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根脉记忆中的武汉老街巷
点 击 上 方 关 注 文 明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峡尽天开朝日出, 山平水阔大城浮。” 如果说汉口是汉水冲来, 整座江城则是长江浮起。 我们的城市称其为大, 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因果, 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造化。 ∧起义门街,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湖北新军迅速攻占此门,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大城根脉 记忆中的武汉老街巷 摄影/麻建雄撰文/罗时汉 武汉三镇的“和而不同”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武汉素称江城,是亚洲最大河流与其最大支流的交汇处,充满了行云流水的灵动之气,恰有龟蛇二山夹岸而峙,构成无与伦比的山川形胜。 武汉城市之根若以商周南土黄陂盘龙城计有年。武汉三镇最早的却月城大约始筑于年前,地点在古汉阳;而汉阳城筑于唐武德四年(年)。武昌始筑夏口城在东吴黄武二年(年)。武汉“双城对峙”越千年,直到明末清初汉口崛起才形成“三镇鼎立”。汉口在三镇中历史最短,汉口堡筑于清同治三年(年),呈半月形,不具备汉阳、武昌的古典城市格局。武汉三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各自风流。明末清初,“湖广会城”武昌仍为地域政治中心,汉阳为府县二级治所,地位都十分重要,兵家必争,战祸连年。汉口作为后起之秀,居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天下四聚”之一,是中国中部经济中心。 ∧友益街新成里,辅堂里。新成里位于友益街西北,通太平里。有八条巷道,长米,南北主巷道宽5米,东西小巷道宽3米,共有43栋二层楼房。 文武昌盛——武昌 “以武而昌”的武昌,历史原点是蛇山上的郢州城,黄鹤楼最早是军事瞭望点。魏晋六朝时期为军事城堡,隋唐始为“东南巨镇”,宋代“参差十万人家”。陆游曾在《入蜀记》中这样描述武昌:“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杭州)、建康(南京)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明洪武四年(年),江夏侯周德兴增修“湖广会城”武昌,使武昌城比原来增大数倍,城垣周长约20里。 ∧昙华林原文化大学文学院旧址。文化书院校址在武昌昙华林街号,现湖北中医药大学内。 武昌城有山南山北之说,它不仅包下蛇山及诸多湖泊,还有城中之城——楚王府,即朱桢就藩武昌传世九代的楚王府邸,在蛇山之南占地约4平方公里。楚王府周围环置着三司、府、县衙署,街道民居无不以楚王府为中心。城中老地名的官府色彩浓厚,类似南京。如察院坡、巡道岭、都司湖、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学道村、司门口、王府口、后宰门、楚望台、梳妆台等。由于军事单位较多,也留下中营、工程营、斗级营、辎重营、恺字营等地名。城中阅马场的红楼美丽庄重,原为清末省咨议局,武昌起义后成为鄂军都督府,再后来一直是省政府机关,门前广场为集会活动中心。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政府才移到城外水果湖。 ∧得胜桥街往粮道街方向。得胜桥是武昌城北大街的基础,南起粮道街,北至武胜门。 武昌的格局很长时间都没有突破老城范围。城南白沙洲一带明清之际为竹木市场,人丁兴旺。民国元年《江夏东乡及汉阳南乡图》显示:武昌白沙洲上游有杨泗庙、吴王庙、白关,有上新矶、中新洲、下新矶,还有吉祥会馆、祁阳会馆、税捐局、丁公庙等。 武昌保存较好的是花园山下昙华林,这条古街及周围,华洋杂处,建筑各异,有文华书院、医院、瑞典教区、修女会礼拜堂及名人别墅等,作为历史街区保护后整旧如旧,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这里是近代教育和民主思想的发祥地,也是辛亥革命的摇篮,震惊中外的武昌首义就酝酿于此。