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让我们坐上开往春天的列车

一起去领略一下各大高校的“春光”吧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虽已是立春

北方的高校大多都还沉浸在寒风和冰雪的冷冽中

可是在那料峭的寒冷中依旧还是能探寻到属于立春的那一丝生机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二月的边疆塞外似乎感觉不到立春的气息但当你细心留意,略微停驻你也可以感觉到风雪之中树木花草对于春天的期盼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立春时间,春和景明春花初绽,嫩芽初发大地行将绿已有微微的春意覆盖了校园电子科技大学云南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广西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树生新叶,风送花香温和的春风轻轻抚过南方的校园悄然将绿色和盎然的春意晕染在了每个校园的树梢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无论你我身于祖国的哪地愿都能感觉到属于立春的生机都能找到自己新春伊始的动力春风十里也愿早日与你相聚校园里参观南京大学的攻略指南

两千年来谁著史?白首青春再华年

雍园记

(节选)

杜骏飞

世界上最典范的校园,大多充满文化和历史的尊严,人沉浸其境,未待说教,便已涵化,触景生情,仿佛天地间皆有回响。

(一)三山二水

民国二十三(一九三四)年,罗家伦[1]校长经再三考察,选定金陵南郊石子岗一带为中央大学新校址,海内外建筑家闻此,均表赞同。

南郊气象宏大,山水连绵:北有钟山巍巍峨峨,南有牛首郁郁葱葱,东望方山,浑如天印,南眺长江,一线千里,更兼秦淮支流蜿蜒在侧,确是山水萦回、造化钟秀之地。

罗家伦对南郊新址向往无限,曾说:“这二水三山的中间,正是理想的学术都城!“于是,次年十一月,内政部为中大颁发公告:征石子岗八千亩土地为新校址。两年后,新校址正式动工。

罗家伦

不料便在此时,卢沟桥事变,数月间上海、南京相继失守,中央大学举校西迁。二水三山之间的学术都城梦,自此成为罗家伦和中大师生的伤心梦。其时,中央大学的原址四牌楼校区,也已文华荟萃:西邻钟鼓楼,北临玄武湖,珍珠河纵贯其间,这里草木竞翠,学泽绵延,原是六朝太学的遗址,也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校区西北角的一株桧柏,号为“六朝松”,堪称江南千年文脉的象征。经数任校长苦心经营,校园风貌渐趋鼎盛。其中,大礼堂、体育馆、图书馆等,都是久负盛名的西方古典式建筑。另有校园里的“梅庵”,系南高师时期的校长江谦为纪念李瑞清先生而建。

六朝松

迨至一九四九年,“国立中央大学”被政府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改名为“南京大学”。一九五二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中大-南大这所曾排名亚洲第一的学校被一分为九。调整后的南京大学,继承了原中大-南大的文科、理科、档案,与其他学校、学科合并,校址也从四牌楼迁至临近的金陵大学。

自然,金大作为诞生于一八八八年、当时被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其校园之人文景观,也不遑多让于四牌楼校区。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大礼堂、小礼堂、老图书馆、宿舍楼等大量历史建筑,金陵大学堂、两江师范学堂等石刻碑铭,各种晚清、民国遗迹,触目皆是,间或点缀着风格各异的欧美建筑,在南北朝故地斗鸡闸所建的何公馆,是西班牙风格,“南京平仓巷三号”的赛珍珠故居,是中西合璧风格,小粉桥巷口的约翰?拉贝故居,是德式风格。从历史文化的内涵上看,鼓楼金大原址也堪称中国现代高教的缩影了。

又过了半个世纪。几十年间,风雨沧桑,南京大学的校区发展已经多次受挫,既有屡图扩建、恢复而不得的辛酸,也有北上浦口、先进后退的尴尬。其间故事,一言难尽。

金陵大学堂

北大楼

至二〇〇九年,南大启用仙林九乡河校区,先期征地约三千八百亩,虽未达至罗家伦校长之宏阔理想,但格局已为之一新。

仙林一带,西望紫金山,北倚栖霞山,东顾宝华山,扬子江横亘在后,九乡河萦绕于怀,罗家伦描述的三山二水的校园胜境,算是在金陵之东被后人约略实现了。

二〇一二年,仙林校区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自此,学校形成拥有仙林为主、鼓楼与浦口为辅的三校区格局。

不过,从人文视角看,南大身为百年大学,迭经世纪风雨,自四牌楼,至鼓楼,至浦口,再迁仙林,因主校区屡建屡迁之故,于旧园之建筑、道路、风景、文物等文化遗产,荒落甚多。

这一点,比之同为百年名校的清华、北大校园,教训立见。尤其是今之清华园,仍能仰承中国皇家园林之遗泽,融欧美、俄罗斯建筑风格于一体,结构精雅,层次鲜明;校内景致繁富,碑、亭、塔、石俯拾皆是。至于二校的人文景致,亦颇可观,北大有博雅塔和未名湖向为“文化圣地”,清华则有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脍炙人口。

