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年6月27日下午   地 点:杭州寓所   人 员:陆昭怀、张汉勇、司燕飞   采访人:司燕飞司:李老师您好!您作为我国首批书法本科生,能为我们谈谈您当时是怎么想到去考书法篆刻科的?当时对学生入学考试的要求有哪些?李:当时我和金鉴才都是在美院附中读书,年考进附中的,读四年,年毕业。我家在农村,母亲身体也不好,毕业之后就没有升大学的打算,准备参加工作的。历年附中毕业生只是少部分升学,大部分都参加工作。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郑潮老师和专业老师周昌米都动员我投考刚创办的书法专业。老师说,你弟今年金华师范毕业,可参加工作了,养家没问题,你可以继续读书。我犹豫不决,写信与母亲和弟弟商量,结果他们都同意我上大学。   当时考书法专业,陆维钊先生看重的是学生语文成绩,书法则其次,我的语文在班上算可以。我用毛笔倒也是很早的,年小学一年级直到五年级都用毛笔,偏僻山村毛笔比钢笔易得。49年前后也曾经有好书法老师,本村李老师是国军师长,外地吕老师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北大毕业生,皆因特殊时期委身于我们乡村小学,而且不久一个被枪毙,一个被辞退。书法老师虽好,因时间短,学书只开了个头,毫无起色。美院附中,我只顾学画,无意学书。当时美院走廊有各系黑板报,金鉴才常以粉笔为附中黑板报《号角》抄写,有吴昌硕行书风貌,我很羡慕。考书法科,让我们临摹几种字帖。临帖有如绘画写生,像或不像首先因为观察能力高低,我学过四年画,算通过临帖考试。司:潘天寿院长当时深感我国书法艺术的危机,担心后继无人,请陆维钊先生主持创办我国首个高等书法篆刻科。您作为第一批的学生,潘天寿、陆维钊等前辈对您一定寄予很高的期望和赋予历史的重担,您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和感受吗?李:六十年代初,日本书法代表团多次访问我国。说是两国书法交流,无形之中就是两国书法较量。参加的人,日本方面男女老少都有,书法热在日本没断过。但是中国在当时是没有书法风气的,参加的人都是六十岁以上老先生。于是日本书法家就说,中国虽然是书法的故乡,但继承书法要靠我们日本人了。这个话很刺激我们,所以国务院让浙江美院创办书法专业是抢救性举措。当时书法老师都六十多岁了,书法需要年轻人去抢救,我和金鉴才算是第一批次抢救书法的年轻人。六三年暑期,我和金鉴才第一次到韶华巷拜见陆先生。天很热,先生下楼来,赤膊坐在天井,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跟我们说:“你们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你们的失败就是我的失败。”可见先生对创办本科关切之深。先生还说,你们的出路是没问题的,最好可到博物馆,其次可留在美院做教师。先生又说,我们的任务,一是自身学好书法,二是普及书法,提高社会整体书法水平。80年代国内掀起书法热,让我有机会实现先生嘱咐,在美院书法专业兼课之外,业余时间又在杭州市业余美术学校及本市各大专院校普及书法。司:虽然第一年只招收了您和金鉴才老师两位学生,但师资却是很雄厚的,有陆维钊、沙孟海、朱家济、诸乐三等,都是学识渊博、技艺精熟的老先生。您能讲讲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哪些吗?这些任课老师都有哪些特点?李:具体教我们执笔操作是朱家济老师,他是王羲之传人,“八法”比其他老师体现得更充分。楷书、行书、草书都是他教。潘天寿先生教我们认识草体字,他多次对我们说,朱家济先生才是真正书法内行,他自己是书法票友。美院纪念书法专业成立40周年,出了两本厚厚的书,其中就有几个老先生一起商量上课的事情,陆先生两次提到朱家济先生水平高格调高。可见朱家济先生在老一辈书家中是很被看重的。诸乐三先生教篆书篆刻,吴昌硕一路他最好。陆维钊先生教隶书,教室一度悬挂先生隶书作品。沙老是颜真卿一路,字很雄壮,但课堂上他不讲书法,只讲文字学和篆刻史。陆先生善隶书,创竵扁新体,这是书坛熟知的,我看重的是他从北碑化出的行书。陆先生年轻时北碑风行,康有为说:“近世北碑盛行,帖学渐废,草法则既灭绝,行书简易,便于人事,未能遽废。