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

各位旅客朋友们

欢迎乘坐

鄂尔多斯晚报幸福号

G次“时空”列车

本次列车

将一路带您

感受改革开放40年

鄂尔多斯巨变

这里是起始站

本次列车共停靠3个站点

第一站——变奏站

第二站——变焦站

第三站——变迁站

列车马上就要出发了

请还没有上车的旅客

抓紧时间检票上车

已经上车的朋友

现在为您播放

诗朗诵

《风从高原来》

风从高原来

风起的时候

春天打开了岁月的窗口

向往美好的华夏儿女

不约而同地给风

起了一个朴实的名字

改革开放吹醒

苍茫大地吹醒

大地上勤劳的人民

蕴藏心底的层层愿望

沉默多年的鄂尔多斯

在那一刻

动起了“跨越发展”的念头

当神州大地

一朵朵愿望次第开放

当塞北江南

一个个梦想展开翅膀

“老少边穷”的鄂尔多斯

撸起镶云边的袖子喊起

嘹亮的劳动号子……

四十年汗水浸润

荒漠幻化“绿色云锦”点缀

世界生态画卷一抹

浓浓的鄂尔多斯绿色之蓝

四十年砥砺奋进

坎坷终成“发展模式”融入

“改革开放十八个典型地区”交响一节

独特的鄂尔多斯音韵

风起的时候

春天打开“一带一路”大门

铿锵奋进的鄂尔多斯行进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大道……

第一站:变奏站

40年前,在达拉特旗耳字壕公社康家湾大队,53岁的赵丑女承包了村里的14亩旱地,在提心吊胆的劳作中无意间推开了原伊克昭盟农村改革的大门。

当时,康家湾大队实行人民公社大集体的生产方式,社员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集体土地上劳作,可是,分到社员手里的口粮只能勉强度日。

为了填饱家人的肚子,赵丑女想到了就近承包自己门前的集体土地。

前不久,记者几经打探来到了康家湾村赵丑女的老家,见到赵丑女儿子陈绿师。他刚从地里回来,打招呼让记者到家中坐下,便讲述起4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革命”。

“那时我只有十几岁,还在学校读书,放假回来还要帮母亲种地。”40多年前,康家湾大队与全国各地一样,也是实行“大锅饭”生产方式:农民们每天听生产队干部的哨子上工、下工,集体劳作。除了大年三十和年初不用下地干活,所有人所有的时间都被束缚在土地上。

虽然赵丑女家附近就有一片生产队的耕地,但她每天仍然要来回走40多分钟的山路,先集合,再出工。当时50多岁的赵丑女看不下去这种“光跑路,干不出活儿”的生产方式,便向队委会提出把离她家近的那片地让她种,她“每天走路的工夫就可以把那点儿地给拾掇了”。

那个时候都是大集体,和当时的生产队长韩子义提出这个想法,韩子义和队委会商量,大家同意让赵丑女搞“承包”,将那块地的耕种任务单独交给了赵丑女,收成还是全部归集体所有,只是她的工分不是按出工时间计算,而是参照集体劳动耕种一亩地需要多少工时给她打分。

年的秋天,康家湾村集体劳动的土地每亩只收了来斤,而赵丑女耕种的地粮食亩产却上了斤,她一个人向队里上交了1万多斤粮食,大白菜、大蒜的收成满足了整个生产队社员的需要。“秋收后,赵丑女家的人均收入比整个生产队高出了几倍。但赵丑女虽然多打下粮食,仍然参照集体劳动给她记工分,她就明显吃亏了。队里很快就商量出了一个‘以产量定工分’的办法。如果赵丑女第二年还能超产,就把多余的产量折成工分奖励她。”韩子义说,后来,此种方式被总结为“以产定酬”。由产量而不是“出不出工”作为考核方式,进一步激发了赵丑女的生产热情。

