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聚敏庙岛的钟声散文两篇
北京好治疗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王聚敏,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散文百家》执行主编,河北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北作家协会特聘研究员,河北作家协会散文创作艺委会副主任;第二届“冰心散文奖”、第一二四届“河北文艺评论奖”、新世纪10年河北省散文创作成果奖(突出贡献奖)、首届“《时代文学》优秀作品奖”、中国散文学会“散文理论奖”获得者。著有文学评论集《散文情感论》和散文集《高高的寨墙寂寞的河》。 庙岛的钟声 深秋的清晨,阳光与海风交织,海水波推浪涌,也让人心里涌起一种清爽雄阔的感觉。我受烟台散文学会会长綦国瑞先生的邀请,有幸参加“全国散文名家长岛笔会”,此刻,我们一起登上了从南长山开往庙岛的旅游船。 正该是风高浪急的季节了,大海却依然微笑着,阳光撒满了它的脸庞,处处闪动着金色的波光,远处的岛屿和船舶只是隐约的影子。海面上似乎只有我们这条船和它带着乐感的鸣响,使人顿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苍茫感”。 大家之所以对庙岛有着独特的兴趣,是因为这些读书人对这个名字这个地方并不陌生。他们知道,这个岛就是古籍中记载的沙门岛,曾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八仙过海的美丽传说就始于此地。随着唐宋海运的兴起,这里成为航运枢纽和漕运必经之地,常常是官商渔漕,舟辑相连,商贾云集,货聚如山。相传北宋年间,有一南方商船经过此地,突遇风浪,船主的儿子被大浪卷走,当孤立无助的大船,随风飘到沙门岛时,岸上忽然传来儿子的呼喊,他告诉父亲是一个老婆婆驾船救了自己。船长立即想到是船上供奉的妈祖显灵,便将船上供奉的铜身妈祖象抬到岛上的佛院里供奉起来。从此,妈祖就在这里落了脚。此后这里屡屡发生商船、民船、军船被救的事迹,人们感念妈祖的恩德,香火越来越旺。庙宇规模越来越大,从此称为庙岛。 在大家企盼的眺望中,庙岛已入视线,最醒目的是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长长的红墙里边,高耸着三排气魄宏大的屋宇,高高的戏楼也隐隐可见,四周有碧水托着它,通体有日光和水光映着它,使它有着浴后美人的清丽,又有着水中芙蓉的圣洁,还有着海上仙山的神奇与迷离。大家顿时兴奋起来,这就是他们从典籍中熟知的庙岛了,个个争着变换着角度同它合影,欢声笑语撒满了慈祥平和的海面。 嘡、嘡、嘡,船正前行间,一阵优美的钟声传到船上,也传到了每个人的耳中。 这是闻所未闻的神奇的钟声。 不是噹、噹、噹的浅薄的聒噪。 也不是咚、咚、咚的山呼海啸。 它是柔和的,像潺潺的小河流水;它是湿润的,象催生万物的春雨;它又是慈和的,象是母亲对婴儿温馨的催眠。 我被这钟声触动了。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在心头涌动。 脸色红润、身体魁梧的船长,看我迷醉专注的神态笑着说:这钟声就是“神”啊,我们辈辈世世都是听着它长大的。它是海神娘娘救人危难时发出的喊声,也是海神娘娘对渔民平安出海的祝福和祈祷。我们海上人最容易遭受海上的风险,也最信仰海神娘娘的这种喊声和祝福,最喜欢和信奉这钟声。我们在钟声的召唤下平安回家,也在钟声的鼓舞下抢救海上的遇难人。是的,这个“神”,无论如何我们是应该信奉的。 在钟声回荡的海面,船长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年3月1日,我们正在海上作业,海上忽然刮起了狂风,船长朱大相立即命令我们返航,当狂风暴雨卷起的巨浪快要威胁到我们的安全时,我们已看到了海岛的山影。本来,船进港湾,就等于到了温暖安全的家,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收到了辽宁渔船的求救信号。去还是不去?去,结局可想而知,不去,就等于给求救船上的16位渔民宣判了死刑!因为在茫茫大海上,我们长渔7号是他们的唯一希望。朱大相没有犹豫:“返航”。渔船在11级的风浪里艰难调头,怒吼着冲向远离家乡的大海。当我们赶到出事海域时,4条小船上的16名渔民已经放弃了求生的努力,他们用绳子将自己绑在船上,许多人已经冻得失去了知觉。海面上12级的大风,推起了几米高的水墙,在那生死存亡的时刻,在大家实在熬不住的时候,我们祈求过妈祖,我们依稀听到了庙岛的钟声,是妈祖在冥冥之中告诉我们咬紧牙关,决不放弃!