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民族风俗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 宜良民族风俗 耿家营乡羊桥山歌节和尖山女子摔跤节 九乡猎神节 一、彝族 宜良县境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东南部方言,有古老的音缀文字,但仅有毕摩认识。族内交往以彝语为主,族外交际使用汉语。信奉宗教,祭密枝、祭猎神、火把节等为传统节祭活动。衣食住用、婚丧礼俗现已接近汉族风俗。年全县彝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年全县彝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5%。分布在8个乡镇,36个村委会的75个聚居村,多为山区、半山区,以从事农、牧、经济林果为主。年全县主要少数民族人口4.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3.42万人)的9.7%,其中彝族3.04万人、回族0.55万人、苗族0.26万人。现分布在匡远、汤池(已托管)2个街道办事处,马街、北古城、狗街、竹山4个镇,九乡、耿家营2个少数民族乡,下辖88个(含汤池22个)社区居委会、50个村民委员会,个(含汤池个)自然村,多为山区、半山区,以从事农、牧、经济林果为主。 县境彝族源流及分布演变分为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汉朝(公元前~)至清同治(~)年间跨度约年的历史,这一阶段以宜良地域范围为居住地的彝族,其发展衍化大致为:汉代泛称为“夷”,并形成了以“滇”和“木耳夷”两支部族。“滇”以坝区为分布地,种植水稻,“木耳夷”居住在九乡一带河谷,属山居民族。东汉时,“滇人”又称“叟人”,“木耳夷”也有“东昆明”和“臧柯昆明”之称。东晋咸康五年()后,“叟人”中的一支部族爨氏强大起来并控制了滇境,爨氏分为滇东,滇西二部,分称“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宜良在当时属于“西爨”地望,世居民族以“白蛮”为主体,而居住于九乡一带的“木耳夷”则属于“东爨乌蛮”成份。唐天宝七年(),南诏皮罗阁兼并爨地,以兵围胁“西爨”,将包括宜良在内的昆川(昆明)人口20万户迁于永昌(保山),后滇东“乌蛮”迁居原“西爨”故地,此即史称“西爨西迁”。与之同时,滇西“乌蛮”中的“罗裒”、“徙莫诋”、“磨所”、“望蛮”、“外喻”部落反迁宜良县境。“罗裒”(又写作“罗卧泼”、“罗泼”、“罗颇”,“罗”意为虎,彝族自称虎族)部在现宜良县城范围筑城,称“罗裒龙”(“龙”意为城)。“徙莫诋”在元代称为“所徙莫”,明清史籍中记录为“撒摩都”或“撒马都”(自称语),当代记录为“撒尼泼”(他称“撒尼”)、“尼泼”(他称“撒梅”)。磨所,为今纳西族先民。南羊镇竹园村明、清称磨所村,系由所居民族得名。望蛮,又称哈喇,为今佧佤族先民,南羊镇哈喇村亦作为望蛮居住地而得名。宋大理政权(~)时期,爨地划分为37部,宜良县境分属嵩盟(嵩明县)、落蒙(路南县)、弥勒(弥勒县)、罗伽(澄江县)、强宗(澄江县阳宗)各部。明洪武年间(~),汉族军民涌入县境屯垦平坝,坝区彝族被迫迁往山区、半山区。清咸丰五年(),云南杜文秀回族起义,战火波及县境,清咸同(~)年间,灾荒频繁,瘟疫流行,世居彝族或迁或死,所剩极少,大部分聚居村落出现家口断代现象。第二阶段为清光绪(~)时期至今,现在境内彝族多系这一时期由路南、陆良、马龙、富源、武定、西山、呈贡、官渡等周边各县零散迁入,已传至五六代。民国10年(),全县彝族余户,主要分布在县境南部的龙保村、太平村,北部、西北部的清水塘、五家村、野猪窝、小宰格、迤腊古、靖安哨等处。年县境内彝族人口人,集中分布在北古城、蓬莱、狗街、汤池等乡镇的山区村落。年九乡、耿家营相继划属宜良,彝族人口增加,年达人。年底,县境内彝族有白彝、黑彝、撒尼、撒梅、二彝子等5个支系人,其中九乡乡人,耿家营乡人,蓬莱乡人,北古城镇人,狗街镇、汤池镇、北羊街乡均分布有人以上。白彝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德马、兑冲、铁厂、九乡、明月、月照、羊桥、阿乃、宰格等9个村民委员会(办事处),撒尼分布在七星、安南、左列等村民委员会(办事处),撒梅分布在尼龙、扯郎、金星等村民委员会(办事处),二彝子主要分布在安南、架格两个自然村,黑彝聚居于上左列、下左列两个自然村。县境彝族姓氏主要有李、祁、罗、毕、者、万、普、曾、杨、常、昂等姓。年全县彝族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4%。年全县彝族3.0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4%。 