从第二年开始,她种的14亩地收成多,为她折算的工分多,她最后得到的粮食自然就多了起来。

年,康家湾村又率先开始实行起了“包产到组”,模式便是参照赵丑女的方式:生产队分成3个组,给每个组定产量,超产部分折算工分,再根据工分分配粮食。年,当人们争论不休又拿不准调的时候,康家湾村就率先实施了更彻底的包产到户。邻村赵家梁,看到康家湾村实行了包产到户,也尝试着包产到组,一年下来全社的收入翻了6倍多。

“年,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制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期限由15年延长至30年。从那时起,我们思想更活了,也更舍得投入了。”陈绿师说。陈绿师家又开发了80多亩水浇地,耕地面积增加到多亩。

年,国家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民彻底从土地包袱中解脱出来。“现在,我们不仅不用交税了,国家还给我们发粮食直补、粮种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现在种地用机械,多亩地从种到收,自己也不用出多少力。”陈绿师笑着说,近年来,他家陆续购置了拖拉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现在仅靠种地,陈绿师年纯收入超过10多万元。

今年60岁的陈绿师每天闲不住,不是在地里刨闹,就是在地里转悠。从陈绿师的住处到老院子有1公里多路程,他时常过去看看40多年前母亲承包的那片土地。今年,他盘算着在那里建设几个暖棚发展蔬菜种植。

正是赵丑女40年前的这一首创精神,使包产到户在鄂尔多斯大地迅速推行,深刻改变着农牧民的命运和农村牧区的面貌,推动着农村牧区全面小康的进程。今天,她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胆识、智慧、勤劳和勇气,永远是我们干事创业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农村牧区改革的不竭动力。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刘俊平

40年前,在西北边陲小城,作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后的首个引进外商项目,总投资万元的伊克昭盟羊绒衫厂立项上马。40年披荆斩棘、革新发展,如今“鄂尔多斯”不仅成为命名一座城市的品牌,更是享誉世界的东方时尚明珠。

“改革开放以前,外国人以几盒火柴钱就能买走我们一斤羊绒,可是到了外国加工成无毛绒后,竟卖十几万美元一吨。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心疼!”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林祥说。彼时,中国是世界优质羊绒的主产地,但长期以来因为技术的缺乏和装备的落后,只能靠出口羊绒原料,羊绒加工业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与此同时,据资料显示,引进日本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羊绒分梳设备,同样是投入原绒吨,能多提取无毛绒吨。为解决资金问题,原伊盟盟委决定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加工设备和技术,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冲抵设备技术的价款,伊盟羊绒衫厂应运而生。

年,时任伊盟羊绒衫厂厂长的王林祥站在改革的“潮头”,率先实行了“见习工制和合同用工制、全浮动效益工资制、干部竞聘制”三项制度,打破了过去“大锅饭”体制。“砸三铁”改革完成之后,年,王林祥又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提出为期三年的经营大承包。承包后的羊绒衫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内部进行细化承包,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管理与运营水平。此后的年,王林祥更是大胆改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最终于年企业更名为“鄂尔多斯羊绒衫厂”,一个品牌的雏形,就此形成。

新世纪之初,国家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国家能源战略重点西移,王林祥力排众议,决定在棋盘井投资建设硅电联产项目,并提出了“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实现资源能源的转换升级,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优势特色企业”的战略新思路。仅仅用了十几年时间,鄂尔多斯集团以一企之力成功打造出一个当时国内外绝无仅有的重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如今的棋盘井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西部大开发和多元化转型的经典之作。

年,根据集团总体目标和战略安排,羊绒板块对品牌进行了大胆的重塑,形成顶级奢侈品牌、国际化的ERDOS、传承经典的鄂尔多斯以及时尚简约的BLUEERDOS四大核心羊绒品牌家族,并在重塑后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巨大成功。

纵观四十年的创业历程和发展成就,鄂尔多斯集团之所以能够强势成长为“世界羊绒大王”和“世界硅铁大王”,外因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好环境、好政策,而最大的内因则是抓住每一次的重大机遇进行了先人一步的改革和敢为人先的大手笔创新。这种意识作用于实践并反复为实践所证明,进而逐步培育成为支撑鄂尔多斯集团持续发展的强大文化基因,改革创新已经根深蒂固融入到了鄂尔多斯的血脉之中,并将持续引领未来发展。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贺敬雯

