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乡村医生大文坊特刊总
、 微旬刊《大文坊》特刊(总期) 视频《新疆风光》 乡村医生 引言 初识杨医生是在去年底,我家先生手受伤需要包扎,厂里员工介绍去找他。那时有关他“大大的好医生”的口碑,早在几十年前的乡村角落里传开,并开出了慈悲,善良之花。 今年我身体不适再次去看他,有了些许了解,想听听他的医患故事。听说我要写他,显得有些腼腆,很认真地说:“医者父母心,民族同胞一家亲,我只是一个乡村医生,没啥动听的故事,做的也是一名村医该做的事儿”。末了。却询问我们工厂境况,解惑我们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并为我们加油打气。 看着他不愿意讲自己,我扭头看看一旁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爱人,心里灵机一动,就缠着她给我讲了他们从甘肃老家来新疆莎车这二十几年的从医历程。 别甘肃,乞讨到泽普 杨医生叫杨小林,年出生在甘肃一个偏僻山村里。那是个穷乡僻壤,几乎是寸草不生,一家人常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父母艰难地养育了他们兄弟俩。漏船偏遭连风雨,一场灾难导致年仅三十岁的父亲大腿受伤再也不能出工干农活了,刚巧村里招用村医,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来成了走乡串户的村医。 杨医生也是在父亲耳濡目染中对中医有了兴趣,也是在那个地里长不出半粒粮食,一大家子五口人时常挨冻受饿,而他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的窘境中,才选择了到外地求生养家的旅程。 离开家乡那年他25岁,丢下了年迈的父母,妻儿。时在冬末,风沙漫漫,别过了故乡的怪石坡,路过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经过七天的风雨兼程,一路乞讨般到达新疆莎车,落脚泽普。 至今,他记得年12月的那个下午。他衣衫褴褛,饥肠辘辘,晕倒在泽普县一个村民家门口。过了多久?他不清楚,等他睁开困意朦胧的双眼时,一个维族小男孩瞪着一双湖水般清澈的大眼睛,出现在他的眼帘,那男孩两只小手撑着脸蛋笑眯眯的盯着他看,他也不由自主的地笑了……。 “他醒了,阿囊快来看!”随小男孩的声音望去,一个头裹蓝布巾的老年妇人正在缝补着他的破衣衫。 见他挣扎爬起,老妇人顺地而起,拍拍尘土,撂下衣服走向他,慈爱的说着他听不懂的维语,还一边比划着。 尽管语言不通,但他还是从比划中明白自己晕倒在老妇人家门口,而后被救进屋里。 他赶忙从土炕上爬起,露出歉意,感激的说:“谢谢,谢谢”,老妇人听不懂,嘴里咕噜咕噜说着,比划着,上前按住他的双肩示意他躺下继续休息。 他顺从地躺下来,看着老妇人,打量着土窖的四周。墙壁有漏洞,寒风还在呼啸着从洞外朝里挤,小男孩伸出小手准备去堵。他腾地从地炕上爬起来,捡起角落里的高粱杆哗啦掰成几节揉成一团塞进洞口,拉过小男孩将其搂抱在怀里。 此时此情,几味杂陈,酸楚翻涌,他想到家里的孩子,亲人,想到此番沙漠遇险,想到今天的得救。 我好奇沙漠遇险,重复询问,他若有所思的讲述起来。 那是刚进沙漠时,身上的仅有盘缠与干粮已所剩无几,看着眼前的漫漫黄沙一筹莫展,回头是父母,妻儿期盼的眼眸,向前是望不到边际的荒凉。身上的盘缠与干粮能否撑的过去?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还是选择了在沙漠中继续前行。 徒步沙漠的第三个夜晚,他精疲力竭卧在沙堆里休息,一阵嘈杂声,几声吆喝声把他惊醒。 一队骑马人,五个外乡大汉站在他面前,指着他的水壶,指着母亲给他的包袱,比划着,怒吼着他听不懂的语言。