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榆河公园规划背景介绍:

温榆河公园规划是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展现新时代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蔡奇书记先后五次就公园规划建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和工作部署,市领导多次组织会议研究落实,对温榆河公园规划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年启动、两年示范、五年成型、十年保育、多年成景”的目标要求,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性保护,以工作营的方式开展多规合一的研究和设计,最终编制完成《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跨区域生态修复、大幅提高生态规模与生态服务功能,力求把温榆河公园打造成为民生工程、精品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市域中部,中心城区东北边缘,贯通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运河的上游,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地区,规划范围约30平方公里,是超大尺度的城市公园群系统。公园依托北运河水系中的温榆河、清河进行建设,是全市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的重要节点,在水利防洪格局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效益。温榆河公园的建成将使中心城区东北方向的城市格局得到优化,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以下系列文章分别从公园整体规划特点、非建设用地管控、设施配套、绿色交通、市政设施几个方面阐释公园规划的思考和实践。

公园区位图

(来源《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降低扰动、保障运行

构建绿色低碳的温榆河公园市政设施体系

作者简介:

徐晓菊、杨舒媛、魏保义: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周志华: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

温榆河公园市政规划编制充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低扰动、促和谐、可持续为总体目标,发挥温榆河公园自然优势,构建自然生态的海绵蓄滞体系、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智慧智能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强化市政基础设施与温榆河公园整体环境相融合,努力打造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关键词

市政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低扰动;绿色低碳;景观风貌融合

01

规划背景

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市域中部,中心城区东北边缘,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地区,温榆河、清河两河交汇之处,城市副中心上游,处于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内,是重要的防洪通道和生态走廊,温榆河公园规划范围约30平方公里。

《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落实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重要思想的成果,规划目标是将温榆河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品工程。为支撑《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规划》,项目组编制了《温榆河公园市政专项规划》。

图1温榆河公园位置图

02

市政规划的思路、目标及原则

结合温榆河公园自身特点,从温榆河公园目标需求出发,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降低扰动、保障运行,构建绿色低碳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温榆河公园市政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发挥温榆河公园自然优势,以低扰动、促和谐、可持续为总体目标,构建自然生态的海绵蓄滞体系、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智慧智能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强化市政基础设施与温榆河公园整体环境相融合,打造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从规划原则上,主要考虑以下几大方面:

(1)绿色生态、先进示范。

突出绿色、低碳、生态的理念,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出设施集约综合利用,注重水资源、能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采用先进理念和新技术手段,对公园进行高标准建设。

(2)系统规划、保障供给。

因为温榆河公园整体范围大,地跨三个区,面积约10个颐和园,因此市政规划基于整个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进行研究,梳理网架体系,在满足区域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温榆河公园的需求,完善温榆河公园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3)统筹协调、分期建设。

与同步编制的朝阳、顺义、昌平三个区的分区规划对接,与温榆河公园道路交通规划、景观风貌空间格局规划、公园配套设施规模和指标专题等若干专题相互协调,与温榆河公园启动区基础设施相衔接,结合各区近期建设计划,保障各园区分期实施,形成公园系统规划。

03

市政规划内容与思考

(1)以水为脉,因地制宜构建低影响、少维护的水安全格局

温榆河公园位于清河与温榆河交汇处,是“三环碧水绕京城”中的三环水系重要节点。温榆河公园功能定位,即集生态涵养、生境修复、蓄洪滞洪功能为一体,兼顾文化、休闲、体育等多元功能,形成林地结合、植物多样、亲水景观的城市生态公园群。因此,温榆河公园的主导蓄洪功能的实现以及公园河湖水系布局成为温榆河公园规划中的重要部分。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统筹考虑北运河流域防洪、调蓄、水资源调度等,通过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北运河流域“上蓄、中疏、下排”的防洪体系。规划利用现状低洼地形,分区调蓄,自然淹没。巧借地势,分区调蓄、有序淹没,通过数值模型模拟优化了温榆河公园20年一遇、50年一遇以及年一遇的洪水淹没范围(如图2所示)。