作为南京大学新百年的主校区,仙林之地天真未凿,文化设计更付阙如。更兼值仙林校区筹建时,工具理性盛行,万事千端,首推实用。以粗简为质朴,以无文为旨归,恨不能校园四处,皆是实验工场,教室楼宇,俱以阿拉伯数字标注。犹记得钱穆先生在燕京时,校园建筑命名亦曾沿袭西法,辄以M楼、S楼相呼,钱先生等一再力谏,才有北大后来之穆楼、适楼、蔚秀园、朗润园等风雅流传。

仙林校区

仙林国际校区杜厦图书馆

(二)雍雍大雅

中大历史上在四牌楼有榴园,南大在浦口有浦园,在鼓楼有南、北二园。在仙林,则是雍、和二园:仙林大道之路南是“和园”,为教职工居住区;路北名“雍园”,为教学科研区。

雍园与和园(图/杜骏飞)

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设在北京的国子监为“北雍”。南雍的旧址,其实就在中大四牌楼校址,成贤街北部邻北京东路一侧,官方立有“国子学”的牌坊,今之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也应景地设于此街。

令后人很难想象的是,明国子监鼎盛时期,已是万人大学,有来自国内外近万名监生住读于此。论自然科学,祖冲之在这里第一次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七位,还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等问题。论人文,这里著作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其贡献迄今仍令后人高山仰止。

大约在那时,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已在南京的太学建成了。

南京大学校区制名“雍园”,是要纪念和继承足可自豪的南雍传统的,亦可与“和园”对举。古汉语里,“雍”字亦形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如:“雍雍大雅”。由读南大校史的眼光看来,以一“雍”字状南大风度,确乎是贴切的。

昔年,罗家伦校长也很著意于此,曾为校歌作词曰:“国学堂堂,多士跄跄;励学敦行,期副举世所属望。诚朴雄伟见学风,雍容肃穆在修养。”

雍园的好处,在于园内有园,园艺家随建筑群落,自然生发,因势造园,使师生麋集之地,皆成休憩之所。又依学科禀赋,融入南大历史及先贤精神,赋一草一木以情理。

在文科建筑群,南有诚园,北有朴园。南大的校训中,“诚朴雄伟”原是中大时期的训词,“励学敦行”则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其中,最为紧要的就是诚、朴二字。

《说文》里说:“诚,信也。”《礼记?中庸》则说:“诚者,自成也。”从大学精神言之,“诚”,实为知识人守望不移的忱悃真挚之气。南高师时期的首任校长江谦为校歌作词,第一句就是:“大哉一诚天下动。”

南高师校长江谦

校歌

“朴”字,刘伯明的阐释是“朴茂”:“常保持一种朴茂的精神,不要有铜臭,不可有官气”;罗家伦的阐释是“朴厚”:“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

朴园的刻石上,原原本本地记述了南大人文传自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以及民国南方学术的史实,例如南高师和东大时期的所谓“学衡派”、“南方国学”、“文化保守主义”、“章黄学派”、“史地学派”和“南高史学”。

为发扬朴厚的精神,地学楼群落的造园,名为“厚园”,这也对应了《荀子?劝学》里的告诫:“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而生化楼群落的造园,则对应“朴茂”而制名“茂园”,且在入口处的园铭上,引《易?无妄》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意为:化育万物当顺应时令。在这个人类意欲取代造物主的生化时代,此语大有深意。

金陵大学的校训是:诚、真、勤、仁。为作文化纪念,仙林校区最晚建成的物理楼群落,造园时有意制名“真园”。

延及于此,学校还在西门内的明堂处,兴建了“勤仁广场”,不料到了来年,勤仁广场屡被学生辟为“情人节广场”,成为校园文化“圣地”之一,这是后来佳话,暂且不提。

南大校训

原来的学生宿舍“一组团”,造园后,其名不驯,于是因其序更名为“一苇园”。其他三个“组团”则分别造园为“二谢”、“三山”、“四象”。这几个园名与建造思想,都借鉴了南京历史与文化风物里的典故和意蕴。

“一苇”的出处是《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昔年达摩祖师在南京“一苇渡江”,便是在幕府山的江岸折了一束芦苇,站在苇上过江的。达摩所驻锡的南京定山寺,于十五世纪所立的“达摩画像石碑”,所描绘的,也就是这个故事。

不过,一苇园里的3D壁画,并没有画达摩,只刻有万里江山、浩瀚学海,一束蓬勃的芦苇迎风而立。而一苇园的造园风格,爽朗疏野,正与此画风浑然一体。

二谢园之名,纪念的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和谢脁。南朝时期的建康(南京),与同时期的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南京城历经千年的文采风流,其实大多源自南朝时期。

谢灵运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外孙女,他以山水诗开启了一代新诗风;他的同宗后人谢脁更因开创了永明体而名垂文学史,诗人李白风华绝代,却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人王士禛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可见谢脁文才之盛。