当被救渔船载着16名被救的渔民回岛时,已经失望并为我们准备好后事的几千名乡亲蜂拥码头,一齐哭喊着向庙岛方向跪拜。 嘡、嘡、嘡,钟声依旧在鸣响。我对妈祖和钟声的敬仰和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带着船长传递给的虔诚,沿着钟声的指引,我们离船走向了那组古建筑群。 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座古朴的庙门,上面有崇祯亲书的“显应宫”三个镏金大字。据说,此庙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六十八年扩建,至明代香火日益隆盛,显应宫已成为北方地区的妈祖祖庙,有“元妃北庭”之说。崇祯年间“诏立官庙”,影响远及日、韩。进得庙中,只见三进大殿全部保留北宋风格,弥漫着浓浓的历史沧桑感。殿中遍悬匾额,咸丰皇帝所题“神功济运”高悬堂上。殿外台湾连战所题的“德被海疆”和宋楚瑜所题的“福佑万民”颇撼我心,可见影响之广远。其中连战先生的书法之好,足令大陆专业书法家赧颜!那尊堪称国宝的北宋妈祖铜像端座在大殿里:脸庞丰腴,面含微笑,神态慈和,衣带飘拂,栩栩如生。联想其生前事迹和她所具有的神秘力量,不由让人崇敬。 庙中遍是游客、香客,还有不少当地的渔民。钟楼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他们都是等待撞钟的人。在大海中听到的神奇钟声还在心头回响,我不由地也排上了队。行进中我认识了一个中等身材、面孔黑红的汉子,他是一位救难英雄。年4月8日,海上突起9级狂风,通惠轮4名船员落水。他和同伴们闻讯后,冒死向海上赶去。风大浪高,他们的多吨的钢壳渔轮像一片树叶,一回儿被抛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抛入浪谷,船随时都可能倾覆,可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硬是在海上搜救了5个多小时,从死神手中夺回了4条生命。随后赶来的海军深受感动,整个返航过程中,官兵们汽笛长鸣,表达着对他们的敬意。 我怀着深深的敬意问他,你为什么还要专程来撞钟呢?他告诉我,他之所以常来撞钟,是想时时提醒当今闯海人,应时时牢记和发扬“和平、勇敢、奉献”的妈祖精神。哦,此刻的我,终于明白了这生生不息、代代鸣响的钟声,所传承延续的,不正是一种“热爱生命”“人类互爱”即“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观吗? 终于轮到我撞钟了,我郑重地端详着它:有二米多高,一米多粗,它屹立在那里,像一座巍峨的山。我庄严地拿起那根系着红布条的碗口粗的木棍,稳稳地,一下下地撞向铜钟,那嘡、嘡、嘡的钟声,悠悠地传得很远很远。 我接过了道人传过的三炷香,虔诚地把它插在了香炉里并深深叩头。我曾游历过全国诸多庙观寺院,以本人的脾性,我是不喜欢弄此劳什子的,今天进庙上香,在我还是第一次。因为这钟声不同于一般寺庙的“晨钟暮鼓”,这钟声与“热爱生命”“人类互爱”有关。 如今,我早已回到了太行脚下的小城,但那神奇的庙岛钟声依然回荡在我的心间。 呵,这“德被海疆”“福佑万民”的千年钟声吆,我相信它还会千年万世地响下去。 大美苏州湾 太湖有大美,最美苏州湾。 苏州湾乃东太湖吴江区与吴中区之间的浩淼水面,放眼远望,一碧百里,浮光耀金;空中俯瞰,它像一柄美丽的叶子,又似睡美人的一只裸臂。在东太湖之美面前,我深感一切夸饰性、形容性词汇,都显得无力和多余。有歌唱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是的,白帆、红菱、芦苇、稻果、鱼虾……如果说这首《太湖美》赞颂的是一种农业文明的美的话,那么我认为:千年太湖在21世纪呈现给世人的,乃是一种融含着现代文明的大美,而坐落在堪比维多利亚湾的苏州湾的吴江太湖新城,更是一种荟萃了传统与时尚、古代与现代乃至后现代元素的多层次多色彩的美中之美!故身临其境,心醉其景,我只能这样说:苏州湾,美得令我瞠目;太湖新城,美得使我失语、落泪! 如果说太湖是上帝因垂爱人间而流落下的一滴喜泪的话,那么东太湖无疑则是这滴眼泪中最晶莹的部分,抑或,如果说太湖是上帝精心镶嵌在三吴大地上的一块美玉的话,那么苏州湾就是吴江太湖新城脖项上最漂亮的佩饰。然而,就像七里山塘、平江路和拙政园之于苏州那样,说起吴江,我脑海映现出的总是:“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千家城廓蚕桑地;万顷烟波鱼米乡”、“人间天堂天净天丽;江南水乡水清水灵”……这样的句子或意象。请理解一个北方文人吧,黛瓦粉墙、湖光桥影、烟雨江南乃至吴江的前尘旧影、人文往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一个情结、一种憧憬、一腔无尽的想象。