他看着眼前的架势吓得哆嗦起来,右手下意识捂紧裤兜里几个散币,左手护住包袱(几件换洗的补丁衣服,几个白面馍馍,一大家人省吃俭用为他筹集的50元钱)。 其中一个凶悍大汉跑上前呼啦夺过他的包袱,另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汉子提起他的水壶摇了摇,发现没水,顺手抛向了远方,转身飞起几脚踢翻了他。 他在沙堆里翻了几个滚,努力爬起来拼命争夺,被一个脸有疤痕的大汉按住,几个人蜂拥而至,拳打脚踢如冰雹般咂在他身上。“给我,还给我,那是我唯一的家当啊!”他在疼痛昏厥中嗫嚅自语。 一队骑马人带着他的盘缠吆喝着,扬沙尘而去。 几个时辰过去,他在呼啸怒吼的沙尘中苏醒,回想着傍晚发生的一切,心有余悸,寒气击身,恐怖围绕。现在的处境是回头还是向前?回头如何,向前又如何?横竖都是死,向前吧!反正是一无所有了,没包袱的包袱一身轻,他抖落一身沙尘一路向前。 后来才有了与维族同胞之间的缘分,那个救她的老妇人,那个可爱的孩子,还有这些絮叨不完的往事,他看着我,至今仍心有余悸。 田间里的赤脚医生 在老妇人的介绍下他认识了村干部,并承包了几十亩农田,开启了种植棉花模式。开垦,播种,浇灌,除草,等待,收获。 “从此一路顺利?”,我问。 他说哪有一帆风顺的事情,你看我这身子骨,干农活我可是如上刀山,下火海般的煎熬,但那时没得选择,就想活下去,生存啊! 我又问,那医生是从何时开始的,他说就是边种棉花边做医生。我更好奇,便紧跟其后的追问起来。他说田间地头,村民有个小伤小病的,随手都可以采摘些草药研磨成药敷上或是吞咽下,疗效居然出奇的好。 情景之一: “杨大夫,我家的小马驹不吃草了,快过来瞧瞧吧”买买提江,对着田间正在拾棉花的他大声吆喝着。他抬起头挽起袖子擦擦脸上的汗水,松松面前的棉花袋子,摘掉草帽对着买买提江回道:“听到了,我马上过来啊”,说着丢下棉花袋子,提起药箱直奔买买提江家的马栏而去。 情景之二: “杨大夫,快点过来,羊缸子脚受伤了血流不止啊”他丢下水龙头直奔帕太姆棉花地,边跑边在田间寻找止血草药,顺手拔起几株,摘掉叶子用手搓成圆球状,再放进嘴里咀嚼几个回合后吐出敷在阿依古丽的脚腕上,麻利的打开药箱找出绷带给缠绕上。 情景之三: “杨大夫,阿尔祖大娘感冒发烧不退咋办?帮忙看看吧!”麦麦提对着田间施肥的他喊着。 “好赖,这就来!”说着提起药箱飞奔过去。 …… 我打断话语询问,有多少年边种地边从医呢?他说从九六年就开始农民医生二合一的日子了。 我说我相信中医,他似乎觉得有了共同的话题,便兴致勃勃的和我聊起了他家的祖传中医,看他谈兴深浓,让我想到了韩剧《大长今》,便信口说了一句:“杨医生可是恰尔巴格的大长今啊”! 他不解的望向我,问:“什么大长今?我不明白”,我便讲起了电视剧里的大长今的故事,他听了连连说:“不敢,不敢,我顶多是恰尔巴格角落里的一粒沙尘”说着腼腆的笑了笑。 医者父母心 他说种了三年的地,终于稳定下来,便接来了妻儿。 妻子过来便接着种地,他也有了小药房,名副其实的成了一名走乡串户的赤脚医生。 我接着打趣说杨医生的美名是在这一年开始传响的吧。他谦卑的回复“也不是啦,我只做了医生的本职”。 阿医院医治了一个多月,花费了四万多元钱,未见好转,后来医生下达病危书,让其回家准备后事。 阿布都哭哭啼啼来找杨医生让其看看。 他匆忙挎着药箱去看病,发现老人是因发烧后引起便秘。依中医之见,回去开了清热通便的中药方子,熬好药送给阿布都父亲喝。十几副中药喝完,老人奇迹般的活过来了,十五年后终老离世。 阿依古丽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医院,医治了半月之久没见好转,最后医生摇头叹气让其回家。 阿依古丽父亲跪求杨医生试试,杨医生哪能放手不管,搀扶起老人挎着药箱急奔上门听诊把脉,熬汤药。 几个月下来,阿依古丽小姑娘痊愈,如今健健康康的进入了大学校园。 