二谢园里花木葱茏,风流蕴藉。门楣上,“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十四个字,漆底金书,清隽秀逸,陪伴着园内往来络绎的文史生。

三山园,自然是典出“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了。南京的三山,曾史不绝书,但“三山二水”的留名千古,还是因为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三山”即护国山,位于南京西南的长江边,是三峰相连的一座山。突出于江中的部分,被称为“三山矶”。在明代,它在金陵十八景排名第一。登临矶顶,自三山寺看去,江如白练,烟波浩荡。李白诗句,果然写尽了金陵的诗意旷达。此情此景,此中真趣,以“三山”题于校园,伴随着今世南雍的满庭山水,自亦毫不违和。

至于四象园的意境,就更与金陵的地理人文浑然一体了。

按照所谓“风水”之说,这座城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具有形局完整的“四象”。南京的东郊是紫金山,形似龙蟠,西郊是石头城,状如虎踞,北有玄武湖为玄武,南有朱雀门(正对秦淮河、朱雀桥)为朱雀。南京的东西两条干道,也因此而得名为龙蟠路、虎踞路。

也因此,南大的四象园,营建得颇具吉壤之貌。山石嶙峋,泉水淙淙,常备四季之景。朱子语类云:“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易道之阴阳奇耦,正印证于此园中。

南京全景

静湖之东,有“桃李林”[3],造于二〇一二年,为两岸四地中学校长所共育,以襄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庆盛典。是时,学校嘱予作《桃李林记》,并铭刻碑碣。二十年后漫步此间,见乔木轩昂,而石铭犹在,能不感慨!其文曰:

“夫教育之道,略如栽培。春至而树桃李,则夏得其荫,秋得其实。时惟季春,岁在壬辰,两岸贤德,际会南大,四地庠序,雅集金陵。乃共植嘉木,以恒传佳话,育教林于仙林。予览其境物,东倚宝华,西照紫金,襟带长江,衣冠通衢。烟霞之盛,云飞而山静,林麓之深,心澹而神清。于是慕东海,忆南雍,念古今多士,面其壁,立其雪,磨其道,琢其器,幼而励学,壮而敦行。寸尺无已,遂成丈匹,灌寖不倦,竟造山林。管子曰,一树十获者木,一树百获者人。其此之谓乎?”

桃李林碑(年立)

(三)地理风华

与鼓楼校区相比,仙林的好处是融汇了丘陵地貌,起伏而生动。校内有小丘,原为后山的余脉,但却兀然独立。为纪念李瑞清(号梅庵、梅痴),山名“梅岭”。如其名,山上遍植梅花,盛放于冬春两季。

校园北之慈云山,西北、东南朝向,二峰逦递相连,左右伸展,形似回环。居高延企者,对梅岭状若接纳,亦如慈母之迎揽游子,故名慈云。

“慈云”是佛教用语,比喻慈心如云般广大,庇荫一切众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云:“仰藉慈云之庇。”背倚慈云,得蒙庇佑,大约也是历经困顿的南大人之所愿吧。

慈云山也是南大新生入学后的朝拜之所,一则,山上风景美好,可以饱览雍园、俯瞰四野;再则,游于慈云山景,山如其名,确可抚慰思亲之心。

慈云山西北峰冈,岸然高耸,为纪念鼓楼校区及南雍时期的北极阁,故名北阁峰。

北极阁者,在鼓楼校区旁,也是鸡鸣山、钦天山的别称。山下,曾是国子监,十五世纪中国的教育中心;山上,则是明代朱元璋所建的“观象台”,又名“钦天台”,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一应俱全。

观象台

巧合的是,南大甫迁仙林,即在北阁峰上修建了天文台。冥冥之中,仿佛是对历史的礼敬。

自梅岭南视,香河呈半圆环绕东去,藏风纳水,“玉带环腰”,地理甚佳。

香河原为人工河,庚子后,学校以大愿力,将静河与九乡河、仙林湖水系贯通,祓濯清川,使香河成为活水,且延至东南,复循校园东墙而西去,以护城河与校园形成合抱之势,状教泽绵延之貌,以堂前聚水,终成上佳形局。

香河之名,实得自“进香河”。进香河位于千年北极阁的南麓,南起珠江路,北至北京东路,后被填塞。以香河名雍园水系,是为纪念古南雍和中央大学的文脉。后学校于香河两岸,遍植香木,遂使香河成为恋爱圣地,亦令这个“香”字副得其实。

香河东水口有湖,名为“静湖”。静者,宁静、纯净。《诗经》云:“静言思之”,“其告维何,边豆静嘉”。亦训为贞洁,如“静专”;恬淡,如“静退”;平和,如“岁月静好”。此类涵义也确实颇合南大气韵。此处向以“静”为风骨,其中微言大义,出入文史,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香河西北,有小潭宛然路侧,名“菜根潭”,是为纪念南大历史里的菜根精神。

