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民间婚嫁礼仪

张永华/文

封建社会几千年,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不可愈越的做法。男婚女嫁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良缘由夙定,佳偶自天成”。还有门当户对等等级观念。女子更有“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工、妇容)的束缚。另有童养媳、纳妾、寡妇守节等旧的礼教长期延习不变。

府谷的婚嫁礼仪也基本沿袭了旧的传统作法。普通男女十三、十四岁经媒人介绍,双方家长同意,即择日举行订婚仪式。随着时代前进社会发展,男女婚姻也逐渐地自由自主。但是,订婚、合婚、娶嫁礼仪在城乡基本上仍然坚持旧的传统习俗。

一、订婚礼仪

择偶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共和国成立后,反对包办买卖婚姻,提倡自由恋爱,实行婚姻自由自主,妇女地位提高,政治上彻底解放,当时的民谣:“海昌蓝一身,大底鞋一登,谁和我一心,我和谁结婚”就反映了选择对象的现实。三年困难时期是以生活为要,有句择偶标准:“不看人品好赖,单看山药、萝卜多歹”。在五十年代,“三反五反,肃反镇反”的系列运动中,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择偶谣是:“会拣的人拣当头,不会拣的拣高楼,宁找贫农贫一世,不找地富一世愁”。六、七十年代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形势下,找对象首选是军人,然后才是挣工资的,当时的民谣是:“一军二干三工人,四享清闲找市民,手头活淘找商人,死也不找受苦人。”进入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政策西部倾斜,开发大西北,煤老板到处涌现,大款们吹胡子,拍脯子,花天酒地,就连官们也拜金。找对象的观念也变化为:“乡长书记虽是官,不如自己傍大款,与其白领平平过,不如找个煤老板。”新世纪、新观念,社会流行语:“光有文凭没能耐,对象还是富二代,浪漫潇洒嫽得太,姑且一生也不赖。”也可对女子的心态略见一斑。

建国以后,各个时期婚姻总趋向是:“五十年代嫁英雄,六十年代嫁贫农,七十年代嫁军营,八十年代嫁文凭,九十年代商海婚,当代款爷最相赢(吃香,受欢迎)。

1、请媒人。选定“对象”后,便择德高望重或男女双方都比较熟悉,又靠得住的人做媒,称为请媒人。

2、提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为提亲。媒人要向女方父母讲明男方的生辰八字、年龄职业、人情、“门户”(有无狐臭),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经阴阳先生“配八字”后,若“八字”相配,就正式说媒,若“八字”相克,则各自另选其主。

3、相亲。男方提着烟酒等礼品到女方家见面。有的地方叫“看女婿”、“许话”。女方家为慎重起见,还邀舅、姑、姨等来出主意,“相女婿”。双方满意,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媒人征求女方父母和本人的意见,确定财礼、嫁礼等。

男女双方同意,经父母打听好“门三户四”,就确定彩礼,一般分父母和女子各一份。以乡村为例,共和国成立前,彩礼基本是个定数:有四斗水礼,四色花红,即一斗小麦,一斗豌豆,一斗糜米,一斗软米;红布、绿布、花布、蓝布各一匹。或四丈八尺,五丈二尺不等,二十块以上银质洋钱,也称大洋。当时有“四色花红四支斗,二十块大洋把媳妇娶”的俗语。

共和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人们称新政权,随着婚姻制度的变革,自由恋爱蔚然成风,旧制受到冲击,彩礼也无定制,呈百花齐放之状。彩礼钱以人民币为主,一般二百元左右。布匹以衣服代替,箱柜有的也要,有的是娘家赔嫁,总之,当时的彩礼是:“自找对象没彩礼,二百票子四身衣,只要双方都同意,花布斜纹花达呢”就行。

六十年代困难时期,通货膨胀,粮食等生活日用品紧缺,要彩礼增加了一些其他东西,如粮食、绵羊之类。彩礼有所提高,即:“六百块钱十身衣,二只绵羊一石糜(子)。”

七十年代彩礼又高一筹。顺口溜说:“千八票子石八米,十八身衣服全‘龙’衣(指晴纶,尼纶、丙纶等化纤料)外加日用三大件,手表车子缝纫机。(西铁城手表,飞鸽牌自行车)。”