彝族各支系均有独特的传统服装和饰物,男女服饰不同,并从报饰上可以看出婚否。年前,彝族着装布料通常为自织麻布,蓝、黑颜色居多,男子着装各支系较接近,九乡、耿家营、北古城、蓬莱、竹山等地彝族男子多剪短发,上穿蓝、黑色粗布对襟短衣,上套白色无领无袖火草褂,下穿深裆裤,系红布腰带,结草鞋,年长的男子包黑布套头。汤池白彝男子喜欢戴自制的黑色羊皮撮箕帽,系黑布腰带,穿自制“皮拉踏”(形似凉鞋)。彝族妇女服装最富特色,支系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异。九乡、耿家营白彝妇女上穿红色滚边绣花对襟衣,系蓝、青色腰带,腰带两端绣花、有须(黄色或粉红色),结头在右,下垂,下穿蓝、青色深裆裤,裤脚滚花边,头包纱帕。姑娘纱帕结头在前端,上跷;已婚妇女纱帕结头在后,下垂。穿自制绣花鞋,喜戴银饰品。汤池一带白彝族妇女也穿对襟上衣,着摆裆裤。系绣花围腰,穿红、绿色绣花鞋,姑娘头戴颜色鲜艳的鸡冠帽,坠耳环,梳大辫,扎红头绳,衣着喜爱红色。已婚妇女戴一顶钉着海巴的绣花帽,衣着以青、黑色为主,系黑底绣花围腰,穿绣花跷尖鞋。蓬莱、竹山等处撒尼妇女服饰与路南县撒尼相同,右襟长衣,喜爱白色;包头缀各种饰物,颜色多为青、白色,精致秀美。黑彝妇女多戴黑布头套,穿对襟上衣,系上镶银泡的镶边绣花大围腰,衣色以黑色为主,下穿滚花边的大摆裆裤,部份中老年人穿长衫,加罩黑褂。已婚妇女头上系纱帕,不露头发。饰品以银器为主,平时多戴小耳环,节庆时戴大耳环,婚前备置的嫁装只在重大节庆活动时穿戴。年后,各民族平等往来,彝、汉人民交往日渐频繁,互相影响,部份彝族青年开始穿汉族服装,20世纪60年代,中老年彝族仍以自制传统服装为主;青年男女喜穿解放鞋,戴草绿色军帽。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丰富多彩的汉族服装倍受青睐,中青年服装布料、款式与汉族无异,妇女的绣花饰品以购买商品为主,传统服装仅在老年人流行,中青年只在节庆、婚丧等重大活动时穿用传统服装。 彝族聚居山区、半山区,地多田少,以小麦、玉米、大米为主粮,杂粮以薯类居多。日食两餮,男子嗜好烈性洒和辣椒,喜欢饮用浓茶。婚丧待客,视家境富裕程度杀猪、杀羊。逢年过节,以自家酿制的甜白洒、泡缸洒和糯米糍粑待客,多数人家有杀年猪腌腊肉的习惯。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饮食习惯变化不大但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多数人家用玉米、小麦、薯类到坝区换大米食用,仅有少数人家掺食少量杂粮。九乡一带迄今保留有吃生肝、粉肠、肝参等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饮食方法。 吃生肝、肝参、粉肠:为九乡、德马等地白彝族传统吃法。春节宰杀年猪待客时必上此三道菜。杀猪开膛之后,取下肝子细切成片,加槽旺、葱、姜、芫荽、糊辣椒、大蒜等生食,为吃生肝;将萝卜切成细丝,盐渍后加槽旺成红色,再加入糖和剁细的熟瘦肉食用称为吃肝参;杀猪开膛后取出粉肠不洗,煮熟切片蘸佐料食用称为吃粉肠。 泡缸洒:用大米酿制,糯米最佳。其酿制程序为:冷水浸泡,生蒸,冷却,拌入洒药,密封发酵,一日一夜即成粥状甜白洒,可食,但酒度低。再将其装入陶罐内封严,发酵至呛鼻气味时加水泡月余取出即成,以淡黄色为上等,泡的时间越长,酒味越醇。夏日饮用消暑开胃,主人视为待客佳品。 烤茶:用陶罐烘烤。烤制过程中不断颠簸搅拌,待茶叶脆黄喷香后冲入沸水,再煮沸数分钟倒入茶杯称头道茶。另将烤罐置于于火上添加沸水煮沸,为二道三道茶。烤茶香味浓郁,香中带苦,可提神解乏。现仅九乡、耿家营部份家庭保持此传统饮用方法。 通常为土木结构草房或一楼一底瓦房,样式与汉族住房相同。年前,住房以草房、土掌房为主,低矮狭窄,多数有门无窗,人畜同住,仅少数有钱人家建有简易瓦房。20世纪50~60年代,两间两耳、滑三间式瓦房逐渐增多。九乡、耿家营一带所建住房为滑三间带一个羊头厦,厦下为7~8尺宽的前廊,供纳凉休息或堆放杂物用。多以中明间开门,室内布置习惯在底层设厨房、客屋、畜圈,摆放供桌、置楼梯,客屋或厨房内设火堂,楼上设卧室、堆放粮食等。年后经济条件改善,95%以上的彝族人家住上瓦房,室内布置似汉族,20世纪90年代部份彝族人家住上砖混结构房,且有加快发展之势。 婚恋较自由,支系间婚俗大至相近。年前仅限于族内通婚,近亲联姻较多,盛行表姊妹开亲,偶尔也有父母指腹婚,婚龄普遍偏低,男16~17岁,女14~15岁。提亲到迎娶先后要喝“许口酒”、“定婚酒”(俗称小酒)、“迎亲酒”(俗称大酒),部份人家待新娘娶到家后还要请长辈喝“认亲酒”。吃小酒时,男方须自带烟、酒、糖、茶、盐、米、肉、菜到女方家待客。确定迎娶时间后将彩礼送至女方家,彩礼以酒、肉、衣料、糕点为主。迎娶时,宴客2~3日,迎娶多用驴或马。九乡、耿家营的白彝,女方招待迎亲的人为先上茶水后上糖水,意为先苦后甜;新媳妇出娘家门后不准回头看,天黑后才允许进婆家门。