明·洪应明《菜根谭》

一九〇五年,李瑞清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其言则来自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性定菜根香,万味根处发,意在“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洪应明是以菜根之清苦来比拟历练:历经人世沧桑后,方可获得超逸、通达之品格。故宋人汪信民评述曰:“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做。”

菜根潭以“菜根”为名,又名“苦潭”,这两字大约很能表现世代南大人的人生态度:布衣蔬食,不以为苦,箪食瓢饮32,不改其乐。“苦潭晓月”,历来为南大一景,与其文化意味之蕴藉是甚为相关的。

山水名制(图/杜骏飞)

当年,成贤街北有南京市政府所立“国子学”的牌坊,此地古来被视为金陵的“文气”所在。对应于此,仙林校区亦有“成贤井”,在梅岭、香河山水之间,北出静湖数十步,是山环水绕、龙抱虎卫的结穴之所。

雍园既有山形丘貌,复有河、湖、潭、井,而牵带山水楼馆者,为往复流转之道路。

其中,中大-金大路为经,南雍路为纬,交接而为雍园干道。

南雍路及其北延线,为雍园中环线。北延线实为园区通衢,原名远东大道,后改称南雍大道。中环线而南,二环线为两江路、两江西路,三环线为三江路、三江西路。三江西路越西门远伸向北,则为三江北路。

校区于南、西、东方,分设中大门、金大门、东大门,以纪念校史上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东南大学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时期。

雍园干道(图/杜骏飞)

其中,东大门刻石铭记国立东南大学之事。当年,东南大学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办,改办前,南高为当时全国六大高师之首,易名后,则与国立北京大学同为当年全国仅有的两所国立大学。

金大门的进路为汇文书院路,汇文书院为金陵大学的前身,成立于一八八八年,是国内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校之一,被誉为为南京新式学堂之嚆矢。

绕梅岭者,为内环之太学路、国子路,二者皆为雍园中最具历史感的路名。

考现代大学史,南京大学的初端是一九〇二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是由江宁府学改办。江宁府学是清朝建制,却是直接由明朝南京国子监降格而来。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而南京国子监的来历,又是明朝是在南朝太学原址钦天山下所建,此处亦是原六朝皇家园林华林园旧址。

因此,始建于二五八年的南京太学,才是南京高等教育的真正源头,这一年,也曾被中央大学认定为学校的办学起点。二五八年,亦即三国吴永安元年,吴景帝孙休诏立五经博士创立国立学校,韦昭为首任祭酒。韦昭,是南京自有高等学府以来的首任校长。

因此,在雍园内环,设太学路、国子路,显是数典不敢忘祖之意。

雍园干道全景示意(图/杜骏飞)

在太学-国子路内环与中环之间,则纵有天开路、教泽路,横有道启路、南雍路。“天开教泽,道启南雍”[4],一向是南大的教育口号。而雍园的环路结构,及路、门之关系,恰为南大一个多世纪办学历程的宏大隐喻。

(四)大象无形

自建雍、和二园起,光大文化传统即成学校要务,同时,学校还启动了校园雕塑、石刻计划,以使文化复苏,新艺创生。

在鼓楼校园,原多历史遗迹和纪念文物,如二源壁、小礼拜堂钟亭、大纛坪碑记[5]、烈士纪念碑、百年鼎[6]、拉贝雕像等。尤其是石刻“两江师范学堂”六字,为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书写,现已历经一个世纪,是校史上最重要的碑铭之一。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

这些遗迹,大多搬运到雍园安置了。确实搬运不得的,也都采用“备制”方案,即按原形态、原材质复制一份安放。如此,雍园与历史传统之间,结系了文化的纽带,也使得大德先贤的流风余韵能代代相传。

在艺术方面,南大校史上,既往的艺术家曾群星璀璨,如:李瑞清、吕凤子、李叔同、张大千、胡小石、傅抱石、吴作人、陈之佛、潘玉良、徐悲鸿、吕斯百、赵宗藻、蒋兆和、侯镜昶等。而直到近二十年,学校才对这些校友的作品形成有规模、有系统的收藏。

其中,有些代表作,不能收藏原件的,皆以科学工艺,形成材质多样、色彩丰富的石刻。石刻群在雍园之南借势营建,作松散围合,高度亦不过人的视线。园中,秀竹掩映,飞鸟时鸣,又设石椅、折柳台,以利师生休憩,名为“琅琊竹里”。东晋元帝在江乘县(今仙林大学城一带)侨置南琅琊郡,桓温北伐经此地时,曾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至今犹在耳畔。