如今,即将退休的蒋有则,对种树治沙的热情丝毫未减。“我就爱上了种树。种树是个苦差事,既要靠科技,更要靠辛苦和责任。我觉得人一辈子能做成点事,做好点事,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父老乡亲,也就知足了。”他说。

蒋有则是杭锦旗四十里梁人,今年57岁,就职杭锦旗林业局,从事草原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34年。“白天屋里点明灯,夜晚沙堵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于这句话,蒋有则深有体会。昔日的鄂尔多斯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5%为沙漠化土地,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盘踞在此。而蒋有则的家就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看着受够了黄沙“袭击”的人们个个逃离村庄外出寻求生计,蒋有则下决心要好好上学,将来为家乡做贡献。

在鄂尔多斯这片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类似蒋有则这样不服输的人还有很多。从“乌审召精神”,到“穿沙精神”;从鄂尔多斯集团治理恩格贝,到伊泰集团建设万亩甘草园、亿利资源集团建设库布其沙漠万亩锁边林;从乌日更达来,到治沙女杰王果香、全国劳模殷玉珍……一个个企业倾情投入,一代代治沙人不断涌现,接力谱写绿色新篇章。

上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全面提出“三种五小”,到新世纪的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再到7年“三区规划”集中发展,目前已建成生态自然恢复区2万多平方公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生态模式”。鄂尔多斯生态状况基本摆脱了长期以来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

在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的同时,我市延长林沙产业链条,形成了“五化”、“三品”的总体格局,初步构建起以人造板、造纸、生物质发电、饲料、食品、药品、化妆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

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在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的同时,站位于走出“资源陷阱”,主动转型、绿色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多年来通过对煤矿的整合重组,共关闭地方小煤矿座,全市地方煤矿减少到座,且全部实行了正规化、机械化开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明确提出了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导区,着力实现“一煤独大”向多元化、中高端转变。以原煤为基础,煤电、煤化工为两翼的煤炭产业链全面构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等全面兴起。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产业带动煤炭就地加工转化1.1亿吨,就地转化率达到了17.7%。建设了鄂尔多斯高新区、装备制造基地、空港物流园区等高端产业集聚平台。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和探索,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年,规模盛大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我市召开。“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首批战略环评示范城市、自治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一顶顶“重量级”荣誉桂冠接踵而至。

蓝天为卷,绿草为画,如今的鄂尔多斯以壮美的生态画卷沐浴着改革开放40年的春风砥砺前行。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曹谊

鄂尔多斯市被许多人称为“煤都”。这个城市的地下蕴藏着上千亿吨煤炭,年的煤炭产量超过6亿吨,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中国出产的每吨煤中,平均有17吨来自鄂尔多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利民自豪地说。而煤炭洁净利用技术的开发,更为产业转型带来了新机遇,煤炭开始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

在鄂尔多斯市南部的一片开阔地上,一条长达1.2公里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生产线耸立在天地之间。这是由国家能源集团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运行的世界首套、全球唯一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商业化生产线,年产油品约万吨,每年可对万吨煤炭实现原产地清洁化利用。

8年底,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建成全球首条百万吨级煤直接制油商业化生产线。该项目是国家“十五”重点项目之一,对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

“煤直接液化是由煤生产液体产品中最有效的技术途径,其能源转化率近60%,远高于煤电和其他煤化工40%左右的水平。由煤直接液化产出的航空煤油,可提高约15%的续航能力。”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李瑞光颇为自豪地说。

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化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9年3月27日,伊泰16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顺利产出我国煤间接液化工业化第一桶合格成品油,迅速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于年成为我国“十一五”煤化工示范项目中首个达产的项目。“高温流化床费托合成技术”为国内首创,而伊泰煤制油公司作为煤间接液化技术应用开发的国内首家企业,随着示范项目的成功生产运行,伊泰研发的铁基催化剂、煤气化等技术在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及改造优化工作。在煤炭间接液化制油技术的研发及工程化应用成果中,公司累计拥有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55件,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等大奖。

