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1227/4750277.html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转眼间,又快到农历五月了,说到五月,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端午节,汉族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是最要注意的一个月份,并多有文献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荆楚岁时记》“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论衡·言毒篇》“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睡虎地秦简《玄戈》“时端午日,都人作泥塑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百瘟辟易”——《岁时杂记》“艾与蒲草遥供天师,悬于门额上,以象虎头白泽。”——《梦粱录》“五月五日为地蜡日......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宜斋醮,求官拸爵,祭祀玄祖。”——《道藏·洞玄部·赤松子章历》一、“五毒月”的由来农历五月俗称“五毒月”。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于是五月又称为“恶月”。此外,五月的卦名是“姤”,五阳在上,一阴在下,当阳气上升到了极点,再无可升之地,就会向它的反面转化,阳气渐消,不知不觉间,阴气已从地底下慢慢滋生,天下万物都能相遇,雌性的已经开始孕育。由此可以看出五月处于阳极转阴的节变之时。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也变得潮湿,由于有了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各种毒虫、蚊蝇幼卵及微生物等进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跃期,同时人体也极易受到湿热之邪的侵袭而发病。因此,在五月,人体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所以阳气外散时,内里虚弱,不适合进行泄耗的活动,也特别容易得心脏病;此月湿热加重,易湿热内积,心火重,小肠积热还引起口舌生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脾虚湿困或湿热下注,女性易患妇科病,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的妇科病,男性易出现精气活动受阻,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容易受孕。另一方面,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生活环境简陋,改变环境及医疗条件落后的前提下,农历五月因虫咬、中邪、感染瘟疫、精神烦躁等导致生病、死亡、意外的人陡然增加,正因毒虫肆虐、瘴气流行、瘟疫爆发、邪气伤身等引起古人对这个月的恐惧,故将这个月称之为“毒月”。总而言之,古人认为五月(毒月)不宜行房的道理在于:端午在芒种与夏至之间,九毒日亦在夏至前后,五月即夏至前后各半月。此时阳气达于中天,而地下则阴邪外露,毒物横行,瘴气乱作,故以纯阳之毒破阴辟邪,常常用到雄黄、艾草、菖蒲等。夏至与冬至相对,正阳极反阴之时也,极而不返,则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整个五月皆当精神内守闭关慎独、戒淫保身!但是,在毒月期间,如若能够应节制嗜欲,食物清淡,减少酸味,增加苦味,则可益肝补肾,以达到养生保健;如若可以清心静养,内敛心神,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则可九窍通郁、延年益寿。二、“九毒日”具体是哪几天?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一些修行人会在五月进行辟谷修行,这样一个月辟谷可以修身养性,清肠排毒、减重瘦身、调节阴阳。从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开始、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廿五、廿六、廿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再加上农历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10天。在这10天里,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切勿行淫,否则损耗精元、伐身折寿!