规划在现状河道的基础上结合景观需求对部分河道线形进行了优化调整,同时考虑水系连通和补水方案,对部分河道进行了水系联通。

图2温榆河公园洪水淹没范围示意图

(2)营造清洁、自然、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结合现状沟渠、湿地蓄涝区坑塘等,通过净水廊道实现水体自净。结合现状水系沟渠,构建五条净水廊道,串联公园生态水面,实现河道自然流淌,自然净化。充分利用既有坑塘鱼池、蓄洪涝区、景观湖泊、河道滩涂、雨水花园等,布置十处生态湿地,形成以水体自净为核心的绿色水功能空间。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水景美丽、水流清洁、鱼翔浅底、鸟的乐园的生态公园。

图3温榆河公园“五环”、“十湿田”示意图

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维持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基本维持不变,径流量控制率达到90%,治理措施包括透水铺装、植草沟、生态护岸、坑塘湿地、湿式滞留池、表潜湿地等(如图4所示)。

图4公园海绵系统示意图

(3)高标准建设公园供排水及再生水设施体系

为保证供水需求和供水安全,规划以自来水管网供水的方式全面替代自备井供水。完善区域内供水管网,形成环状管网系统。

在温榆河公园内建设滞蓄消纳、生态排水的雨水排除系统。公园内实现5年一遇24小时降雨不外排。雨水明渠规划标准为20年一遇;过路涵规划标准为50年一遇。依据现状地形,就近排入河道。规划沿公园外部随路两侧修建雨水明渠;公园内部修建植草沟将雨水排入周边规划沟渠内。为保证公园内部水系的水质,道路排水在接入河道和水系前,应采取沉淀、过滤等径流处理设施。

规划建设污水管道系统,实现公园污水收集与处理率≥99%,参考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经验,相对偏远的公厕污水可采用本地生态化处理方式。

为实现节约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的目标,在温榆河公园内建设再生水供水系统。再生水为公园内部的绿化、道路浇洒、建筑冲厕提供水源;作为公园及周边城市河湖的补充水源,满足公园内部水系和规划河道的环境用水需求。

(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保障能源安全供应。

按照“可再生能源优先、常规能源系统保障”的原则,大力发展地热能、太阳能、再生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建筑节能、推行零能耗建筑,提高绿色出行比例,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利用热泵、光伏、光热、储能等形式,实现区域清洁能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30%。

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智能电网。结合建筑屋顶光伏、分布式风电及风光互补工程,建设局域微网。规划新建变电站外观应与景观环境相协调。公园范围内重要景观节点不再新建架空线走廊。沿主要市政道路布置电力隧道、管井。

区域内绿地、再生水资源丰富,应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行示范区,规划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达到60%。集中建筑优先利用浅层地热资源和再生水热能资源进行供热、供冷,分散建筑采用空气源热泵结合太阳能光热的形式进行供热、供冷。

构建多源多向、灵活调度的天然气输配系统,保障天然气供应。规划区域内用气种类主要为商业用气和采暖用气,本着分区就近供应的原则,结合园区内道路新建天然气次高压区域联络线和中压天然气管网,保障区域内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

图5公园能源系统示意图

(5)推动公园垃圾资源化利用,打造“无废生态园区”

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创新技术手段,强化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率%。充分利用区域生态优势,采用“落叶化土、还肥于林”的有机垃圾综合处理模式,通过园林覆盖、堆肥等形式,实现园林废弃物就地处理率%,餐厨垃圾就地处理率%。

在公园内布置生活垃圾密闭式分类垃圾收集站,用于生活垃圾的分类、压缩和转运;设置有机垃圾综合处理站,用于处理区域内园林废弃物、餐厨垃圾并考虑可适当消纳部分污泥,共同作为园林肥料使用,打造“无废生态园区”理念。

(6)打造先进、融合、安全、泛在的公园信息基础设施,构建智慧、智能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万物互联、共建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达到温榆河公园5G网络全覆盖;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为公园内近期提供4K超清数字电视服务,远期过渡到8K。园区内应景观化设置信息基础设施,并统筹融合多种功能,如建设智慧灯杆等。随道路布置电信和有线电视管道。按照宏微协同、高低搭配的原则布置移动通信基站,规划宏基站站间距-米。充分利用建筑物、路灯杆等公共塔(杆)资源探索多样化基站部署方式,实现与公园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构建智慧、智能基础设施体系,为建设“智慧公园”打下坚实基础。

