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国,为何要同室操戈
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618/4641371.html 年6月15日,年卡塔尔世界杯三十二强名单出炉。其中,来自巴尔干半岛的两支劲旅——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两国作为前南斯拉夫联邦的成员国,同为斯拉夫人,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上都颇为亲近。按理来说,两国应该睦邻友好,共同发展。可事实上,克塞两国有着严重的历史积怨,双边关系极差。克族和塞族的民族矛盾成为了巴尔干半岛复杂民族问题的一个突出代表,也是直接导致前南斯拉夫解体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简单梳理两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脉络。 克罗地亚足球队01民族起源 早在公元六世纪下半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帝国发生内乱,国力衰弱,原居住于多瑙河北岸的南部斯拉夫人趁机大举入侵,大批涌入巴尔干半岛。至公元七世纪初,斯拉夫人逐渐成为这片地区真正的主人。他们与当地不同土著民族间的融合使其逐渐分化成多个民族,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因此应运而生。 02两族分化 在独立了两个世纪后,年,克罗地亚因绝嗣而陷入混乱,随即在年被并入匈牙利。在其后的八个多世纪中,克罗地亚便作为匈牙利的一部分,与其一同长期接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并最终被纳入奥匈帝国的版图之中。 与克罗地亚不同的是,塞尔维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衰落中的拜占庭帝国联系紧密,时而结盟,时而对抗。在斯蒂芬·杜尚在位期间,塞尔维亚王国一度征服了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及希腊的大片领土,杜尚于年加冕为皇帝,构建了庞大的塞尔维亚帝国,控制了巴尔干半岛超过三分之二的领土,一度与拜占庭帝国平起平坐,风头无两。好景不长,杜尚死后,塞尔维亚帝国陷入分裂,快速崛起的奥斯曼人趁虚而入,并在之后的五百多年里开始了对塞尔维亚的全面统治。 长期受到东、西方不同文明的控制,使得原本同根同源的克、塞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差异逐渐加大,形成分化。首先,克罗地亚由于在独立前受法兰克王国影响较大,所以他们的宗教和文化与西欧类似。克罗地亚人不仅从西欧接受了天主教信仰,而且在书写斯拉夫文时逐步放弃了使用基里尔斯拉夫字母,转而使用拉丁字母。而塞尔维亚人则处于古老基督教及其文化影响之下,皈依了东正教,沿用基里尔字母。于是,克族和塞族就在不同的文化道路上发展,这对后来二者的族际关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地处两大文明的冲突前线,克、塞两国的领土划分变化频繁,奥斯曼人的大举北上也迫使各民族进行新的迁移,改变了该地区原有的民族结构。例如,克罗地亚境内的斯拉沃尼亚地区就长期作为哈布斯堡统治下的“边屯区”,大量接纳北逃的塞族人,成为了克境内的塞族人聚居区,使其成为20世纪90年代克塞两国争夺的重点,即所谓的“克拉伊纳”地区。 东正教教堂03民族觉醒 19世纪,欧洲大陆上愈演愈烈的民族主义浪潮涌入巴尔干半岛,使得民族关系极度复杂的巴尔干地区兴起了一大批民族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所谓“伊利里亚运动”,即认为南部斯拉夫诸民族具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是古代伊利里亚人的后裔。要求消除各民族在语言、称呼上的差别,建立统一独立的“大伊利里亚”。虽然该运动致力于消解民族间的分歧,统一南斯拉夫诸民族,但在实际执行中受到不少阻力。 首先是理想主义色彩过浓,忽视了各民族长期分治所形成的客观上的文化差异; 其次,国力稍强的塞尔维亚在年便取得了完全自治,并在不久后取得独立,而克罗地亚等国仍处于帝国统治之下,各地区之间难以联合; 再次,在建立统一巴尔干国家的问题上,塞尔维亚人因过去杜尚帝国的辉煌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主张新的国家应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并通过宣传舆论等手段攻击其他民族,激起了其他民族的反对思想和独立意识; 最后,该运动正好处于年欧洲大革命的关键节点,奥匈帝国为维护其统治对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残酷的武力镇压。种种因素影响下,第一次将南斯拉夫诸民族团结起来的尝试失败了。 