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来的山高路远坑深,到如今的山清水秀民富,近年来兴宁市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着力构建“一城一廊一带”发展新格局,各地依托资源优势,抓好乡村振兴,实行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绿色发展,推动全市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见行动三清三拆三整治

全部通过初步验收

沿着新圩镇石崖村新铺就的西沟河堤向里走,白墙青瓦的客家民居与彩绘文化墙相得益彰,一同融入青山绿水中。这番村景的出现,得益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去年,石崖村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村里杂乱的竹林和脏臭的粪池消失了,村庄旧貌换新颜。同处新圩镇的蓝布村,党员干部带头,将宁江河畔3公里滩涂进行植树绿化,形成的河堤公园成了村民休闲的场所。村支书廖国模告诉记者,在党员干部带动下,村民们让出50亩自留地,用于景观亭等美化建设。

合水镇风景秀丽,生态优美。当地镇村因地制宜,推进沿河休闲长廊、森林公园与登山公园的建设,乡村变美了,村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在龙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钟奕香深有感触:“在没有文化广场和休闲长廊之前,村民休闲活动就是打麻将,现在许多人夜晚会到文化广场来跳舞,大家有说有笑,气氛非常和谐。”

合水镇溪唇村打造适宜村民休闲的龙眼公园。

据悉,兴宁市有个自然村的“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全部通过初步验收,一个崭新面貌的兴宁,正悄然出现在人们眼前。

创特色 点上出彩

线上美丽面上协调

在龙田镇金星村,平坦整洁的道路两旁,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火龙果。千亩火龙果基地近年来成为龙田镇农业发展亮点。“该项目首期亩火龙果示范点种植效益明显,年基地总产值近万元。”火龙果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通过向村民租赁土地整合土地资源。“每年每亩元租用村民土地,同时雇佣村民到基地上班。”该负责人表示,基地还将通过火龙果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种植,将吸收农村劳动力多人就业。

龙田镇金星村乡村道路平坦整洁。(林东摄)

在龙田镇和合水镇,金丝皇菊、大龙盘韭菜花、坪见沃柑等产业也茁壮成长。目前,兴宁正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市以龙田、合水两镇金星、龙盘、溪唇等八个村为重点,按“两镇八村、农旅联动、绿道串连、一村一韵、‘居、农、文、旅’四位一体”的设计理念进行整体布局,打造“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协调”的美丽乡村连片示范精品工程,实现产业带动村民生活富裕。

合水镇溪唇村中建有漂亮的运动场。

见效应 产区变景区

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

“农旅观光游,让村民的李果、茶叶、果蔬等土特产有了销路。”径南镇东升村村支书温质彬介绍。该村依托月形山森林公园,修建了登山道路、环园公路,种起了向日葵和荷花,建起了水产基地,成为休闲旅游胜地。今年以来,该村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万元。

径南镇东升村依托月形山森林公园打造成休闲旅游胜地。

罗浮镇的澄联村四面环山,村西北的铜鼓寨山海拔高度米,目前正在兴建观光亭、文化长廊等。这里将建成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森林公园。

在兴宁市,盘活镇村自然、人文等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体验等融合已成为风向标。目前该市正通过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把客家乡村独特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喜看山村换新颜﹏﹏﹏

——梅州日报记者行走兴宁

探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整洁干净的村道、清澈见底的河流、修葺一新的民居、郁郁葱葱的林木、清爽新鲜的空气……行走在兴宁乡村,一幅幅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的图景徐徐展开。

沿着蜿蜒的公路,记者驱车来到罗浮镇澄联村,田间一片片轻盈的莲叶在微风中摇曳,叶片中嵌缀着一朵一朵或怒放,或含苞,或小蕾初现的莲花,散发着一股股沁人心脾的幽香。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农户们挥汗如雨,脸上写满丰收的期待。爬上不远处铜鼓寨镇级森林公园的山顶,站在观光亭居高远望,美丽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底。“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做梦都想不到村子会变得这么漂亮,现在环境变好了,村子热闹了,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澄联村村民谢四珍说。

罗浮镇澄联村村道两旁种植的荷花给山村带来亮丽的色彩。

眼下,径南镇东升村向日葵基地的向日葵正值花期,不少慕名前来赏花的游客在金黄色的“花海”中合影留念,村里热闹非凡。在月形山森林公园的环绕下,村庄显得生机盎然。村民在村级文化广场上闲聊、散步、健身,闲适而安逸,正如村里文化墙上的标语说的那样:“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径南镇东升村依托月形山森林公园打造成休闲旅游胜地。

在新圩镇石崖村,经过对危旧房、废弃猪牛舍、露天厕所的拆除和垃圾大清扫,乡村环境明显改善。经过修缮的廖浩民烈士故居焕然一新,故居旁边文化休闲长廊原本普通的墙面画满了内容丰富的墙绘,图文并茂诠释传播核心价值观,展现农村文明新风尚,引来路人纷纷驻足观赏。在新圩镇蓝排村,村民们也积极主动投身乡村建设,纷纷“借地造绿”,农村“颜值”不断刷新。

新圩镇石崖村修缮文化休闲长廊,原本普通的墙面画满了内容丰富的墙绘。

处处皆胜景,犹在画中游。如今,像这般令人流连忘返的“桃源”胜境,在兴宁乡村不时可见。

近期,兴宁市召开了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贯彻落实省委、梅州市委全会精神和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精神,以奋进的姿态全面吹响兴宁“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和冲锋号。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有更多宜居宜业又宜游的现代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在兴宁大地上不断涌现。

来源:《梅州日报》

小布推荐

感动!这位兴宁长大的女士,月入仅1元,却拿20万做这事...

重磅!今后三年省财政新增71亿元,保障村“两委”干部补助待遇

编辑:小英

责编:达达

审核:士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gn/13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