架格、安南的撒尼、二彝子,喝3次酒的费用均由男方承担:吃大酒时,须请村中每户1人吃正席1餐,不收礼。左列村的黑彝有“乱讨不乱嫁”的古训,村中女子一般不嫁外村,提亲时须请正媒、庆媒各1人。吃小酒时,将女方所要彩礼一并送上。年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登记制度,废除封建礼俗和撒尼、撒梅聚居村的“公房”,同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在族内得到认可。青年男女利用传统节日、聚会、对歌等形式自由恋爱,并在征询父母意见后,履行结婚仪式。20世纪70年代后,彝汉通婚者增多,远至马龙、陆良、路南邻县各地。婚俗趋近汉族,农村宴客仍为2~3天,以第二天正席最隆重。近年,大部份彝汉杂居区婚俗已与汉族无太大差异。陪嫁物件由箱柜、火盆、针线箩、铺盖等物向家电、衣物、汽车等发展。 汉朝(公元前~),境内彝族先民丧葬为竖穴土坑葬,葬式分直肢葬、曲肢葬、断肢葬、陪葬及多人合葬。宋、元时期逐步转为火葬,清康熙五十五年()《宜良县志》有“化人场”和“夷人尚火葬”的记载。通常是将死者焚化后用陶罐盛骨灰连同随葬品掩埋。葬式分单罐、双罐、三罐、四罐葬和套罐多种。元朝至元(~)年间,云南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赛典赤倡导土葬,加之中原汉族军民大量流入,彝族丧俗受到影响,逐渐改为棺木土葬庚续至21世纪初,21世纪初县人民政府倡导、推行火葬。旧俗丧葬礼仪因地而异,繁简有别,一般分报丧、奔丧、念经超度、出殡等程序。九乡、耿家营等到地白彝,人死之后由家属2人前往亲朋之家报丧,报丧时若表示要火,说明丧事要大办,若表示要水,则说明丧事从简。众亲友闻讯后自带粮食、酒等前往吊祭。入殓时,替死者沐浴更衣、棺内撤五谷(意为以后有食),若芒者为女性,须娘家的人到场,方可入殓封棺。出殡时,毕摩(宗教职业者)为死者念经超度,沿途吹笙打鼓、燃放鞭炮、跳狮子舞。汤池阿乃村白彝在出殡前夕有唱“孝歌”的习俗。竹山乡黑彝又有所不同,报丧时先向主人要一碗水,喝一口后倒往来时的路上,然后再告知主人。送葬亲友须自带粮食和酒前往,丧家则杀猪、羊祭献死者,招待客人。亲朋以鸡、猪头、酒等祭奠死者,以面条、糖、酒等探望遗属。古城镇安南村的撒尼盛行“冷葬”,即先送葬后祭奠。蓬莱乡撒梅对村内孤寡老人,可据本人意愿和要求发“生丧”,即生前举行葬礼,亡故时悄然安葬,不再举行任何仪式,保留有吹笙打鼓、跳狮子舞等习俗。20世纪50年代废除“生丧”陋习,取缔葬礼中的迷信活动和铺张浪费行为,但尊重民族习俗,保留有吹笙打鼓、跳狮子舞等到习俗。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社会进步,丧葬习俗进一步受汉族影响,大部份村寨的丧葬习俗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 年前,彝族节祭活动名目繁多且杂,并多与自然崇拜、宗教图腾相关。主要节庆有正月十五过小年、六月二十四火把节,节日活动以摔跤、斗牛、歌舞等为主;传统祭典有正月三十送火神,二月初一祭密枝,二月初二祭猎神,二月初八祭树神,三月初三祭龙接雨,四月初八祭山神,八月十五祭月亮,九月初十祭谷神。20世纪70年代,除彝汉同俗的除夕、端阳、中秋、等节日外,大部份节祭活动被废止。80年代,祭密枝、祭猎神、火把节等传统节祭伴随文化交流、经济贸易活动逐渐恢复。 祭密枝:凡彝族村寨均有本村的密枝山,禁忌砍柴放牧践踏。境内各地彝族行祭时间不一,妇女一般不参加祭祀活动。九乡、耿家营等地二月初一祭祀,新发村撒尼群众在每年的鼠月鼠日或马日祭祀,汤池阿乃村白彝在正月十五、十月十五两度行祭,龙凤村彝族群众在三月初三祭祀。祭祀在密枝山举行,由毕摩主持,宰猪或牛、羊行祭。祭毕举行摔跤、围猎等活动。 祭猎神:每年二月初二或立秋之日举行,九乡、耿家营等地尤较盛行。祭祀形式各村稍有不同。猎神为村民公有,供奉不用偶像,由一户人家充当供奉猎神的“值年”,一年一换,谁当“值年”就表示猎神来到谁家。祭祀包括推选新猎神、举行祭祀仪式、集体狩猎等。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两日举行。活动以对歌、斗牛、摔跤、跳舞、耍火把等为主。旧时尚有剁生习俗,即切生肉和蔬菜食用,20世纪60年代已不存在。九乡、耿家营等地火把节彝汉同俗。年后,火把节伴随商品贸易、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得以重视。 年以前彝族信仰以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为主,属原始宗教范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天地、鬼神、祖先、龙王、山神、龙树、巨石、天公地母、日月星辰均属敬奉对象。有的彝族群众信奉土主、供奉家堂。