然见京朝名士以书负盛名者,披其简牍,与正书无异,不解使转顿挫,令人可笑。岂天份有限,兼长难擅邪?抑何钝拙乃尔!”(《廣艺舟双楫·行草第二十五》)可见北碑很难化为行书,陆先生却成功了!雄强大气,错落灵动,十分耐看。文学课本来是陆先生上的,后来交给朱家济先生上。据说是陆先生对学校的安排有意见。陆先生是要将我们培养成熟读《四书五经》的旧文人,与当时政治形势不合,先生不满意,就索性不上文学课了,毫不妥协。陆先生对我们最负责,其他客座教授似乎比较随便。朱家济先生讲的很少,只示范让学生看。沙孟海先生给我们几个作业打的分数都一样,他可能认为,既然同学都很认真,分数高低有害无益。陆维钊先生就不同了,他很严厉。第一学期,陆先生要审查我附中作文以便对症下药将我深加工。因为附中郑老师作文讲评多次提到我,同学看重我的作文。有个已参加工作的同学,要我把作文寄给她再看看,我就和陆先生说还在那个同学手里。第二次,陆先生又问我,我说还没有寄回,先生朝我狠狠地两眼一瞪,我至今印象深刻。还有一事说明陆先生很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第一学期结束,美院要在杭州孤山举办全院师生作品展览(年之前美院在孤山,现在的西湖美术馆是当时美院老展厅)。我写的是行书对联,毛主席句子“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我写了多次,将自己认为较满意的一件放在桌上让先生审查指示,没料到先生竟然从地上被我丢弃中选了一件。先生看好金鉴才篆书,他却自荐行书,没被选上。从此,我的学书信心有所提高,金鉴才也因此更加虚心好学终成大器,这就是陆先生的高明之处。偌大展厅,满眼是各系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只有陆先生和我两件。全国与我同辈人中,书法作品参展面世,恐怕没人比我更早吧?当时全国书法冷,没有书法展览,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更不可能有书法作品面世。我当时水平,现在看来肯定不堪入目,却因为陆先生,我有此牛皮。这个展览明显效果是让我提前认识著名书画家何水法!64年春,十八岁的他凑巧与我们一起在西山公园牡丹亭下写生牡丹,打听到我就是那对联的作者,他很高兴,邀我到他家吃饭,我向他口述了朱先生笔法。司:在上课之余,您和陆先生接触的多吗?能回忆起让您记忆深刻的事情吗?李: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先生的生活都非常俭朴,陆先生更是如此。去韶华巷拜见先生,先登没扶手的楼梯,到小餐厅,只见饭桌上常放醃菜腐乳,从不见大鱼大肉。穿过小餐厅,前半间是先生卧房兼书房,先生就在这里见我。唐装现在很上档次,我年轻时却是最土的农民装。我与金鉴才都穿这个,所不同的是,他是洋布做,我是土布做。土布唐装更值钱,可惜早被我老婆当垃圾扔了。陆先生是体面的大学教授,居然穿着最不体面的农民装来给我们上课,袖子和衣领还有颜色很不一致的几处补丁,太过分了!先生过世后,我去看望陆师母,提起此事。师母感慨地说,多次要给他做新衣他不要,先生说穿得最不好熟人仍然相识,穿得最好生人仍然不相识,衣着根本无所谓。毛泽东时代,书画作品不是商品,都是白送,包括潘天寿院长也是如此。陆先生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其他老师须我们开口讨,陆先生却常主动送我们,而且先让本院裱画师王载烈裱托后再送我们。第一学期结束,我回家过年,陆先生送我行书春联:“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鹕而高翔。”我领悟到陆先生对我的殷切期望!我一回家就将先生大作在原来贴春联的原位上贴了,引来村人围观,啧啧称赞!八十年代书画成为商品,人家告诉我,陆先生这春联可换一台电视机,我后悔莫及!我毕业后在安吉文化馆工作,出差杭州去看陆先生,先生严师一面不见了,非常慈祥亲切,有时甚至过分客气。我当时自制一只有如一包香烟大小的半自动捲烟机,先生很感兴趣,把玩了一番。然而我用的是农村自制土烟丝,自己很过瘾,全不知旁人很呛人。陆先生无抽烟恶习,却备有烟缸让我抽烟,他忍受着我的烟味却不喝令制止。后来先生与朱关田说起我的烟味难受,关田转告我,我才大吃一惊!先生对我也太客气了!让我至今仍很不好意思。