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因为一念,便追逐一束光

可曾因为一见,便爱上一座城

丽江的古城和玉龙雪山都是名扬四海的地方,而与玉龙雪山一江之隔,有一座更加巍峨的哈巴雪山。

「哈巴」在纳西语中是「金子之花」之意,海拔米,与玉龙雪山是姊妹峰,中间被金沙江的洪流分隔,即为著名的虎跳峡,山势相对友好,是挑战人生新高的绝佳选择。

本次行程的总领队,徒步中国的新月,是个十分可靠的小姐姐,十一当天晚上准备了云南本地菜为大家接风洗尘。尽管觊觎丽江的古城风光,不过得等到下山之后才有时间慢慢感受古城柔情了。

第二天一早启程前往哈巴村,从丽江前往哈巴村必经虎跳峡,我们在未经商业开发的中虎跳下车,领略一下金沙江的恢弘。从张老师客栈出发,沿崖壁曲折而下,直降谷底,浑黄的江水倾泻而下,如惊雷奔腾,苍劲有力。亲临其境,人如烟尘,似乎随时会被江水的磅礴气势吹散。

谷底有一块中流砥柱,名曰「发呆石」,这名字起的真好,即可爱又精准。坐于石上直面上游,水声隆隆淹没一切声响,波涛激荡盖过一切画面,所有感官全被滚滚长江吸引,连头脑也被冲刷干净,出神的沉迷于眼前景象,落入发呆中。

可惜任何设备也难以表现金沙江的神韵,盘恒良久,已是归时。

张老师客栈最著名的,是一座5A级厕所,半开放式,干净简洁,地理位置绝佳,抬眼就是两岸青山尽,一江东流去的壮丽景色,中虎跳一个绝好的观景平台给了一个厕所。提个雅号「出恭亭」。

下午继续向哈巴村而行,盘山路迂回,回头望向玉龙雪山,阳光透过云层遗落,照的山影斑驳。

抵达哈巴村时,时间尚早,安顿之后便在村中闲逛,见一老者擦拭一块葡萄玛瑙的璞石,石上分别用藏文和汉文撰写三个大字「螭矻达」,见我们观摩,老爷爷热情的招呼上前。

原来螭(chī)矻(kū)达是老爷爷的家族名号,意为转动的水车,璞石后有其由来,说是祖辈自陕北太白山去往川藏淘金未果,流落至哈巴村,如今已六代传承,有十四户人家。

此石碑十月一日刚刚立好,我们算得上第一批见证者,倍感荣幸。老爷爷还邀请我们进屋坐,可惜行程已定,只好婉拒。

村边是原始森林,村子自发保护的很好,里面清冽的溪流依旧是很多村民的用水来源。

当晚吃到了此行第一顿牦牛肉,气味相对浓重,有点上头,几乎全被小伙子们包圆了。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明月低悬,照的院子透亮。

尚未识滇貌,已恋古滇寨。

第三天早饭过,开始向大本营进发,一路上原始地貌,树林阴翳。驼队背着大家的行囊先行出发,我们则一路好奇的打量着沿途的一切,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处处都令人好奇。

千姿百态的蘑菇从松软的落叶和泥土中钻出来,有的黝黄肥硕,有的纤细艳丽,还有像碗口一样向上翻卷的,还有一个毛茸茸的球。

哎?毛茸茸的球??仔细看微微颤动,纷纷围观。向导解释「这是刚出生不久的小老鼠」,说着帮我轻轻的捧起它来,幼小的身体蜷缩在毛茸茸的脑袋下面,萌化了众人,亲手捉到了野生的皮卡丘!把它送回附近的洞穴,希望在这个冬天你也可以茁壮成长。

到达海拔米的山腰上,跨过一条来自山顶的小溪就到达大本营。新月招呼我们尽快进屋休息并增加保暖。大本营面积不小,除了宿舍和食堂外,还有会议室和牛棚。最让人惊喜的是新月给大家安排了烫脚服务!将一天的疲惫一扫而空。

山上是没有能源供应的,做饭烧水全用柴火,还没到饭点,炊烟已经蔓延开来,木柴与灶台特有的烟火味带来独特的亲切感。

晚餐出乎意料的丰盛,8个人围坐一桌,9个菜,炖牦牛肉依旧浓香,炒土豆糯糯软软,番茄炒蛋唇齿留香,居然还高山鱼!每种食材都新鲜无公害,天然好吃。但由于吃太饱会加重高反情况,鉴于刚刚上山,被要求减缓三口,对一个吃货来讲,简直就是犯罪!