首义之城武昌,清末民初的遗迹除了红楼,还有首义公园、起义门、三烈亭、烈士祠等,是它宝贵的文化名片。 武昌还有条名气较大的小吃街叫户部巷,它从汉阳门民主路进去,在司门口一带,保留了老城从清末民初延续至今的市井风貌。 ∧原粤汉铁路徐家棚站。在武昌城北边,因早年有徐姓人家筑棚定居而得名。当年车站附近车水马龙,非常热闹。如今往昔不再,铁道成为了居民们的对弈场所。 九省通衢——汉阳 武汉虽然雄称三镇鼎立,但三足长短不一,汉阳是最小的,在某些方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汉阳的地名却是最早的,从隋朝大业二年(年)由汉津改为汉阳后一直沿用至今。就筑城历史来说,汉阳也是最早的,东汉末年戴监军筑军事城堡却月城,时间在孙权于武昌蛇山东北隅筑夏口城之前。所以说,汉阳的资历在三镇中可谓老大。 ∧楚剧,又称楚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根植在民间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大特点。图中的菩提巷口便有一出楚剧正在上演。 唐武德四年(年)汉阳城始建于龟山南麓,它的城域面积较小,宋代被称为“凤凰山下汉阳城”。唐初城建格局对以后影响深远,明清之季汉阳城的兴建仍然沿袭。明洪武初(~年)重修汉阳城,城垣周长丈,单砖砌筑,设城门四座:东朝宗、西凤山、南南纪、北朝元。城内两条主干道形成“十”字轴线,通达四门,将城中格局划分四个板块。洪武二十三年(年),在“十”字相交处北段轴线上修建汉阳府署建筑群,堵塞府署后山上的朝元门,城内通衢由“十”字形变成“丁”字形。一直以显正街为东西轴线,其东端人们习惯称东门、鼓楼东,两厢则称南城、北城,基本遵循传统的中国封建城池方形棋盘式街巷布局的原则。一些地名如北城路、南城巷、鼓楼街的存在,显示老城曾经的格局。至今还保存的明代共勉街牌坊和清代敬节堂牌坊散件等等,是汉阳古老的见证。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旧城街巷虽然格局不大,却包罗万象。图为明伦街的理发店。 汉阳城内商贾云集,街市商贸活跃。显正街南侧棉花街,就是当年商贩们专营棉花、布匹的街道。近代的显正街沿袭古商贾道,老字号不少,如街口孙家药房、共和茶馆、彭家烘糕店、机器压面作坊、煤球店、广货店等。下江人开的百年老锦春酱园铺,享有盛名的晒制酱油、豆瓣酱、蓑衣萝卜、豆腐乳等特色风味产品,一直留传在老百姓的口碑中。顺仁堂糟坊日产数百斤南酒,是东门高大店堂,后来成为“汉阳第一粮店”。 “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汉阳不啻城内富庶商徒云集,买卖兴隆,市井繁荣,而“无限风光在城外”,城外更为繁华。明代中期至清代,汉阳百货、农产品交易随汉水改道移至集家嘴及汉阳城东门沿江一带,南纪门外刘公洲上的鱼市、柴市、菜市是著名的水上集贸市场。河泊所设税收机关,它的繁华后来才被汉口取代。嘉庆、道光年间,汉阳进入鼎盛时期,各方商贾云集,高公街、西大街是有名的商街,鹦鹉洲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竹木市场,远近闻名、百年不衰,竹木供应西达陕西,北至京津,东抵上海等地。清宣统元年(年)湖北武备学堂头班优等毕业生补用知县徐秉书测绘的《汉阳府城附近最新图》显示:夹河拦江堤外鹦鹉洲有宝庆会馆、三槐学堂,城内有敬节堂,城外有衡州会馆,江边民宅分布,码头至南岸嘴有十八个。 ∧显正街天主教堂。天主教堂是汉阳城西仅存的三栋西式建筑之一。教堂始建于年。 楚中第一繁盛处——汉口 武汉简称“汉”,是以汉口为代表的。汉口的国内外知名度远大于武昌和汉阳。 “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的俗语,说明汉口之大。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大”的地方,只有“大上海”和“大汉口”。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外楼。”因明代中期汉水郭茨口裁弯取直龟山北流水量加大,从汉阳析出的汉口渐次繁荣,成为三镇的后起之秀。