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

笔耕墨耘书画院推介艺术家谢友苏

谢友苏,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年苏州市一中高中毕业,下乡插队落户至太仓归庄公社,年上调至苏州电影公司任美工,年调至苏州市文联,任职美协、书协副秘书长至退休。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艺术顾问,友苏美术馆馆长。

父亲谢孝思,著名书画家、园林艺术家,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号小行星以“谢孝思星”命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中心亚太部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守护名人”称号。

母亲刘叔华,诗人、画家,专功墨竹,自成一格,著有《刘叔华画竹》,为苏州“沧浪诗社”、“女书画家协会”发起人之一。

家庭的艺术氛围耳濡目染,父母良师的严格指导,奠定了谢友苏扎实的文化和绘画基础,多年来从西画、国画、书法、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潜心创作、探索研究,创作的风景画充满边寨山水的沧桑感、江南水巷的古朴感,自成一格。

近年来,他把绘画的精力投向了市井人物画的创作,描绘平民百姓家长里短的普通生活。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绘画功力,精细入微描绘出的人物朴实、向善、幽默而又充满生活情趣,充满人性之美。

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各级美展并获奖,并受邀去法国、美国、英国和南京、杭州、上海、长沙、香港、台湾等地举办个展和讲学,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个人广为收藏。在著名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平江路创办了个人美术馆——友苏美术馆。

“谢友苏笔下的苏州市井生活,是21世纪中国最不可磨灭的视觉形象之一。”由胡适先生早年在美国创办的、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的机构——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如是评价谢友苏的作品。

谢友苏笔下的苏州市井生活

绘画:谢友苏

品读撰文(摘选):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原文标题《平江路上隐奇笔,画意神出捉妙颜---读谢友苏先生的幽默工笔人物画》

姜葱细切油锅热单等鱼儿上钩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谢友苏先生的画,描绘的是姑苏小户人家的小日子。最令我惊讶的是,画中人物的眼神,刻画深入,表达出极为丰富的幽默感。

  谢先生的画风是写实的,但又带有漫画式的夸张,带有丰富的戏剧效果。特别是画中人物的眼神,诙谐无比。这种诙谐,在我们生活中也不容易看见,因为国人的幽默感会突然闪现,转瞬即逝。但谢先生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将其捉住了,展现在画面上,再定格放大,让观众慢慢欣赏,哈哈大笑。(吴志攀)

不堪扰

小少不学虚度日老大方知惜寸阴

  谢先生对画中人物的眼神、嘴角、神态、身姿、手势、服饰、道具、座椅、书琴、茶具、院落等,都画得细致入微,十分耐看。看他的画,就好像坐在剧院看一出古典的滑稽戏,画面变成了舞台,画中人变成了戏中角色,角色演绎趣事,又演得那样惟妙惟肖,那么的淋漓尽致,那么欢喜夸张,诙谐逗乐,我看得捧腹大笑,笑得差点背气去。(吴志攀)

惊梦

明朝又是孤舟别肴壶相伴到鸡鸣

 我从未看到过类似谢先生作品这样的工笔人物画,因为,在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中,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或许我是圈外人不懂行,因为谢先生的画法十分鲜见:他在工笔人物画的传统画法中,走出一条新路。人的眼神,本来是最为传神的亮点。眼神有庄重的,也应该有滑稽的;画法中有写实的,也应该有漫画的。谢先生属于后者。(吴志攀)

重操儿时戏减肥添乐趣

秋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柿出墙来

  为慎重起见,我将中国《美术》杂志从创刊号直到近几年的工笔人物画,快速浏览了一遍:我国解放初期的工笔人物,多受古人影响,人物表情,少有生气。解放后的前十七年,因受政治因素影响,人物多为工农兵“高大全”形象,不敢有幽默和讽刺表达。“文革”结束后近四十年,先是文人下海,忙于发展市场经济;等一部份文人富起来之后,画作又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安心作自己的画家直到近两年才日渐增多。但已经被冷落许久的中国年画和连环画,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现在流行的拼照片式绘画和日系漫画风格的数码版绘画,虽然其中也不乏优秀者,但属于井底之蛙的我,还是更偏爱传统风格,需要真功夫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吴志攀)