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端午(五月初五)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汉族民俗中有许多喝雄黄酒、带香囊、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五月十三日也是禁忌,总之如能在整个阴历五月不同房禁欲对身体修复有极大的好处。《黄帝内经》中有段采用轩辕黄帝和素女对话方式,谈论了性生活的忌日。素女说:每年农历五月,是天地之气交合之日,男女不可行房,凡同房者不出三年必夭亡。用什么可以验证呢?取白色新布一尺,于当晚悬挂东面墙上,第二天早上观看必有血色,切忌合房,特别是性欲重的人小心在五毒月失掉真阳,真阳一失,命不久矣!以下是年农历五月的“九毒日”及“天地交泰日”,在这10天需要要格外谨慎(当然,最好能够保持一个月)。初毒日五月初五(阳历6月25日)五月初六(阳历6月26日)五月初七(阳历6月27日)中毒日五月十五(阳历7月5日)五月十六(阳历7月6日)五月十七(阳历7月7日)末毒日五月廿五(阳历7月15日)五月廿六(阳历7月16日)五月廿七(阳历7月17日)天地交泰日五月十四(阳历7月4日)四天王巡行,夜子时为天地交泰日。另外,还有夏至、冬至这两个阴阳大转换的节气的前后三天(最好是半个月)最好也是清净独处。“毒月”之毒持续整整一个月,希望爱惜自身的人,都能遵守其中的各种禁忌,也请大家在这个月里多多行善,茹素戒淫,放生积德!三、端午养生三要点避秽气这个时候传染病多,空气秽浊多虫蚁,因此避秽气是关键。中药里面艾叶、苍术、白芷、菖蒲、冰片、雄黄这些药物气味雄壮,为蛇虫鼠蚁所忌,又能化湿祛浊醒神,有不错的避秽气、鼓舞正气的作用,因此我国传统习俗端午要在门上插艾条或者菖蒲。如今城市里面较为干净,蚊虫不多,但在农村以及居处潮湿、阴冷、低矮之处,这些传统方法还是很用得上的。此外,随身佩戴这些药物做的香囊也是一个办法,比起插在门上,随身佩戴效果更好。关于香囊的配方,有一个供参考的方子:取藿香、艾叶各5克,山奈、苍术各2,冰片0.2克,把这些药物一起打成粗粉,用无纺布袋包装,再套上好看的香囊即可。如果嫌味道太重,还可以在无纺布袋外裹上一层PP棉(棉花的一种),使气味缓慢释放。一般一个香囊可以管七八平米的房间,建议厨房灶台、厕所下水道处倒是可以放几个,驱虫效果不错。小朋友如果不习惯佩戴香囊,有的地方有以雄黄为小孩绘面的习惯,也有这个作用。另外,端午时节湿气重,南方地区尤甚,皮肤病多发,可以用中药佩兰煮水沐浴,宣达腠理,因此端午又称浴兰节。如需内服茶饮,则可以取藿香10克、厚朴花5克煮水代茶饮,颇有芳香化湿、醒脾化浊之功。宁神气端午时节阳气躁动不宁,人往往觉得烦热、烦躁、失眠,此时应注意,不宜大肆玩闹,以免伤津耗气,使心神不安。《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人在天地间,自然也受天地影响;端午之时尤其是正午前后,气血翻涌,当于室内静养,少事少劳,默坐凝神,使无事挂心间,自然形神正固。这一点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慎房事房事是一个让人气血大动、又急剧空虚的过程。五毒日时,阳气本就躁动不宁,此时同房,男女必定气血翻涌,容易诱发各种疾病,且精气大出,亏耗甚大。同房之后气血又处于虚弱的状态,不能耐受此事秽浊毒邪之气侵袭,故当慎房事。总之,端午时节,天地之气往外往上升发,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也应自然顺应其势,此时养生,务必注意内在恬淡虚无,节欲宁心,使心神安宁,正气充足;外在巧用些菖蒲艾叶制品,避秽扶正,避其毒气。四、诵北斗真经,消灾去厄人与宇宙为一体,人体五脏六腑皆受天地运行的影响,农历五月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人体阳气外散,易遭阴邪入侵,导致病患和灾难。帮助信众理解经义,如法修持。参与法会的信众可观看直播,与道长一同持诵,存想北斗七元大星君,以求星君垂慈,消灾度厄。端午节在传统文化中是个重要的日子,驱凶辟邪是个这个节日的重头戏,在风水上,也是有很多考究的,小编在此提醒大家可以在这个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用一些传统的方法为家人去病消灾。下面介绍一些端午节祈福、保平安、开运旺运的方法,供各位道友参考,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悬挂天师符和钟馗像挂天师符和钟馗像,用于驱散屋宅的煞气,无论你是自己的屋宅还是租房,都会让人住的舒心、自在。在门上插艾草和菖蒲防止邪气进入。过去插艾草、菖蒲是为了“避毒虫”,现在应该是避煞气。特别提醒朋友们:一定要在下午三点前插艾草和菖蒲。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以五种毒虫为饰的饼,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饼上、内有五种不同颜色的饼。吃五毒饼的意思是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能防止小人捣鬼。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对于经常受惊的孩子特别管用。扔灾抛晦用红纸剪葫芦或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五毒图案,以白纸为衬,从农历五月初起贴在门楣上,或用硬纸折成粽子形状,缠上五色丝线佩戴于身,待五月初五一过,五色纸粽子和剪纸葫芦一并扔至门外,可以驱散邪气,带来好运。