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端午的祝福

关中林子

  某大学教授认为:端午节是夏季(午月)开端,古人形容此时“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端午节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所以互送问候、祝福时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要更为贴切。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亦称为“端阳节”。

  这样的好日子不快乐怎么能安康呢?

  安康了怎么可能不快乐呢?

  屈大夫如在天有灵,看到神州今日国泰民安,大抵也是快乐的哦!

  端午最早确是古人祛毒祛邪之日,祭奠屈原的寓意后来才加入。但历史上端午节同样是百姓快乐的日子,达官贵人庆贺活动也很多。君不见,《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赐赏众亲,贾府上下欢快喜气。

  古来端午,既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的怀古感叹(唐·文秀),更有“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殷尧藩)的“升平佳节”之描述,和“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的欢快洒脱(宋·陆游)。

  同样的,农历新年之“年”本意为“魔”,鞭炮桃符春联原本也是为了驱魔,可是大家新春拜年互致“新年大吉”“新春快乐”却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口彩咯!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设立,也是为了悼念年6月10日捷克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战争死难儿童,旨在反对虐杀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而今天,每逢六一,谁不会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道一声“儿童节快乐”呢?

  端午节这一天想郊游的郊游、想团聚的团聚、想访友的访友、想吃粽子的吃粽子、想吃米线的吃米线……快乐舒心,但一定要保护好生命!在这个登高顺阳的美好日子,我给每一个人送上良好的祝福,祝你们端午快乐,康泰幸福!

  端午之节,可以凭吊先贤,可以驱毒防病,在吃粽子、饮黄酒的同时也不妨赛龙舟、赏美景、走亲访友、郊游纳凉、登高欢庆……“安康”也罢,“吉祥”亦好。

今年端午回家过

刘福明

  五六月,火红的石榴花、玫瑰花,洁白的枙子花、茉莉花,把初夏装扮得分外美丽,田坎上艾叶的清香扑鼻而来,街道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香包。又是一年端午节,我想起了儿时过端午节的情景,想起了母亲包的粽子的味道,今年想跟母亲一起过。

  小时候,每当端午节来临,母亲就张罗包粽子的材料。准备粽叶,自然是父亲和我的事,其实我也只是个小帮手。每年节前父亲会带上我,拿上扁担和镰刀,到南山上去采斛叶。这个季节,上山采斛叶的人很多,早去的,就能采到叶片大而肥的叶子。所以,我和父亲一般都是提前几天,披着星星而去,戴着月亮回来,饿了啃几口窝头,渴了喝几口溪水,有时偶尔还要在山下的住户歇上一晚,才能采回一担叶子。母亲为人仗义,常常会把采回的斛叶分送一些给亲戚和邻居。遇到天旱年份,斛叶很小,也采不了多少,母亲就会带我到村边河畔的芦苇丛里,采回些芦苇叶专门包牛角粽子。

  包粽子一般都是小米、糜子或高粱米,很少有大米。那时家乡少有稻田,街道也少有卖米的,要买米只能去国营粮店。大米凭票供应,还要排长长的队。有一年,我给母亲说想吃大米包的粽子,母亲就让父亲去离家二十里的粮店去买,我闹着要和父亲一块去。到了粮店,已是大中午,买米的人很多,父亲让我在院子的杨树下乘凉,他去排队。那时父亲还年轻,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白粗布对襟衫子,黑裤子也是母亲织染的,光脚穿一双布鞋,站在火辣辣的太阳地里。我看见父亲的后背已被汗水浸湿,便掏出母亲用做衣服下脚料裁剪的小方巾,上前去给父亲擦汗。父亲的脸上、下巴上、额头上满是汗水。父亲说,农村人都是这样的,晒习惯了。我的心里不由一阵酸楚,眼里噙满了泪花,内心很为自己要吃大米粽子而自责。

  备好粽叶、米、红豆、大枣、马莲草,就可以包粽子了。包粽子前,母亲会把斛叶或芦苇叶在水中浸泡大半天,然后一个手掌一片叶子在水中反复搓洗,把叶子洗干净,整整齐齐摞起来;把米、红豆、大枣拌在一起,用水泡开,放上少许的碱,包粽子的米就算弄好了。母亲手巧,先包一个夹在左手指上,再包一个然后绑在一起,不用换手,像织布穿梭一样娴熟。我有时也学着包,母亲教我绑粽子不要绑得太紧,绑之前要灌些水。煮粽子也要讲技巧,一定要大锅满水小火慢煮,煮好的粽子才好吃。

