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都逃不过的魔考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线咨询 http://health.yealer.com/bdf 傳統古風 「让悠悠古风吹遍古老的华夏大地」 经典传承 回归传统 唤醒良知 正念正行 内容转自网络 何为魔?近代西方通俗文化于网路与媒体的侵浸,以及佛教经典之大力宣扬之下,对于“魔”的观念与我至道文化的差别甚巨。 《正字通》译经论曰:“魔,古从石作磨。梁武帝攺从鬼。”磨本来有砥砺试炼之义,改石为鬼而皆成大力邪鬼之说。此者与我道教经典之义有所不同。 于道教而言,元始天尊龙汉开图尔后统御三界,有无数之自然之神灵通过修炼而登真。于显者为之仙帝,主司赐福与教化。于隐者为之魔帝,主司护卫与惩戒。此者正与我道两仪之说相符。仙帝与魔帝同属元始天尊之麾下,魔帝严镇北酆(音丰)之上,而此地也正是“雷城”之所在。 魔帝者又以五大魔帝为代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青天魔王,巴元丑伯。赤天魔王,负天担石。白天魔王,反山六目。黑天魔王,监丑朗馥。黄天魔王,横天担力。五帝大魔,万神之宗。飞行鼓从,总领鬼兵。麾幢鼓节,游观太空。自号赫奕,诸天齐功。上天度人,严摄北酆。”以此可知其神格与仙帝相同,可达诸天之界。 《上清隐书》玉清神霄王曰:“凡鬼魔巧便变化万端,或沉或浮,或见或亡,或聚或隐,或藏或形,或气或死或生,或飞云中或治空洞,五色恍惚无有常形,如此皆承六天之运,受会于三天,在其度之内故得肆其凶丑。高上亦以后学多巧民心不纯,洎害繁生恶逆滋彰,故容之以威民使协真,以罚非役之以兼考官,故不灭其根种也。若使运终数讫则其气自消,民心自然而纯学者自然成仙。” 以此可知在仙帝随方设教无量度人之时,魔帝及四出搜捕邪精以卫后学,飞空变幻考验试炼,可令后学自知清静之功立身之德所拥几何。 不管你是不是在修道,一律都存在魔考,没有修道的人,他所受到的魔考是事业不顺、身体不好、家庭不和、感情不顺,种种的不顺就是魔考。 而这些魔考在道家来讲就是业障,这些业障对一般人确实很难消受,有时会逼人自杀,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些种种的不如意事,而走入修道这一条路。 如果业障太重的要走入修道是不太容易,但如不修道却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修行到一定境界会陆续引来累世冤亲债主及地府的因果业报前来讨报,有些人视之为魔考,这些魔考因人而异。 魔境干扰,修的越高其魔境也越厉害,“主要是修道人的气场引来的,当你修到一定的程度,你的气场会形成一定频率,与这个气场频率的相同的生灵就自然会被吸引来” 初时的修道魔考是外在的魔考,也就是先前未入道时的事业不顺、感情问题、家庭不和等问题,会加速来临,或家人的不谅解而阻挡,或其它外在因素而阻挡你修道。 原因是你修成后,前世的债没办法继续向你要,前世冤亲债主好不容易在今世才开始向你要回,前世债还没还清,岂肯让你这样修成道,所以才会阻扰你修道,加速讨债,让你穷於应付,不让你修成道。 所以说修道哪有这么容易,如今世能轻松的修道是你的福报很大,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高阶的魔考,也就是前面的业障已克服了,进入真正的证悟之道,此时你功德若没做,就会有很多无形的阴界来干扰你,或误导你,这段时期如若没有明师指导,很容易被击败而退道。 这时也有很多修道者自以为道行很高而产生骄傲的心,甚至有些已经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在他心中认为他道行比师父还要高明,所以才有神仙会来教他修法,殊不知来教他的都是假藉仙道之名的魔(外灵)在教他的,因魔如不说他是某某神仙,请问他能让你乖乖的相信他的话吗?你一听到是“魔”就会避而远之,哪还会跟魔打交道,这时候也是最容易发生我们常说的走火入魔的阶段。 如果平常尊师重道,跟师父一起做功德,魔很难接近,就算接触到,也会有神仙保佑,而渡过难关。 