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破除迷信,部份村庄仍保留有祭龙、祭龙潭等习俗,其他崇祀活动已鲜见。 年前,婚丧、节祭、宗教习俗等方面禁忌较多,多含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年后,破除迷信,宣传科学,禁忌逐渐减少。部份禁忌沿袭至今:密枝山忌伐木和放牧,龙树、风景树不准砍伐,逢妻子生小孩丈夫不能参加祭密枝,不准在村内或家中唱山歌、跳乐,唱跳之时须回避家长、亲人、已婚妇女不得参加等。竹山黑彝忌食狗肉,孕妇忌吃蜂蜜,不在灶前洗脚、堆放衣物,同宗同姓忌婚配。另外尚有一些禁忌与汉族同,如属相冲克者忌婚,产妇未满月不许串门,建新房上梁时忌孕妇观看,除夕至正月初二忌串门,立秋日忌下田干活,喜庆之日或外出办事之前忌说不吉利的话等。 二、回族 县境回族长期和汉族杂居,在住房、服饰等方面与汉族大致相同。除阿訇主持宗教活动使用阿拉伯文外,其他环境均使用汉语,信仰伊斯兰教,人口分布在全县各乡镇,主要居住在14个自然村,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年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年全县回族0.5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3.1%。 明朝在云南推行戍边制度和屯田制度,宜良逐渐形成回族村落。清康熙55年()《宜良县志》记载有两个回辉村,一个在县城,一个在汤池。在县城者至今仍其旧称,在汤池者后改为凤鸣村(现已无回族居住)。此外,县志还记有西山村、上黄保村、黑希村、七铺、上栗者、苏羊上村、马毛营、马家营等回族村落。马家营回族后迁往九乡,马毛营回族则不知所踪。故宜良历史上有7村回族之说。明、清时期回族来源主要是屯田军民,其次为做官或经商落籍宜良的回民。城区单姓回族,先祖为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族,落籍中原后定居南京,后随明军入滇,屯田于澄江,明末清初其中一支移居宜良从事商饮业。咸(丰)同(治)年间回族起义,县境回民惨遭屠杀,幸存者举家避难澄江。现宜良境内回民,一为“咸同事变”后由澄江“抚绥”回籍的回民,当时回籍者不过30户,集中安置于上黄保村、西山村。西山村金姓、马姓,原住回辉村,回籍后定居西山村。艾姓原住县城七铺,回籍后定居西山村。二为咸(丰)同(治)年间陆续从澄江、华宁、陆良、宣威、昭通等地迁入者,至民国初年发展到余户。年全县回族人。由于政区变化,新街、车田、大河口、马嘶村等相继划归县辖,回族居住点增多。年全县回族人,主要聚居村落有西山村、上黄保村、小马嘶村等村。杂居村落有黑希村、回辉村、上栗者村、大马嘶村、新街村、车田村、大河口等村。散居点有匡远镇、狗街、南羊街、汤池街、可保村、古城街、耿家营街、禄丰村、徐家渡等处。姓氏有马、祁、艾、金、孔、何、李、冯、孙、所、张、速、赵、撒等姓,以马姓最多,分布较广。年全县回族人口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17.1%。年全县回族人口0.55万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13.1%。 境内回族衣着与汉族基本相同,一般情况服装上难以区别,只有进行宗教活动时才显现其特点。是时除穿洁净衣服外,男性需白布缠头或戴小白帽,较为讲究者在帽子顶部绣有阿拉白文,称“嘟啊”,近年出现戴紫红色无庶阳帽,女性多戴白布制成的盖头,其形似面纱,庶盖上体。“穿衣阿訇”则穿特制的绿色长礼服。 蓬莱乡、匡远镇、北古城等地回族多居坝区,饮食以稻米为主,次为麦食。九乡乡回族多居住在山区,饮食以稻米为主,次食玉米、麦。蔬菜与汉族同。喜饮艳茶,忌食烟、洒及猪肉、狗肉等反刍动物及畜禽血液。凡属畜禽须经阿訇念经主宰。传统饮食有牛干巴和油香。牛干巴多在冬腊月宰割腌制。20世纪80年代市场开始繁荣,鲜牛肉供应充足,牛干巴多作商品提供市场。油香多在节日、喜庆时制做,回族称出香气。届时请功修有素、讲究洁净的妇女,用米粉或麦粉加水、红糖揉合,做成薄饼,放入油锅中煎制而成,除部份留作自食外,多分赠亲友、孤寡和邻里食用。回族有互赠油香的风俗。 住宅大致与汉族相同,有滑3间、2间2耳、3间3耳、3间4耳、一棵印等式样,近年出现砖混结构建筑。与汉族不同在于回族住房不设置任何驱邪避凶标志及祭奠宗亲祖先的香案炉台。一般在堂屋正面挂一幅阿拉伯文对联,农村每户多一个做“大小净”的盆。 回族主张同族婚。年贯彻《婚姻法》以后,男婚女嫁以自由恋爱为主,出现与其他民族通婚现象。婚嫁习俗与汉族相近,分请媒、过礼(定婚)、通讯、嫁娶、回门。礼品一般为茶叶、红糖、糕点、糖果、衣服、鞋袜、布料,不送酒肉。结婚由男方大体拟定婚期月份,多选择农历十冬腊月,请教长择出月头、月中或月尾的良辰吉日告知女方,由女方确定,一般在主麻日(星期五)为佳,忌在斋月内结婚。