夜晚是高反最强烈的时候,新月逐一对每个人的状态给出建议,或调整睡姿或增减衣物。尽管早早的躺在了床上,但是毫无睡意。太阳穴开始突突的疼,一天的疲惫感不断提醒着我现在很困,又始终无法进入到睡眠状态,整晚浑浑噩噩在半睡半醒间不断反复。

不过相比于其他人,情况算是不错的。据说那天夜里满天星光乍泄,马儿安详吃草,除了时不时有人踉跄出来扶墙惨吐外,一切都如油画般美好。

再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时间刚过7点,一只白脸牦牛懒洋洋的趴在食堂门口没睡醒,西方的岩壁映着朝阳变的金黄,一道彩虹浮出天际,默默与我们道一声早安。

今天的行程是前往黑海进行适应性训练,哈巴的山泉汇集在山间各处,形成大大小小许多湖泊,黑海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在海拔上下的山腰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若是花季,一片片相连成海,且与爱人赏,想想都浪漫。黑海还有一颗网红树,一枝独秀,婀娜多姿,红叶向湖心伸展,是小姑娘拍照凹造型的绝佳位置。

黑海回来后又开始了淫雨霏霏,虽然没人抱怨湿哒哒的气氛,但对于明早登顶的天气状况,每个人都表情凝重。这种天气唯一的好处是,彩虹如同野花一样,随处可见,到处都是风景。

晚餐依旧丰盛,经过一天的适应训练,高反情况明显有所改善,想着多吃一点也可以吧。席间新月凑过来「明天加油啊,祝各位,风调雨顺」,好一个风调雨顺,大家相视苦笑。

饭后开始逐一梳理明天的装备,阴雨天的防水和保暖需求要比晴天高出一个等级,每个人在出发前都模拟过诸多方案,装备还是充足的,不足的是面对挑战的忐忑。

20点钟躺在床上,离出发还有6个小时,放慢呼吸,让身心放松。对哈巴而言,阴晴风雨,都是它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理由任性的要求只看它风和日丽的样子,不管明天如何,我准备好见到你了。

「晚安,哈巴」

站在米

是不是离天空更近一点点

凌晨2点,总领队新月准时呼唤大家起床,早饭有稀饭有热汤面,这个时间着实一点胃口也没有,为了补充体力强行塞进两口。

做装备的最后检查,然后在大本营广场等待出发,呆呆的听着风萧萧兮。新月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身后,也没叫我,淡淡一句「加油」,打破我与山的对峙,让内心中充实许多。

3点钟准时出发,高大哥是我今天上山的专属向导,纳西族,话不多,休息的时候喜欢点颗烟,前行的时候不远不近,总与我保持刚刚好的距离,始终守候在前后同时又不打搅我的节奏,给予我充分的自由。

大本营与大石板之间有一段灌木丛,细雨如期而至,滴滴答答敲在硬壳衣上,与一连串明暗飘忽的头灯交相辉映,装点着哈巴的序曲。

大石板是一整块威严的巨石,从一直延伸到,宽阔结实,如果能把巨石放平,完全能当广场用。

行进的队伍至此开始慢慢拉开差距,大家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奏,步步为营,不论速度,贵在不停。那些忽快忽慢喘着粗气勇争先锋的人,大可不必急于计较,时间早晚会把他们留住。

碎石坡与乱石港是我瞎叫的,大部分人把至部分都叫碎石路,个人感觉有所不同,前段行在碎石之上,后者则在大石头间辗转攀爬。这一段最需要耐心,特点是风大,加上阴雨不断,早把出发时的兴奋吹的烟消云散。

忍耐着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一步一步蜿蜒前行,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天色蒙蒙,照亮了前路,心情也随之唤起了颜色。环顾四周,没有云海没有日出,除了死灰一片就剩前路一条,算了,还是让冷冷的冰雨在脸上继续拍吧。

有一块大岩壁,遮风挡雨是休整的好地方,也计划在这里换上雪地装备。不过近年来全球变暖,哈巴的雪线已经从退至左右,而且接连几日的降雨也把哈巴山顶的积雪扫荡干净,全冻成了冰,导致-之间的距离就很尴尬了,没有积雪,石与冰相互交杂,换冰爪怕踩石头,不换怕踩冰面,都很危险。