后期的魔考虽然千奇百怪,但不会比初期入门的魔考难处理,初期魔考都是事业、家庭、感情的因素,做师傅的很难帮得上忙,只能提供很多方法让他做参考,去应付解决,能不能摆平就看当事人的智慧和造化了。 后期魔考比较容易解决,只要修道者平常就心存善念,常做功德,尊敬神仙、师长,孝顺父母,保证很容易过关,就怕修道者平常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不做功德,唯利是图,目中无人,骄傲心很重,口是心非,自以为是,有这些心态的人很难度过这时的魔考。 因此后期受魔考失败的人,心灵都会留下很深的伤痕,从此不敢再提修道的好处,也会感叹修道难. “修行不完全是一生的事情。有些功能是前生带来的,很多人的成就也不是一生修成的。要想成道真是太难了。其艰苦程度,真的难如登天,甚至修得一个人身都很不容易。” 在应对魔考前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修道时性命双修,不要老是打坐练功就指望成仙成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修行要落到实处,悟与行不可分开,日常行住坐卧心念所想一定要配合言行举止。 要知道无形的心灵思想才是操纵我们命运的主宰,道家言气,气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心念如善意,用于气中,就是善气,善气发出就会有善意之人或神来会合,命运自然越来越顺;人心思恶,用于气中,就变成恶气,恶气一出自然会有恶人或恶意之鬼神会合,就会被修理得很惨,命运自然越来越差。 所以如果外表说的一套,内心做的又不一样,很容易越修越糟,是故道家最重讲“诚”,心诚则灵,不打诳语皆是如此。 修道修到某种程度,平常所做的亏心事,如喜欢占便宜,心口不一,对尊长不敬,对人无信,不做功德,种种的缺点都会成为魔考的对象,一考进去,就是让您心灵感到害怕,或是让您身体越来越虚弱,如还不能觉悟改过向善,就会进一步的控制您的心灵,折磨你直到完全失去修道信心,因此我们常说德行德行,厚德载物,不修性,不积德何以载物证道呢? :国无大小,有者灭亡。主两,男女分威,命曰大麋,国中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凡观国,有六顺:主不失其位则国有本,臣失其处则下无根,国忧而存。主惠臣忠者,其国安。主主臣臣,上下不□者,其国强。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主得位臣辐属者王。六顺六逆乃存亡兴坏之分也。主上执六分以生杀,以赏罚,以必伐。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黄帝四经·经法·六分)[译文]考察一个国如何关键在君,考察一家如何关键在父。能治理一国政事的堪任其君,能主持一家事务的堪当其父。在考察一个国家的时候,有六种悖逆的现象需要注意:第一是为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权威。第二是作为大臣的具有了君主的权威,这样的国家虽然强大也不能称王天下。第三是谋臣有外志而不能尽忠于本国,这样国家就不会安定,君主意识不到这一点,国家就会受到损害。第四是君主失位不能行使权力,国家便失去了依托,而大臣此时如能坚守岗位,克尽职守,国还有生存的基础,虽有忧患尚可保存;君主失位已经使得政事荒废不治,此时大臣再不能克尽职守,则政令不能下达,这便称作“颓国”。第五是君主暴戾无道,赏罚生杀失去准度,臣下贵贱位次混乱,贤与不贤的人并立无别,这便称作“危国”。第六是君主、后妃同时掌政,政令歧出,令人迷惑无所适从,加之王、妃争权,势必导致国家内战,这便称作“亡国”。太子具有了君父的权威,这就称作逆上,会使群臣不能与君主一心一德。大臣具有了君主的权威,这就称作大臣遮蔽了君主的威望,上述两种情况,发生在大国会使大国削弱,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中等国家破败,发生在小国会使小国灭亡。