阿尔医院医治,花费几万元动手术治好了左腿,而右腿又鼓起了大包,积液不消。 天文数字的手术费,愁的阿尔祖哭眼抹泪的找上了杨医生。 他二话未说,直说不用着急药费,先治病再说,几十副中药喝完痊愈了。 阿尔祖逢人便说谢杨医生的好,说帮忙省去了几万的手术费,杨医生可是大大的好人啊。 有一天大清晨,买买提抱着五岁的孩子急敲诊所大门,杨医生那会儿还睡眼朦胧,一听叫喊就急忙披上外衣跟着出门。 让其把孩子放到医床上,发现孩子疼痛难忍,摸摸孩子的腹部,急忙抱起孩子,催促买买提说:“医院,孩子是阑尾炎急需做手术,这个病我看不了”。 几天后买买提来到诊所,用维语说着感谢。他说不是杨医生看病如神,医院动了阑尾炎手术,若耽误了最佳治病时期,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随着他的讲述心潮起伏,疑惑的看着他问:“他们这样被医生下病危通知书的病人,回来用药是看过他们病历还是依医生的经验而用药的?” 他说不看病历的,他也害怕,他怕看了没勇气用药,他是依中医之经验而判断病情治疗的。 所谓依中医之判断,看病人的气色,身体状态都还没到那个地步,怎可放弃呢?当然乐意尝试救治,以延续生命,医病救命,医生的本职啊!他娓娓道来。 他又说,这里是农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都很低,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也都靠政府补贴生活,你说他们怎经得起病痛灾难?都是从贫穷过来的,说到这里,杨医生仿佛回想到什么,面部抑郁起来,眼眶湿润了。 各族同胞一家亲 恰尔巴格乡镇府旁的小诊所,来来往往的维族人进进出出。 杨医生热情的接待着每一个患者,我知趣的挪动板凳,远远的看着杨医生与患者的互动,听着他们说着南维语,只能从动作,表情判断他们的语言交流。 此时,杨医生爱人王姐从屋里出来与我打招呼,我便抓住时机想再打听一些关于杨医生的从医经历。 看着一脸开心的王姐,我问:“姐姐如此快乐,能否指点迷津”?她说:“知足常乐便是幸福”。我再问:“姐姐一路走来,是否顺利?”这一问,王姐一反当初的幸福笑脸,忧伤划过面庞,愁绪盈满眼眶。她说:“哪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不都是跌跌撞撞,满身伤痕一路走过来的么?!”。 她告诉我,杨医生二十二年前接她过来至前几年,她都是一个人种着一百多亩农田,养活着一大家子的生活。她不知道在田里哭过多少次,累倒过多少回。现在好了,儿子都已成人,没什么负担,地也不用种了,算是盼到希望了。现在国家政策也好,她们的日子都富裕起来了,对比过去,可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啊!我向她投去认同艳羡的目光。 回看杨医生,给患者拿好药又在给孩子发零食,孩子们雀跃般蹦跳在他周围,此时,他宛如幼儿园老师;回过头,他找来杯子倒上水,递给吃药的大爷,用维语叮嘱着一些什么,此时,他是医生,也像儿子;送走大爷,他对着孩子叮嘱,早点把药送回家,并目送他们走上回家的路,此时,他像是父亲。 “杨医生的维语说的很顺溜,得花不少时间与精力学习吧?看你在患者面前说的那样娴熟”我又问。他说:“还好吧,万事开头难,时间一长就会说了,在南疆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他浅笑淡然的回答着。 “听传言,前些年这里乱的很呢,你是怎么融入维吾尔族人群中?还能关系融洽的像亲人呢!”我好奇的继续追问。 他说:“好人还是很多,我们都是中国人,各民族同胞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有一颗心,一颗善良的心,只要坦诚相待,以心换心便能和睦处之”。 村民嘴里“大大地好医生” 买买提江说起杨医生,是眼睛里闪着亮光叙述的。 