吉日确定后,由男方送柬帖或由媒人告知女方,称“通信”。同时男方根据经济能力付给女方一定数量“礼银钱”置办嫁妆。结婚日,男方娶亲人员到女方家娶亲,由女方家设茶点招待后即扶新娘登程启行,娶亲人员回到家即行宴请宾客,一般不待酒。入夜时分,席终客散,请教长及阿訇为新婚夫妇举行婚礼宗教仪式。新郎、新娘双双立于桌前,男女宾客围坐旁观,教长分别发问新郎、新娘是否真心相爱,白头偕老,双方当众承认自愿结合,互敬互爱,白头到老。然后分别高声朗诵“清真言”。念毕,教长宣讲伊斯兰教义常识,鼓励新婚夫妇尊老爱幼,搞好家庭团结,发展生产。接着念喜经,撒喜糖,教长、阿訇离席而去。青年男女开始闹新房。次日清晨,新郎由陪郎陪同到丈母娘家谢亲。第三日回门。 回民亡故称为“归真”,亡故后一律为土葬,葬仪简单,时间从速,一般在家中停留不超过3日。亡者气绝,停放于堂屋内停床上,头北足南面西,身上盖白布,迎门一侧张挂孝幔。亲人轮流侍立于床周围。丧主遵训节哀,不能嚎啕大哭,不设灵牌,不供祭品,不向亡人叩跪。出殡时,将尸体洗净置于卡凡(白布尸衣,分大中小3层,小包近体,中包至膝,大包裹全身),装入经匣抬至清真寺,教长、阿訇行丧礼站拜,亡者儿孙1人念《孝子经》,挨人传递伊斯科。礼毕由4人抬匣步行上山,每行数十步,即有人争相换班接杠,一路不停歇。回俗年满16周岁男性必须“破肩”抬匣。抬到墓地,将尸体从匣中取出,连同卡凡一并放入事先挖好的坟坑中,盖土垒成堆即可。随后,由阿訇,教众在坟地敬诵天经,余众将经匣抬回清真寺。丧葬毕,在7天或40天当中请阿訇清晨到坟山或家中诵经。逢百日、周年须请阿訇开诵经文,设饭食,做“油香”招待阿訇、亲友及挖坟人员。 节庆祭典与宗教活动密切结合,重大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诞节,其他如阿舒拉日、登霄节、白拉台夜、盖德尔夜、法蒂玛等纪念日时断时续。春节、元宵、端阳、中秋等节,因长期与汉族杂处,多从汉俗。 圣诞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和逝世忌日,又名“圣忌节”,主要活动有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和“圣训”。县境回民村寨视年景和经济状况,宰牛宰羊设宴聚餐。 开斋节:教历9月为开斋月,斋月是“真主”降谕天经的月份,教众每日自日出至日落禁饮食,以勤守斋拜,多行善功为佳。教历10月1日为开斋节,又称“尔代节”。开斋节是县境回民第一大节,有“千里路上赶尔代”之说,凡出门在外的人,务必赶回家过节。主要活动为会礼和上坟。 古尔邦节:教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 县境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称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年全县有西山村、黑希村、马嘶村、城区、上黄保、新街、大湾村、回辉村8所清真寺。 回族除在饮食方面有自己独特禁忌外,其他习俗方面的禁忌有:宰牲面向西方,不做大小净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忌说“杀”、“肥”,“杀”称“宰”,“肥”称“壮”等。 三、苗族 境内苗族有花苗、旱苗、青苗3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多数信仰基督教。分布在县境5个乡镇,17个自然村,多居山区。年全县苗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52%。年全县苗族人口0.2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2%。 清朝以前居住情况不获考,现县境苗族支系多为花苗,次为旱苗,青苗较少。据调查,最早进入县境的是马街乡苗族,在清同治年间(~)迁入。耿家营乡苗族于光绪五年(年)后由马龙、昭通、会泽等地迁入。南羊镇的苗族则在宣统三年(年)由宣威迁入。年全县苗族人。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苗族基本上过上了定居生活。年全县苗族人。年全县苗族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9%,年全县苗族人口0.2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2%,主要居住在耿家营乡的双龙潭、小塘子、大箐、大荷花塘、箐门、箐口、中岭岗,南羊镇的三丘田、枸杞村、小村,北古城镇的水塘子、兴安村、老米豆山,竹山镇的小来福村,马街镇营盘山、大鹰凹子,狗街镇上戈衣村等村。人口集中分布在耿家营乡、北古城镇和南羊镇。姓氏有张、杨、龙、陶、李、王等姓,其中张姓居多。 