乐山乐水,我独乐水;江河湖海,我尤爱湖。此刻,沿行古纤道,跨上垂虹桥、流虹桥、三里桥,登步顾公庙,遥望鲈乡亭、三高祠,我正在东太湖苏州湾的吴江游历徜徉。过松陵,走同里,谁料不进则罢,真的走进,吴江真的令我有几分自馁几分憷头:白居易、陆龟蒙、王安石、苏轼、陆游、杨万里、苏舜钦、唐寅、王世贞还有大书家米芾,都到过或写过的地方,我何敢动笔续貂!您知道吗,柳亚子、费孝通是吴江人;陈去病,一个与柳亚子一同发起并成立南社、同情戊戌变法、推重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且与孙中山交深的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也是吴江人;而众所周知,写出《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以致“莼鲈之思”成为中华成语典故的中国乡愁诗人张翰,更是吴江人;“六朝冠冕皆如梦;千古文章迥独尊”——吴江人顾野王三十卷之《玉篇》,堪可与许叔重《说文解字》并齐媲美;沈璟于“昆曲吴江派”的兴起,于“苏州派”的风行,于“吴门曲派”风范的打造,可谓“中兴之功,良不可没”……哦,吴江千年,千年吴江,吴越春秋,三国故实,范蠡泛舟,周瑜洗马,流虹风情,垂虹雅集,三高祠,三忠祠,名宦祠,乡贤祠……无不引惹着今人无限的遐思与缅想。据统计,自宋至清,吴江有进士人,举人人;有周、沈、陆、费氏等十大名门望族。如此不能不说是:人文渊薮、大家代出,且踵事增华、后出转精!时间业已把吴江积淀成了一个样板、一个经典,而诗意地栖居在这里的文人、富商和官僚,世世代代参与了它的经典化过程。 然而,当我穿过两千年的时光隧道,走进太湖新城的时候,蓦然感觉,如今我在东太湖的苏州湾发现了另一个吴江,一个现代的吴江,它就是太湖新城。至此,东太湖就有了两个吴江,一曰古典吴江,一曰现代吴江。如果说上述吴江是一种古代经典、旧经典的话,那么太湖新城就是吴江的现代经典、新经典。古经典之美,曾令我愕然失语,那么在这个新经典面前,我只说八个字:如此人间,何必天堂!现代吴江已归属“大苏州”版图,它正以勃勃雄心致力于打造苏州湾百里风光带,且已从“运河时代”跨入“太湖时代”!就像此时刻的我,从垂虹桥跃上苏州湾大桥,也如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一样。说起桥来,水多、桥多好像是江南古典水乡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桥,似乎是古代文人雅士们幸会唱酬、诗酒风流乃至风情演绎的场所,因而更是才子骚客们笔下的一个“意象”。比如唐杜牧的:“春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比如晏几道的《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请看,明月夜下桥,谢桥又杨花,多么美的感觉和意象呀!由此说到垂虹桥,更可谓大名鼎鼎、故事多多。苏东坡宋熙宁七年路过此桥,与张先置酒唱酬的故事,就不说了罢。而“姜夔过垂虹”见证的可是才子佳人、风情月意,令古今多少同行艳羡不已的故事啊。姜夔是江西人,寓居浙江德清,年少时孤贫,成年后屡试不第,游历四方。姜多才多艺,通音律且能自行度曲。于是,大他三十岁的大诗人范成大成了他的忘年交。宋绍熙二年冬,姜在范成大家客居一月,应请填新词《暗香》、《疏影》并配制曲谱,范激赏不已,遂将家伎小红赠与姜夔。姜与小红泛舟归乡,路经垂虹桥,此时大雪纷纷,姜吟《过垂虹》:“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多么的缠绵,多么的美好……然而,当我站在现代化的苏州湾大桥上,回忆这座小桥以及与其有关的故事时,心绪繁乱而惆怅:一点点忧伤、一点点若有所失、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既忧伤这些故事这些人,离我们已渐行渐远,又稍感欣慰的是,小桥终于被我脚下的这座大桥所代替,嗯,这些故事这些人毕竟已经“白发”,已经老去。现代化过程往往是以失去一些“原来的美好”为代价的,这是一个悖论,一种现代人挥之不去的超越了张翰“莼鲈之思”的“大乡愁”。然而,放眼苏州湾,身处太湖新城,我发现,这里已为文人们乃至更多的游人,提供更多更广的雅集游玩场所:翡翠岛、阅湖台、如意桥、音乐喷泉、博览中心、水街……在这里,姜夔的小舟已进化为激情四溢的游艇,现代化的音响,把小红的箫声与低唱演绎得声情并茂。而且,如今的文人唱酬集会,不再仅仅是几个封建官僚兼骚客、贵族加士大夫,而是其中有你、我、他,有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某些方面讲,如果说古吴江曾经是一个贵族化的吴江的话,那么今之太湖新城则属于全民或大众。