健人(豆娘)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的饰物,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多用在女性朋友,也可以馈送朋友,如此能够给你带来好运。编剪艾虎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摆放在办公室或屋宅,甚或放在随身携带的包中,能够驱鬼魅辟恶邪。佩戴悬挂长命缕以五色丝结而成缕,或悬于门上,或戴脖颈,或系手臂,或挂于小孩摇篮等处,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戴香包药囊端午节可以佩带一些香包,这样能够防病健身,又可以驱邪,香包里的有的是中草药,也可是雄黄、朱砂,也可以是避邪的符。过去香包是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可以驱邪醒脑,为你增加运势。沐兰汤水端午日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也可用蒲、艾、凤仙、白玉兰等花草或柏叶、大风根、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焚烧艾蒿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和邪气。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贴五毒图因为农历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挂镜驱邪过去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现在多在门前挂镜驱邪。挂桃印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贴午时对联端午时贴“午时联”:“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能够趋吉避邪。挂石榴或胡蒜除邪治虫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某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携带艾草菖蒲对于在端午节还要加班的朋友们,特别建议朋友们怀揣几片艾草和菖蒲,或装上少量雄黄酒。定能驱邪增运。对于端午节晚上要到郊外度过的朋友们,则建议还要佩戴护身符等吉祥物为宜。端午当日生肖避讳因端午当日为己亥日,猪日冲蛇,因此属蛇的朋友则要特别注意,因为当天不适合参加重要活动。建议除了采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外,可以在包里放一面小镜子,此招很简单实用。持诵道教咒语道教慈悲为怀,邪魔惧怕道教法咒,在端午节诚心称念“寻声赴赶太乙救苦天尊”,持诵本咒即特别启请太乙救苦天尊的加持,能驱邪增运;更可诵持金光神咒,效果更佳。吃枣粽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至今中学、高考的早晨,有很多家长要做枣粽给考生吃,以求高中。此外,观看或者参与赛龙舟,也是重要的趋利避害好时机。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特别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端午节观看赛龙舟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增加人们的正能量。在民间的说法是端午节插艾,这样不仅有招福驱邪的用途,而且还有防病驱蚊的效果,当然了重点在于后者了。艾草在农村是十分常见的一种野草,但是它的用途不小,其中一点就是有驱蚊虫、净化空气的作用。这是因为艾草的茎、叶中都含有一种挥发性的芳香油,而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就可以驱赶蚊蝇、虫蚁,并且净化空气的效果。端午节插艾草的方法也简单,一般是将“天中五瑞”中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五种植物任选两三种,通常是将艾草、菖蒲等用红色的绳子捆绑成为一束,然后悬挂在门上,或者是窗户边上就行。之所以会加入菖蒲,那是因为它是“天中五瑞”之首,并且叶片看起来很像一把剑,在民间它还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端午节常用中草药品种有:艾叶、菖蒲、青蒿、龙船花、香茅、柚叶等。就和悬挂艾草没有时间规定一样,什么时候取下来也没有时间规定的。多挂几天,少挂几天也是无所谓的。根据我们这里的习俗,一般都是等到艾草干了以后,没有了味道了才会把它们取下来的,因此艾草一般会在家门口悬挂一个月左右,然后才会取下来的。因为艾草本来有香味,有较强的驱蚊防虫的效果。因此当艾草干枯了以后,也是有用处的,尤其是多年的陈艾药用价值更高,所以会留着以后备用。但是多数都是在天黑以后,把这些艾草放在盆里烧掉,其所产生的气味还能驱蚊虫哦。