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年生于上海,年考入华东师大历史系,年破格考上华东师大古文字专业研究生,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年破格晋升教授,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华东师大历史系、艺术系任教。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上海市书协秘书长、流行书风展主持人等。现任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什么叫形式构成

最近二十年,我在创作上强调形式构成,写了许多作品,在理论上研究形式构成,发表了许多文章,书坛对于这些作品和文章争议很大,赞成的,反对的,各种意见都有。但是我发现这些意见中有许多误解,因此觉得有必要先来谈谈形式构成的概念问题。

顾名思义,形式构成包括两层意思:形式与构成。

先讲形式。在艺术上,人们一般将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称为内容,而将表现情感的方式方法称为形式。具体来说,书法作品分点画、结体和章法三个层次,点画的表现形式是粗和细、长和短等等,结体的表现形式是大和小、正和侧等等,章法的表现形式是疏和密、虚和实等等。这些表现形式很多,而且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开发,越来越多,为了从宏观上加以把握,人们将它们归并为两大类,一类叫做形,偏重于空间的占有与位置,如大小、正侧、粗细、长短、疏密、虚实等等。另一类叫做势,偏重于时间的运动和节奏,如提按顿挫、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等等。

从形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造形能表现不同的情感,三角形奔放张扬、圆形内敛含蓄、粗线条沉郁、细线条轻快……从势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速度也能表现不同的情感,吕凤子在《中国画法研究》中说:“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无论其形状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转折也是不露圭角的。凡是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就显示出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风驰电掣,如兔起鹘落,纵横挥斫,锋芒毕露,就构成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形和势都能表现情感,如果形势合一,表现力就更强了,晋代卫夫人的《笔阵图》在论点画写法时说:“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山坠石……”写一点要像石,这是形,而它必须具备高山坠落之势;写一横要像云,这是形,而它必须具备千里摛展之势。古人论基本点画的写法,每一种比喻都既包括形,又包括这种形所具有的强大的势,以形势合一的方法来表现自然万物的生命状态。成公绥的《隶书体》在论结体写法时说:“或若虬龙盘游,蜿蝉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其中虬龙、鸾风、良马是形,盘游的蜿蝉轩翥,翱翔的矫翼欲去,将击的并体抑怒,腾骧的奔放向路都是势,也是用形势合一的方法来描述各种生命状态的。古人论点画和结体都强调形势合一,因此唐太宗在《指意》中说:“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怎样才能神和?他认为既要注意形,“纵放类本,体样夺真”,还要注意势,“太缓则滞而无筋,太急则病而无骨”,形势合一才能“思与神合,同乎自然”,创造千姿百态的生命形象,抒发喜怒哀乐的人生情感。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对比关系,概括起来分为形和势两大类。这种理论早在汉代就被蔡邕提出来了,《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汉以后,各种书论谈到书法的表现形式都是围绕着阴阳和形势展开的,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所谓的道和混元之理就是蔡邕说的自然,就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内容。接着又说:“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道法自然,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和自然是通过阴阳来表现的。然后具体阐述阴和阳的各种表现:“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其中的内和外,起和伏,回仰和背接,虚与实,近与远,逸与静,所有表现形式都是一组一组的对比关系。最后总结说:“敬兹法也,书妙尽矣”。王羲之所引用的这段话完全是蔡邕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到了唐代,虞世南《笔髓论》说书法要“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特别强调要以阴阳的对比关系来表现动静,表现万事万物的生命状态。

汉魏晋唐,书法家都把阴阳和形势当做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今天形式构成所强调也就是这样的形式,一方面是阴阳,即各样的对比关系,另一方面是形势,即对比关系的两大类型。而形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