在艰难腾挪过一个石谷后,高大哥决定尽早更换装备,这意味着终于迎来了真正的雪山,已经迫不及待领略雪山的冰霜之境。对了,哈巴上的冰是青绿色的,精灵一样。

哈巴赫赫有名的绝望坡,告诉来者什么叫绝望,这是最艰难也是最危险的一段,大约从多至海拔,这米爬升的冰壁无遮无拦,平均坡度50度左右,最陡峭的地方将近70度。任何物体在这发生滑坠统统山下见,历年哈巴雪山的事故几乎均出于此段。高大哥寸步不离,打起十二分精神提防意外。

月亮湾比想象的小巧平缓,可以说是整个冲顶路上最舒缓的5分钟,对,只有短短五分钟的距离,几乎没有坡度,冰雪覆盖山脊伸展出优雅的弧度,雨雪也变的柔软。在寒风凛冽乱石嶙峋的雪顶,还有这样的港湾,抚慰绝望坡的坚持,温柔不胜寒的孤单。

转过月亮湾是最后一段直线上坡,大概30-40度,长度很短,天气好的话坡下就能看到顶峰的木碑。

上了坡的人都明白,大势已定,终点近在咫尺,或动容或欣喜,都在最后一段攀爬中细细品味。这是哈巴赠与每一位越过风雪之人的仪式感。

茫茫冰雪附着山顶,四周混沌一片,一块木碑孑然而立「哈巴雪山」,像是等候多时一样竖在冰雪中。

我伸出手上前拍一拍碑顶,我历尽艰辛为了来和你见一面,你可安好吗?

木碑回我以沉默。

晴空万里暴雨狂风你都这样沉着应对吗?

木碑回我以沉默。

任人攀爬雪线渐退你依旧巍然故我吗?

木碑回我以沉默。

山顶不可逗留太久,停下来很容易失温。突然发现我的苹果手机早已放弃努力,无论如何不肯开机了,又劳烦高大哥匆匆拍下一张留念,便就此与哈巴别过。登顶时间8点50分,用时5小时50分。

下山的路沉甸甸的,风雨更甚,体力殆尽,但心里轻飘飘的,紧绷的希冀已经松懈。人说上山徒弟,下山师父,深知其中风险,不敢怠慢。

来时夜路浑浊,归时方知一路坎坷,暗自惊叹自己是如何上来的。

正午时分,终于平安回到大本营,新月一直守在门口等待我们归来,还准备了零食和热乎的午饭,还有一路照顾我颇多的高大哥,若没有各位的支持与鼓励,势必我连雪线也不会见到,特此给两位点个赞,聊表感激。

直到此时,后知后觉的我,双脚发麻如灌铅一般钉在地上,每挪一步都需要付出一番挣扎。原地搬个马札坐下,思绪还留在山上没下来呢。耸立在神秘香格里拉的山峰啊,若提前领略了征途,不知还有没有毅力坚持,更无法想象如果今天没能登顶,是否还有再一次挑战的勇气,如此看来,何其幸运。

别过大本营,云归而天明,行至中途,霓虹乍现,胜入仙境。羡慕牦牛优哉游哉,水美草肥。牦牛你羡不羡慕我伙伴同行,志在四方?不嫌弃的话我也愿意为你弹琴一曲。

山下,收到徒步中国来自贡嘎、雨崩、呼伦贝尔的消息,每一处都让人心生向往,神奇的大自然从不让人失望。

心中住着梦想,迈开脚步丈量,终能遇见触动内心的美好。

今日触碰梦想,收获美好,满心幸福,沉沉睡去。

「晚安,香格里拉」

我走过石板路,走过青青烟雨

我在丽江,你在哪?

雪山归来,第一件事好好洗个澡,洗去一身柴火味,第二件事就是外出觅食啦。

丽江的开始不在古城,而在城外。每一个地方都喜欢逛当地的市场,饮食男女,市场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

忠义市场是当地起居生活的大市场之一,去得早还有新鲜的野生菌子和生鲜。当地人买东西不带包,身后背个筐,叫「罗罗」,东西都放「罗罗」里。

市场边有一排餐铺,供应早点和便餐,也可以把市场买到的食材拿去加工。两个六七岁的小孩,哥哥手里攥着10块纸币,妹妹紧紧追着哥哥,蹦蹦颠颠往面点铺跑去。孩子最真实,这家店肯定没错,便跟上去也买了两个包子做早餐。