请看,宽阔的环太湖自行车道绕湖一周,供全民健身享受;阅湖台、东太湖生态园则笑脸相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 在吴江,与桥有关的,还有一个“钟情怕到相思路”的故事,发生在流虹桥。明末清初,吴江北厍有个叫叶元礼的男人,他是康熙丙辰进士,中书舍人,写过《原诗》的大诗评家叶燮是他叔叔。叶元礼才情高,相貌尤其好,时人常以一睹其面为快。风和日丽的某天,他们叔侄结伴去苏州路经流虹桥,河边酒楼一纯情小姐目睹其面,顿时倾倒,但囿于礼教不敢面诉衷情,常守窗边眺望期盼,日久相思成病,药石不救。临终前告诉母亲,其心已属叶生,今生无缘,愿结来世。恰好此时叶元礼再次经过流虹桥,其母拦叶告知女儿临终话语,叶肝肠寸断,急奔小姐香闺,此刻,小姐才轻轻瞑目。此事感动了诗词大家朱彝尊,遂写词《高阳台》,其中写道:“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粉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谁寻?”因写得凄婉动人,故追咏者甚多。词缘人写,人以词彰,帅哥叶元礼从此更是帅得令争睹者发狂——徜徉在东太湖畔的景观大堤上,我一边畅想着这个凄美的故事,一边目赏心羡着身边走过的那些帅男靓女,呵,多么好的年华!真的为他们感到幸福,这样的悲剧绝不会在他们身上重演,此时也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我想把这段爱情佳话讲给他们,并深信叶元礼这种“因情而帅”的魅力,能够感动每个时代的少男少女。但又一想,此属多余。我深信,他们知不知道这个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他们深深懂得,爱和爱情在任何时空里,都是人间最美的语言!就在观景大堤不远的长椅上,我眼见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妇或情人,紧紧搂抱着在那里作幸福的长吻……文友俞前兄还抓拍了这一镜头。见我们走过来,似乎有几分羞赧几分紧张。其实大可不必,你们尽管痛痛快快、淋漓尽致、昏天黑地地拥抱长吻吧!苏州湾、太湖新城是一个让身体放松让心情放假让思想休憩的地方、一个让人遭际爱恋或艳遇的地方、一个让人彻底释放爱欲的地方、一个让人乐不思蜀的地方、一个美得让人想写诗的地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默诵着范仲淹的名句,乘着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般的诗兴,我欣然登上东太湖阅湖台,但领略到的,却是一副迥别于岳阳楼和滕王阁的“三吴胜状”:苏州湾音乐喷泉气势磅礴,最高水喷米,水型设计16种,一秒之内,能把一两吨湖水送上天空。此喷泉高度加米高楼高度、加60米灯塔高度,一起汇合成太湖新城的审美高度。每值夜晚时分,乐音响起,华灯闪烁,众泉喷彩……那真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听说太湖新城还要开通与苏州之间的湖底隧道,打造与周边城市的“一小时都市圈”……呵,苏州湾,大气象!太湖新城,大手笔!如果说“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湖光桥影”的吴江,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古典的农业文明的钟灵毓秀式的秀美的话,那么当今的苏州湾、太湖新城呈现给世人的,则是一种包蕴着古典元素与现代内涵的大美!在松陵巧遇两位年轻的电视节目编导,席间叙话,我曾调侃他们现代化的摄像技术,已经把游记作家逼向死角:作家写景费时费力,电视拍景瞬间完成。编导答曰,错矣!你以为我们只在意“象”吗?我们所要捕捉抓拍的,是“象”背后的底蕴。是的,他们和我们作家一样,都是在思索并寻找着苏州湾、太湖新城大美背后的那个深厚的底蕴。 祝贺:雨街创作的动物小说《狮王科特》《棕熊哈根》《蟒蛇巴布》三部长篇再次印刷! 该书:当当、京东、亚马逊、中国图书网、孔夫子、王府井等网上书店有售,欢迎购买。 公告: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jb/15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传奇李叔同,竟有个名字
- 下一篇文章: 山东省聊城市届高三二模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