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直面古城里的原住民
平遥印象 原 住 民 换一个角度来看平遥,今天,我想说的是:在平遥古城,那些与我直面的原住民。 颐养天年的民宿老夫妇 身价数千万的“刨沟民工” 甜蜜蜜的肉夹馍 操着一口京腔儿的冒牌土著 女人和狗 01 颐养天年的民宿老夫妇 我在平遥入住的民宿,老板是一对老夫妇。网上的客源都是由已经出嫁的女儿来打理。老两口只是在这里做个招待,或者说只是为了解闷也未可知。 就是这么淳 农家院 刚刚安顿下来,就在院子里和大叔大婶唠嗑,说我们这一路上都在吃外面的饭,明早想吃一顿彻彻底底的本地早饭——“您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就是多做一点就行!”。老两口一副为难的样子,称他们家早就不起火了,他们在古城里,自己的三餐也是买着吃。我看了看厨房,果然是清锅冷灶的,就没有再过多的要求。 我的话匣子,也是因为这顿没有成功的早餐,而慢慢扭动了开关—— 老两口在古城外有自己的房子,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住在城外。古城里的老房子只是在有客人的时候,他们才会住过来。当然,像五一、国庆这样的旅游旺季,他们大概会在这住上一段时间。 老一辈的人都说养儿防老,大叔大婶有两儿一女,两个儿子因为学业有成,大学毕业之后,一个定居在了青岛,一个定居在了XX(忘了哪个城市了)反而是最小的女儿留在了身边,托女儿的福,承欢膝下,尽享天伦。 别看大叔其貌不扬,其实很有经济头脑。除了这个小宅子,早年,他在古城里还买下了一台观光电瓶车。大叔很会生活,自己不开,把行车权租给了别人。平遥古城里只有辆电瓶车,政府规定,以后也不允许再增加了。按照近几年的行情,电瓶车自己开,一年收入万;出租给别人开,一年收入65万。也就是说,仅就这一台电瓶车,大叔每年坐收65万。 比起我这样的打工人,说是生活在一线城市,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其实真心比不上大叔大婶这样不愁吃穿的清闲自在呀! 不由自主的想起《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在感情和工作双双失意之后,结束了沪漂,回到自己的老家,那里有爱她的父母,有想和她结婚的追求者,那个男人有房有车有工作。可漫妮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去上海打拼,没有车、没有房,居无定所,却自得其乐,忘其所以。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我喜欢王漫妮的勇往直前,一时间竟不知道哪个更好,幸好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平遥住了两晚,第三天一早,我们收拾妥当,打开房门,大叔已经在如约在院子里等着送我们了。临行前,大妈拉开了房门,手里拎着一壶醋,说是自己酿的,送给我们,略表心意。感动之余,道不出什么感谢的话,那就祝大叔大妈生意兴隆吧!顺便给大妈打个广告。 平遥醋 02 身价数千万的“刨沟民工” 在平遥古城的胡同里,冠名着“历史建筑”的门户有很多,走进这一家,大概是因为这里在大兴土木。 开始以为,干活儿的大叔是主家请来的民工,交谈后才知道,原来大叔就是这个院子的主人。 主人见有不速客来访,于是放下了手中的活计,颇有一点点热情的待客之道。 大叔,您这是在干啥,这工程看上去很大的样子。 自来水管坏了,我这是重新放个管子。 啊?这种活儿,咱自己家就能干呀?难道这不是政府统一给操持吗? 哎,一言难尽呀! 哦? 你别看这房子破,但是修起来老费钱了!政府不给出这钱!政府对这房子,是想收购了,统一管。但我现在不缺钱,不想搬。 大叔,那您这房子,能给多少钱? 大叔嘴角微微往上扬了扬,一副看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大写着“颇为得意”的样子。 这个房子,我说不好。前段时间,有一家,2.5亩,大概是多万。 以“亩”为单位,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意味着有多少钱。但我觉得,像这种老房子,加之大叔那吐气扬眉的语气,肯定是很值钱的。回家之后,用计算器默默地按了按,好家伙,大概12万/平方米。 嚯,那您是土豪呀,还自己干这样又脏又累的活? 咳,你是不知道,别看它值万,真的要是想维修,好歹修修,就要万!政府想收走,所以人家不愿意统一来修。自己修,先别说用料,稍微大点的车子都开不进来…… …… 大叔又叨叨了很多政府的不是,站在纯个人的角度,说的也都“在理儿”。 私搭乱盖的房子 正院 大叔的祖产 这时,院子里,私搭乱盖的房子里,传来女人的声音: 这是谁呀? 没等我应答,大叔就先开了口: 哦,没谁,路过的,进来看看! 回过头来,大叔对我说:“这本来是我祖上的院子,文革的时候,被政府拿走了,这里就住了好多户人家。后来,平反了,院子还给我们了,但这家一直没搬走,就这么一直住着了……” 和大叔唠了唠嗑,简单参观了下,正在我打算起身离开的时候,大叔热情地说:“这楼上以前是绣楼,家里没出阁的女孩儿住的地方,你们要不要上去看看?” 