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网

  在上犹农村,会发现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头上多戴有自制的头巾。其实,这是客家女人的习俗,结婚了就要戴,未婚姑娘是从不敢将它裹在头上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出嫁这一天,出嫁前,待嫁女子须由一女性长辈帮她梳好头,蒙上头巾。然后由父亲或长兄抱到马背或轿上,一直到男方家里拜了天地和父母,双方对拜进入洞房后,才可由新郎官揭去头巾。因此,客家人常说“蒙头巾”。

为什么戴头巾

通常认为客家女人之所以戴头巾,一是为了保护头发,一是为了保暖。众所周知,古时客家人聚居处多是山野,有的将茅棚搭在半山腰,有的将泥房建于山里。开门就是树,因为要常在山路上行走,所以难免被树枝勾乱头发。若要进山砍柴、摘野果,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客家妇女为了护住头发,就在头上裹起一块方巾来。

此外,我们知道客家人是从相对开阔干燥的北方平原迁移至多雨潮湿的南方丘陵,在闽粤赣地区丘陵起伏,江河小溪犹如蓝缎镶在厚重的红褐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冬季裹着湿气在这片土地上轮回。为了御寒防湿,头巾也就成了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那么头巾作用仅限于此么?

其实,在赣南地区的龙南、定南、全南(赣州人称它们为“三南”)头巾又叫客家冬头帕。“冬头帕”除了上述两个主要作用外,还被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拿来“一物多用”。比如带小孩在外劳作时,有时小孩尿湿了裤子,就可用它来包裹小孩,避免小孩受凉;或者在山上摘有野果,用它包回家给小孩吃。当然,随着妇女劳动量大大减轻和爱美之心,现在很难看到戴“冬头帕”的妇女了,“冬头帕”也已被草帽或布帽代替。

冬头帕的文化内涵

客家冬头帕的形式同样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不仅学习了长江流域“悟子”的形式和土畲服饰的装饰特点,而且还源于客家先民对闽粤赣丘陵地域的深刻理解。

就我们今天看到的客家冬头帕来说,其结构形式分为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在太平天国时期巩固发展而来。在客家人的理解中,“冬头帕”红褐、黑、白相间条纹的披肩,有如客家深厚的地层,又如客家层层的梯田;额前部的大块黑色面料配上艳丽的两根丝带,有如厚重大地上的两条河流;而戴好的头帕则如同起伏的丘陵。

据一位客家老人解释,所谓的两条河流,“一条是以前的河,一条是现在的河”。“以前的河”大概是指北方的黄河,过去养育着客家人的祖先;“现在的河”则可能指闽粤赣地区的河流,现在养育着客家人及客家人的子孙。

凡此种种,体现的都是客家人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冬头帕的来历故事

关于“冬头帕”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女人远比男人聪明,一天,来了一个神仙,他骑毛驴到处游逛,正是春耕大忙季节,田里不少男人和女人忙着莳(shi)田,神仙雅兴大发,大声说道:“田中水淘淘,一天莳有几头禾?”男人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一个长得很俊俏的大嫂头也不抬高声答道:“驴子耳赤赤,一天留下几脚迹?”神仙一时语塞,面红耳赤。丈夫斥责妻子无礼难为老人,神仙回过神来扯了一朵云彩变成一块花布送给大嫂,她很高兴地把花布戴到头上,从此女人与男人谁更聪明就难分伯仲了。

一般来说,客家冬头帕是在妇女坐月子时和步入中年后佩带,一般是蓝布做的,老年人多用黑布。“冬头帕”长约50公分,宽约35公分,前半部三分之一用两层布以增加硬度,较硬的一端两角安有用布条做的带子,戴在头上时两根带子系在上面卷起两角,不会影响视线。随着历史的沉淀,客家冬头帕早已成为“三南”客家中老年妇女服饰的最典型特征。而它具体始于哪个年代已无从考证,只能用当地农民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它是从老一辈不断传下来的。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可能会有一种习俗消失在我们眼前,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习俗,也同样见证了不少习俗的消逝。

  小编想呐,更多时候我们不是习俗的缔造者,而是传承者。有些东西即便消逝在我们的生活中了,但却能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讲给孩子们的故事......

来源:客家网

整合编辑:上犹网

招贤纳士

会计助理(1人)

限女性

1.对数字敏感

2.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财务软件3、主要负责应收账款,银行对账,公司内部报账,日常跟单等

网站编辑(2人)

1、负责网站相关栏目资料和信息的搜集、编辑、审校

2、根据事件进行话题创作,对原创文章编写更新,文字功底扎实,有独立文案编辑、整合、撰写能力

3、有论坛管理(版主)经验者或网站销售者优先

平面设计(2人)

1、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2、熟练操作Photoshop、Coreldraw等图形设计软件,依据用户体验规划及原则,对网站/广告/专题等进行设计;能熟练运用视觉元素,对图片有较强审美能力,有创新能力者优先

联系 (曾经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就进入掌圈获取海量信息哦◇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用什么药
看白癜风去哪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jb/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