谋臣有外心兼为他国设谋,这是违反常规的,国家将不安宁。此种情况发生在大国会使大国面临危险,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削弱,发生在小国会使其破败。君主失去王位,大臣还能尽职,这就称作君主尚有依托,但已接近祸患了,此种情形,发生在大国是令人担忧的,发生在中等国家是很危险的,发生在小国会使其削弱。如果君主失位,而且大臣失职,那么国家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根基一失,国家也就将受到绝大的损害了。此种情形,发生在大国会使其破败,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衰亡,发生在小国会使其覆灭。君主行为暴戾,臣下位次混乱,这就称为万事荒废不可救药,外患内乱必接踵而至,违背天理天必降灾,这种情况,无论发生在什么国家都会灭亡。君主、后妃分争权力,导致国家出现二主,这就使国人迷惑无所适从,国家因此会有兵乱,这种情形,发生在强国会使其破败,发生在中等国家会使其衰亡,发生在小国会使其覆灭。考察一个国家,有六种顺当的现象,这就是:君主不失其位,国家便具备了存在的根基;而如果大臣不能尽职,这就使君主失去了依托,这样的话,国家还可以在忧患中继续生存。君主慈惠爱下,大臣忠心事上,则国家安定。君主大臣名副其实,不相僭越,君上臣下一心一德,则国家强盛。君主理政秉法执度,大臣行事遵循事理,则国家昌盛称霸天下。君主居得其位,大臣团结在君主周围,这样便可称王天下。六顺与六逆是决定国家存亡兴坏的分界,君主掌握判断六顺、六逆的标准,并以此来施行生杀、赏罚及果决征战。天下安定宁和在于君主执度公正以明其德,同时效法天地公平无私,这样就可以称王天下。(爱贤,民心,义兵)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地焉,有人焉,三者参用之,然后而有天下矣。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顺,不敢蔽其上。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地广人众兵强,天下无敌。文德究于轻细,武刃于当罪,王之本也。然而不知王术,不王天下。知王术者,驱骋驰猎而不禽荒,饮食喜乐而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少而有功,战胜而令行。故福生于内,则国富而民昌。圣人其留,天下其与。不知王术者,驱骋驰猎则禽荒,饮食喜乐而湎康,玩好嬛好则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多而无功,战胜而令不行。故福失于内,财去而仓廪空虚,与天相逆,则国贫而民荒。至圣之人弗留,天下弗与。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师有道,则国人之国矣。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独知王术,故而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王天下者,轻县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德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故王天下者,天下则之。霸王积甲士而征不备,诛禁当罪而不私其利,故令天下而莫敢不听。自此以下,兵战力争,危亡无日,而莫知其所从来。夫言霸王,其无私也,唯王者能兼覆载天下,物曲成焉。(黄帝四经·经法·六分)[译文]君主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参合天时、地利、人事三方面因素,然后才能广有天下。作为国君就要居得其所,真正行使其作为国君的职权。大臣恭敬,不敢蒙蔽君主。下属和顺,不敢欺蒙其上。百姓和睦甘愿为国君效力,地域广大,民人众多,军队强盛,可无敌于天下。