵魂,谱写着“华茂之树,基于杨思”的精彩故事。

浦东新区新长征突击手

上海市优秀辅导员

(向上滑动启阅)

春风化雨三十载不忘初心再出发

年,是丁勤老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第30个年头。30年来,她与浦东共同成长,是浦东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见证者。

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刚参加工作的丁勤老师与一位家住浦东、工作在浦东的青年相恋。年她嫁到浦东,工作也转而落地浦东。

年,丁勤老师借调浦东新区社发局团委挂职锻炼,担任少工委执行干事。走进浦东大道号那栋红瓦灰墙、朴素得让人无法想象的小楼旁,丁老师真实地体验了“小政府大社会”理论在浦东改革开放初期高效实践的超前性。年她调入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年踏上了副校长岗位。

教育的原点是育人,“扬善慎思”的校训在丁勤老师的心中扎根。在课堂中,她为学生诵读林觉民《与妻书》,总是含泪告诉孩子们:国家不幸,个人安逸又来自何方?她和学生一起分析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玛蒂尔德的虚荣与自尊;她引导他们一起膜拜“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一起成为苏轼的千年粉丝。她的点滴叮咛宛如春风化雨,在学生的心田植入真善美的种子。善言善行,善举善为,她用灵魂触动灵魂,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年高考第一天,她为了帮助一名走错考场的学生迅速到达应到的考场,天雨路滑中摔倒在学校的台阶上……尽管不是自己的学生,尽管为此留下了九级伤残的永久病痛,但得知那名学生准时、顺利地参加了高考,她欣慰地笑了。

为推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发扬,成为身为副校长的丁勤老师的心头事。她把接力棒牢牢握在手中,让厚重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养成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进而起到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软”作用。学校“桃李园”里红心柚树、枣树、山楂树、香橼树等,两排二十年前师生共同载种如今长得挺拔的香樟树,师生们的校服、校训石、校训印章……哪怕是大楼拐角处一面小小的整容镜,她都用心参与谋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她就这样默默地将自己的有限之思、微薄之力奉献给杨思高中,和学校管理团队一起成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者,优秀思想的播种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捍卫者!

还有,三校合并、60年校庆、成功创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绩效工资改革、大修工程、试行高考改革、创建文明校园和如今紧锣密鼓的校园整新工程……学校发展的路上有她的功劳,浦东的开发开放有她的汗水。她为学校,也为打造“五育并举、公平优质、开放融合、活力创新”新时代高品质的浦东教育默默地奉献了30年。

于漪老师曾说过:“几十年来,我让自己的生命与教书育人的使命结伴同行,当把生命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时,我就觉得我永远年轻,永远有力量!”30年了,丁勤老师也一直这样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丁勤老师和全校师生继续肩负初心使命,踏着浦东发展前行的步伐,为教育事业扬鞭奋蹄!

南汇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黄强

副强烈的责任意识支撑着他“成长始终在路上”;耿直的使命担当引导着他“勇挑应急重任”。他,主动承揽寒假至今、特殊时期的新疆班教学任务,把民族团结共同抗疫的“精彩”播种在教学改革的“乐园”,执拗地演绎着“成长始终在路上”的“使命”。

局优秀共产党员

区园丁奖

局“十佳”德育工作者

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导师

(向上滑动启阅)

执教笃教科教,他与浦东教育共成长

黄强老师,年从教,现为上海南汇中学英语教师,教务处副主任。从懵懂起步,到站稳讲台,走向成熟,他坚持以“成长始终在路上”勉励自己,成长的轨迹如他所言,划出了铮亮的轨迹。

黄老师尽力执教,力求站稳讲台。他备课认真,曾获学校教案评选一等奖。每次上课前,他的脑海里总要浮现授课的内容,思考重点是否突出,要点是否明确。他经常向前辈请教,聆听同行的课堂教学,模仿、借鉴他们的教学方式,记录心得体会,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改进教学的手段,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年,他参加原南汇县第一届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评选,获高中组第二名。

黄老师尽心笃教,逐渐走向成熟。在南汇中学“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氛围里,他树立了“教育是事业”的理念。他坚持学习,反思教学,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他研究教材,编制了校本英语导学的框架与模版,推动并出版了校本《英语》导学系列丛书。他钻研课程标准与学科基本要求,归纳高考翻译的一些规律,入选校本《高三英语专项训练》。他担任班主任时,探索班级管理模式,营造了“三个是否有利于”的班风,即“是否有利于增加集体荣誉、是否有利于增强学习氛围、是否有利于增进个性发展”,所带班级曾获上海市先进班集体的荣誉。年,他获评南汇中学首届“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同年,获评原南汇教育系统“十佳”德育工作者。

黄老师尽职科教,推动学校师训和课程建设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部门同事的帮助下,他确定了“问题导向、科研引领、评估保障”的校本师训方案。对于教育现场的各类问题,通过前期调研,形成问题链,进而提炼研修主题,依托研修小组,扎根课堂教学,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三次观课,五次研修,推动全体教师开展以改进教学行为为目的研修活动。在“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的过程,黄老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教能力,并参与了《基于现场的校本分层研修课程体系建设探究》(简称《基于现场》)的市级课题研究,主持课程菜单设计和研修课程建设工作。年,该课题获上海市第五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基于现场》的研修成果。同时,他抓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构建了“浸润熏陶、知行合一”的培训模式,学校连续获评浦东新区“优秀基地学校”。

年,在特级校长康潇津的引领下,开展了“学历案”的探索与实践。黄老师以校本“学历案”课程建设为抓手,将科研、师训和课程建设融为一体,推动师训活动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5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