如今,“琅琊竹里”已是雍园胜景之一。

至于校史人物雕塑与石刻,以公众人物、学科代表人物等居多。对现代雕塑,则吸取其他大学的教训,精挑慎选,未作铺张,以求其精、求其美、求其认同。

自三江师范学堂创立至文革前的南大历任学校领导人,学校选择了几位代表,以雕塑作为纪念。

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

六尊铜铸胸像,分立作为迎宾大道的中大-金大路两侧,绿植环绕,低调而谦逊,然而却是师生最常拜谒献花的地方。

而雍园里最常见的雕像,还属校史中的标志性人物,大多为浮雕纪碑,或铜铸胸像、勒刻碑铭,多沿道路展陈。

这些人物雕塑,皆为“南雍文创社”作品,据学科相近原则,树立于各院系楼馆周际。其人多为著名学者,如两江时期的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松本孝次郎;如中大时期的梁希、孙本文、艾伟、胡焕庸、蔡翘、楼光来、胡小石、柳诒徵、高济宇、常导直、徐悲鸿、戴修骏等部聘教授,及宗白华、马寅初、金善宝、张钰哲、童第周、曾昭抡、蔡旭、李学清、欧阳翥、徐志摩、闻一多、张大千、张奚若、罗宗洛、赵忠尧及施士元等名师。

而在公共空间,文化界的公众人物雕刻更多,沿香河堤漫步,一路之上,名流荟萃,游客过处,往往会驻足而观传记,如陈鹤琴、陶行知、闻一多、徐志摩、赛珍珠、傅抱石、李叔同、孙明经、张大千、维特林、赵九章等,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技术之用,更使其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其中,赛珍珠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魏特琳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后并入金陵大学)院长,亦为国际义士;孙明经为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中国电影电视教育的奠基人;赵九章则是人造卫星之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

中国电视电影教育奠基人孙明经

人物碑刻多是纪念任职师资,但也有例外,如物理学女皇吴健雄,为一九三四届毕业生,在南大教育史上有特别意义,故在桃李林立像。

雍园里,有几处人物雕塑是独特的。校史上的南雍双柱,为清末和民国早年承古开今的两位国学大师:王伯沆(王瀣)、柳翼谋(柳诒徵)。为纪念王、柳,文史两院在诚园、朴园的交界处,以两尊石柱圆雕立于路侧,望之而俨然。

诚园深处,有学衡派胡先骕等人物群像,甚至还有白璧德(IrvingBabbitt)的浮雕,是为对当年东南、中大作为“白璧德主义”大本营的历史纪念。游廊内,则是一处跨学科建造的“虚拟非正式空间”(virtualinformalspace),世界各地学人不时来此聚谈,讨论着学衡式的中国文化立场。

另有一处石刻,更不寻常,即李瑞清墓修竣纪碑。昔年,李瑞清的办学理念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一九一二年辞校时,见学生生活贫困,心中十分痛苦,随即卖去自己的车马,散钱于寒门学子,两袖清风,飘然而去。待一九二〇年病逝时,留有“归葬金陵”的遗言。弟子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将其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墓旁植梅三百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数十年后,几经战乱,李墓已破败,墓碑也散落在外。后蒙江宁区义民程吉富将散落在外的墓碑和碑前香炉保存在家,并于二〇〇二年初将原碑无偿地捐献给南京大学档案馆。

同年,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倡议重修李瑞清墓。中央大学教授柳诒徵之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曾符也致信媒体,呼吁江宁区借建设契机,将李瑞清先生墓一并修缮。于是,在南京市政府支持下,由南京大学投资、设计,经江宁区文化局具体组织施工,李瑞清先生墓终在两年后修竣揭碑。

李瑞清墓修竣纪碑及原碑铭的备制品,均树立于梅岭上,供后学悼念瞻仰。

南大一景

雍园的雕塑、石刻,有典范的南大风格。强调朴茂、恒久,不追新逐异,擘画上更订有“人景合一、环境友好、述而有作”三原则。

人景合一,是指艺术品自然镶嵌于校园,与园林风光一体交融,以达浑然天成之境。

环境友好,是指作品无妨设施布局,不碍休憩、工作,无视觉冲突,无美学争议。

述而有作,是指举凡雕塑、石刻等纪念作品,均以跨文本附着碑文、阐释、训词,以收教育涵化之功。

大学生活动中心效果图

(五)琅嬛胜景

雍园营建多年,人文荟萃、风光迤逦,素有“七十二处、十六景”之名。所谓七十二处,只是概数,况雍园风物之繁茂也。

其中,以自然山水得名者,如慈云山、梅岭、北阁峰、香河、菜根潭、静湖。以学科园林得名者,如诚园、朴园,在文科区;厚园,在地学区;茂园,在生化学区;真园,在物理学区。以宿舍区园林得名者,如一苇园、二谢园、三山园、四象园。四园学科错杂,而造园风格迥异。

纪念广场,如二源广场,在中大-金大路的北侧;五二〇广场,在学生中心东侧;勤仁广场,在西门汇文书院东端。文史纪念建筑,如两江影壁、永安塔、观星台、成贤井、国子牌楼、学衡碑。