近年,随着经济发展,彩礼更甚,而且城乡基本无差别。普通彩礼八八八(元),八身衣裳带鞋袜,三金首饰(戒指、耳环、项链)全纯金,一套房子才成家。有些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媒人往往要在双方之间往返好几回才能最后定夺。一经确定便择日举行订婚仪式。届时男方(现在是本人,过去是家长)带上应带的彩礼和衣服,还有两瓶烧酒。酒瓶外贴上用红纸剪的花边双喜字,瓶颈上用三丈六尺红绿棉绳绳结成如意结,意为永结同心。黄甫一带还要带上大片油糕,白面大米等物。随媒人去女方家。女方家也邀请至亲好友庆贺。吃糕面(糕沾沾面拴拴,意为结成牢不可破的好关系),设酒席款待新亲和客人。一般主食是吃饺子,表示关系已定,捏住嘴好歹闭口不言。回酒瓶时,两瓶内都要留一定数量的酒,并放入黄香、茶叶和绿豆等。表示“亲亲爱爱、喜喜乐乐”之意。订婚后,两家不得毁约。回酒瓶时,女方父亲携闺女随酒瓶到男方家,自然是热烈迎接,宴客庆贺。

二、探话合婚礼仪

探话由男方提出,试问女方出聘与否,然后主动说明原定彩礼的交讫情况,征求女方意见。这些都由媒人代行。有些女方因情况有变又提出增加彩礼的要求,这叫“后坐”,男方尽量迁就,也有因财力所限解除婚约的现象。只要双方达成一致,男方再另外给女方一些粮食、猪肉、羊肉,其数量多少不等。探话合婚不大请客。然后确定结婚吃喜的时间。

三、结婚礼仪

吃喜日子一定,男方就比较忙碌一些。先是为新郎新娘准备装新衣裳。新郎的简单,新娘必须是红色棉衣、裤(表示红样一生)。装新铺盖过去只一支被子,两个枕头,一至两条毛毡,近年经济发展了,就是农村也是新里新面、四铺四盖、鞋帽齐备。布置新房。临近吃喜请亲戚、朋友。农村上门请,县城或有一定声誉的人家发请柬。吃喜一大早,打发骡驮轿,轿内放压轿羊夹子、糕盘(农村是七十八片碗口大的油炸大糕)催妆(一般是八个,用白面内包红枣和核桃捏成鱼形蒸熟的馍)、新娘的装新衣裳(从头到脚都有)切记不能扣好扣子,并包一对馍馍(叫衣饭,归帮新娘穿衣服的人)。探厨(一般是肥皂、毛巾各一块),三位娶戚其中一位是毑家(新郎的舅舅或姑舅),一位主家,一位女娶戚(除新郎的姑姑外都行)然后鼓乐齐奏,鸣炮起程。路上每过村镇都鸣炮,一是为扬名,二是为避邪。特别是遇到也是娶媳妇的花轿,更要放炮,若是实轿(新媳妇在内)两个轿会轿时,两个新娘要互换手帕(示已结交,不是冤家)。

到了女方家,要接受人家大礼招待;先喝茶并摆放茶食、水果之类。再用酒,酒罢用饭,饭后男女娶戚借酒具为代东满盅,催促新娘尽早准备上轿返回。娶家在吃饭时值一人顺便“偷”一个酒盅和一双筷子。据说是“主儿女好存”之意。

娶上新娘后,毑家娶戚先回来给主家报讯这叫打前站。代东(即代替主家料理事务的领导人)闻讯后,立即准备迎亲事宜。为院内发火笼、厨房整合茶食等。快到村时鸣炮,到大门前落轿,这时鼓乐齐鸣,炮声不断,代东端一酒盘走到轿前,先满盅与四个送戚,并商议:一是探帐房(即洞房的位置)二是何处“开脸、上头”。一般是入乡随俗,不提异意,相信新亲戚不会小看,捉弄。大部分是轿里“开脸”家里“上头”。哈镇等地是先“上头”,后“开脸”。

院外迎亲的同时,帐房里必须坐油锅炸油糕,叫“呛帐房”,此外还有的“打醋坛”。其公公婆婆趁亲朋们在大门外观看热闹时,也在帐房内“偷吃”蒸馍烩菜,叫“压财饭”。另外,凡花轿能看到的碾、磨都得用被子等布物罩盖住,谓怕受“青龙白虎”之冲着,是图个吉利。