花苗妇女上穿对襟黑袖白衣,袖口绣彩色图案,腰缠黑布腰带,下着过膝百褶彩裙,以红黄布作绑腿。未婚姑娘长发盘头,插木梳,后部披散,用黑线与头发混编成型。已婚妇女头发在顶部盘成圆锥型,插木梳。男性喜欢穿黑衣白长褂,腰缠黑布带。白长褂用自制土布缝制,在腰部以下两侧开口,外出常背挎包和猎枪。节日盛装皆带披肩,披肩刺绣精致,色彩绚丽(白布用黑、绿、桔、红、黄、粉红、灰色线组成对称图案),后部以8对五彩布条,缀以铜银饰品,跳舞时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竹山乡小来福村旱苗妇女,上衣开襟无纽,后领至前胸有约两寸宽绣花领,前领交搭如僧衣,领口较低,袖管细长,绣花纹,穿麻布百褶长裙,边绣花纹。系裙用刺绣腰带,青蓝布或麻布裹腰,穿单梁绣花鞋,长发盘于头顶,插梳子,戴银耳环。男子多穿青蓝布密扣对襟衣,领小袖窄,裤较短,系蓝布腰带,打绑腿,青布缠头,外出喜挎弩和猎枪。 主食为玉米,次为小麦、马铃薯。外出常带麦粑粑、炒面。蔬菜以苦菜、萝卜、豆类、瓜类为主,宴客酬宾饮食较丰,品种制作及食用基本与汉族同。 由于受迁居习俗的影响,苗族住宅原均为简易茅草房。年12月,箐口村杨树明率先在全县苗族中定居,建盖3间两耳瓦房1幢,中共耿家营彝族苗族乡党委和乡政府在表彰杨树明的同时,积极引导苗族定居。年建盖瓦房户数增多。一般为土木结构,滑3间,双层,以木板相隔,门居正中;上层为寝室,门上方为窗户,底层1间为炉灶火塘及楼口,另1间为畜厩,中明间放农具等。 旧时盛行抢婚,年后废除。婚配一般限于本民族内,地域上可以相隔很远,通常需请媒人。第一次媒人到女方家仅属于了解情况,勿须带礼物。第二次带上女方要求的礼钱或猪肉,如女方杀2只鸡(雌雄各1)招待媒人吃饭,表示同意婚事,否则为不同意。结婚时,男方送女方一爿猪肉,亲戚家每家送1只山羊作贺礼。女方陪嫁不一,家具由女方陪嫁,有的人家还陪嫁1头牛,称姑娘牛。婚礼一般在农历冬腊月进行。姑娘出娘家时需慢步缓行,以示对家乡邻居亲友的依依不舍,送亲由舅舅负责。男方杀1只羊迎亲,一半用来招待送亲人,另一半由送亲人带回家,并给每个送亲人2个鸡蛋1个粑粑。婚礼上由两男两女作陪伴。庆祝活动为喝喜洒和跳芦笙舞。敬洒用牛角杯(约装克),一饮而尽。旧时新郎新娘要等生孩子后方搬回家住,年后废止。苗族婚礼较节俭。 苗族时兴土葬。不择日,不择向,习惯速葬。传统葬式为头朝东脚向西。花苗习俗顺山坡直葬,头上脚下,旱苗横葬直理坟堆。死者若有子女,需杀牲(猪、羊)请客,若无子女,无需请客和祭祀。送葬由1人持弩引导或备雄鸡2只,一作引路鸡,一作叫魂鸡。入葬需除去死者衣裤上纽扣,死者为男性,由本族先挖坑(象征性挖3锄,再交由其他人挖),若为女性,则由女方家族先挖。坟墓排列,长者居上,小辈在下,不档道,不立碑。葬后3天内,每日需到新坟送火送饭,第13天称“回煞”,青少年须回避。每年初三日祭祀,方法类似汉族。信教苗民葬礼则按基督教仪式举行。 主要有春节、元肖节、端阳节、花山节、中秋节、苗年。旧时祭典有大祭、小祭、门神、鬼神等,自信仰基督教后,已废除,不再祭祀崇拜。 春节:苗语称“扫硝”,又称“阿遮”,是年终过节之意,与汉族相似。但不撒盖青松毛于堂屋中。除夕鸡鸣三更,各家各户到井里背新水,以求来年吉祥如意。旧时有吃姊妹饭、烧肉等习俗,后逐渐消失,现保留有跳芦笙舞、撵雀、打秋千、狩猎等活动。 元宵节:苗家称之为“猪头节”,是苗族家人的团圆节。苗俗每年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团聚一堂欢度除夕,但出嫁姑娘初三后方能回娘家,所以正月十五再过“猪头节”团圆。之后,姑娘返回婆家,亲友各回村寨。 端阳节:苗语称“阿乙奥”或“那提老”,俗同汉族。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境内苗民过此节时间不一,竹山一带为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五日举行,耿家营、北古城、马街一带则在立秋日。是日苗族同胞要杀鸡、宰羊、蒸包子、馒头吃早饭,饭后由当地有名望的父老,带领青年男女笙手、歌手、到附近择一高而平整,能眺望四方的山头,由老人指点场地跳芦笙舞。花山节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 中秋节:苗语称“阿弗加利”,与汉族节庆相同。 苗年:农历冬月初二十九为苗年,是苗族庆贺丰收之节日。县境苗族多过春节很少过苗年。 境内苗族多信奉基督教,有教本、教义耿家营乡小塘子、北古城镇水塘子设有教堂。主要庆典活动有复活节、“三自一爱”纪念日、圣诞节。 苗族未婚男女青年除夕吃饭不泡汤,产妇不满月子不进其他人家门,外人亦不能入产妇房门,姑娘不在娘家生育,男人不能用妇女裙子作枕头等。竹山小来福村苗族禁忌妇女上楼。 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择年统计 表2~9单位:人 年度 彝族 回族 苗族 92 四、汉族 汉族在汉、晋时即有迁入者,大规模的迁入活动盛于明朝初年。