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深度解读中药毒性1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身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对中药毒性的认识自古就有,古人常把“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历史追溯 《周礼?天官冢宰》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说法。明?张景岳《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盛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而日本医家丹波元坚《药治通义》引张载人语:“凡药皆有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指出了毒药的含义。说明了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 古人还把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之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把药物毒性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也是以药物毒性的大小,有毒无毒作为分类依据的,并提出了使用毒药治病的方法。“若用毒药以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可见,古代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含义较广,不但认为“毒性”是药物的总称,而且“毒性”是药物的偏性,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而后世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标明“有毒”、“大毒”、“小毒”等记载,则大都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现代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它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用现代科学解释,中药的毒性是指对身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身体引起功能障碍性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等,用之不当,有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也可导致成瘾等现象。 副作用 副作用又称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中药副作用可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但一般危害较小,多为可恢复性的功能失调。中药副作用属于药物的固有作用,是指药物本身具有的功能。 因为一种药物可以有多种作用,当利用它的一种作用治疗治疗疾病时,所表现出来的其他作用称为副作用。因其副作用与治疗作用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难以避免。 一般而言,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低,药物的副作用就表现得越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因此副作用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针对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预防,减轻或消除药物的副作用,或用药时将药物的副作用预先告知患者,以免引起患者的紧张和不安。 毒性分级 古代文献中《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两类;《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近代中药毒性的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类方法,是通行的分类方法。 重视中药毒性 ①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 研究显示,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7万余份,其中化学药占81.3%,中药占17.3%,生物制品占1.4%。由于大多数中药的品种临床运用是安全的,这也是提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中药受到世界青睐的主要原因。 ②甄别本草文献毒性的记载。 历代本草对药物毒性多有记载,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值得借鉴。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出现了不少缺漏和错误的地方。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马钱子无毒,而现代研究认为,马钱子属于剧毒;民国时期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认为黄丹、桃仁无毒,而现代研究认为有小毒等等。说明对药物毒性的认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的进步,有一个不断的认识过程。 ③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 对于中药中毒的报道不断出现,仅单味药引起中毒即达上百种,其中包括植物药90余种,如:关木通、苍耳子、苦楝根皮、昆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子、杏仁、桃仁、枇杷仁、曼陀罗花和苗、莨菪等; 动物药及矿物药也各有十多种,如:斑蝥、蟾蜍、鱼胆芫青、蜂蛹及砒霜、升药、胆矾、铅丹、密陀僧、皂矾、雄黄、降药等。 文献中认为大毒、剧毒的固然有中毒致死的,小毒微毒甚至无毒的,同样也有中毒病例发生,所以应用有毒中药时需要持谨慎态度,对保证安全用药十分必要。 ④要加强对有毒中药的警惕。 现在所谓有毒中药,是指列入国家《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中药品种,即: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gn/17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疗效精华
- 下一篇文章: 俗话说十个女人九个腰疼,此物水煮,腰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