新娘下轿不能脚踩泥土(上轿也同样)过去由送戚中的长辈用肩膀把新娘扛到帐房,现在是由新郎用双臂抱新娘到帐房。然后由新郎用梳子在新娘头上梳三下,并把簪子(现在头花)插上,这叫“上头”。过去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婚后妻从属夫,妻连头也由夫摆弄。轿里“开脸”就是新郎在轿里揭开新娘的“盖头”(现在没有“盖头”)用手在新娘后脑勺上摩挲三下(揪黄毛)就算“开脸”了。同时也意味着从此便成了媳妇,不再是“黄毛丫头”了。

从落轿到新娘回到洞房这一全过程。一是寡妇老婆不得参与接待和观看,谓图吉利。二是黄毛丫头留头女子不能观看,估计可能是怕发花心。

下轿后,带送戚1人到帐房探视一下叫探帐房。然后先拜天地,新郎新娘在伴郎和伴娘的陪伴下站在“当天地”下,随司仪以“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喊声新人行鞠躬或叩首礼,叫拜天地。这是县城和东北部乡村的礼俗。

新娘进洞房门的同时,青年小伙子们抢扯窗户纸,为晚上听房打开视线通道。这一举措唯数老年人践行最优,既惹在场人上捧腹大笑,又传说可让扯窗子纸的人精神长寿。

新人上炕后,就坐在预先准备好的“灯斗”前,面向灯头,背向来人,所以俗称“背圪崂崂”。黄甫一带确实将灯置于盛米的斗内。谓之“守灯斗”。由女送戚相陪,女娶戚作伴。所谓灯斗即在洞房炕上任一角放一小方桌,桌上点两盏黄油灯,灯后放一份供献,墙上贴一红纸剪的双喜字。油灯点燃后长明三天,叫“福寿长明灯”,中途只能添油不能加捻子,而且新郎必须负责让两灯焰保持一致高低,叫齐头并进,白头到老。当然最忌讳有熄灭现象。

夜座。是晚上由娶戚和至亲相陪,设宴招待送戚,为送戚接风洗尘,俗称“夜座”。送戚请总领到场,给新郎父母交付圆饭单和陪嫁礼单。

一日三餐大礼招待亲友后,做红事件最热闹的还数闹洞房。新郎新娘独坐一席(称吃小宴又叫“和会盘”)后,晚上,男女老幼不论辈份都去闹洞房耍笑两位新人,顺便考察、了解新人的聪明程度。这时早已把女送戚安排到别处或攀谈。男送戚始终由男娶戚或有接待能力的尊者作陪。闹洞房就数“说令子”热闹。事先安排一个口齿伶俐说话有威望的妇女担任“摇铃”(即打劝新娘说话)角色,逗混的人为了难倒新娘,多以绕口令为主,也有的提出让说谈恋爱的经过等。新郎一般开朗,让说啥就说啥,大部分新娘箴口不言,无论摇铃者怎么打帮,也总是启而不发,洞房气氛可想而知了,最后也就扫兴而散。也有个别新娘不怯生,你能说啥她也能说出口,大家欢聚一堂,兴高采烈,红火直至午夜还不尽兴。具体内容请见专门介绍。

深夜,为了不影响次日活动就宣布另一项仪式,即掰“催妆”预测来年是生小子还是生女子。详细做法见《府谷民间洞房习俗》。

人静之后,公婆开始“引孙子”。其作法是二老手拿茶食、红枣、干馍馍、饼干之类食物走到洞房窗前,口中念:“黑小子,白女子,跟上爷爷(娘娘)一股子”。意为多子多孙,然后把所带食物经窗口扔到家炕上,让子、媳食之。

入睡后,新郎要给新娘见面钱,一般是三元三角。新娘给新郎一个绣花钱包,然后互换裤带……

次日清早起床后,由新郎为送戚们打水洗漱。

早饭罢,开始“认大小”,也称“拜天地”典礼仪式(也称拜堂)。其场面是墙上挂家谱画像,没有画像便扯起装新被子为背景,地上放一八仙桌,上边立“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之神位”和本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并点燃蜡烛,上香,由代东或指定专人司仪主持,先鸣炮奏乐,后新人由两位伴郎伴娘陪同就位。主持喊:“一拜天地,叩头;二拜公婆,叩头;夫妻互拜”。新郎新娘闻声动作行礼。有的地方拜公婆时,公婆端坐在八仙桌前,受礼后,婆婆顺便给新娘“红包”,然后主持根据预先排好的礼单,按照亲戚远近,辈份的大小排列(一般是:一娘舅、二毑家、三姑四姨五亲家、六姑舅、七两姨、八姐妹、九朋亲、十本家)。这叫里三堂作法。多数地方施行外三堂作法。宣布典礼开始,其顺序是:一拜冰公,二拜厨房,三拜骡客,四拜亲朋,五拜公婆及本家族。解放前为叩首礼,五十年代后为鞠躬礼,改革开放后,给公婆又施叩首礼。不管施行哪种作法典礼,总要指定一名比较滑稽的年轻人手执红盘当面收拜礼钱。如主持宣布:“给他老爷老娘叩头了”新人应声行礼(多数行鞠躬礼)收礼人便走到其人面前说:“给老爷老娘叩头了!”两位长者便当场掏钱放于红盘内,执盘者当时宣布数目多少。如放了五百元就说:“他老爷老娘礼洋一千元差五百是五百元的好看!”也有的说:“二百加三百五百元的好看!”认完“大、小”,新郎新娘在盘内自由拿钱,曰之“抓富贵”。谓一生不缺钱花。