明朝以后因流官、经商、行医、避难等有零星迁入。语言属汉藏语系北方方言区西南次方言。住宅、饮食、服饰、婚丧等俗与中原大致相同,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全县九个乡镇均有分布。年汉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2%,年汉族人口39.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3.42万人)的90.3%。 汉、晋时期,宜良属益州郡昆泽县地,即有部份汉族移民徙入,分布在今县城、狗街、汤池等地。除任职流官外也有贫民、罪囚、屯田卒等,因迁入人数较少渐被县境“滇人”融合。明朝洪武十六年(),西平侯沐英部下许文、吴善率士卒名屯戍宜良,成为汉族大规模迁入县境的开端,通常屯军携妻带子同来,年轻未婚者则由有司发送婚配或就地安家落籍,世代永为军户。据南羊镇哈喇村《何氏族谱》,何姓为南京应天府泸江旧族,洪武十六年()随屯军迁入;黑羊村徐姓系安徽定远人国公徐达后裔,洪武十五年()随沐英入滇,后择居黑羊村;县城许姓为明初封为武德将军的许希鲁(安微滁州人)后人,桥头营吕姓、邱姓、县城黄姓等亦为屯军后裔。这一时期,军、民、商屯并举,迁入了大量的屯军、屯民、屯商。清康熙五十五年()《宜良县志》记载:“汉人原系洪武年间遣戍守御所者,亦有南北直(隶)、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山(西)、陕(西)等处,并流官、商贾羁旅入籍者。”明万历三十年(),县境屯军达人,沿宜良、汤池、草甸、马街等平坝地区设营置所,屯军成为县内主体居民。原彝族、白族等土著民族随历史发展渐被汉族融合或迁往僻远山区。至清乾隆三十二年(),县境以明初屯军首领姓氏得名的汉族聚居村落达61处。其中南屯27营5所,北屯24营2所,汤池2营1所。清末,商贸、为官、逃荒避难、工艺行医等因又陆续迁入一批汉族。民国36年(),县境汉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集中分布于各乡镇平坝区。年全县汉族户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7.6%。年全县汉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4%。年全县汉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8%。年全县汉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7%。年全县汉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2%。年全县汉族人口39.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3%. 20世纪50年代,中山服、四开服、解放服成为男子主要服装,妇女则以姊妹装、列宁装为主。男女均是短衣长裤,布料为棉布。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社会上以穿草绿色军装为荣耀,小方领、大尖领的妇女装及紧身小裤管长裤曾在青年人中流行一时。80年代初,化纤织物逐渐取代棉布,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起服装布料、款式的巨大变化。各种高档布料、毛料服装进入家庭,纯毛西服、中山服、长短大衣、皮革夹克、混纺衣裤等日渐流行。各种衬衫、衣裙(套装裙、连衣裙、西装裙、桶裙、长裙、短裙)异彩纷呈,胶鞋、皮鞋已成为日常生活用品。90年代,西裤、桶裤、运动裤、健美裤、蝙蝠衫、T恤衫等新款式服装随年可见,且不断更新。进入21世纪,服饰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休闲化、高档化、名牌化,上万元买一套服装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汉族主食大米,次为麦面等。少数贫困山区受经济和自然条件报限,大米与玉米、小麦等到掺半而食,或用小麦、玉米、薯类到坝区兑换大米食用。蔬菜品种较多,四季不断,与滇中各地无异。年以前,城镇、农村均食用两餐,农村仅在栽种、收获季节吃三餐。逢年过节,有宰杀年猪的习惯,婚丧待客,备办酒席,以猪肉为主,通常摆8盘(俗称八大碗或猪八碗),亦有10盘、12盘不定。平时各户人家视经济条件量入为出。年后,县级机关,学校由日食两餐逐步改为三餐,农村沿袭农闲两餐农忙三餐习俗。坝区农户杀年猪腌肉习惯渐少,逐步改以购食鲜肉。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群众生活不断改善,饮食结构在俏然改变。城乡婚丧待客互相攀比赛阔,奢侈之风渐长。