  过端午节,当日家家都是有仪式的。虽不耍社火、赛龙舟,但一定要绑花花绳、喝雄黄酒的。母亲会把挑着夜灯、用五色丝线做成的花花绳绑在我的手腕上,脚踝上,每个花花绳还会带上个小香囊。香囊一般是用朱砂、雄黄、香草做的,外包花绸布,色彩艳丽,清香四溢。母亲说,绑花花绳能避五毒之邪,护佑身体安康。花花绳一般在农历六月六那天解下来扔到河里或压在石板下,一年里都会平安吉祥。喝雄黄酒之前,母亲会用筷子头蘸上雄黄酒在我的鼻孔、耳孔中抹上些,据说虫子就不会爬进耳朵或钻进鼻孔里。这些程式举行之后便开始吃粽子,母亲会把煮好的粽子剥开放在碗里,上边浇上蜂蜜或红糖,香香甜甜,满屋都会飘着粽子的香味,洋溢着节日浓浓的气氛。

  小时候,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绑花花绳,喝雄黄酒,其来历一概不知。后来慢慢长大了、上学了,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听老师讲,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因谏言楚国、齐国联手抗秦,却遭奸人所害,被朝廷贬斥。流放期间,他仍满怀爱国之心,为表达心中的悲愤,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篇《离骚》,当希望破灭之后,悲愤、痛苦、伤怀、决绝之心让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江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百姓们用斛叶包裹大米投入江里,保护屈原的躯体不被鱼虾吞食。这样,才有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后来看的书多了,才知道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文人墨客为纪念屈原所作的诗篇。比如,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的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体现了诗人对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的颂扬。

  这些年,母亲年事已高,端午节包粽子的事逐渐传到下一代,但母亲仍会在一旁耐心指点,粽子的味道还是当年的味道。母亲知道我在外工作忙,常常提前将粽子包好,托人给我送些来。每逢端午节,我也会常常怀念早已过世的父亲,想起陪父亲去南山采斛叶,去粮店买米的往事。我也常常在节假日带上妻女回家去看望母亲。每一次母亲总是站在路口,朝我回家的方向守望,等我们回来之后一块回家进门。

  今年的端午节,我回家看望母亲。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满脸的皱纹,我的眼睛瞬间湿润,母亲看儿子儿媳、孙女重孙都回来了,高兴地问东问西,端汤做饭,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但我心里却很愧疚,愧疚因工作忙不能常常回家。吃饭时,母亲给儿孙们不断夹菜,我再一次泪湿眼眶。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母亲的眼里,儿子再大都是孩子。临走时,母亲问我能不能不走了,在家住上一晚,我只能无奈地说孙子还小,生活用品没带,留下不方便。失望的母亲和往常一样,给我带上粽子,带上好吃的,把车后备厢塞得满满的。车慢慢地离开,远点了,我才敢回头,看到母亲依然在遥遥翘望,看着母亲瘦弱的身影,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涌出眼眶。夜里,我想着屈原的故事,也学着古人作了一首纪念屈原的小诗:

  粽子清香赛蜜甜,雄黄美酒满杯盘。

  汨罗独步人惆怅,天问高吟意可怜。

  碧水漂摇廿四史,龙舟浮载百千年。

  英名气概垂今古,端午时节颂圣贤。

幸福香遍村城

范超

  小着时,我耍闹在礼泉县的乡间,东范村里没有幼儿园,我也不大知道六一儿童节。小学校里似乎也不兴过,六月一日前后,师生们大约就放忙假收麦子了。我的儿童节就是端午,因为端午有好吃好喝的呀!老家不产米,苇叶也少,吃不上粽子。但是有花花绳,几条各色细布线缠绕一起,纠个结,戴在脖子上、手腕上、脚上,好看,洗手时不想弄湿,出去了爱故意扭头甩手蹬脚。多年后我创作系列风俗散文时,知道花花绳有个学名儿叫“彩缕”,吉祥。

  端午前后,母亲蒸好油面包子,要带我三去舅爷家,分别“看二三月”“看麦黄”“看忙罢”。而那些新女婿去丈人家,“二三月的衫子忙罢的单子”,他会领回这两样礼。到了端午这天,讲究舅家给外甥送节,挎个笼笼的舅爷会准时出现在我家门前,笼子里蒙着的蓝布一揭,獾儿馍、兔儿馍、虫虫馍,跳出来,用两只红豆或者绿豆,点出眼睛,阳光下一耀,活泛泛的,一眨一眨啊。绿豆糕是自家模子做的,有着纯正的绿豆味儿和花样儿,我口齿不清,把它叫做“六透糕”,惹舅爷哈哈笑。一只裹肚,一只香包,外绣虫鸟,内装香药,还有猫头鞋,急急穿上,走路软和没声。舅爷送来的,是一篮子的开窍、祛毒、健康、平安啊!午饭时,母亲会往锅里打两个咯咯蛋——鸡蛋,一个给舅爷,一个给我,在白水鸡蛋把我吃的满头冒汗时,她用筷头蘸些水水滴在我的鼻子窟窿,耳朵眼眼,一霎清凉。