溢美只需三两句赏心不厌百千枝

谐鸣声声入耳好话句句中听

在国外插图画中,如法国的杜米埃和美国的罗克威尔的作品,极具诙谐与戏剧色彩。杜米埃因为画讽刺漫画,被法国当局驱除出境,一生颠簸,但他的讽刺漫画作品为后世广为传播。罗克威尔的美国市民生活的主题画,被誉为美国政治学的民间版的教科书。他的《星期六晚报》杂志封面画作在美国中下层社会的影响范围,远比学院派教科书更广。现如今,谢友苏先生的诙谐风格的中国工笔人物画,足以同法国杜氏的讥讽与美国罗氏的西画幽默媲美了。(吴志攀)

惊天动地创家业和风细雨度春秋

人约黄昏后花开日出时

中国工笔人物画也有很好的戏剧性的场景,如《韩熙载夜宴图》的连环故事,还有《唐人捣练图》中的生动嬉戏的姿态,也有《唐人打马球》中宫女骑马飘逸动感。尽管如此,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皆未作为画面的亮点着力刻画。

中国历史的工笔人物眼神,或是过于沉稳与淡定,或是目光呆滞,死气沉沉。也许是国人受中庸之道影响太深,不能自拔?或学老庄无为处世,真的无能为力?好在人们都看惯了,习惯成自然。

  然而,看谢友苏先生的工笔人物画,更让我眼前一亮。他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故事性和人物表情的生动性,又饱含中国古代滑稽戏中的捧哏逗乐的趣味性,使工笔人物画变得更加生动,表情更加夸张,戏剧性更为强烈。(吴志攀)

馄饨担子

书摊忆旧

  如同美国的罗克威尔的封面人物画,谢先生的画每一幅都在讲述一个故事,画面充满喜感,角色脸上洋溢着喜剧色彩,看得人心花怒放。(吴志攀)

头等事业顶上生涯

钓鱼何需杨柳岸一缸清水亦怡人

谢先生将中国宋元滑稽戏美学与西方漫画夸张手法结合起来,运用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再将姑苏坊间小事,市井小民,坊间趣闻,融入一炉,小火慢炖,真色香味俱全,雅俗美共赏。(吴志攀)

扬眉挥洒千秋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迎新图

谢友苏先生早年插队太仓农村,后调到当地工艺美术家具厂担任图案设计,年调回苏州电影公司任美工。他画的花卉、鸟虫以及山水,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技法。在山水画图案中,不但有江南风景,也有云贵山水。他告诉我说,他们祖籍本是贵州,所以,他多次到云贵写生,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再往后,他主要画工笔人物画。(吴志攀)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他的工笔人物画创作,隐约可以看出西方表现主义的手法,同时充满戏剧性和叙事性。他的画风给我的感觉是,“用工笔来演故事”,这也便成为他在中国工笔画坛中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用这种新的方法,重新塑造姑苏小城中的小人物,演绎令人发笑的生活小事情。如今,年逾花甲的他,经验与技法都到达人生最好的时候,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绘画的感觉也都到了最成熟的时候,画面更加温和,色彩全无烟火气,更没有江湖味,有的只是天真和诙谐。(吴志攀)

但求书中无穷乐洗净耳边是非声

 在谢先生的多幅插图中,我最喜爱的一幅,是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者,仰在椅子上读书的工笔画,我称其为“读书佬”。画面上的老者,民国打扮,坐拥书城,悠闲自得,他正翻看一本线装书。只见他一只手捧着书,另一只手食指沾着口水将要翻页。老者眼镜架在鼻子下端,小眼睛从镜框上面看出去,聚精会神,读他那本宝贝书。老先生留着小胡子,知人情世故,退江湖庙堂。他可以是《茶馆》里的老爷?或《子夜》中的小商人?还可以是汪曾祺小说《迁》中的那位教书的高先生?或是苏州民国时期住在醋库巷的那位有名的书呆子沈修先生,或是后来离开京城回到苏州开书铺的屈伯刚先生。总之,苏州古城,历史悠久,藏书、读书和校书及爱书的奇人颇多,谢先生画中这位老者,好像前面几位读书人的缩影。(吴志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gn/1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