现在的农村婚礼也发生了变化,请专业的婚庆公司主持。

新郎新娘回洞房时,要拦门耍笑。认罢大小则有大小之别,耍笑者只能是些平辈们和娃娃们。结果是多吃些喜糖、喜烟。

午饭当然是大摆筵席庆贺。根据经济情况过去有“六六”席,“八八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只开“软、硬三盘”。改革开放后,逐渐富裕起来。乡里人也到城里宾馆、饭店包饭,冷拼热炒、生猛海鲜、东西风味、南北大菜,吃新鲜、品风味、讲营养,档次至高,丰盛至极。

筵席座位也特讲究。也按亲戚远近、辈份大小安排,有正副席之分。每桌六人,(后来是十人)。开始上热菜时,代东或指定专人执酒具携公婆、新人敬酒。先厨房后亲朋。敬酒时总有些平辈人趁机出些节目耍笑,以增添喜庆气氛。过去因生活困难,少白面没大米,席上每位只限二个蒸馍,当时不吃,席罢携之归家,未参加会餐的也可到库房代领两个蒸馍(这叫“吃份子”)带回家。

下午,男送戚请回门,即新娘偕新郎回娘家。起程前一些年轻人有意把新郎藏匿起来,让送戚出点小资,大部分给点喜烟或糖块。送戚回家也有“偷”筷子和酒盅的习俗。

回到娘家,女方自然是大礼款待姑爷。首先是茶酒果品,第一顿饭便是“下马饺子”,意为捏扁女婿嘴,不要说长道短。乡村路远的过夜,城里无此习。次日早饭糕面,中午坐席,下午新娘父母送女子回家,两亲家见面叫“会亲”。结了亲视为一家人,岳父母乡下过夜,城里不过夜。

晚上,新郎新娘拜灶王爷。(专文介绍)第二天新娘下地开始造饭,也开始度蜜月,对“七”或对“八”的第一天。请叫女儿回娘家,即女儿在婆家住了七天或八天后,上门接女儿回娘家再住七天或八天。有俗语:“七对八,娘婆两家发”的说法。

“荞麦三棱麦子尖,十里乡俗不一般”。认大小城里当天举行,这叫“一天下”。娶得方式也不同,过去路近有四人轿,路远有骡轿,有一乘、二乘、三乘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就用畜力平板车,也有步行的,后来发展到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汽车。时代发展,习俗也在演变。

另外,还有童养媳、奶媳妇。童养媳是女孩因家贫或幼孤无人照料,方几岁就问给人家并送到婆家做力不胜任的营生,形同奴隶。奶媳妇是贫穷人家怕子弟长大娶不下媳妇,抱别人生下的女孩喂养大做媳妇。这两种媳妇到十五、六岁,把梳抓髻的闺女头改为梳盘头的媳妇头,草草举行婚礼就算正式结婚。也有的叫“梳头媳妇”。

旧时婚姻,封建礼教束缚,妇女地位低,父母包办,婚前男女不见面,不了解,婚后才慢慢建立感情,也有的不能维系夫妻关系的,便出现休妻、卖妻,妇女走绝路者屡见不鲜。男人纳妾、嫖娼无所谓,妇女另有情人则等于犯了大罪。为了声誉活不下去寻“短见”的也不少。封建统治者专提倡节孝,妇女殉夫、尽节可以得到彰扬旌表。死得惨烈还给挂匾、树碑、甚至立牌坊。另外男女也都有不堪父母包办的,逃婚离家出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社会在发展,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婚嫁礼仪也发生了变化。

