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鸿山画说三门峡历史名人卷
沙鸿山,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人。先后受教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族书画院副院长、三门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人民大学邹立颖水墨人物工作室画家。河南省群星奖、三门峡市十大文化名人提名奖、三门峡市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获得者。 《画说三门峡.历史名人卷》为沙鸿山历时2年,参阅大量文史资料,精选三门峡史上百余位历史名人,根据人物所处朝代、服饰冠带特点、性格特征、所作贡献等,用画像砖、碑刻、线描、木版画、拓片等多种绘画手法,逐一创作肖像并配以简要文字介绍,汇集而成的一部图文并茂,以图为重,简洁明快的地方历史文化“快餐书”。是了解三门峡历史文化的理想读物,也是三门峡史上首部历史名人图文专辑。 现择《画说三门峡.历史名人卷》中,20位历史名人图文,敬请各位不吝赐教,谢谢! 为城市立心为时代立传 三门峡地处晋、陕、豫金三角地区崤山和函谷关之间,故称崤函大地,是古代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之间的“两京锁钥”之地。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距今五千年时期这里就有了仰韶文化。三门峡是黄帝部落统一中原之地,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古虢、焦国都城所在地,千年名郡---古陕州郡郡治所在地,中国“圣经”《道德经》著经地,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圆寂地,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代黄河漕运的黄金水道,美丽的“黄河明珠,天鹅之城”。 三门峡是黄河河道峡谷的名字,作为城市称谓仅六十余年的历史。“禹开三门”的大禹是三门峡从远古走来的代言人;唐太宗李世民东巡此地时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眺望大河,命丞相魏征所做的《砥柱铭》是这个城市的独特名片;黄河漕运时期,如“鬼门关”般的三门天险,几千年间上演了多少悲壮的故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这里得以高度浓缩体现;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万里黄河第一大坝---三门峡大坝的开工建设,三门峡的名字举世闻名;如今全球三分之二的大天鹅每年栖息在这里,“天鹅之城”美名远扬;“老天爷的传说”、“甘棠遗爱”、“紫气东来”、“夸父逐日”等千古佳话和众多成语典故,彰显了这里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 千古忠谏第一人关龙逄、关西孔子杨伯起、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的皇甫谧、隋朝柱石张须陀、唐朝开国元勋张士贵、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大唐贤相姚崇、南平开国君主高季兴、北宋抗金名将张玘、誓与陕州城共存亡的李彦仙、大文学家司马光、一代廉吏耿九畴、明初理学之冠曹端、宣懿康昭太妃刘昭妃、一代宗师曹靖华等优秀的崤函儿女们,不仅书写了各自时代壮丽的华章,也构建了这一方热土的内在支撑,为这座城市涂了一层厚重灿烂的底色,赋予城市以灵魂,决定了城市的格局,也提升了这一方儿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影响了城市的精神风貌。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每一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精神、优秀的儿女,记录地域记录时代,传承历史,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打造文化标识、反映当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为时代立传,为三门峡立言立心铸魂集力,期待更多的人在路上! 鸿山庚子夏於黄河之畔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远古时华夏民族共主,为“人文初祖”居五帝之首。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华夏部落,征服东夷、九黎族,一统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有了文字等。 黄帝氏族时期,在今三门峡市辖灵宝有过重要活动,在这里铸鼎祭天,奠定政权,开启华夏鼎文化先河。今灵宝荆山有黄帝铸鼎塬等遗迹。 大禹,姓姒,名文命,黄帝玄孙、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中国奴隶制创始人。治水有功,舜禅让帝位。是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 传其治水时,用疏导法“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峡谷将阻挡河水的高山劈成“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使滔滔黄河水向东流去。三门峡由此得名。今三门峡有禹王庙、神禹导洛处等多处历史遗迹和相关传说。 夏后皋,夏代帝王孔甲之子,公元前年登基。在位11年。相传暴君夏桀系他的孙子。