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一捧岁月敬天地自然,生命不朽

屈原

两千多年前的今天,一位才华卓绝,命运跌宕的贵族,诗人,士大夫,独自徘徊江边,抱着满腔愤懑与绝望,纵身跳入滔滔江水中,用生命谱写了永垂不朽的清骨绝唱,也用生命熔铸出了后世代代相传的宏伟诗篇。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有道德洁癖的人终究不能以虚伪的态度应对世界。当故国消亡,百姓流离,道德沦丧,文明不再。生命中那么多的困顿,沮丧,呐喊,挫折,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像荒漠旷野中狼的嗥叫,凄厉尖锐,却又连回音都没有。

命运弄人,终究走不出心里的羁绊。

屈原的悲壮来自于,对生命透彻的醒悟,对现实透骨的绝望,来自于,明知道无用,明知道失败,也要用失败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与节操。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真正的英雄之举,是清醒地知道“为了什么”,还得知道,“要牺牲什么,舍弃什么”,并且果断坚定,绝无后悔。

“他的殉国更代表一种愿意化作江河水之永恒,用自己的方式来守护这个国家和未来吧。五月五日,上古就是太阳最旺盛的日子,作为祭祀专家的屈原,他肯定明白这个笃定的含义,在黑暗里,让我沉下去,化作无边的承受阳光的水,让我的死换取楚地的永生。”

屈原生时敬天祭地,为楚国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那个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的先秦时代,老百姓可能听不懂那华美深奥的祭文诗句,但会动容于他“哀民生之多艰”“上下求索”的姿态与虔诚。死时也用最决然的方式,警醒这个无人理解的时代,用绝笔《怀沙》,呐喊出忧思中的祈求,绝望中的期待。

纵览屈原留下的那些华美诗篇《离骚》,《九歌》,《天问》,那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热情,孤独,爱恨,坚守,如同一股原始的生命能量,咆哮,愤怒,永不屈服,永不退让。那样的爱恨纠缠,那样的激昂奔放,真的要惊天动地啊。那种“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的坚持,(我要坚守正道,正直而行,而且为此毫不犹豫,宁肯终身处在黑暗境地,也不会放弃。)那种“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超然,(只是天地永恒没有穷尽,哀叹于人生的辛劳艰难,逝去的一切我再也追不上,将来的一切我还不曾知道。哀叹天地之大,人的渺小。)那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傲然(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用荷花把下裳织就。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那种“众?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

超越时代的意识,注定孤独,注定要无人理解。

也许死亡,就是屈原生命沉沦中最后的救赎。

突然觉得,屈原像极了佛教中的神灵---菩萨。

菩萨,即发大心愿的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人。

“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端午

端午是属于草木芬芳的。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

日光在端午时节忽然像镀金了一样,炙热明媚,催得榴花照眼明,枇杷半坡黄。

被日光充分宠爱过的枇杷,一簇一簇,像圆圆的蜜蜡球,金黄可爱。剥开薄薄的皮,汁水四溅,甜美无比。暑热渐盛的初夏吃,最是生津解渴,化痰止咳。

还有初夏的栀子花,洁白的花瓣,在清晨的阳光里绽放,带着纯洁的香气。

很久以前在南方旅行,街边会有一些阿婆端着木盘,铺上蓝布,把栀子花摆放成簇,或者穿成手串,项链售卖。不管插在发间,还是佩戴身上,花瓣如玉,清新自然。

那时觉得,也许世间美好不过如此。

端午是属于文化传承的。

两千多年后的人们,虽已不再祈福祭祀,压邪攘灾,却也得益于屈原投江,百姓喂粽的温暖传说,将这份对伟人的纪念与精神的传承融入日常,融入粽香,化为人间烟火,千载不息。

在北方,人们会把糯米,红豆,芸豆,花生,紫米,蜜枣包进碧绿的箬叶,待到煮熟出锅那一刻,粽叶的清香总是能让人垂涎欲滴,一口下去的软糯香甜更是让人欲罢不能。草木与食物相辅相成的美味,带着最自然的味道,是融合与平衡的智慧。

在南方,从清明至端午,草木繁茂,绿叶葳蕤。人们回去采摘最嫩的艾草,焯水捣汁,混入糯米,反复捶打,做成碧绿的混着艾草药香的糍粑,再撒上一层浅黄的松花粉。入口的味道是惊艳的清新,绵软。自然原生的美味,药食同源,健康滋养。

而今,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传统的节日越过越简。

但岁月总是让生活一边丢却,一边弥合。

唯一不变的是,那清甜的粽香,门户倒悬的艾草与菖蒲,衣角透着草药味道的香囊,孩子手腕间五彩缤纷丝线,兰汤沐浴的清爽,龙舟竞渡的激昂,是中华文化一脉传承的礼赠,是味觉的盛宴,是体态的康健,是生活的风雅,是精神的追求。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北宋--欧阳修

祝大家端午安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zc/1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