庆赏公正可极于小民,而刑罚不苟必极于当罪,这是王道的根本。但此外还必须懂得王术,否则不足以称王天下。懂得王术的人,田猎有度,饮宴有节,珍宝声色不惑于心,这样的话,发动天下的人从事征战,就会用力极少而见功甚多,征战必胜令行禁止。因此会得到福佑,使得国家富强人民昌盛。圣人便会居处其国而佐助他,天下人也都会亲近追随他。但如果不懂得王术,田猎无度,常常沉湎于饮宴,珍宝声色蛊惑其心,这样的话,发动天下的人从事战争,就会用力甚多而不见功效,战虽或有所胜却不能令行禁止。因此失去福佑,财物耗尽而仓廪空虚,违逆天道,使得国困民贫。有德能的人便会遗弃他,天下人也要背离他。同时再不能重视士人,尊有道的人为师,那么国家将为他人所有了。称王天下的人要具备恒德,有了恒德,还要懂得王术,所以能称王天下而天下的人却不知其中的缘故。称王天下的人,看轻一城一地而重视士人的归附,这样就使国家稳固而自身安逸;看轻财利而尊重知识,所以功成而财生;卑屈己身而尊重有道之人,所以能使自身显赫而令行天下。因此称王天下的人,天下人都会以其为表率。霸主积蓄兵力以征讨不听命的诸候国,诛伐理当治罪的国家而不图私利,所以能令行天下而没有敢于违抗命令的。除此之外,像那些不讲王术,只是凭借武力,为了私利而穷兵黩武的人,身亡国危指日可待,而他们居然还意识不到是因为什么。至于说到霸王,因为他们能效法天地、覆载天下,公平无私,所以能使天下万事各得其宜。】 四度(材能,守谦,务实,君臣,审分,正法,顺民) 论(时则,则天,立衡) 亡论(除患,义兵,兴亡,戒骄,广德,务实,除乱) 论约(刑罚,时则) 名理(正名,体道,则天,衡心,善守,极反) 《十大经》篇立命(信,王道,道治,爱民,则天) 观(先德,教化,材能,论治,赏罚,婚义,刑罚) 五正(先己,取法,修德,义兵) 果童(常法,正名,立衡,斩齐) 正乱(道常,天道,举兵,义兵)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道教之中魔的种类道教之经典将魔分成十类,《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四五:“行道之士,先明于制御之法,其魔有十,故具于篇内。学者深而造之,勿为魔之所试,斯道不难成矣。一曰天魔,二曰地魔,三曰人魔,四曰鬼魔,五曰神魔,六曰阳魔,七曰阴魔,八曰病魔,九曰妖魔,十曰境魔。”此十魔者惟有天魔为仙帝所幻试,非野鬼或邪魔之所为,其余九者须谨慎应对之。经中有提及诀、印、咒以退之等等在此不便多提,下文以内炼修为之义而对之。十魔试炼之含义一、天魔《上经大法》:“天魔者,修炼居山之士一念纤尘,而被魔王之所败而不能成真。何者?正炼火丹修真养浩行持入靖,或目见显现形影,幢盖幡花百种天香异云覆室,或耳闻仙乐之韵,此乃天魔之所试,即非正道之所履行也。”对于天魔魔之说可谓“着象”所至。在《坐忘枢翼》有提到:“若定中念想。则有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真人老君。神异诡怪。是其祥也。”自是端正体心而寂守,心常静以符道元,当知空中无形,有形者道之末也。所当见幻识幻,如当风掠而不着,幻灭尔后即证《上经大法》:“其魔自退,变神为元始天尊。”此点经文所言无误,而实作者所验之非一般之俗想,当知太虚无名元始无形,空中之妙有者本乃一炁也,一炁元始乃永恒之真。此天魔灭幻之试炼过后才能算是“初得一炁入玄门”。二、地魔《上经大法》:“夫地魔者,行持之士步罡变神,书符呪水起念不正,多被地魔之所试。何者?正欲思存而心生疑议,步掏书呪而乱其心元,或照形而不辨其姓名,或附身而不通言语,抵敌道法毁辱真文,皆非邪鬼之所依,即是地魔之所试也。”对于地魔之说可谓“修炼不足”所至。步罡变化一炁通神,尔后持法书符之际窜起不正之念,随坛地司城隍感知其邪念而阻其玄法运行,使其法不灵不应。此皆是持炼法度之人平日心不修正诫律不遵所致,身中心性内炼之事旁人不可知,虽言语庄重行为有节,然心念不正稍有纵驰者神人地司即察。趁念不正更乱其心,以示急急正心断念。若诫示不醒者必然群魔窜心,日后身败名裂登真无望皆由此启。三、人魔《上经大法》:“夫人魔者,行持之士皆有之。