04仇恨滋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列强通过种种手段,驱使着自己治下的民族相互仇杀。奥匈帝国的指挥官更是特别着力于扩大克族和塞族之间的民族仇恨,制定了一系列迫害克罗地亚境内塞族人的计划,导致大批塞族人被残忍杀害,这成为两族仇恨的起源。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的奥匈帝国受到拆分,南斯拉夫地区也得以独立。12月1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国(后改名南斯拉夫王国)成立,这是南斯拉夫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盲目的将本就割裂的各民族联合起来存在着诸多弊病。 首先,因为没有规定新国家属于哪种体制,且塞尔维亚人掌握着军权,因此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迅速攫取了新国家的权力,实行中央集权制。而在克罗地亚境内颇具影响力的农民党则主张实施联邦制,各成员国应享有充分自决权。各族间严重的分歧导致政党繁多,政局不稳,国家割裂严重。 年1月国王亚历山大发动政变,实施专制独裁,并否认有其他民族的存在,激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进一步加深了克、塞两族的矛盾。年,克罗地亚联合反对派与掌权派,取得了南斯拉夫王国内唯一自治省的地位,计划在波黑地区实行扩张。而塞尔维亚所制定的“塞尔维亚国家计划”明确包含了对整个波黑领土的声索。 至此,大塞尔维亚主义和与之相对的大克罗地亚主义开始公开矛盾,相互争斗,以致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更加血腥的种族仇杀。 南斯拉夫二战纪念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意大利等轴心国千方百计挑动制造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仇恨,希望借此化解游击队对后方的压力。年,在完成对南斯拉夫的瓜分后,德意两国扶持克罗地亚境内狂热的民族主义集团“乌斯塔沙”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 在整个二战期间,克罗地亚的法西斯集团在境内建立了大量的集中营,对所谓的异族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四年间,克罗地亚境内有三十余万塞族人被无端杀害,更有约二十万人被强迫改变信仰。而塞尔维亚境内资产阶级组织下的武装组织“切特尼克”则提出“塞尔维亚人高于一切”的口号,号召向对塞族人犯下罪行的克族人复仇。战争期间混乱的社会秩序和各族间反复的仇杀行为使得各民族关系几乎跌至谷底,对其造成严重深远的负面影响,更为冷战后期重又兴起的分离主义和种族主义埋下祸端。 05短暂和谐 年5月15日,南斯拉夫人民在铁托领导下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铁托凭借其个人魅力及南共联盟游击队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完成了对南斯拉夫地区的统一,并在次年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南共联盟领导下南斯拉夫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以及该时期取得的卓越的经济建设成就,南斯拉夫境内诸民族均放下了历史积怨与仇恨,选择和平相处,洋溢着兄弟情谊。 60年代中期,南斯拉夫联邦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其主要原因是南斯拉夫境内各国发展不均衡。北部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发展水平最高,而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却极不发达。而南联邦中央设立联邦团结基金,每年将对各国相当部分的国民收入进行集中分配,用以支持落后地区发展,这样的经济管理体制对发达地区造成负担,引发了争执和纠纷,使得克罗地亚境内分离主义日益猖獗。 年,克罗地亚境内的分离主义势力达到顶峰,官办报刊大肆攻击塞尔维亚,称其压迫其他成员国。克境内的分离组织“马蒂察”频频活动,煽动克族人的分离情绪,要求让克罗地亚获得更多的自治权。部分激进者甚至主张让克罗地亚独立建国,组建军队,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虽然克罗地亚之春被警觉的南斯拉夫上层迅速镇压,但其暴露了南斯拉夫“外强中干”的特征,成为后期南斯拉夫崩溃的前兆与信号。此事件还直接促成南斯拉夫于年修改宪法,进一步限制塞尔维亚人的影响力;提升其他自治共和国、自治省的权力并允许他们脱离南斯拉夫。 年5月4日,铁托逝世。