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有种特殊香气,所含芳香油可驱虫杀菌解毒。端午时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又多雨潮湿,蚊蝇细菌繁殖快,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而农历四五月间,艾草的长势旺盛,芳香油最多,杀毒能力最强,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尤得民众青睐。古诗云:“端阳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艳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是我国人民最早认识的药用植物之一,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并与“针”齐名。医籍《灵枢经》《五十二病方》中都有艾条灸或艾熏的记录。以艾叶熏灸穴位,则温经通络,流畅气血,调和脏腑,可提高肌体免疫力。相传药圣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后来竟享寿一百多岁。作为内服药,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用,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附方中都有用艾的处方。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在他所著《蕲艾传》中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方中收载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有五十多个。在我国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除了药用,艾叶还可以做菜肴及食品香料。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载:“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治一切鬼恶气,上服冶冷痢。”我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叶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做成的。在一些地方,民众还有用艾叶泡茶、煲粥、做汤、蒸糕、煮食鸡蛋的习俗。艾草还可以用于酿酒,如法国著名葡萄酒“味美思”,其主要香料是艾汁。此外,艾叶中提取的精油,还是多种香水、化妆品的添加剂。端午节前后要养阳,《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端午期间,日照时间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最盛之时,人们食欲下降,湿气加重,脾胃虚弱是人们在毒五月里的普遍状态。这是因为夏至前后阳气外达,气血更多地运行在体表,这就造成人体内里的虚寒。脾胃作为中焦最重要的两个脏器,受此影响最大。所以,千万不要被农历五月看似旺盛的肢体运动机能所迷惑。其实,脾胃在这个时候很脆弱。脾胃脆弱的最主要表现就是腹泻以及消化不良。因此,日常生活中要谨小慎微,对脾胃多加照顾。其中,不吃凉食非常重要。因为脾胃将凉食、冷饮温煦,使之便于消化的过程,就是耗伤阳气的过程。说端午不得不话粽子。端午时节,有家家户户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大多都是糯米做的,很多人身上湿气重,吃了加重脾胃负担难以运化的糯米粽,就很容易出现厌食、积食、泛酸、打嗝等脾胃病。故端午节前后吃些山药是很有必要的,山药帮助脾胃运化吸收,具有良好的健脾养胃、益气养阴等功效。解虫蛇毒、燥湿、杀虫,各种病菌随气温升高而滋生,用雄黄杀虫解毒防病最为适时。在“本草”中对雄黄的药性早有记载,雄黄性辛温,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功效。中医认为,山药性味平、温,入脾、肝、肾、肺经。山药能益肺补肾、健脾养胃、固精养阴,有很好的保健疗效,可以预防疾病,增强身体机能。可入药,可入食,被历代医学家称为“药食同源第一品”、“长寿因子”。吃山药不想削皮的朋友们也可以考虑怀山药片,煮粥的时候放上几片;或者怀山药粉,每天一杯,温养脾胃。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更值得一提的是,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红豆又名赤小豆,《神农本草经》中说,“赤小豆可消水肿”。红豆搭配大米更具健脾养血、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的功效,而且红豆熬成粥,口感更滑润,也更有利于营养的吸收。经常喝点红豆粥可养心生津,对更年期中老年女性尤其有益。民间有赤小豆与薏苡仁一起熬煮煲糖水的夏日喝法,目的也是利暑湿。端午正值立夏之后,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绝妙处方。