人物纪念,除前述历代校史人物雕像外,亦有新建人物纪念景观者,如纪念星云大师的功德林“大德菩提”,纪念匡亚明校长的人工瀑布“匡泉”,纪念罗家伦校长的深水井“罗井”。横跨香河的西便桥,则以曲钦岳校长的名字命名为“曲桥”。思想纪念,如国士铭、三松石、雅勇亭、弘毅钟、大纛坪碑记、诚静楼、校歌石刻等。

更多的则是主题园艺,如桃李林、小百合园、琴台、花海、竹里。

雍园景观规划(图/杜骏飞)

不过,雍园里最为著名者,还是“十六胜景”,其于人文、历史、自然,皆有寄托。摭拾如下:第一,北阁秋红;第二,慈云春绿;第三,静湖煮雨;第四,梅岭雪霁;第五,琅琊竹里;第六,花海重云;第七,苦潭晓月;第八,香河翠堤;第九,永安石塔;第十,钦天繁星;第十一,雅亭紫气;第十二,朴园禅林;第十三,国士三松;第十四,两江影壁;第十五,雨石匡泉;第十六,大德菩提。

“北阁秋红”,以北阁峰秋赏红叶著称。北阁峰毗邻梅岭。每至仲秋,天高云淡,飞鸟投林,数千株枫树映带晚霞,间以杜鹃、扶桑,红中带翠。岩上树下,密布莺萝。但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百年鼎

“慈云春绿”之为景也,在早春时节。慈云山头,草色可堪遥看;及至清明,山野林木,更是葱翠欲滴。眼中山峰秀致,耳畔虫鸣潗潗。来此神清气爽处,怀抱一派有情山水,深觉绿野蔼然,不负“慈云”之名。

“香河翠堤”是雍园沿河休憩之所,又多有水榭设于半水半岸,以齐水步道相连,穿花拂柳,蜿蜒东西。河畔广植紫苏、缬草、百里香,间杂着清香木、熏衣草、天竺葵,香气远近,教人欲醉欲仙。每当暮色四合,琴声隐约,时闻人语,如入琅嬛之境。

香河流转,师生往来稠密,故事也历来不绝。香河翠堤是毕飞宇小说《大学》的缘起,“南雍社”亦曾为香河发起同题书写,由此佳作纷呈,一时纸贵,聂危谷因之作画,吕效平藉此演剧,遂成雍园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香河之东水口为“静湖”,为雍园山水的止气之所,来龙去脉,俱系静湖一身。湖中荷叶,水边青萍,伴着四下里草木婆娑。石间泉下,内设涌流,但见湖面清波如沸,人称“静湖煮雨”。若逢细雨飞扬,风摆荷叶,水珠上下,涟漪高低,看客时或举伞围观,自是良多意趣。

而静湖之莲花,系由古莲子培育而来,典丽不可方物,亦是各国科学家共同合作的见证。

雍园十六胜景(图/杜骏飞)

至于香河西首之小潭,潭名“菜根”,因“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之校训而被称作“苦潭”。故此,水边有李叔同半身像,及他和江谦所作校歌的碑刻。“苦潭晓月”之景,概在月初月末。一弯新月,倒映水中石间,落落稀星,伴着草虫夜语,亦常令人发感怀之情。

雍园的十六景里,自也传颂有德者的令名。纪念星云大师的功德林“大德菩提”,在星云楼左近,每株苗木均系大师所赠。星云的雕像,却是一尊半跏趺坐之像,安静地处在林深无人之处。

“国士三松”,在五二〇纪念广场西南,国士铭、三松石、大纛坪碑记等,均聚集于此。三松石之景为群石抱木,三棵参天松柏,系胡福明先生与诸资深教授于二〇一七年所植。后人或以三松代指智、仁、勇,或自由、民主、科学。而在广场西墙,则有东南时期郭秉文校长的题词:“钟山之崇高,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沉静”。郭秉文称此三者为国士风范,故此,石刻处被称为“国士铭”。

匡亚明校长身为革命家和教育家,于近五十年之南大有两造之德,于几代南大学人有维护之恩。“雨石匡泉”之景,在雍园之西,有纪念雕塑立于清流急湍的“匡泉”之下,泉眼四周,满布五彩晶莹的雨花石。此石在致敬曲钦岳校长的“曲桥”上,亦有铺设,石虽小,意味良深。

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金陵设坛说法,僧侣五百人趺坐聆听,讲经数日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遂称雨花石,讲坛亦得名雨花台。雨花台之馆舍,历史上屡次毁于兵燹,屡毁屡建,屹然不绝。

至于雨花石,其诚意格天之品格,则确可比之南大精神。数十年来,几代精英,皆为南大中兴而不屈不挠,匡亚明如此,曲钦岳更是。曲公受任于危难之秋,窘困时曾至于全校几乎断薪。为奋争国家政策,曲钦岳在大木仓胡同国家教委门前“坐街沿石”[8]请命,更曾于一九九六年三月,在南大校报发表悲壮的辞职信,今日读来,犹令人感念不已。