许多其生前依靠个人威望和高超政治手段掩盖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从70年代末开始,由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南斯拉夫遇到了新的经济困难。加上本身政策上的失误和其高度自治体制的局限性,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先前新宪法的颁布导致占人口大多数的主体民族塞族受到严重限制,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劣势地位,使得塞族产生了对其他少数民族的仇恨情绪。至此,各共和国间关系又陷入紧张,民族主义再度抬头。 06战争爆发 90年代初,各共和国间矛盾已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东欧剧变也使得各共和国对南共联盟的执政地位产生怀疑。年6月,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独立。需要注意的是,在克罗地亚议会为脱离南斯拉夫而紧急筹备时,所有的塞族代表都拒绝出席,克罗地亚的独立完全无视了其境内塞族人民的意愿。于是在独立前夕,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脱离克罗地亚独立,并将与母国塞尔维亚合并或联盟。 克、塞两族均通过多种手段筹备了自己的武装力量,3月31日,克罗地亚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6月底,南人民军以干预为名出兵克拉伊纳地区,克塞两族之间的民族冲突逐渐演变为南人民军联合塞族武装对抗克罗地亚军队的战争。 发生在巴尔干地区的战争迅速引起了西方各国的注意,尽管各国积极调解冲突并达成一系列停火协议和和平宣言,但收效甚微,双方反复撕毁协议,战争反而演变得更为激烈。此种形势下,经联合国秘书长特使调停,参战各方达成第十五个停火协议,双方共同撤军,由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进驻争议地区。 虽然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停止了,但两族间相互的残酷迫害和驱逐并没有停止。年4月,波黑境内的多个民族武装爆发全面内战,波黑战争开始。战争期间,波黑境内的克族、塞族武装分别得到克罗地亚和南联盟(包含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以塞尔维亚人为主)的支持,相互间反复拉锯,再加上西方北约势力的直接军事干预,最终演变为三族间大规模的种族仇杀,使其成为二战后欧洲爆发的最大冲突。 正当各国目光全部聚焦于波黑时,克罗地亚于年8月上旬出其不意地发动了“风暴行动”出动13万大军奇袭克拉伊纳地区,彻底粉碎了该地区的塞族独立运动,克罗地亚实现统一。同年12月,《代顿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波黑战争结束,巴尔干半岛终于获得了和平。 07创伤之后 虽然战争已成过往云烟,但在战争间双方反复实行的种族暴行和大屠杀的记忆仍然长久地存在于克、塞两族人民心中。强烈的仇恨深深扎根,不断威胁着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也阻碍着战后克罗迪亚、塞尔维亚两国进一步交往。 独立后的两国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外交道路:克罗地亚自独立之初就选择了全面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并于年加入北约,年7月1日加入欧盟;而塞尔维亚虽然也有意加入欧盟,但因科索沃问题难以达成一致而宣告失败,在近年来反而与俄罗斯等东方国家走得很近,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拒绝对俄罗斯施加制裁。 左塞尔维亚,右克罗地亚截至目前,两国在双边关系方面仍未有大的起色。今年7月份,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以私人身份访问克罗地亚境内的亚塞诺瓦茨纪念中心,但遭到克当局的拒绝,厚重的外交阴霾仍然笼罩在两国上空。 无论结果如何,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创伤与苦痛。即使在短时间内结束冲突,仇恨与恐惧依然会扭曲双方的心灵,铭刻在民族的历史血脉中,加重国与国之间信任的裂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jb/19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普鲁士王国第二期
- 下一篇文章: 波黑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三方混战,战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