图6温榆河公园信息基础设施部分实拍图

(作者拍摄)

图7温榆河公园智慧基础设施实拍图

(作者拍摄)

04

市政规划特点与创新点

温榆河公园市政专项规划紧密结合温榆河公园的空间特点,以低扰动、促和谐、可持续为总体目标,是北京市首次在大体量的非集中建设区内开展的市政专项规划,对今后开展类似项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从规划方法上,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践行“协同规划”理念,召开多次专家咨询研讨会,邀请多位规划、水利、生态、信息化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给予宝贵意见;邀请多家市级相关委办局,及朝阳、顺义、昌平三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步参与规划并给予建议;同相关专业公司进行了多轮对接。规划编制注重与实际的结合,项目组实际调研了北京朝阳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多地,进行了现场踏勘座谈,详细分析上述区域市政相关情况,了解实际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本规划编制中予以反思。

从规划创新角度,本项目有以下几大特点:

(1)贯彻“海绵城市”等理念,利用生态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充分贯彻“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等新时期治水理念,通过模型模拟洪水淹没过程,合理布置公园场地竖向,利用区域天然地势,以自然淹没的方式蓄滞洪涝水量;以现状水系沟渠、湿地坑塘为基本框架,构建公园自然水生态格局,通过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渗、蓄、净、用”,为打造自然生态的公园创造条件,对新时期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公园建设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图8公园竖向分布示意图

(2)以生态本底为基础、以功能为导向,塑造活力公园景观

根据园区功能分区,将公园主要河道滨河空间划分为三个类型:生态滨河空间、生境滨河空间、游憩滨河空间。对原有岸线进行生态处理,改变传统的平行式的工程布局模式,恢复岸线曲折自然,增加水的灵动性,在提高景观效果的同时,恢复河流自然生态,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通过对河道断面和滨河空间的整理,对原有土地肌理的保护,打造从河流、湿地、滩涂到草地、农田、灌木丛、林地等较为完整的生态空间,塑造活力公园景观。

图9公园主要河道滨河空间示意图

图10温榆河公园滨水景观实拍图

(作者拍摄)

(3)结合公园资源优势,打造可再生能源利用先行示范区

结合区域特点,发展地热能、太阳能、再生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建筑节能、推行零能耗建筑,强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集中建筑优先利用绿地浅层地热资源和清河第二、未来科学城等公园内再生水厂的再生水热能资源进行供热、供冷;分散小规模建筑采用空气源热泵结合太阳能光热的形式进行供热、供冷,从而最大程度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耗,规划区域内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达到60%。

图11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夏季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4)“落叶化土、还肥于林”,打造无废生态公园

通过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分类收集率%;充分利用区域生态优势,探索有机垃圾综合处理模式,采用生态循环方式,通过园林覆盖、堆肥等形式,实现园林废弃物就地处理率%。餐厨垃圾园区内处理,实现餐厨垃圾就地处理率%,形成了一套“无废生态公园”模式。

(5)注重市政设施与公园整体景观风貌有机融合

对温榆河公园内规划新建变电站、环卫场站、移动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方式进行引导,并给出推荐案例,强调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园景观风貌的高度融合,达到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园整体“和谐共生”。

图12市政设施与公园整体景观风貌融合示例

05

后续研究方向

以往在集中建设区开展市政规划的案例较多,对大型生态空间内开展的市政规划参考案例较少。对温榆河公园这类的大尺度生态公园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需求、建设管理等还缺乏相关的经验借鉴,相关的专项规划内容应结合公园的建设运营,进行持续跟踪研究,并对后续更新维护提出建议。

相关规划依据:

1.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年9月

2.朝阳区人民政府.《朝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年-年)》.年11月

3.昌平区人民政府.《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年-年)》.年11月

4.顺义区人民政府.《顺义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年-年)》.年11月

5.北京市水务局.《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稿).年4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gn/15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