陆先生多才多艺,除书画、文学外,音乐、中医也造诣至深。有次先生要黄花菜根做药,当时我老家缙云种黄花菜成风,我给先生寄了一包,先生回我一封信。72年我与本单位摄影师到省博物馆复制《劳动创造人展览》,与关田、鉴才一起请陆先生同游西泠印社,一番叙旧又让摄影师为我们拍了两张合影。陆先生赋诗一首,其中有“老我红心兴倍加”一句,体现了先生在书法低潮时仍然对创办书法专业耿耿于怀!司:您68年毕业,正处于文革时期,毕业之后工作分配上你们面临怎么的境遇?79年,美院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您有想过再来读研吗?李:文革批判封资修,书法专业读古书、作古文、临古帖,被认为是封建典型,就不打算再办了,所以我和金鉴才毕业后都被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当时书法尚未热,我们都不是书法干部,是美术干部,只有美院附中所学绘画派上用场。文革结束,书法专业要恢复,并打算招收研究生。当时陆先生年纪已经大了,需要年轻助手。78年,经陆先生提名,当时国画系党支部书记刘江老师同意,向学院领导打了报告,要求将我调入美院。美院政治老师王福在院办公室看到此报告,来信向我透露信息,希望我在安吉做好配合工作,让安吉领导能放我。同时,沙孟海先生也向省博物馆领导推荐我,而且动作快,我就被调入省博。79年美院招书法研究生,陆先生不要我报考,特地委托省博同事徐润芝转告我。因为陆先生早就认为博物馆是书法专业毕业生最好安排。我刚到省博物馆,又要走,我自己也认为很不妥,对不起沙先生。李文采字闻粲,号稠峯,年生于缙云。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科,是我国现代书法教学首届大学本科毕业生。

简介

平湖市陆维钊书画院,是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艺术家陆维钊先生书画生涯为主体的专业艺术馆。书画院建院以来,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倾心于陆维钊书画作品的收藏和保管,致力于陆维钊艺术和人格精神的宣传和弘扬,尽职于陆维钊故乡书画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已成为平湖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陆维钊

陆维钊(—)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早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年曾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先生助教,后任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潜心中国文学研究,尤于汉魏六朝文学及清词有专攻。教学之余,于书画艺术始终孜孜以求。年应潘天寿院长之邀,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古典文学和书法专职教授。年主持创办书法篆刻专业,年招收国内首批书法专业研究生,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陆维钊先生晚岁书法,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所创结体人称“陆氏蜾扁”,在书坛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先生学问人品为后人所仰。著作有:《中国书法》、《全清词钞》、《书法述要》、《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书画集》、《陆维钊诗词选》等。

▲书画院外景

▲书画院外景监制/马抱瑾审核/司燕飞编辑/卫心欢

特别声明本文/图片均来自平湖陆维钊书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pz/1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