其实,我刚刚本来是想上去的,但奈何那个楼梯太过破旧了,像是长期无人踏足过的,就没好意思擅入。既然主人主动发出了邀请,那我自然乐此不疲。 回头看是这样的—— 这就是二层的绣楼,如今连门窗都不复焉,只余下一条条残败的窗棱,对鲜有的来客诉说着往事云烟。木质的门框纹理清晰,因岁月久远慢慢剥落的皮层,摸上去有微刺的质感。这不堪入目的旧颜,写满了它的沧桑。 面目全非的绣楼 从绣楼上下来,再次打算离开,再次被大叔留住。 你们去后院看过吗?那里原来是马圈! 啊?还有后院?没看到呀! 正房左手边,直着穿过去就看到了。 说实话,这个地方,我刚刚看过,因为里面漆黑一片,实在是没勇气走进去看看。既然大叔说以前是马圈,这倒让我鼓起了勇气,我还真想见识一下主人家的马的栖身之地。 通往“马圈”的路 女儿探头出来的这个门洞,就是通往马圈的后院。 我们是打着手机上的手电筒走进去的,真的是漆黑一片。这是回头看的画面。 走到最里面,这个“洞口”如今已经半封闭了。女儿正小心翼翼地走上前,突然里面传出噼哩噗噜的鸡飞狗跳的声音,吓得女儿掉头就往回窜。然后换我忐忑地上前。我心里默念着:如果不进去看看,岂不是对主人的不敬?毕竟是人家热情地要我过来看看的呀! 真相就是——以前的马圈,如果已经改成了鸡圈了。唯一传承下来的,就是那牲畜的味道演变成了如今更加刺鼻的家禽味道。 看得出来,大叔是位看上去不温不火,内心却极度热情好客的主儿。骨子里,大叔恨不得我能把他的房子,里里外外看个通透,临走的时候,大叔还带我看了已经颇具现代风格的自己的房间。 没有拍照。一来,觉得那是人家的私密空间,拍照有失礼数;二来,在这有着厚重年代感的院子里,一间现代风格的房子,显得格格不入。 03 甜蜜蜜的肉夹馍 “肉夹馍”其实就是平遥古城里,一个做肉夹馍的小摊贩。 因为头天晚上尝试后觉得还算美味,于是转天一早,在我结束我的“胡同行”之后,凭着毫无方向感的记忆,如鬼打墙一般在胡同和大街上反反复复的溜达了好久,才再次寻到的早餐。 找到“肉夹馍”的时候,他还没有出摊。昨晚听“肉夹馍”说过,他老婆就在旁边经营小超市,虽然没有见过老婆本人,但上前一问,果不其然,正是老婆本尊。 肉夹馍媳妇告诉我,她老公还没来,正在家忙着别的事儿。见到我这么虔诚的回头客,抄起电话,就把老公揪了来。 老婆帮我拿了小板凳,让我坐坐等等,说是她老公一会儿就能到。于是,我就和老婆唠起了家常。 肉夹馍媳妇 这三个店面,原本是一间房。如今为了做生意,断了三个开间。肉夹馍排行老二,分到了左边两间,大哥已经不在平遥居住了,最右边的那间是大哥的,收房租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这房子其实是肉夹馍的爷爷的祖产。当年爷爷是家里的老幺,分房子的时候,得到的是最差的一间。不成想,歪打正着,随着平遥旅游业的兴起,房子后面的小胡同,如今拓成了旅游街。于是他们封上了正门,把后面的墙壁全部打开,做了三个隔断,依托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端起了旅游的饭碗。 匆匆赶过来的肉夹馍看到我格外亲切,一边同我说笑着,一边手不停歇地操起了他的本行。我的主动上门,可能也算是今天的好彩头吧! 旁边的这个酒醋坊也是他们小两口在经营。很勤劳很普通的一个小家庭,除了两个小店面,除了肉夹馍,还做传统的平遥牛肉生意。 话语间,也曾问起,有没有想过像大哥一样,把这两个铺面租出去,毕竟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肉夹馍媳妇笑笑说:想过,但不实际,因为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真的没了店铺,也没有别的生存技能,现在自己经营,虽然辛苦,但小日子也算过得红红火火。言语间,幸福感总是不经意的流露,着实让人艳羡。 放在古代,他们就是那种最普通的男耕女织的小夫妻吧,平淡的生活,只要去热爱,同样也会幸福感爆棚。 肉夹馍的酒醋坊 大概我真的是带来了好彩头,从开张到现在,肉夹馍就没有停下来过。媳妇那边卖个玉米,卖个零食的,也一直没闲着。总想给他们拍一个全家福。但总是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站在一起。那好,就这样拼一个全家福吧! 04 操着一口京腔儿的冒牌土著 这个京腔儿冒牌土著,就是上一篇《平遥印象——冀府》中浓墨重彩的民宿老板——京腔儿男。 他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旅行中途径平遥,然后就爱上了平遥,然后就留了下来,然后就经营了“冀府”这家客栈。小说中很多如出一辙的故事,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在真实地上演。 冀府 左右滑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5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耳鸣耳聋古代文献资料选录上
- 下一篇文章: 收藏朱彝尊词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