年,在连续十年成功运行16万吨煤制油示范项目的基础上,伊泰煤制油公司建成了万吨精细化学品项目,项目产品包括稳定轻烃、液化石油气等主产品,硫磺、混醇等副产品,主要用于生产烯烃、洗涤剂等原材料,广泛应用于轿车、高铁、航空、化妆品等领域。主要工艺技术采用拥有我国自主技术产权的中科高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工艺技术和航天长征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可实现年转化煤炭万吨,综合能效转化率为43.59%。

记者了解到,伊泰万吨/年精细化学品项目可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53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预计将来可实现年上缴税费8亿元,直接提供超过0个就业岗位,对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将做出贡献。同时,围绕项目产品附加值提升,引进乙二醇、高端润滑油、正构烷烃等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可为当地增加-个就业岗位。项目本身及下游产业的实体效应有力拉动了当地制造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极大鼓舞了当地居民的创业热情。“

挖掘和聆听能源市场需求,积极推进技术和模式创新。40年来,鄂尔多斯市已经建成各类煤化工产能1多万吨,年煤炭转化量达到6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产业链也在向精细化学品、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中下游延伸,带动了当地产业档次提升、结构优化。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郭东昕

第二站:变焦站

“大地皮鞋一蹬,海昌蓝布一身,红腰带一根,谁要跟我结婚,我就跟谁一心”,“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鄂尔多斯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全民穿军装、工装,款式单一、色调沉闷,女性扎着一样的麻花辫。那时一人6尺6布票,全家只够做一个孩子的衣裳。因此老大今年穿了新衣,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那时的姑娘,黄色灯芯绒裤子、红色花达呢外套、黑色翻毛皮鞋、白色“的确良”衬衫、黑色健美裤……其中的确良化纤面料的出现,结束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打补丁的日子,穿衣有了众多选择。影视明星就是模板,费翔《冬天里的一把火》、毛阿敏《思念》唱红大街小巷时,人们纷纷效仿穿着、发型,“菜花头”“波浪头”“爆炸头”等时髦发型便配套“出世”,“喇叭裤”因此成为所向披靡的时尚。

如今,商场、商城、服装店遍布大街小巷,网络购物快捷方便,买东西不必你争我抢,服装越来越多彩。大码装、露脐装、热裤、复古、混搭……第62届世界小姐大赛、世界旅游城市形象大使选拔赛在我市举行时,台上模特曼妙身姿,展现了女性美,对于时尚人们接受度越来越高。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刘海瑞

弹指一挥40年,往事并不如烟,从穿衣戴帽到吃饭住行,点点滴滴的变化依然萦绕在心头。从最早的仅仅为吃饱,到了逐渐要吃好,再到如今不仅注重膳食营养,还要选择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舌尖之变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鄂尔多斯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

70年代,老百姓的家里每天只能吃到玉米面窝头、沙盖等野菜,除了白菜、圆菜根本没有其它蔬菜,每天中午才能吃到玉米等杂粮混合的米饭,晚上只能喝拌汤,很少能看到饭菜里飘着油花花。每到冬天,沙盖、白菜、圆菜经腌制成了舌尖上的“最美味道”。

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地提高。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能吃上白面了,还有能杀一头猪的殷实人家,将猪肉制成腌肉,到了夏天也不愁没肉吃。这些年,舌尖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吃饭时菜里不缺油了,人们甚至认为菜太油腻了。

90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喝个早茶,除了牛奶、炒米、酪丹子,各种油炸食品和肉食应有尽有。

21世纪,城里人的生活就不用说了,农村人每天的日子就如过年似的。每到周末,城里人都争着抢着要到农村放飞心情,最主要的是为了吃上一顿山药丸子、玉米窝窝……农村饭成了香饽饽,而农村的孩子们对海鲜也不稀罕了,什么时候想吃都不是问题了。

