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老胶片机里滑出的咿呀声,话匣妹从《四季歌》里回忆起了许多儿时的记忆。有人说那些日子断片了,找不见了,可我分明觉着他们都在,只是个人的心境和周遭的环境变了。希望在我带你找回那些念想和味道的路上,也慢慢找回那颗走散了的心,那是我爱上海的理由。

春丨国际饭店西饼屋、哈尔滨食品厂

蝴蝶酥、杏仁排

黄河路28号侧门、淮海中路号

每到初春上新茶的时候,我的下午就增加了点心时段。外公抱我在大腿上一坐,就开始哔叽小嘴,没停过。有两样小点心最对我胃口,一个是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一个是哈尔滨食品厂的杏仁排。

位于南京路边的国际饭店是老上海的正中心,那里的蝴蝶酥是很多人儿时的记忆,后厨飘过的黄油香诱惑着来往的行人。想换换口味的时候,外公会把茶换成咖啡,我就倒一点和在牛奶里,配上在锅里烘到略焦糖色的蝴蝶酥,那味道一天都喜悦满满。现在买蝴蝶酥不用粮票了,24元一袋,分大小不同款。

而自从哈尔滨食品厂回归淮海路,每到逢年过节,排队买杏仁排的场景还能见到,味道真的一级棒!价格55一斤,还是用纸袋袋散装。

夏丨珠珠花、白兰花

路边阿婆的小篮子

现价:2-5元

在上海,提醒人们入夏的不单是蝉鸣和绿豆汤。而是路边,一位老婆婆,一个浅竹篮中,一张浸湿的蓝布,上面放着串成扇形的茉莉花,一段细铅丝穿着两朵白兰花。

每个城市的叫卖声都有各地特色,在东方明珠脚下的展馆里至今还能听见很多。可印象中,话匣妹最喜欢的依旧是那句“珠珠花,白兰花”。那声吴侬软语的调子总让人忆起仲夏夜里,邻居们闻着沁香围在一道吃西瓜的里弄场景。

现在不少文章包括电影都把珠珠花写成栀子花白兰花,但实际上卖的却是茉莉花和白兰花,大家千万别因为上海话读音误会成栀子花。虽然5毛买两朵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可夏日一到我买花的习惯是停不了了。

秋丨德大西菜社

色拉、炸猪排、罗宋汤

南京西路号(近成都北路)

别的小囡很怕开学,唯独我是个例外,因为9月1号是阿爸的生日,小时候每到那天就会去德大开洋荤,所以我的秋天是从这家西餐社开始的。

在上海,医院还是一家很有名的西餐厅,但我今天要说得却是另一家——原本在中央商场边上的德大西菜社。不少老上海都知道,但却误以为它跟德系西餐有什么瓜葛,殊不知它其实是中国人陈安生在年创立的,取名来自《尚书》:“有容,德乃大。”真的跟外国西餐没关系,很上海。

如今吃一顿没有从前那么费劲,价格15元的罗宋汤很亲民。地址和特色菜最上头都告诉你了,有空去感受一下吧。

冬丨“香香”

雪花膏、蛤蜊油、百雀羚

现价2-30

一到冬天,热毛巾擦完脸后就会涂点“香香”,这样嘴巴就不会‘开春’,出门就不怕上海的湿冷。从最早偷用外婆的雪花膏、蛤蜊油,到后来用妈妈的百雀羚、美加净,再大一点就是自己红色的小蘑菇。

百雀羚成立于年,老牌国产化妆品,翻开盒盖一层银白铝箔盖,锨开这层锡纸,就是乳白色的膏体了,不用凑近就可闻到一股浓厚的甜香。对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小囡审美启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哪怕她们梳妆台前如今摆着DIOR、CHANEL,可当年偷用外婆“香香”的日子如今想来依旧会笑。

以前捏面人的会擦一下,再捏。而如今,百雀羚倒是常见,蛤蜊油和雪花膏就见过两回。一次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不过上面多了个什么“上海女人”,也不知道正不正宗,一次是在中华艺术宫,价格15-30元不等。

上海广播记者,带您换个角度看新闻。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fb/13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