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云马·学艺堂举办的第场活动-

TIME

时间

/11/07周六下午15:00-17:00

PLACE

地点

学艺堂-生活美学空间

GUEST

嘉宾

潘宏甲

特邀讲师

贵州水族人

设计师、手艺人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

寨上草木染品牌创始人

“蓝·另一种蓝”沙龙活动视频THEORIGIN

缘起

天然草木自有着沉静安详的气质,在手艺人的调制、浸染之后,每一块布都是草木的绽放,散发着自然之味,时光之美。系列分享第四期,云马·学艺堂邀请了贵州水族蓝染手艺人;寨上草木染品牌创始者潘宏甲老师与我们分享《蓝·另一种蓝》。在分享中一同了解草木染文化,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

THESCENE

现场SHARING

讲座分享一、蓝

说到蓝色你会想到什么?

碧空如洗,万里飘云的天空?烟波浩瀚,一望无际的大海?还是无边无垠,包罗万象的宇宙?蓝,无处不在。穿梭古今岁月的长河,在青花瓷器的各类纹饰上,在梵高的《星空》里,在伊斯坦布尔清真寺蓝白围绕的空间中,我们感受着蓝带来的宁静与纯洁。它代表着静谧、开阔、自由、安定与和平。但,其实蓝并不来自于自然世界,我们从没见过蓝色的动物或植物,肉眼能看到的“海天一色”只不过是散射原理同人类眼睛玩的视觉游戏。

蓝色是基于紫和绿之间的色彩,蓝色又与红、黄色一起构成了色彩里最基本的三原色,也几乎主宰了整个艺术世界。

法国艺术家YvesKlein(伊夫·克莱因)是最喜欢用蓝色的画家,他曾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八幅同样大小、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板,于此,“克莱因蓝”正式亮相于世人眼前,这种色彩被正式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KleinBlue,简称IKB)。

“克莱因蓝”的RGB比值是0:47:,是绝对之蓝。由于它与环境色在视觉对比上有着强烈冲突,格外能体现出自我存在意识。克莱因相信,表达一种感觉,不用解释,也无需语言,用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简化、提炼到极致的几何抽象作品里展现了色彩本来的美,通过基本色彩的搭配,颜色似乎有了更多的话语,表达了更丰富且深沉的意味。

蓝色之于对其喜爱之人,不仅关乎自我表达意识,更渗透着人性之根本。如贾曼的辞世之作《Blue》,他在唯一的、广袤的蓝中答辞与谢幕:“我献给你们这宇宙的蓝色,蓝色,是通往灵魂的一扇门,无尽的可能将变为现实”。

蓝色,代表着无限,使一种不可见之力得以呈现,得以感知。

二、另一种蓝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植物染染色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在《诗经》中就有描述蓝草、茜草染色的诗歌,可见中国在东周时期已经普遍使用植物染料。在春夏战国时期荀子的《劝学》中提到染色色彩相关的叙述,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于实践染色方法,《考工记》中亦多所记载。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

蓝染,是从材料起就对蓝色表达出爱的传统手艺。马蓝、菘蓝、蓼蓝、木蓝等天然植物中都可提取炼得蓝色染料。这一过程并不容易,采蓝、泡蓝、打靛、过滤、调配、静置后才能获得少许染料,且耗时也久。因而蓝靛泥也非常珍贵。

蓝染一般分为素色染和花色染两种,素染是基础。从坯布的处理,到染色的技巧,还有染缸的观察、染后的晾晒都极有讲究。一块素蓝布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无穷。布面干净,颜色均匀乃是一块蓝染素布最美的样子。

花色染又分为蜡染、扎染和印染三种。

蜡染,古称“蜡缬”,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通过加热蜡遇到高温变成液体,使之具有一定粘性,用蜡笔沾取蜡画在白布上,等温度降低后蜡就变成了固体留存在了布上。染色的时候画有蜡的地方被蜡封住染不上色,没有画蜡的地方就变成了蓝色,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了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多种图案。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色效果。

扎染方法又有捆扎法、缝扎法、打结扎法、夹扎法、折叠夹扎法、包染法、卷扎法、综合扎法和任意皱折法,每一种扎法出来的效果都不同,正因如此扎染作品也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和丰富性。

扎染·潘宏甲作品

印染则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在秦汉时,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人们只能在木板的两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等夹在两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如今,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印染过程·李子柒多种蓝染技术都是为了做出更丰富的效果,这些手艺人们在其中不断地探索可能,只为呈现出不一样的蓝。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呢?大概应是继承传统,结合当下创新,推广至更多人知晓,传递其文化属性和精神吧,就如潘宏甲老师所做的那样,让蓝染“走出来”,让文化“走出去”。蓝染如此,其它传统手艺应是如此。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世居的少数民族多达16个,且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在使用蓝染染色技术。作为贵州水族人的潘宏甲老师,从小身着母亲亲手做的蓝染衣服,闻着天然植物的清香长大,但那时的他还没有与蓝染有所共鸣,直到在川美学习工业设计时,他发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传统文化工艺也面临着丢失和断代,引发了他以身作则使用一切天然之物,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初心。他与同学、朋友成立“寻蓝小分队”,每年寒暑假返回到贵州水族、侗族、苗族等村寨考察学习,就这样持续了四年。随后,潘宏甲老师成立了“寨上”草木染艺术实践项目,以“海纳百川、城乡结合”的理念,用学到的技术不断地创作蓝染作品,并持续推动贵州当地少数民族的蓝染手艺和作品,让她们被知晓,更增加了贫困人家的经济收入。多年的坚持中,他也在不断地创新。工艺上,手艺工具的改进,固色问题的研究;设计上,西南民族风格的打造,产品新融合的开发;模式上,体验让蓝染了解更加深入,独立设计师集结平台。他们认真的态度和多元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认可,走向了大众,走到了国际。比利时“丝路长·宴四方”传统文化艺术交流纽约时装周设计作品

ENDING

尾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蓝染文化和手艺不能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手中和记忆里,让它“走出来”“走出去”,更寄托在了年轻人的身上,不需要人人都去继承传统,学习手艺,了解这些快失传的传统工艺,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力所能及的事。蓝染本身,也值得每一个人知晓。感谢您的阅读,祝安。

往期游学推文链接……

蓝,

另一种蓝。

撰写:Yujie

摄影:王冯

义工:唐远舰、李洪政、刘学

扫码添加工作人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jb/1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