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3220.html
今年的春夏季节,很多地方阴雨日和降水量都超过了历史极值。由于雨水充沛,公园里,道路旁,小区中,各种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异常茂盛。眼下正值初秋,万木葱茏中,桂花树正蓄势待发,桂子飘香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桂花开放,有时让人始料不及。就像一位分别已久的朋友,轻轻敲打着你的门,开门一看,给人惊喜和欢悦。人们赞美牡丹之富贵,桃之夭夭,兰之雅致,荷之高洁,梅之风骨,菊之坚强......但对桂花,我觉得同样有可赞之处。你看,熬过严冬酷暑,无论在门前院后,还是在园里路边,只要有块立脚之地,就顽强地生长。桂花之美,美在淡泊,不于春天显露,甘于秋天结缘;桂花之美,美在内敛,一粒粒鹅黄的、土红的花粒,聚成一串串,隐匿在片片绿叶之后,颇有香花伴绿叶的风格;桂花之美,还美在温柔与淡雅;桂花之香,不浓不烈,绵软幽长,甜丝丝,情切切,在盛夏之后,秋燥之中,给人以体贴入微的抚慰.....。桂花开放正是时候。桂花一开,国庆节、中秋节、教师节就快到了。桂花除了庇人以绿荫,沁人以香气,还可做成多种美食:桂花糕、桂花糖、桂花羹、桂花莲藕、桂花啤酒鸭……,桂花美食,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至于伟人提到的桂花酒,那更是饱含了多么炽烈的情感和浪漫啊。桂花树遍布大半个中国。有城以桂为名,有市以桂花为市花,合肥还有小区取名“桂香堤岸”,一听这名字,就觉得今人比那位吟出"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篇的古人幸福多少倍。我对桂花的情结,源于母校桐城中学。在那纯真的年代,桐中就如同一个大花园,不要说总务处前的牡丹、小溪边的桃林、校长室后的修竹,单是那实验楼周边的美人蕉,就浓烈得像火焰一样灿烂。还有那春末的佛手,冬雪中的黄梅、红梅、绿梅,曾给我这个农村来的孩子多少美感和启迪。特别是教导处院子中的两株桂花,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那还是50多年前。图书馆的藏书已经烧得差不多了,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大字报,贴得铺天盖地。一个秋风细雨的傍晚,我走过教导处的院落。院子里有两棵桂花树,一棵已经掰断,一棵的枝丫也所剩无几,只是树顶还残存着几片绿叶和几串小花,像一位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教导处的大门敞开着,报纸、文件、课本散落一地。在杂乱的书报中,我发现有一叠《毕业证书》,名字都已写好,都是熟悉的同学,就是还没来得及盖钢印。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那一张,抖落满纸的灰尘,将这特殊的象征这代人命运的证书卷在手里,心中充满惆怅和迷茫。教导处院中的桂花树,见证了时代的风雨,更见证了各位老师的辛劳与风采。记得四年级时,高传铭老师教我们语文。他教的第一课是《国际歌》。正当同学们叽叽喳喳议论这位老师教学不知怎样的时候,《国际歌》三个大字已经写到了黑板上。字体刚劲有力,简直就是一幅书法艺术。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全班一下子安静下来。高老师有个习惯,就是发现哪个同学的某篇作文较好,就拿出几张正式的稿纸,把作文抄好后交他保存。当年能得到老师这样的肯定,心中受到鼓励之情可想而之。有时到他的房间,他还将自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拿给我们看,心中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大改班老师的配备独具匠心。语文安排两位老师教授,教古文的是姚沛生老师。姚老先生个子不高,理着小平头,平时总是一双布鞋,一套褪了色的蓝布上装,和蔼而亲切。记得有次给我们上《捕蛇者说》,当念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时,先生转过身去,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结合在一起,又在线条中点上几点,一条活蛇瞬间跃然板上。有胆小的女生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先生转过身来,也不说话,只是从老花镜后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那般慈爱和温暖,至今还犹在眼前。先生的字也很有特色,一个个团团圆圆,没有笔锋,一笔一笔地结合起来,朴实而不笨拙,坚实而又灵动,像一个个鹅卵石,触之温润,视之天然。有个阶段我很想模仿先生的写法,但怎么写也不像。字如其人,后来才慢慢认识到,那是怎样的学识功底和人生历练才能达到的境界啊,我辈哪能做到?浩劫之后有次回乡去看先生,先生年事已高,头发全白,但思维清楚。他对我们说,这辈子没什么后悔的,就是“文革”中把我一辈子省吃俭用买的书给抄了,至今还不知在哪里,一想起来就难过......花开花落,往事如烟。记得桐中百年校庆聚会,正好安排在丹桂飘香的十月。我又来到老教导处的院子。令人惊喜的是,那棵奄奄一息的桂花树,长得枝繁叶茂,花香四溢。我想,先辈们的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欣慰吧。晚年逢盛世,又闻桂花香。谨以此文,怀念并感激我的母校和恩师。?精华推荐?匠人往事我的外公老姚嫁女鹞落坪避暑杂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