当然,食用时也应有所节制,糖尿病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运动通调气血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较烦闷,假如工作压力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容易烦躁忧郁、心悸胸闷。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夏季养生,宜使脾胃心肺之气调顺。所以除了药物、食疗及平和心态外,也应同时加强运动。全身气血畅通,可增益心肺功能,调理脾胃代谢,通调气血循行,忧郁情绪也随之化开。赶走烦躁,端午节前后气温升高很快,这样高温天气下人是很容易心情烦躁不安的,这样一来,这些情绪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让你的内脏器官,比如说肝脏以及脾脏,那么在端午节前后就要注意情绪的调整,让自己心、肝、脾各个器官得到顺畅。端午前后每天走步但勿过度,最近一些日子总看见朋友圈那天走步的消息,很多人会因为自己每天走步多而沾沾自喜,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哈。端午节前后每天一定要走步非常对,每天适当走步能够调养身体,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只是如果走的太多,身体就会呈现一个过度疲惫状态,反而对健康不利。选择宽松亲肤服饰,端午前后气温闷热,有些地区气温能够达到零上三十多度,这样天气里人就很容易出汗,那么在衣着的选择上,就要选择宽松、舒适且亲肤的服饰,让汗水能够自然散发,这样就不会因为汗液不能及时排出而造成身体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以及一系列的皮肤问题。晚睡早起中午补觉,端午节前后白天时间长夜里时间就会变得很短,那么睡眠的时间相对来说就会少很多,这时候的自然睡眠规律应该是晚睡早起。但如果睡眠不足的话,人就会没有精神,那么每天在中午的时候,一定要最少午睡半个小时,这样既能够维持正常的睡眠规律,还能保证精神状态的最佳。适当中药沐浴远离皮肤病,在端午节有一个用艾蒿洗澡的习俗,其实这也是端午节前后的养生之道,因为端午前后是蚊虫猖狂的季节,更是各种皮肤真菌肆虐的季节,那么这段时间每天可以使用艾叶煎水洗澡,防止皮肤感染各类真菌。每天补足水分,端午节前后,人体会呈现一个很容易饥渴的状态,那么每天就要及时的补充水分。每天可有选择喝一些清热败火的茶,比如说薄荷茶,或者是金银花茶,亦或是蒲公英茶等等,这些茶饮能够有效的帮助你补充水分的同时,还会帮你清理体内的火气。五月初五,地腊节,亦是端午节的别名,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被认为是端午习俗的一大起源。在《道书》中,地蜡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解厄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解厄,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据《云笈七笺》记载:五月初五名地腊,此日五方大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赤松子章历》把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即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是道教祭祀祖先、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腊,古称“蜡”,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即传统的祭祀神农和祖先的重大典礼,秦汉后祭祖和祭百神的蜡礼合而为一,腊为岁终祭众神之名。腊祭原置于农历十二月,此月称为腊月。南朝时,将腊日定于十二月八日;后来道教在《赤松子章历》卷二将其含义扩大,把全年分为五腊,全称“五腊日”,即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八日王侯腊,是道教祭祀祖先、集会建斋的重要日期。据《赤松子章历》记载: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在《道书》中,地腊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地腊,中国道家五斋祭日之一,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挂钟馗像、天师像,以驱鬼崇。《云笈七签》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明·叶宪祖《碧莲绣符》诗:“天中令节欣相迓,地腊灵辰福转加。”明·夏完淳《端午赋》:“地腊谁传,方舟不渡。”《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掌管鬼魂的酆都北阴天帝,在五月五日考校鬼魂,以该鬼魂现在人间的亲戚所做的善恶,作为确定鬼魂罪、福的依据。