现如今,老百姓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出健康。食,已经从最早的裹腹渐渐变成了舌尖上的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石全心

万家灯火,亮起家的温馨;广厦万千,托起安居的梦。房子是家,是亲情的承载,是安定、温暖、团圆、幸福的象征。改革开放40年来,从过去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从一间屋子半间炕、三代人一起挤,再到人均十几甚至几十平米的宽敞住房……鄂尔多斯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中大多数市民居住的房子是平房,在面积只有几十平米的空间里,很多家庭都是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一起住。而当时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牧区,农牧民基本都居住在土坯房中。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慢慢有了改观,大多数家庭的住房紧张局面得到改善,不少城里人已经搬到了独立的单元楼内,房屋的面积也先后换了50多平方米、80多平方米,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厕所,居住环境变得宽敞舒适。进入新世纪,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区里幢幢居民楼错落有致,装修风格温馨舒适,小区环境绿树成荫,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在农村,钢筋水泥小二楼随处可见,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居住条件的变化超乎想象。

安居方能乐业,居安方能心安。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乐其屋",老百姓住房的变化,得益于40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居住环境会越来越舒适。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高伟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40年,从主要依靠牛马车出行,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公里的动车;从长时间排队只为搭上一辆公交车,到如今手机一开就能叫到出租车……鄂尔多斯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出行方式愈加多元化,不仅让“说走就走”从理想变成现实,也让更多人心中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十年前,经历过了牛马车的颠簸后,自行车开始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如果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在路上兜风,必定令人羨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鄂尔多斯的城市交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完成了从交通闭塞到连接世界的变迁。如今,站在城市的高楼中向下俯看,那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车流诉说着时代的变迁;鄂尔多斯火车站自建成以来,让市民的出行更加便利快捷,动车的开行更是让市民体验到了日行八千里的快感;鄂尔多斯机场的投入使用,让曾经到不了的远方变得近在咫尺;共享单车、滴滴打车的兴起,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高效的出行方式不仅缩短了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之间的距离,更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千帆过尽初心在,万里征程再策鞭。国家在快速发展,生活在慢慢改变,改革开放的红利普惠民生。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交通更加四通八达,出行更加惬意自如,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鄂尔多斯的明天也会更灿烂!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任海军

40年前,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到大戏台听一段戏曲、去文化馆看一场演出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朴素的演出服装、简单的歌舞表演便成了当时群众的文化食粮。乌兰牧骑的下乡演出丰富着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走进卡拉ok高歌一曲已成为当时人们最时髦的文化享受。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鄂尔多斯的每一块土地,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为文化提供了丰沛的物质资源,文化领域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艰辛历程。从舞台表演到直播互动,从自弹自唱到文艺活动进万家,从百姓大舞台到高雅艺术进社区,从文化“引进来”到文化“走出去”……一项项成就如同跳动的音符,合奏出幸福鄂尔多斯的华彩乐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鄂尔多斯的文化建设花香果硕:文艺精品创作百花齐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鄂尔多斯的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厚重的民族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让鄂尔多斯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鄂尔多斯人对文化的追求一直在路上,鄂尔多斯的文化名片也越叫越响。从历史中走来,与时代共前行,在新时代的引领下我们将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奋力书写出鄂尔多斯文化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孙鹤

第三站:变迁站

40年沧桑巨变,40年春华秋实。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鄂尔多斯这方神奇土地发生着深刻蜕变。一代又一代人为这座城市的腾飞而拼搏,为梦想而奋进。喜看今朝,一个经济腾飞、生态文明、开放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鄂尔多斯,正以其特有的优势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改革开放之前的鄂尔多斯,以农牧业为主,靠天吃饭。年,率先在全国农村牧区探索“承包制”;年,率先在全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通过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技术,建起羊绒衫厂。年,打破了千百年来“以农牧业为主”的思维定式,提出“三开、一治、一转换”,即思想开明、改革开放、资源开发,治理水土流失,将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战略,和“抓大以求强、放小以求活”“让企业坐正席、唱主角”等发展思路,经济发展逐步由农牧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实现了鄂尔多斯的第一次创业。起止于年——年的第二次创业,鄂尔多斯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到“大”的重大转型。按照“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和“两化、三新、六突破”发展思路,撑起了“大工业、大项目、大集群、大循环”产业发展新格局,创造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鄂尔多斯模式”。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启了“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的第三次创业征程,推动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全面转型,变“以量取胜”为“以质取胜”。