城镇大部、农村部份婚庆活动均在宾馆、酒店举行。 住宅与滇中汉族同,传统建房多择依山傍水、避风向阳之地。双坡悬山式瓦顶屋面,一楼一底。传统样式有滑3间、3间两耳、3间4耳等。年以前山区以草房为主,坝区草房亦占20%左右。20世纪60年代,新建瓦房增多,山区草房逐渐减少。70年代末,除贫困山区厨房、卧室、畜厩沿未分设外,多数人家实现人畜分居,厨房单设。80年代后,随着全县社会经济的逐步好转,农村住房大部份拆旧翻新,改土木结构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结构,修葺装饰的增多。进入21世纪单门独院的3间两耳、3间4耳住房增加,以及环境幽雅、院墙圈围、造型别致、装饰堂皇的独家小院相继出现和增多,利用阳台、天井培植花卉、果树、美化居室之风兴起。城镇职工多居住厨房、卫生间、阳台、太阳能或电热水器、电话、电视等设施配套的房改房、商品房。 传统婚嫁通常要经过邀媒提亲、合婚、订亲(俗称发小八字)、查人家、过礼(俗语称发大八字)、通信(通知女方婚期)、迎娶、回门等程序。聘礼多为肉、糖、酒、糕点、各色衣料等,数量视家境和要求而定。女方则多以被盖、箱柜陪嫁。婚礼多在农历十冬腊月举行,迎娶的前一天,男方送箱子、衣服、礼银钱、爿猪至女方家。结婚日,双方各自宴客,众亲友携礼庆贺。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和婚姻自主权,提倡移风易俗,婚事简办,严禁纳妾、封建包办、歧视妇女等行径,坐花桥、拜堂等繁琐习俗被摒弃。60、70年代,文明,节俭的婚礼一度兴起,机关厂矿出现了集体婚礼、茶点婚礼。但在农村,旧观念长期难以根除,定亲、查人家、行聘等旧习俗依然存在。80、90年代,社会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村迎亲多用拖拉机、汽车,陪嫁物件改为自行车、收录机、写字台等。城镇青年职工婚礼多在“五一”、“国庆”、“元旦”等节日举行,餐馆宴席待客。进入21世纪,城镇及大部份农村婚礼用轿车、微型车迎娶,少部份山区用汽车、农用车、微型车迎娶,对婚宴摄影、录像的比比皆是。多在宾馆、酒店宴请宾客,部份在农村的公房或老年协会宴请宾客,宴请的规格不断提高。陪嫁品有家具、家电、家庭轿车、住房等等不一。 以土葬为葬式,旧俗提昌“厚葬”,富豪之家多讲究内棺外椁,葬仪丰厚。民间盛行看风水,择阴宅,置灵堂,设奠幛,制办纸火,念经超度(有“开路”“小全堂”“大全堂”的区别)。据民国10年()《宜良县志》记载:“衣衾棺椁称家有无,即日入殓,择吉发引。讣闻族党,先期家祭然后展奠;族堂往吊,宴酬二日;发往之日,剪纸扎彩鼓乐喧阗,亲友咸往送之。”出殡时,行点主礼,沿途燃放鞭炮,撒纸钱,子女、至亲晚辈披麻戴孝,随棺送葬。葬毕,子女给死者送火三晚,出殡次日或第三日复山。葬后百日,亲属脱孝,一年之内,子女禁忌婚嫁,遗属守孝要满三年,浓郁的封建迷信渗透整个丧葬过程,丧家财力两耗,流传“死人不吃饭,家当去一半”的俗谚。年后,破除封建迷信,改革丧俗,取缔点主、念经、纸火等迷信之举,吊祭以送花圈、挽联为主,子女、至亲头戴孝白,臂缠孝套(或白花)送葬,葬礼趋于简易、节俭。20世纪80年代起,农村受旧观念影响,旧式葬礼中的一些落后之举又有所恢复,对修墓竖碑,制办纸火、做奠幛、放鞭炮等大操大办。进入21世纪,县乡人民政府大力宣传和推行殡葬改革,提倡厚养薄葬,推行火葬,推行公墓安葬,丧事大办之风有所改变。 详见卷二十四第二章第一节、。 旧俗信奉佛教、道教。佛教活动尤为盛行,县内寺庵、庙宇广为分布,又因明、清时期境内白族融合于汉族之故,因而汉族也有崇尚本主、敬奉山神、土主神的习俗。农村中各家各户设香案、供家堂、奠祭列主列宗。正月初二、初八、三月初三、六月十三等均为汉族传统庙会。民国初年基督教、天主教传入县境后,有部份汉族入教。20世纪80年代后,信奉基督教者人数增多。另见本章第三节、、。 旧时汉族禁忌较多,特别以农村为甚,涉及岁月、节日、婚丧等各个方面。年后,随着社会发展,部份禁忌被破除,沿袭至今的禁忌还保留有:正月初一忌患门、担水、用刀、扫地、借钱、讨债和说不吉利的话,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忌说不吉利的话,立秋之日忌入田地,一户人家一年内忌二人婚嫁,产妇未满月忌串门,属相与死者相冲的亲属回避出殡,戴孝的人忌串门,异地亡故的人遗体不能进入村寨、家门,年轻人夭折、非正常死亡者不能同祖坟葬在一起,扁担忌他人从上面跨过,私人门槛忌外人踩踏,牲畜入邻舍主人须登门陪礼挂红,新房竖柱上梁时忌孕妇观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3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个意义为国家正根,
- 下一篇文章: 我国居住质量性能反馈与监测的数据库正在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