在典礼程序方面,六十年代是:一鸣炮,二新人就位,三向毛主席像鞠躬,四新郎新娘互戴红花,五证婚人(介绍人)讲话,六主婚人(男方父母)讲话,七新人介绍自由恋爱过程,八自由讲话,九宣布礼单(开始典礼)十礼成。

在女方陪嫁方面。旧时只陪竖柜(或者铺盖床子)梳头匣子,解放初期基本沿习承前。

六十年代只有梳头匣子,条件较好的加一对木箱。七十年代基本没啥陪嫁,八十年代以后逐渐丰富起来,主要是日用家具,如:箱子箱座、立柜、沙发、躺柜、皮箱、电冰箱、洗衣机、饮水机等等,至于陪几件,据其家庭经济情况而定。

送戚的选择和数量城乡不尽一样,有顺口流说:“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子命,老娘送在面圪洞。”府谷县城附近就是“娶三送四”,乡里送戚至少四人,六、七十年代有六人、八人、十人、十二人、十四人、十六人、十八人的。靠近准格尔地区更多,总之是偶数。送戚和娶戚一样,也带探厨物品,到了对方家交代东给厨师。县城近年包饭,主家探厨是一条烟、一瓶酒。

过去送戚还需带上“圆饭单”。就是女方至亲的名单,其写法是:舅舅×××食饭一桌,姑夫×××食饭一桌……到了男方受下轿盅后交代东给主家,意为次年正月共有几家请新郎拜年,男方也好预先准备拜年礼物。

关于“添箱”。过去嫁女,女方家至亲为姑娘出嫁每家给一件裤料子,现在则免了这一习俗,都以礼金代替了。

记礼和放拜礼,过去舅舅最高,六十年代后,姐、妹家的礼和拜礼最高。县城也有此习。农村记礼,每一礼发一盒烟,县城少见。

关于糕盘、催妆、羊夹子的处理,糕盘做的是八十片,实际送的七十八片,女方家全收不回。催妆做的十个,娶时带八个。由女方家给鼓手两个,骡客两个,其余四个留下不回。羊夹子是女方家割下二根肋骨(意为离娘肉)后随轿带回,事罢男方再添二十个馍馍酬谢媒人。现在谢媒人烟酒就行了。

城关办完事当天宾客即散,山乡则不然,亲朋头一天就到,一直住到新娘回门方散。

总之,过去的礼仪繁琐,当今渐趋简单,但规模、排场却渐趋宏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婚嫁礼仪也必将被更加文明的先进文化所代替。

附录:

1、婚嫁讲究与禁忌

婚姻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大事,在府谷民间从择偶、谈婚论嫁、离婚、再婚等方面形成了繁多复杂的讲究和禁忌事项。唯恐在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上出现差错,从而影响人以及家族的幸福美满、繁荣昌盛,除在婚嫁礼仪中提及以外另揖其讲究与禁忌于后。

1.忌本家族以内通婚。

2.表亲内,可以姑姑做婆,切忌妗子作婆,认为姑姑之女嫁舅舅之男“倒骨髓”。

3.讲究门当户对,正格人家不与“下九流”人家结亲。

4.男女生日讲究“犯月”,男人犯月歌:“正蛇二鼠三牛头,四猴五兔六狗愁,七猪八马九羊休,十月老虎满沟吼,十一月金鸡架上愁,十二月老龙海底游。男人犯月也无妨,主伤泰岳似收秋。”

5.男人犯月是妨碍岳父家,而女人犯月则是妨害自家的。特别是女子犯绝火烟的就更严重了。有歌曰:“二月不生鼠龙猴,四月牛蛇鸡无救,八月就怕猪羊兔,六月最忌马虎狗,女人若犯绝火烟,天不留来地不收。断绝烟火身自当,娘家兴衰且无忧。

6.男女有生肖属相,通婚讲究属相配合,相配则可,而且有大相特合上等婚,歌曰:“美满婚姻人人求,最喜百年合到头。千载难得猪与虎,一禾足养鼠和牛。同家最富羊和马,共枕独数蛇与猴。鸡飞龙舞三生乐,相亲相爱兔与狗。”如果大相不合,最好莫要强求。歌曰:“男婚女嫁一世求,百年不合最堪忧。野兔难逃乌龙抓,一槽难养鸡和狗。蛇虎相见如刀刺,黑猪最怕死蔫猴。羊鼠相逢一旦休,白马从来躲青牛。”

7.杨公忌日,虽然只忌出行,不忌返回,但在嫁娶中一般也不用这些日子,如: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腊月十九。