数据就是最好的例证:年全市GDP仅3.5亿元,人均GDP仅元,人均财政收入不足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年GDP跃升到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实际增长倍,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地级区域55位,列成长型资源城市第一,连续八年居内蒙古自治区首位;人均GDP超过17万元,跻身全国三甲,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增长倍和85倍,居全国第25和48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从50年代开始,出口商品主要是粮油食品类、土畜产品类和化工产品类,贸易总额规模较小。改革开放后,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年的0.3亿美元增加到年的7.8亿美元,增长24.7倍,其中外贸出口增长16.5倍。——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5亿美元,年均增长12.3%。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一种色彩让人心潮澎湃,那就是“鄂尔多斯绿”。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和探索,鄂尔多斯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一项项殊荣接踵而至: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首批战略环评示范城市……古老神奇又充满活力的鄂尔多斯成为生态文明的魅力城市。

夯实基础、互联互通,向区域协调发展迈进。40年来,我市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市域一体化发展基础性工程,全力推进,实现了旗区通高等级公路、乡村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达公里,呼准鄂集动车全线开通,铁路运营总里程达2公里;鄂尔多斯国际机场共16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共有航线53条,立体化交通体系全面建成。与此同时,城市建设成就斐然。年,城镇人口仅有10.7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0.5%。随着撤盟设市和城镇化的推进,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7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74.05%。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近70万人,率先在公共交通、电力保障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营。各旗府所在地和重点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40年来,我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体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已成功举办30项国内重要体育赛事;《森吉德玛》《库布其》等57部优秀文艺作品获国家和自治区奖项;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个社区全民健身点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40年前,没人会想到坐拥“一方山水”,会带来真金白银。旅游于鄂尔多斯而言,更是天方夜谭之事,旅游收入保持着零的记录。伴随着八十年代成吉思汗陵和响沙湾相继开放,鄂尔多斯的旅游业拉开帷幕。时至今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等系列荣誉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美丽。据统计,仅年一年,就累计接待游客.6万人次,同比增长18.07%,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2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财力提升,我市大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后,全市稳步推进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为重点的配套改革,新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到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1.63万人,参加城乡医疗保险.2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元和元,整体保障水平进入全区前列。实施了创业就业工程,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在自治区率先实行蒙语授课15年免费教育和汉语授课12年基本免费教育,实行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资助政策,惠及学生近29万人,在自治区率先实施基础教育阳光建设系列工程。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平方米和46.6平方米,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家用汽车分别达到76辆和52辆。

在鄂尔多斯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蒙、汉、满、回、达斡尔等42个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的照耀下,各族群众相亲相爱、携手相助,画好了民族团结“同心圆”。按照全市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元标准设立并落实少数民族贫困救助金万元,救助少数民族特困家庭户;在全市组织举办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培训班和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培训班60期,培训少数民族学员余人;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优先安排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苏木公路通车率达到%,嘎查公路通车率达到90%,牧区照明电入户率达到9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5%。

历史的巨轮,既镌刻着过去的辉煌,又承载着新的使命。站在新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鄂尔多斯将展开腾飞的翅膀,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郭彩梅

旅客朋友们

一路旅程辛苦了

而我们的G次列车

也即将到达终点站

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准备下车

开启新的征程

……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

和鄂尔多斯一起成长的人们!

记得留言分享!

总策划:罗成蕃

策划:张金玲(报纸)

冯晓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