至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且居首。清康熙年间的刘献庭曾写道:“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江西之货物,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于天下,而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汉口的影响力既是区域性的,上下游有超过十个地方被称为“小汉口”;也是全国性的,远在东北的长春市也有“汉口路”。 ∧准提庵旧址。早在清康熙七年(年),徽州六邑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婺源的商绅合作,在今长堤街南晒台街处建立新公安所即新安准提庵,为徽商在汉口的发展站稳了脚跟。 汉口有“土洋”之别,那就是“高头”的华界与“底下”的租界。“高头”和“底下”是汉口人特有的方向感措词,以汉水长江的流向为参照,上游为高头,下游为底下。 “汉口通江水势斜,兵尘过后转繁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条约》规定汉口为全国十大通商口岸之一。汉口门户洞开,发生一系列嬗变,最初的汉口两端“从硚口到花楼”格局不再,开始在江汉路以下形成“洋汉口”,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建立,西洋建筑林立,洋教堂、洋行、洋工厂、洋码头大量兴起,洋行最多时达家。“内河航行权”使长江航运走向国际化,“上江航路千余里,下江航路二千余里,皆以汉口为起点。”西风东渐,华洋杂处,汉口带着屈辱进入世界文明的进程,相当迅速地从深处堂奥的内地重镇演变为国际性都会,外邦远人将其比拟为北美工商名城魁北克,或称之为“东洋芝加哥”。 ∧京汉街旧货市场。“铁路经济”带来的贸易活跃,形成了京汉街与泰宁街的旧货市场。市场中除了各种旧书杂志外,还有唱片、像章、纪念章、老旧的电子产品等各种老玩意儿。 美国学者罗·威廉记述道,“汉口的拥挤在中国的城市中达到了独一无二的水平”,“在整个19世纪的中国,很可能汉口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有了“高头”的原先兴旺,加上“底下”的新兴繁荣,汉口在其传统商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借助外部因素,成功地完成向近现代的转型,被称为“汉口模式”。在这种背景下的中国,汉口是年轻的对外开放城市,在中国近代史发端时的地位相当于一百多年后的“深圳”。 “上街路少下街稠,卧帚一枝水面浮。”汉口城市格局呈扫帚形,沿汉水长江分布,硚口为高头,往六渡桥、江汉路过去的沿长江一带为底下。底下街道尤其密集,商铺、酒楼、茶社、会馆、钱庄等充塞着大街小巷。汉口地名的水文化色彩浓厚。如桥名多,有六渡桥、广益桥、多福桥、九如桥等,唯保寿桥保存至今。而散布在城外后湖一带以聚族而居的姓氏地名较多,如“王家墩”“贺家墩”“天门墩”“鄂城墩”等,共有80多处。 ∧下河街。下河街为原新河的下段,邻近沈家庙,清末形成,也泛指这一带街区。“喜头鱼,真好吃,拣大的,煮汤吃。” “闭着眼睛朝上走,闻到臭气是硚口。”从城市品质来说,汉口的高头比较荒凉、落后,多棚户区,日伪统治时期划为难民营。底下则繁华、洋气,居民素质也相对较高。其中有方言差异和衣食住行方面的种种不同,非本地居民不能感知。以汉正街、长堤街为代表的高头,以六渡桥、江汉路为代表的底下,大致可认为是汉口的特色和骄傲。 天下第一街——汉正街 汉口兴盛于明末,至清初便呈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有记载乾隆年间的湖北市镇,“其最大者莫如汉镇”“上自硚口,下至接官厅,计一十五里,五方之人杂居,灶突重沓,嘈杂喧呶之声,夜分未靖”,说的主要就是汉正街。 汉正街是汉口的摇篮,初时只有沿河码头和河街,后来有正街、内街、夹街及里巷。正街也叫官街,年汉口建市后改名为汉正街。狭义的汉正街,是指西起小硚口、东到集家嘴的这条3公里左右的老街,分段由玉带门、杨家河、石码头、五彩、永宁巷、沈家庙等正街组成。具体而言,汉正街杨家河至五彩巷之间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升基巷以下有夹街,夹街以下至集家嘴之间又有夹街。 ∧汉正街瑞祥里。位于武胜路东侧,汉正街南侧。清末成巷,取名有“瑞霭华庭,吉祥如意”之意。 汉正街分上段、下段或西段、东段。从硚口到崇仁路、武圣路可分为上段,相对清寂;武圣路到利济路以下可算下段,店铺众多。据《汉口丛谈》等史料记载,在盐、茶、粮、油、药材、什货、棉花、牛皮等八大交易行遍布的汉口镇,汉正街市场上段以粮、棉、油、什业商铺为主,下段以药材、参燕、金银、海味、纸张等商铺居多,由西至东形成以武圣庙、沈家庙为集合点的两个中心市场。而居民的聚集也有特点,上段多为本省商民,下段多为外省商贾。人们说到汉正街市场,通常是指下段,小商品市场最为密集的利济路至集家嘴一段。这里因靠近江汉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店铺众多,往往是前店后厂、楼上居家的格局。 广义的汉正街,是指汉口城市早期兴盛的那些大街小巷,是指汉正街市场经营范围往东往北的拓展。由汉正街开始,往东衍生出黄陂街、夹街、花楼街等,往北到长堤街内侧,街与街之间形成里巷。在正街和堤街之间逐渐兴起铁器、竹器、木器、铜器、染坊、纺纱、织布、刺绣等众多手工作坊,形成“上八行,下八坊”的格局。众多的小街小巷以汉正街为主脉,纵横连接,组成了汉口沿河商业区。道光年间,这片形如卧帚的商业闹市,称之为街的有32条,称之为巷的有64条。就连原来留作防火通道的空间也发展成为大火路、小火路、新火路等街巷。 ∧汉正街集家嘴入口。明嘉靖元年(年),朱厚经此赴北京继承皇位,因此后人把皇帝经过的这个渡口称为“接驾嘴”,后来因这里码头多作转运粮食之用,改称“集家嘴”。 各具经营特色的老字号分布在汉正街上。“谦祥益的招牌——一言堂。”谦祥益(衡记)绸布店所经营的三种蓝布畅销武汉三镇和江汉平原;位于关帝庙魁北巷口的苏恒泰伞店,远近闻名,有口皆碑。灯笼巷口的汪玉霞,糕点脍炙人口,芳香四溢;鲍家巷口“叶开泰的药——吃死了人都是好的”;黄志成拆货店,是远近闻名的杂货海味批发店。此外,还有生计布店、福顺和、万鹤龄、戴春林、罗天源、牛同兴、洪太和……无不生意兴隆,人头攒动。 商铺林立的同时,会馆、公所、同业公会相继设立,总数约有个;年,汉口组建的商会分会和同业公会共个,大多分布在汉正街及周边市场。汉正街下段鲍家巷至打扣巷沿线分布钱庄、票号和典当行,成为汉口金融业的中心。光绪六年(年)汉口票号曾达33家,还有钱庄无数,钱店余家。 汉正街市场向周边省份及近郊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将各类商品向北输送到山西、陕西、河北一线,往南辐射到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成为内陆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到汉正街打货,成为百年商俗,“包袱客”和“扁担商”是维系汉正街市场与乡镇农户消费群最活跃的成分。 ∧城市的深处往往充满了各种惊喜。图为旧城之中的文身店。 汉正街也受到过西风东渐的影响。位于医院,是英国基督教循道会于年在彭家巷兴建的,是我国华中地区也是医院。医院有南院那些堪称经典的教会建筑,以及有“树王”之称的英桐。与汉正街垂直的利济路上的暨济电厂,原来叫大王庙电厂,跟水塔和宗关水厂一起,是武汉城市近代水电发展的见证,采用英国技术和机器设备。 汉正街是商业圈,是汉口经济最为活跃的街区。汉正街也是文化圈,有着数百年的文化积淀,集汉水文化之大成,约定俗成,代代相传。在交易习俗上有牙行中介、“抛盘”期货交易,形形色色的招牌、各种度量衡、算盘、计数,行帮规矩、拜师纳徒,等等。在生活方式上更丰富多彩,如坐茶馆,仅大火路上就有17家大小茶馆,被称为“干不死的大火路”。看戏,有汉戏、楚戏、花鼓戏,“各帮台戏早标红”。听戏者“打围鼓”是一种消闲。还有灯会、文艺、园艺、演唱等自娱自乐方式。雅俗共赏,市井逍遥。范锴《汉口丛谈》和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以及王葆心《续汉口丛谈》等,对汉正街的风情有较多描绘。汉正街的历史遗存众多,有绍兴会馆(后来的文化电影院)、宝庆会馆、药王庙、西关帝庙等。 ∧汉正街共和巷。共和巷南起汉正街,北至汉中路。清宣统元年(年),商户于炳炎兄弟在此建房8栋,形成里巷,称共和巷。 “石填街道土填坡,八码头临一带河。”(《汉口竹枝词》)汉正街街道狭窄,条石路上有不同口音的人在无休止地谈着生意,而深宵的夜市也传着拨浪鼓和小锣,或者锅铲击打铁锅及叫卖声。