  午后母亲带我送舅爷,送出村外,看着他老人家逐渐走远,消失在一大片麦子中间。麦子正在青黄相接,一晌变黄,仿佛吸足了大地的颜色。春庄稼在日渐丰足,秋庄稼在逐个点播,夏庄稼准备颗粒归仓。一股风来,麦田摇滚,提镰站在地头的父兄们,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一样帅,麦浪正把奔涌在他们胸腔间的一种感觉,送到外面的村庄。现在想来,这种我们共有的感觉,就是幸福啊,而那时,我说不清楚,如同不知道,母亲给我点的水水,叫作“雄黄”。很多年里,当我看见满地麦子呼啦啦黄透,像一大块金饼闪烁在眼前时,我总会无限动情,觉得形容这劲霸的阵势,精准莫过“雄黄”!大地正释放自己蓄积的精华,赐给我最优美最典雅最宝贵的财富。

  端午,一下子让我心中泛起更多乡情。清晨五点多,天光已亮,准备忙活的父亲,在院子的葡萄架下边准备农具边反复吟诵斟酌着他新写的几句诗:“菜籽已入仓,小麦正泛黄。整地需平光,来日作麦场——”(注:这些从生活中得来的作品后来均收入《范志承诗词选》中)一旁苹果树上,一群麻雀叽喳唱和。而在这其中,在整个村庄内外,布谷朴厚的叫声一直在持续,你仔细去听,似乎永远只有一只。我很想借一支望远镜来,看她究竟待在哪里,这个羞怯、庄重、让我为整个田园动容的歌手,像无形的影子或者谜语,隐匿在稠枝密隙间,只闻其声,难见其形。她富有着劳作的高贵。让我想起土地、麦草的气息。想起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想起村野上的院落和乡亲。端午前的节气是小满,端午与芒种同一天出生,双生,像五月五,也像六月六,这是姐弟三人,次第走进家门。艾和蒲来到城里,市面上,艾一块钱一把,艾的小名儿叫茵陈,这是姐弟二人或者兄妹二人。雍容华美的麦地里,大麦、小麦、燕麦也是三兄弟,鼓动着稳重、成熟的盛夏时光。

  记得那年端午前一天,去参加了郑双胜、郑双成兄弟俩的婚礼。婚礼主题词:双喜长安!贾平凹证婚时说:三生有幸!一对双胞胎,两个亲兄弟,三方亲家,四个新人。儿媳妇改口时,主持人问被抹了红脸的爸爸郑全铎,着急不着急,他说:很高兴!满场笑。他在讲话中,感恩着老家村里老书记寄来的红豆,感恩着老书记当年把他这个可怜娃送去参军,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有人祝福新郎新娘说:天天幸福,天为二人,天天就是两对新人。又有人说,在关中,称兄弟俩的媳妇为“先后们”,寓先后进门之意,这同一天进门,词儿是不是要改写?这些都会成为幸福段子,由这个午时端出,波及整个村城。

  当年,在舅爷的笼子里,还深铺着一层麦黄杏,黄黄的杏子,长大了,成熟了。咬一口,汁儿滋,砸开来,核儿甜,现在偶一想起,就会口舌生津,幸福得很啊!

端午与草木

  赵丰

与端午节至为密切的草木,我首推艾。它的发音,与“爱”相同,让人滋生温暖。

  艾,又名艾蒿,茎和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芳香奇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之日,家家户户洒扫庭院,挂艾草于门,或制作虎形贴上艾叶戴在妇女头上,这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风俗。《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农历五月初,正值艾生长旺期,功效最好,人们争相采艾,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

  其次为菖蒲。这个多年水生的草本植物,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药效也在端午时达到最强,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端午日人们将它削成蒲剑,扎成蒲龙挂在门户上,以驱鬼辟邪。《帝京岁时纪胜》载:“(端午)插蒲龙艾虎。”由此,端午也称菖蒲节。

  此外,桃梗、蒜头也是端午的常客。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驱赶鬼祟。《清嘉录》卷五云:“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艾、菖蒲、蒜,均具杀菌作用,被称为“端午三友”。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所为,于是,端午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头作锤,称为“三种武器”,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葛藤一草,古代传说中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其实,它是一种药,中医认为它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等功效,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等疾病。端午当日,在湖南、浙江等地,当地人采葛藤悬挂于门。