或居山或入室,书符步呪掏诀行持,方欲行用一念有殊,或被言语谊哗秽臭腥膻,鸡犬、孕妇、师僧尼俗冲突坛场,以至惑乱法身思存不正,符水不应呪诀不灵,皆人魔之所试也。”对于人魔之说法可谓“俗缘无断”所至。此点学道修真之士多人有之,当须多加留心。学道之人本应深居简出,所结者止于云朋霞友而已。若无应酬往来何有尼俗之辈喧哗道坛,若拒酒食邀约何有腥膻之物秽臭居室,若不情希升进何有师僧冲突坛场不宁,若无显德露能何有鸡犬、孕妇声闻不停。此般终日吵闹无休必然身心不得安宁,心不远俗必然离道日远,符水不应呪诀不灵此理所当然也,俗缘不断独居深山也无用。四、鬼魔《上经大法》:“夫鬼魔者,行持之士,或治人于郊野之中或建坛于伏尸之地,一念稍悮,即夜梦魅,屋宇虚呜,禽鼠出以现形蛇,虫显其怪状,惑乱正法恣坏灵坛,皆鬼魔之所试也。”对于鬼魔之说法可谓“法炼不专”所至。学道修真之士勤习道法以济众生而得积功,学一则专勤习则精,日久功夫自然深熟,倘若贪多好学无一专精,遇有大力邪鬼纠缠欲驱退之,然而施法不纯召降不精,以此行者犹如小丑献世,徒惹邪秽缠身嬉闹而已。《清微道法枢纽》:“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正气者天罡也一炁之发散也,保常寂心以入其道,养其浩运法必灵。言虽如此但得几分之专精,学道炼法之士当须自明。五、神魔《上经大法》:“夫神魔者,行持之士,或因驱摄或破庙除精摄祟召魂、一念恣狂多为神魔之所试。或现形影或作言词,抛石旋风吹号叹泣,变化多端见其异状,盗法坛之供具窃丹药之祕文,惑恼法身无有休息,皆神魔之所试也。”对于神魔之说法可谓“诫律不严”所至。昔时萨天师在外云游,遇有神主不在,神使索求淫祀之庙,故召摄天雷以勘斩之。随后主神回见心有不甘,请领戒鞭以尾随天师欲伺其犯戒而击之。十二年尔后未见有分犯戒律故诚心敬佩,自请为天师护法。学道之人法炼之士,当须以戒为止神鬼自然不敢相扰。六、阳魔《上经大法》:“夫阳魔者,行持者正欲内行,以济生死其一,心念不真或情欲四起,怨憎作念受着情怀,烦恼忧心是非竞乱,此阳魔之所试也。”对于阳魔之说法可谓“性命不周”所至,此点于历代多有之。修炼之士本当心常寂静内养正气,于内者常安于外者常逸,俗缘谢尽死生如一。若收心未竟其而功者,炼养有盛此必然身强气盛欲念大作,俗念不断必然怨憎时有,人伦未尽必然忧心烦恼。先命后性者于收心此项必须更下功夫。七、阴魔《上经大法》:“夫阴魔者,居山之士修习祕文,或思存之际入室之间,一念差殊即闻四野歌悲冷风乱作,心生倒见妄起贪嗔,谈及杂言多宣死讳,或行于道路逢僧遇尸血秽厌我神光,皆阴魔之所试也。”对于阴魔之说法可谓“取气不纯”所至。存思之前当知至道之气正直浩大生生不绝,故只取正真生气不用杂炁。且炼养之际不触死秽不言尸丧,修炼之士若不以此为分际,取气茫然万般皆触所言无择,存思炼养之际念头一差,即感召非物或心生左道之念,又触念不灭意随心牵日久必然败道。八、病魔《上经大法》:“夫病魔者,行持之士一念乖殊,四大失理饮食差时,寒暑失调多生疾患,缠绵不退损害行持,此病魔之所试也。”对于病魔之说法可谓“卫生失调”所至,饥当食寒当衣,此符自然之理也。若餐饮无序寒暑不避旱湿不分,悖逆天象自然之理故而生病,此病者乃自取也。九、妖魔《上经大法》:“夫妖魔者,山林多有之。凡入靖修炼一念不真,多招狐狸山精石怪妖魅,恐人成道化作妖艳以求宿食,或歌艳丽诗词以现形影。故行大法之士,多忌之。”对于妖魔之说法可谓“正气不足”所至,《道法枢纽》或问:制邪之道如何?师曰:但修己以正,立可制矣。子不闻“花月之妖不敢见狄梁公乎?”正人君子,鬼神犹且知惧,况有道之士哉。而此句原于袁牧《甘泽谣》素娥曰:“请公不召梁公,今固召之,某不复生也。”三思问其繇,曰:“某非他怪乃花月之妖,上帝遣来亦以多言梁公之心将兴李氏。今梁公乃时之正人,某固不敢见。”(梁公,狄人杰)。学道修真之士,心行光正故妖魅邪祟不敢进身,山精邪魅竞相来戏者,必然心有不正有亏暗室。更多内容,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pz/16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南怀瑾一生收集的秘方大全推荐收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