夏的活动范围在今豫西、晋南一带,至皋时数迁都邑,统治基础已不稳固,部落间战争频繁,皋有可能在转战途中死去,葬于崤函古道雁翎关关口北高埠之上。墓距三门峡市区约28公里、呈丘形,高约1.5米,周约30米。古树苍苍,草木茂盛。二十世纪六〇年代,郭沫若、夏鼐曾到此实地考察。 关龙逄(?—公元前年)陕人,夏朝大夫、贤臣,死谏开先第一人。夏桀荒淫暴戾,通宵达且沉溺于肉林酒池,不问国事:关龙逄常引黄图(绘在黄帛上的前代帝王勤俭治理天下的励志图画)以谏,逄受炮烙之刑,慨然以死悟君。骸归葬于灵宝函谷关孟村西原。唐太宗东巡致祭,唐开元十三年()立碑,大书“夏直臣关公之墓”,宋朝建祠,清末民初,墓前还有陵庙。现仅存丈余土冢。 召公,亦作邵公、召康公,西周初年人.姬姓,名奭。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故称召公。系周武王的同姓宗室,曾辅助武王灭商,以功封于北燕,为燕国始祖。成王时,为三公之一的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因勤于政务、常巡视民间,了解民情,所治之地,政通人和。巡视时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决断刑狱,处理政务,以棠梨果解渴充饥,夜则搭盖草屋憩于树下,深得拥戴。后人为了纪念他连此树也舍不得砍伐。后人在陕州古城捐资兴建召公祠,栽甘棠树,留下“古甘棠”、“召公遗爱”等碑刻遗存。 虢仲,姬姓,虢氏,周文王姬昌的同父异母弟,因排行老二而称“仲”。其始为周文王卿士,年,助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受封为东虢国君。今三门峡市西南李家窑为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因“虢”、“郭”同音,其后代以“郭”为姓,三门峡为天下郭姓衍源地。 虢仲墓地在今三门峡湖滨区上村,入葬年代在西周晩期历、宣之际。为虢国墓地已发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出土打了大量罕见文物。 老子(约前-前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世尊称为老子。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传其生下来时眉毛、胡子皆白,故称老子。曾任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守藏吏。博学多オ,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其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经函谷关(今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写成五千言《道德经)。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杨震(?—年),字伯起,弘农(今三门峡灵宝),华阴(今属陕西)人,东汉名臣。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众儒称其“关西孔子杨伯起”。其数十年不应州郡礼命,五十岁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鹭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因拒收昌邑令王密夜送十斤报恩黄金,留有“四知”典故。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年升为司徒。年代刘恺为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弊,为中常侍樊丰等忌恨。年被罢免遣乡,至洛阳西夕阳亭,饮鸠而卒。顺帝继位,下诏平反。 皇甫谧(-年),字士安,魏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针灸学之祖。四岁徙居新安(治所在今三门峡渑池)。著有《礼乐》等文史著作十八种。朝廷数请其仕、皆以病老坚辞,后患风痹,始研针灸,写下史上首部针灸典著《针灸甲乙经》。培养的弟子挚虞为晋著名文学家,张轨为前凉政权的建立者,牛综、席纯等为名医。 谧四十岁返回家乡朝那为继母奔丧,自此告别新安永居故土。 达摩(?—年),南北朝高僧,南天竺国(古印度)香至王第三太子。通彻大乘佛法。于南朝梁武帝时航海至广州。会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中国禅宗。年到熊耳山(今三门峡陕州境)下定林寺(今空相寺)传法。后圆寂于此,葬寺内,并建一塔。梁武帝萧衍亲撰“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碑文,以念其创立禅宗。达摩禅师著有《易筋经》、《少室六门》上下卷等,创造少林七十二绝技,为佛教禅宗中国之布道者,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自称佛传禅宗第28祖。 张士贵(—年),本名忽峍,唐代名将,开国元勋,今三门峡卢氏县黑马渠人。自幼学武,臂力惊人,箭无虚发,武艺高强。隋末聚众起义,在李唐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中,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并被封为虢国公、勋国公,子孙袭爵。逝谥荆州都督,陪葬昭陵,画像入“凌烟阁”。《旧唐书》、《新唐书》有载。 姚崇(-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今三门峡陕县)人,唐代杰出政治家,嵩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双全,宏才远略,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拜为宰相,并兼兵部尚书。