还有麻将桌、鸦片馆、酒馆、茶馆散布在大街小巷,传出各式各样的声响和气味。19世纪50年代,神父胡克叙述其亲眼所见的景象:“异常的喧闹……在汉口各个角落,到处熙熙攘攘,人群是这样的拥挤,以致要想穿过他们中间寻觅去路,必须付出很大力气。”还有民谣唱道:“饿不死的升基巷,干不死的大火路。”升基巷有老大兴园鱼馆、张汉记牛肉煨汤馆等七八家,展示鄂菜风味,故有“玩在新市场,吃在升基巷”之说。大火路与小火路是铁匠作坊集中之地,红炉当街,火光终日,极易发生火灾,故为卖水挑夫必经之路,地面总有水迹,路两边的茶馆也不少。此外,“大通巷馓子,狗肉巷豆丝,祖师殿汤圆……”也非常有名。而长堤街关帝庙的热干面,更是脍炙人口。 ∧新安巷。新安街两侧的后门,一处为新安巷,另一处为新安后街。武汉的夏天太热了,居民都打着赤膊在外面行走。 自汉口开埠后的百年间,汉正街市场几起几落,时荣时枯。年至年太平军三克武昌,四进汉口、汉阳,武汉三镇遭到严重破坏。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中,汉口惨遭焚毁。民国初年,汉口浴火重生,逐渐恢复繁荣。汉正街市场年有商户户。年旷世大水,汉口又遭灭顶之灾。后帝主宫一带曾经繁荣,却被日军纵火夷为平地。汉正街商人生存艰难,在公安巷、旌德小巷附近的三镇茶楼下形成“三镇市场”。年初冬被轰炸,汉正街市场再度萧条。年得以短暂发展,20个门类的商户已达户。然而好景不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减少到户。 ∧汉正街柏家巷。柏家巷南起大夹街,北至药帮一巷,清末成巷。“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 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计划经济时期的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几乎销声匿迹,汉正街也由石条路面改成了柏油路。年后,汉正街在全国率先恢复小商品流通市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它把14个省、市、自治区的多个企业生产者和武汉周围农村消费者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的小商品流通渠道。”(《人民日报》社论)渐而赢得“天下第一街”的美称,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和对内搞活的典范,中外瞩目。曾经有个流行说法:“对外开放看深圳,拉动内需看汉正。” 年,武汉市政府出台老旧城区搬迁改造方案,一座闹市核心区的传统批发市场渐行渐远。将位于中心城区的批发市场外迁,这是城市功能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拆迁并不代表遗忘。光影把草根市民世代生活的平淡和传奇根植在老街巷,延续着城市的文脉和精神。从城邦初筑到商市蔚然都以街衢巷陌为根,滋生人文故事,任岁月刻上历史的年轮。城邑文明暨市井文化根深叶茂,即使历经风摧雷殛,仍不失森林般深邃隽永,永远令人顶礼膜拜,怀敬畏之心,行呵护之举。 麻建雄中国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特邀摄影师,武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从“武汉老橱窗”到这组“武汉老街巷”,麻建雄先生的纪实摄影作品,都巧妙地把文献纪实和社会人文纪实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兼具文献、历史和社会价值。 End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于《文明》杂志年03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qingguo.com/lbzjb/12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在黔东南,有一块返璞归真之地堪比ldq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