包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手工发制的外皮有着不规则的褶皱,一口咬到肉馅,喷香四溢。另一个是豆沙包,红豆沙厚实饱满,微微苦涩,细腻甘甜,用来打开一天的好心情再适合不过。

大研古镇本是坐落在雪山脚下古朴的小镇,没有艳遇,也洗涤不了心灵,更找不到人生,这些都是后来人用空虚的内心强加上去的。

而古城用它的质朴和包容把这些都接纳进来,所以有不少清幽的茶楼和蹦迪的酒吧互为邻居,且还能各自安好。

这份特别的包容很好的安抚了各方来客,打开方式很简单,喜欢喧嚣热闹的人拿着大众点评,按照美食和景点排行榜一一去寻找就好了。我对网红没什么兴趣,就把这些名字在地图上统统划掉,随心而往,随遇而安,去见证小城里古朴的一面。

大石桥转角,有一家20多年的老店,没有招牌没有名字,墙上的老照片一张一张记录了丽江古城的变迁。

老奶奶坐在橱窗后,卖的是关于丽江或西域的绝版书籍。老人没有手机,没有现金的话会找到隔壁店帮忙代收,最终我选了一本介绍东巴文的旧书。

东巴文是纳西族依然流传的象形文字,古城内随处可见,这种抽象又古老的文字如今得以流传,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走到哪都会特别留心一下图案的内容,直到一副译为「说唱」的图案,怔在哪看了半天,感觉被图案上激动的小人耍了!

东巴文字不太可能是博大精深到这个地步吧,那就是与时俱进喽。作为文字,如果不足以表达新兴的事物,势必会被历史所淘汰的吧,所以才有东巴文的流传发扬,才有古城的兼容并蓄,这样看来,把传统困与陈旧的态度确实过于刻薄了。

晚饭时候与「云小肴」不期而遇,纯纯正正的纳西族本地菜,3层有阁楼临街遥望,招待我们的小伙努力用普通话向我们介绍。

把牛肉和当季鲜菌装在瓦罐里煨汤,与米线一起烧开,咕噜咕噜翻滚着端上来,热气腾腾,大写的满足。

晚上的古城大部分被灯红酒绿占据了,清净不插电的酒吧得仔细找,正好碰见一遛狗的老板,便被拐去了他的「小酒馆」95年的老板也是歌手也是店里唯一的工作人员,哦,还他的狗子卡卡,五个月大,每天一瓶啤酒,潇洒的很。

「酒在那边,你们自己来」卡卡他爹抱起吉他已经准备唱歌了,于是我们自己拿酒自己找开瓶器自己找地方座。

歌唱了很多,还有一首据说每天都会唱的写给前女友的蓝色民谣,写到了夏天,写到了离别。我们也不知道说什么,只能敬敬卡卡再敬敬他爹。

专门寻找的地方只有「大冰的小屋」,读过几本大冰的书,写到很多故事发生在他丽江的小酒吧里,便寻来坐坐。规矩有两条,第一「不许拍照」,第二「唱歌不说话,说话不唱歌」。

说是小屋,一点也不谦虚,最多8平米,座位围两圈,昏黄小灯四五。歌手抱着吉他和大家挤在台阶上,唱一会聊一会,其乐融融。偶然聊起书中人物,突然一时语塞,没吐出一个字。什么人,什么酒吧,什么故事,都记不得了。

越急越想,越想越空,我看得见街边敲着手鼓的男人,看得见牵着大叔的咿呀小孩,看得见侃侃而弹的歌手,看得见倔强坚强的姑娘,我甚至看得见他们黝黑的脸颊,听得见低沉的歌唱,可唯独不见姓名,也不见任何足以特指的词语,仿佛本来就是这样,众生而已。

我不懂流浪也不懂吉他,起初偶然读到的书,觉得有趣便读下去。书中过客匆匆,有喜有倦,都是不同人生,无可复制,更谈不上粉丝。也许,自己是来给自命不凡的执念找一点安慰吧,你看茫茫众人里我也算奇葩一朵,我是不是也能立个转?

小屋浅坐,乌苏一瓶,与自己和解。我和你一样,是不一样的烟火,我也和你一样,过客而已。

最后一天,终于要离开这浪漫的云南,去往机场的车里还能看到小桥流水和白云雪山,有点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扎根在丽江,讲故事有人听,听故事有人讲,没故事去创造,可以暂时放下一切身份,只属于今天,只属于古镇与山峰。

「晚安,丽江」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jb/1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