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玄宗亲政后,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姚崇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玄宗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逝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葬伊阙万安山之南原(今河南伊川境)。十七年(),追赠太子太保。《新唐书》有传。 上官婉儿(—年),唐陕州(今三门峡)人。因天资聪颖,卓有文才,14岁时被武则天发现,并渐被委以处理国家政务的重任。中宗复位后,益加宠信,年拜为昭容,专管草诏制命,深被信任。常代替中宗、皇后及公主作诗、赛诗、评诗。其提请中宗扩大书馆,延揽人才被采纳,为发展唐朝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政变,婉儿被杀并剥夺昭容尊号。睿宗时又追为昭容,谥号惠文。 婉儿诗作对仗工整,遣词华丽,多为范文,对唐初律诗有一定影响。后玄宗李隆基令宰相张说负责收集、整理婉儿诗文等20卷,惜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32首。 高季兴(—年),字贻孙,陕州硖石(今属三门峡陕州区)人,五代十国时南平(又称荆南)开国君主。早年为朱温义子朱友让家奴,后被友让收为义子,成朱温亲随牙将。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升宋州刺史。又随朱温扫荡青州,功升至颍州防御使。朱温称帝,季兴为荆南节度使、渤海王。后唐灭后梁后,季兴向后唐称臣,并亲自入朝觐见。年,后唐庄宗封其为南平王。年,季兴截获蜀地入朝贡物,并向后唐索地,后唐明宗罢黜季兴官爵,发兵征讨。季兴遂向南吴称臣,被封为秦王。季兴病死后,其子高从诲继位,重向后唐称臣,季兴被追封为楚王,谥号武信。高氏子孙相继为王57载。 司马光(—年),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做事堪称儒学教化下之典范,受人景仰。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史学巨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另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李彦仙(~年),字少严,宋宁州彭源(今甘肃陇西)人。年,金兵陷陕州(今三门峡),彦仙守地州东三觜山,成军民依附中心。次年,金兵攻之,被彦仙伏杀千余,破营五十余壁。遣兵密入城,声城南击东北,里应外合,光复陕州,又收绛、解、虢州。率军民大小战余次,在北宋亡后,使陕州独存二年之久。功升陕州知州兼陕州安抚使,武节郎门宣赞舍人,右武大夫、宁州观察使兼同虢州制置。金将娄宿多次被败,服其才,以高官两次诱降。仙不为所动,杀劝降者,后粮尽援绝城陷。巷战时彦仙左臂被断,箭矢遍身,欲渡河北走,闻屠城不忍弃民偷生,乃投河死。军民闻讯,哭声不绝。其全家除侄儿外,均被杀。后获赠彰武节度使,建庙商州,号忠烈。后又立庙陕州,号义烈。2年,赐谥号忠威。 曹端(-年),字正夫、号月川、明初陕州(今三门峡)渑池人。“明初理学之冠”。天资颖异,“少负奇质,知读书”。“博通五经”,学宗朱熹,推尊太极。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而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理学重要命題多有修正、发挥,实践。首倡为政“公廉”,至今仍有意义。其著述《(大极图说)述解》、《性理文集》、《月川图诗》、《月川诗文集》等颇多。清代张璟又集《曹月川先生遺集》。 曹端以举人任霍州学正16年,闭户读书,躬行学务,为官清贫,病死后无力归葬,权葬霍州,州人竟“罢市巷哭”,后得輸林学士黄谏捐资,オ迁回乡。年,熹宗赠谥号靖修,清咸丰年诏入祀孔庙。 耿裕(-年),字好问,明贤臣,陕州(今三门峡)卢氏县大庙巷人。耿九畴次子。景泰年间进士、庶吉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定州知州、国子祭酒、吏部左、右侍郎,吏部与礼部尚书等职,封“太子太保”。为人正派,光明磊落,悟淡寡欲,群而不党,力纠时弊。与其父声名远播,父子功德为世人称道。逝赠“太保”,谥“文恪”。著有《耿裕集》。 刘昭妃(约-年),明陕州(今三门峡市)上村人。万历六年()封为昭妃。祖父刘钿,受賜太公,祖母高氏赐力恭人。父、叔皆赐高爵。 昭妃性谨厚,抚爱诸王。天启、崇祯年间,在慈宁宫先后为孝和王太后和懿安皇太后掌管玉玺,及宫中诸事。王太后为信王朱由检选妃周氏,疑其体弱,犹豫不决,刘昭妃进言:“今虽弱,后必长大”。王太后方同意册立周氏为信王妃。信王(崇桢帝)即位,尊昭妃为太妃,敬重如同太母。昭妃元旦朝见帝,帝就便坐,须臾困盹,太妃令人勿惊动,命覆衣谨护之。帝醒,摄衣起謝道:“神宗时海内少事,今苦多难,两夜查阅文书,未尝交睫,在太妃前,不能自持”,昭妃为之泣下。年昭妃逝,谥号宣懿康昭。 曹靖华(-年),原名联亚,今三门峡卢氏县五里川人。苏联现代文学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文学革命家、北京大学教授、《世界文学》主编。《铁流》等译著曾经影响无数青年投身革命,被鲁迅誉为“为革命盗取天火的人”。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友谊勋章”。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pz/16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阎连科年月日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我的微众借钱额度3步操作即可查看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