雨花石亦有秀外慧中之名,钟灵毓秀,各具形态,神韵天成。陈骏校长钟爱此石,多次鼓励学生,事业要有国士之风范,人生要如雨花之斑斓[9]。

“雨石匡泉”,是学生最常留影驻足之处;雨花石,也寄托着后人对校史上衮衮诸公的崇敬。

雍园里,最著名的景观,当属“梅岭雪霁”。为纪念自号梅庵、梅痴的李瑞清,岭上多植绿萼、玉蝶、美人梅,每逢花期,层层叠叠,争奇斗艳;雪后初晴时,于一片银装素裹间赏看梅花五色,迷醉处难以言表。

其中,四棵老梅,其苗株分别为牛首山李瑞清墓区、东大四牌楼校区梅庵、梅园新村、中山陵梅花山所赠。

梅岭上,还以金大小礼拜堂钟亭的形制,立有“李亭”,并以光幕动画纪其本事。除李瑞清墓修竣纪碑外,山上四处可见李氏书法石刻,其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石刻最为醒目。

梅岭步道旁,多设石凳、石阶、观景台,学者登高而望,山河指顾,雍园尽览,善其身而济天下之志,油然而生。兼之梅放于野,雪舞于身,琴心剑胆之情,盈于天地。梅岭雪霁,诚为雍园里的第一胜景。

雍园的其他风景,大都各有意趣,“琅琊竹里”的意趣在竹、柳、画、石,“花海重云”的意趣是天上泉、雾中花,“朴园禅林”的意趣则在楼台深锁、禅思静谧。

“雅亭紫气”之雅亭者,雅勇亭之简称,处校部所在的诚静楼之东南。昔年张异宾寄语学子:“诚是灵魂,静是风骨,雅是本然,勇是坚守。”楼、亭之名,皆得之于此。雅勇亭在轩敞之地,只一亭高飞,冠饰金紫,东向漫天晨晖。亭础为吴为山所制,亭名为徐兴无所题。亭侧多见先贤碑记,诚读书人励志之地。

以文化继承而论,“两江影壁”,自是两江学堂时期的旧刻,而“永安石塔”却是南雍社的新制。在天光山色的映衬下,为纪念吴永安元年南京太学的滥觞,太学的传人以古典的阁塔昭铭本心。昔年,北大“博雅塔”的设计参照了通州的燃灯佛舍利塔,南大“永安塔”为楼阁式古塔,其设计则参照了扬州文峰塔。永安塔四周,设置了南雍历史动漫的全息投影,将人文科技、古人今世连为了一体。

在慈云山东南之麓建塔,非为怀古,而为问今。漫步雍园,有思若静谧之声,有诗若风中骤雨:两千年来谁著史?白首青春再华年。此情此景,何如此心!南京大学的前尘后世,恰如绿树朝阳下的永安石塔,向着雍园,向着我们这些南雍后人,发出悠远的追问。

陈丹青

ChenDanqing

艺术家画家作家

文艺评论家学者

?留下/青少儿美术

作为画家,陈丹青是位通才

作为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卓然

言辞深刻犀利而痛快

他对中西艺术及社会现象等诸多问题

都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思考

陈丹青做过很多演讲、访谈

他对教育、城市、影像、传媒等

文化领域、社会诸多现象都具有独到见解

并以其率性与机智给予公众

心智与感受力的冲击

他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

敢于公开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并大声疾呼的公众人物

也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一位现代中国

以自由主义精神深刻思考的坚定先行者

在陈丹青身上有着很多知识分子

已经不具备的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

敢于对现实提出质疑

对很多社会事件有着知识分子

本该有的冷静思考和犀利批判

公众对陈丹青的掌声与拥护,也传递了一种渴望:

便是希望这个国家多几个陈丹青

来改变集体沉默、习惯了伪装的时代面孔

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能再

勇敢一些、再犀利一些、再清醒一些

每一个他都是真实的他

那股子独有的对真实的追求就是他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真实的陈丹青

这个有器识,有胆识的知识分子

/

从小开始就迷恋于绘画

年,陈丹青生于上海

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

陈丹青出生时

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

“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

为他取名“丹青”

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

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石库门弄堂里长大

自幼喜欢画画,“从小就想当个画家。”

陈丹青说:“我的父亲陈兆炽,是第一位引导我

热爱文学、热爱艺术,教我文艺理论,

最初给予我文艺立场的老师。”

儿时的陈丹青与母亲

艺术启蒙

陈丹青4岁那年,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又因爷爷陈砥中是黄埔军校学员

所以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

陈丹青难过得整天没说过一句话

父亲宽慰他说,没有画册临摹可以到公园、马路去画

后来有一天,父亲捡到一张扑克牌

背面是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

拿回家送给了陈丹青临摹,

他竟然画得栩栩如生

初学油画

陈丹青14岁那年

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

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大的铁皮或墙面上画

两年画了多张毛主席像

陈丹青白天画像

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

陈丹青第一幅涂抹的“油画”