  端午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被古人认为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者害父、女者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些说法虽无科学根据,但却从战国盛行至汉。在古典中,王充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多有记载。正因如此,人们才有种种以草木求平安、解灾异的风俗。

  端午的名称有二十多种,其一为浴兰节,这就又与兰草这个草木扯上了关系。兰草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其叶铁线长青,其花幽香清远,发乎自然,被誉为“第一香”“国香”。它又可入药,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的行医经验里,就有“兰叶禀金水之气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贵,而不知其叶有药方,盖其叶能散久积陈郁之气甚有力”一说。端午正值仲夏,易发皮肤病,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可以预防和治疗皮肤病。对此,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资料《大戴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文字这样表述:“午日以兰汤沐浴”。在诗人屈原的《九歌·云中君》里,也可见到如此的文字:“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小时候,我对端午节印象最深的是吃粽子,那会儿没有留心,用来包裹粽子的是荷叶。荷叶属自然野生植物,内含多芬类等抗氧化、抗衰老的植物化学物质,在粽子蒸煮过程中会渗入糯米,既会使粽子别具香味,又对人体的健康有促进作用。

  栀子,也属于端午的草木。童年里,我生活的背景是秦岭牛头山下的庞光镇,我家租住的仝家大院很深,分前院后院,后院里长着两棵栀子树。在端午的雨水里,白白的栀子花淡黄隐约。端午节,我们这儿流行娘家人给出嫁的女儿送粽子,或者出嫁的女儿给娘家父母送粽子,叫“看忙罢”。之所以记得栀子的开花是在这个时候,是因为仝家出嫁的几个女儿提着粽子来看父母。仝家人客气,分几个粽子出来送给我们家。在栀子花下吃着甜甜的粽子,是再也爽快不过的记忆。吃完粽子,摘一枝栀子花插在花瓶里,闻着那花香入眠。成人后,读到李清照那首关于栀子的诗,对那句“玉堂凝露暗香怀”颇为赞赏。

  酷夏将至,栀子花的暗影与幽香,是记忆中温馨的一页。

  栀子花是映衬着人的精神的,而要享受口福,就是杏了。秦岭牛头山下有片杏林,在我们那儿的蔡家坡。中年以后,总是在端午前后的时候,我会去那儿买杏。很喜欢那种味儿,甜甜的,酸酸的,与身体的某种脉络相通。渐渐的,杏园的主人与我熟了,摘下一篮,让我尽饱吃。斜着身子躺在杏树遮挡的阴影下,边吃边看着挂满枝头的金黄杏子,此种惬意别人很难领略到。我当然不会空手回去。既然是好东西,家人和朋友是要分享的。

  这是北方的情景,而在南方,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草木当属枇杷,被称为端午之果。枇杷在端午节成熟,橘黄的果子亦成束挂在树上,或圆形、或椭圆,或琵琶形,洋溢着喜悦的气息。

  对一个民族的节日,枇杷奉献出它成熟的果子,这是它的不凡之处。

  我意外发现,葡萄树是在端午日出穗的。十年前,我在院子栽了一棵葡萄树。第二年端午那天,它的枝上长出了米粒大的小花穗,宛若一颗心的形状。葡萄是我喜爱的水果,它的出穗总是令我牵肠挂肚。此后每年,我家院子的葡萄树像是与端午有着约定,一定会在那天出穗。后来,加入这个约定的还有我,端午一早起床,我就站在葡萄架下仰望它的花穗,内心溢满对端午的感恩。

  有趣的是,端午一般都在芒种前后,而且每隔二十年左右,端午节和芒种节就会拥有同一个日子,因此民谚才有“端午芒种紧相连”的说辞。这就要说到一种关乎人类生活的植物:小麦。

  在我身处的关中,端午前后的几天,小麦就开始搭镰收割了。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等待着新麦上场,晒干,碾碎,然后让女人们做出干面,加上油泼辣子,香喷喷地“咥”上几碗。

  小麦是端午节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植物。它的面积太广大了,太熟悉了,以至于许多人提到端午的植物时会忘却了它。提到芒种,人们会想到小麦,而端午的大脑信息里却没有。

  端午与草木,与生命的彼岸遥相对望,依依相惜。

编辑:Mia

审核:方觉晓、初墨

◇◆◇

来源/西安日报出品/日报总编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西安日报》数字报

禁止转载

未经授权凡本报原创作品声明西安日报

总编室官方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