只要通过法力和祭祀仪式,才能减轻其苦。五月初五禁忌的源起与屈原有关。相传屈原诞生于五月初五,后来也是在这一天自投汨罗江而死,故世人以五月初五为不吉利日。《风俗通》引俗谚:"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西京杂记》谓王风在五月初五出生,他父亲欲将他遗弃,因其叔父劝阻始得存活。这说明视五月初五生子不祥的俗信在汉时已有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关于五月五日采艾悬门"以禳毒气"的记载,则是这种产儿禁忌观念的演变。该书又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与之同时代的吴均《续齐谐记》亦有相同记载,这些均是首先把端午源起同屈原投江联系起来的文字。其后,《北史》有北齐后主高纬生于五月初五,其后亡国而死,南阳王高绰生于五月初五其后枉死的记载,《涌幢小品》谓宋徽宗生于五月初五,其后囚死。无论真有这样的巧合还是后人编造,都足以起到"验证"五月初五为"恶日"的作用。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凶忌或恶辰常与某种灾难的恐怖记忆相关联。可能在历史上的某一个五月五日,有某种瘟疫、灾难在某一地区、某一部落发生,于是悲惨而又恐怖的记忆,一直流传下来,数百或数千年之后,这种传说逐渐形成了一种禁忌传统和风俗习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阳节和地腊之辰,同时是神霄雷法主将邓元帅和青玄地雷主令温元帅。大众可以诵持《三官经》、《东岳经》、《玉枢经》、《北斗经》等诸经驱邪禳灾,解冤释结,祈福解厄。据《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载,邓元帅曾在玉笥山修行五十二年,奏呈玉帝陈说承天开化,扶教度人,发大誓愿,灭天下不忠不孝之人、断鬼魔侵害人物,救生度死。功行圆满,蒙上帝诏命赐金丹一粒吞服,变成凤觜形翼,乃封为欻火律令大神,以金锤凿各一付之。道经中称之为「雷霆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邓天君」。邓天君头戴天丁冠、凤喙、背生肉翅、手持雷钻。据《上清玉枢五雷真文》记载:邓天君为黄帝时统军邓伯温,助黄帝战败蚩尤,封河南将军。见黄帝修道登天,遂入武当山修道。因杀戮之罪不能升天,上帝念之,封于武当。因见世人不行忠孝,杀害日甚,侵欺日增,遂发愿,欲为神雷,代天诛伐恶人。念念不绝,怒气冲天,忽一日身体变化,状若蝙蝠,凤嘴银牙,两腋生出大翅,手足皆龙爪。遂飞游太空,吞啖精怪,斩伐妖龙。上帝封其为律令神,隶属神雷。雷部诸天将中,以邓天君神威最大,凡行雷法之士,于五月五日祭之,能驱大祟,摇动山岳。瘟疫鬼魅、蛊毒、山魈,闻此神名,悉皆恐惧。《法海遗珠》指出:温元帅,是东岳统兵、天下都巡检掌急取人案典主,威猛异象,凡有告求,无不副心。唐时因蜀叶法善天师所请,收管瘟疫之鬼,救病父,蜀民不经月皆获痊愈,后复现身曰:愿辅佐天下法官行持,捉祟治病,今有符文秘法,望为阐扬。叶天师乃将此法流传后学,呼吸之顷,响应昭然。雷祖,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据《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雷祖是浮黎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雷祖居于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行雷之时,雷祖击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雷部有神三十六名,皆当时辅相有功之臣。其中有道观内常有供奉的律令大神邓元帅忠,银牙耀目辛天君环,飞捷报应张使者节,左伐魔使苟元帅章,右伐魔使毕元帅环等天将,还有陶天君荣、庞天君洪、秦天君完、赵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等等。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就称,要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勘其形,以致勘形震尸,使之崩裂。但在神系中设置雷部,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当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时期,道教神霄、清微诸派,崇尚施行雷法,于是,雷之功能不仅在於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三官经》指出:世间众生招瘟惹灾,毒气流行,众生染着,皆是造恶非善,冤仇相併,致生恶疾,淹延未愈。若诵此经病即痊愈。若诵经者至端阳中元之日,即有三元追回行瘟等众,考校轻重等罪俱一赦除。《东岳经》指出:三元五腊、四时八节、甲子庚申,每月三七,斗降本命、朔望吉旦之辰,能施财帛设立坛场,广陈供养,焚香燃灯,虔心恳祷,皈命东岳大帝,即得国平民乐,兵息谷登,宫壶清宁,皇图巩固。可见,端阳节诵持《三官经》、《东岳经》的利益。