是用别人送给他的颜料临摹列维坦的风景画

画在涂了上海叫做“鱼皮胶”的小纸板上

画完后大为得意,立刻举起来

朝着电灯泡欣赏油画的反光,可是毫无光亮

后来才知道那是水粉色

因为很多抄家物资流到上海

使陈丹青有机会临摹到欧洲的油画资料

当他第一次看到世界美术史图册时,激动不已

这些都为他以后画《西藏组画》埋下伏笔

上山下乡成了流放少年

陈丹青初中毕业即被“文革”流放

一个16岁的孩子就这样远离亲人,

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插队落户

勾销了上海户口几乎是晴天霹雳,

陈丹青茫然离开

曾经打架、画画、斗蟋蟀、爬屋顶的

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

“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

我上海大都市长大的然后就那么一个油灯

我们三个男孩子挤在一张床上

我记得一晚上几乎醒着的

几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们被子上窜来窜去

第二天早晨下雨

那种雨打在瓦片上的声音,非常茫然

然后出来叼根烟,看着那个秧田

那个四月份下雨的山

就是绝望,脑子里是空的。”

生活陷入水深火热

“下地插秧,苦透了

一边插,一边手指缝渗血,山里的地,是沙地

伸到水田里晃晃,血迹淡了,继续插秧

可是插秧回来,蚊帐里举一本“普希金”看看,巨大的快乐

我很会干农活,秧插得齐,会挑担子

我能挑一百斤谷子,一百斤谷子比同样分量的东西更沉

十里山路不换肩

上山的步子怎么走,下山的步子怎么走

水塘里怎么走,石子上怎么走,我都会

挑到粮仓,金黄的粮仓,非常美

粮仓里的谷子那么多

我这一百斤倒进去,就不见了”

年作自画像

20岁那年,陈丹青辗转又到了

苏北的江浦石桥公社的农村插队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

蹲在村办的骨灰盒厂画了近千个骨灰盒

心情极其压抑的他

经常跟老木匠就着咸菜喝闷酒

22岁那年,陈丹青插队已六载

竭尽全力争取南京商业局招收的装卸工名额

表填了,体检通过了,最后一分钟被否决

因为他是上海知青,

招了他就占了南京知青一个名额,

他眼看幸运者挤在车上开回城里去了,

独自淋着大雨赶路,发高烧大病一场。

绘画之路渐入佳境

在艺术上,

陈丹青出道很早。

从年到年的农村插队落户期间

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

他一直坚持自习绘画。

20岁那年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

天天画连环画,非常开心不用种地了,

就想从此做个连环画家。

年,陈丹青居然出了

《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

年,又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

开始画革命油画,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

《老将和小将》

年,陈丹青向家里要了40块钱

从江西混票到上海然后换火车到北京看全国美展

第一次上北京就像后来到纽约、到巴黎

走进中国美术馆就像走进卢浮宫

一泡一整天,赖在几幅画前

年,陈丹青为

小说《青石堡》创作插图

年3月,

陈丹青又辗转到苏北插队

当时他的油画和素描功底已经相当扎实

其作品在南京艺坛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年,陈丹青创作了大型油画

给毛主席写信

《写给敬爱的毛主席》

初次进藏

陈丹青被当做人才借调到西藏搞创作首次进藏。

西藏对陈丹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是他找到了“文革”当中的一个特殊的题材

——少数民族的题材

也为后来的年二次进藏创作《西藏组画》奠定了基础

二是毛泽东去世后可以画悲剧,可以画人在哭

因为“文革”时不可以出现悲剧场面

所有工农兵都要笑得红光满面

因此,陈丹青早期的代表作——

大型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以及《进军西藏》诞生

并于年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全军美展》

《自画像》

《小牧民素描》

《牦牛群》

创作连环画《周恩来年轻时代在天津》

应《连环画报》约稿创作连环画《维佳的操行》

这些作品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丹青在全国已是名声叫响的“知青画家”

与北大荒的知青画家群遥相辉映

共青团员

女共青团员

西藏组画的溯源与颠覆

陈丹青以同等学历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

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陈丹青的准考证

《爱情在一九七八》

《穿红军军装的女模特》

年作《人体》

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体验生活

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

七幅油画分别为:

《母与子》《牧羊人》《朝圣》《进城之一》

《进城之二》《洗头》《康巴汉子》

后来被约定俗成地统称为《西藏组画》

此时陈丹青只有25岁

《母与子》

《牧羊人》

《康巴汉子》

《朝圣》

《进城之一》

《进城之二》

《洗头的藏女》

《进城之二素描稿》

《藏人写生》

《吹竖笛的牧羊人》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引起了美术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

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与评论

奠定了其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

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

《西藏组画》持续获得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zc/15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