他说是在年认识杨医生的,缘起他父亲得了癌症被医生劝其回家准备后事,他慕名而去找杨医生试试中药方子,以延续父亲的生命期限。 他说母亲也有痼疾之病,都是杨医生对症下药而痊愈了。 他说杨医生有个习惯,一般都是先看病,后收钱。 他说杨医生这几十年都是这样,谁有个小病小痛买药,假使没钱,都会让其先拿药回去吃,等啥时候有钱再补上。 乡里,村里,十里八村,说起杨医生,维族村民总会竖起大拇指说“大大的好医生”。 这些坊间传闻,于我,也是有亲身体会的。 去年底初识他也源于别人的介绍,当时,先生被电锯把中指锯了一个大口子,医院准备缝针,不巧的是那天手术医生都在开会,只让值班医生打了一针破伤风后,让我们第二天再去手术。 途中遇到厂里员工麦麦提,说杨医生很厉害,找他就对了。 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了,杨医生二话没说,为伤口清洗消毒后,上了一种粉末状的药粉,用一个创口贴拉紧裂缝的肌肉缠上,再包扎好,轻松的嘱咐过几天再找他换药。 先生问付多少钱,他说不用要钱,我们很诧异,也很为难。先生硬塞给他一百元钱,就走了。 后来换了一个多月的药,到手指头恢复无疤痕,都不收钱,再后来买药他依然坚持不收费,我们着急了,告诉他,再这样不敢来看病了,他才勉强收了一点点。 我们一把年纪的人,医院,进去就是查这儿,那儿的,不折腾个几千元查不出病来,像杨医生这样的还是第一次遇见。 采访手记 再次去小诊所,身穿白大褂的杨医生正在昏暗的台灯下看着书,我打招呼,问看的什么书,他轻描淡写的说,在考执业医师。我环顾药店,药品区分标识显眼,药品齐全,摆放有序。门右边墙壁上的劝世诗歌让我心头一暖,随而一静:“人生就像一场戏,相扶到老不容易;为了小事发脾气,别人生气我不气。因为有缘才相聚,是否更该去珍惜,回头想想又何必,气出病来无人替……。” 维族老两口搀扶着走进诊所,我连忙退回脚步到角落。看着杨医生嘘寒问暖般的听诊拿脉,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他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尤其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真是难能可贵! 如果简单说是他的本职工作,本该如此付出,若是人人如此,那我们的民族该是多么其乐融融,爱意无垠啊! 他扎根新疆无怨无悔服务底层的这20几年经历,对于刚来新疆的我来说,却是大大的激励。听别人的故事,鼓舞自己的斗志,这也是我想把他写出来的原因。 纵览杨医生所走的人生足迹,我想用“慈悲”二字概括。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医疗事业。他用恩情谱写了爱的奉献,他用行动诠释了民族一家亲。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滴水穿石,铁柱磨成针的坚持不懈。那是爱的奉献,爱的传承,它在村落里传唱,在尘埃里熠熠泛光。 我也想靠近他们,并融入他们,安寨扎营,用我们的绵薄之力带动他们,使他们从物质到精神上脱贫致富。 有了如杨医生那样平凡而大爱无疆的人为标杆,这条奔疆之路,我们该是信心倍增了吧! 吴婷梅,湖北宜昌人。作家,作协和剧协会员,微旬刊《大文坊》编委兼“人物坊”主编。作品散见纸刊和诸多网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fb/12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华圣技术讲堂波尔多液如何用你知道吗
- 下一篇文章: Dontbeafraid仔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