就诵经者而言,可以罪业消除,灾衰洗荡,福果臻身,延年益算,家门昌盛,子嗣绵长,出入起居吉无不利。过去亡者不经地狱,罪罹蠲消,冤仇和释,苦恼痊平,九幽罢对,五苦停刑,上生天堂,逍遥自在。《明史》的《礼志》称,「雷声普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现示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道教的主要宫观大多供奉雷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有道教徒进庙烧香,祈福消灾。道教正一派在一些大型斋醮礼仪中常设有雷祖的神位,并在科仪中有召请雷部诸天君的内容。太乙救苦天尊,又称青玄大帝、青华大帝、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河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耶,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洲帝君。”若遇到困难,只要祈祷天尊或“诵念圣号”,即可“解忧排难,化凶为吉”,亦可“功行圆满,白日升天”。天尊在道教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其一般形象为头戴冕旒身着朝服,“妙道真身,紫金瑞相”,端坐于七宝芳骞林中之九色莲花宝座,身下一九头青狮口吐焰,簇拥宝座。天尊天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众多仙真、力士、金刚、神王、金童、玉女侍卫身旁。也有手持水盂、杨枝,足蹑莲花,圆光照耀等相显现。由于他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寻声赴感,救苦救难,每月三、九日降临人间,普救众生。人类在危难之时,只要念诵天尊圣号,天尊即随声赴感,前往解救;太乙救苦天尊下降。至心皈命礼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骞林,九色莲花座。万真环拱内,百亿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千甘露门。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普渡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普化宝诰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凤。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心三界,群生父,万灵师。大圣大慈,至皇至道,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温天君宝诰志心皈命礼。天庭上将,地府正神。道妙同人,斑竹村中施惠泽;德隆舍己,黄金阙内锡恩波。顶戴琼花天门出入,手持环锏霄汉无拘。掌九幽急取人案之典,膺五岳神宗将首之班。正炁荧煌,威灵赫奕。大英大烈,大德大仁。玉皇殿前左亢金,翊灵昭武温都统。志心皈命礼。地祇上将,天下正神。部辖地祇,提举宫庙。助法翊灵,照武雄烈太保。紫发魔王,铁面大判官。掌地府急取人按典者,纠察四海,都巡九州岛岛。检查使者,铁甲飞雄元帅。提点天下神祇,敕封显德大将。铁面无私温元帅,威灵阐教真君。邓天君宝诰志心皈命礼。神霄玉府,歘火仙都。由元始祖劫以分真,以一炁应元而保运。冀羽化工之造,扶持道法之兴。受炼南宫,严异形而自若;发声仲春,生万物以熙然。仁本中存,威灵莫测。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雷主中天,歘火律令,炎帝真君,太乙雷霆普化天尊。志心皈命礼。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南极长生朱陵大帝,太阳九龙皇君,南昌上宫受炼真人,至真霹雳大仙,玄都九疑九夷蓬莱沧水使者,上清三境都元帅、九天采访使应元保运妙化真君,欻火律令大神。光妙横天演真大元帅。掌行风催雨诛邪破庙祛诸潭洞、总统三元八十一天雷霆都总管炎帝天君。元始祖劫一炁分真。太一雷声普化天尊。雷霆总诰志心皈命礼。仰启雷霆都司将,符圆法箓众官君,歘火律令邓天君、银牙猛吏辛天君、飞捷报应张使者、苍牙铁面刘天君、马郭方邓田大将、雷府蒋毕华雷陈、庞刘苟毕神通大、温康岳猛显威灵、灵官王马二元帅、地司太岁殷将军、火犀雷府朱元帅、斗中颛霸二雷神、天医攻炁治病将、酆都府院众祇灵、城隍社令功曹使、神虎何乔二道神。队仗森森列左右,旌旗闪闪谣乾坤。剑戟戈矛常在手,枪刀斧钺尽随身。如有下邪截大道,摄赴雷岳便施行。扫荡罡风迎帝驾,扶持道法救良民。我今有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拥护。志心称念雷声普化天尊,不可思议功德。《各类纸符香包》《《预定书法字帖字表》《单一符纸符咒》《来件开光加持》《各类经文手抄》《预定端午节日专属符包》《寄件加持开光》扫一扫下方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jb/1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