8.月忌三日在婚嫁中也最好回避,歌曰:“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间。初五犯得家长死,十四逢此身自参。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着二十三。世人若记此三日,一年四季保平安。”

9.办事务忌讳破碎匙碗,盅碟,若有碎者,置于水缸或炉坑内,并不言语。

10.办事务必须请阴阳先生选择黄道吉日。

11.置办装新衣服忌用寡妇及无儿女之妇缝制。

12.鳏、寡之人不能当娶、送戚,更忌闯洞房。

13.还有些心细人讲究与新郎新娘大相不合者也不许当娶、送戚。

14.娶亲时讲究抢道先行,逢相对汇空轿者要鸣炮解破。实轿相遇者,新娘要互换手帕解破。新娘相互不见面。

15.办事务期间只言吉利之语,不说破败之话。

16.婚嫁当天,不管起轿前或落轿后,都要履行“打醋坛”之俗,以趋吉利。

17.新房屋忌作洞房。

18.当年一院不出二人,嫁女可在别处穿着,不经自家大门走出上轿。

19.喜庆事务切忌发生吵嘴、打架、斗欧事件。

20.凡花轿路经之地能见到的碾、磨、石狮等物,一律用红布遮盖严实。以防冲喜。

21.娶妇所行路线大部分讲究走三回。取坐花轿结婚之事再不走第二道之意。可靠近内蒙鄂尔多斯边境也有不走重路,怕有再婚之说,虽然取意相同,但作法正好相反。

22.婚前忌性行为,更忌生育。

23.女子忌年龄过大结婚,讲究适时婚嫁,俗语说:“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留成仇”,正如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婚不嫁,必出笑话”。

24.男女讲究年价相对,男比女大两至三岁普遍,但也忌太大,更忌女比男大,太大遭舆论谴责。称赞兄妹婚,不大提倡姐弟婚,俗话说:“年老不娶少年妻,娶了少妻生闲气”,“老女嫁了少年郎,迟早夫妻不同床”。

25.“男为外郎,女为家郎,一郎不郎,露出脊梁”是说夫妻成家要合理分工,共同持家,男主外,女主内,各有侧重才好,否则,家业不兴旺。

26.俗话说:“丑媳妇,贵媒人”,是说介绍人的重要性,因此请媒人必须认真物色人选,否则,即使不漂亮的女子也难以说成。

27.忌彩礼为单数,俗语云:“好事成双,成双配对”,认为单数不吉利。

28.女方不还空礼。回礼也回双数。

29.忌在无立春之年结婚。

30.忌在单日娶亲,单有孤单之嫌。

31.新娘经期不结婚。民间有“骑马拜堂,家破人亡”的忌讳。

32.娶新娘忌冷冷清清,因此府谷民间过去乡镇迎亲必须有鼓乐队吹吹打打烘托气氛。改革开放后,却取消了这一风俗。

33.新娘上轿忌脚踩泥土,是怕带走娘的福气。所以,以往新娘都是由长辈肩扛上轿。

34.过去新娘上轿忌不哭。有哭泣、难受的表现,才认为是有教养的闺女。

35.女送戚切忌选孕妇。因为孕妇送亲会给新人带来血光之灾。

36.普遍有“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妹子的命”的习俗,因姑与“孤”、姨与“移”有谐音之嫌,怕不吉利。姐姐绝对不送妹子。

37.新人下轿忌有小孩哭闹现象,怕有晦气带来不祥。

38.新娘进洞房忌踩门槛,因门槛上有门神,惹怒门神会遭惩罚。

39.忌新娘下轿脚踩泥土,怕有土气冲犯,过去也是长辈肩扛入洞房,现在是踩红毡或新郎背或抱入洞房。

40.新娘守灯斗,其灯必须三天照明,中途忌熄灭,因此新郎必须经常注意保护灯头兴旺常明。

41.新娘忌不坐帐。

42.洞房在度蜜月期间忌空房、不住人。

43.娶媳妇当天应在太阳落山前回到家,忌在黑天半夜行走,因此,往往是催促新娘早着装,早上轿。

44.回门和以后的日子里,夫妇忌在娘家同床入睡。

45.寡妇改嫁,一忌正门官样出;二忌白天走大道;三忌梳洗着新装;四忌改嫁坐花轿。

46.新婚期间切忌生气,无论亲朋如何耍笑,要克制,忍耐。否则就会“露馅”。

47.不管是娶还是嫁,娘婆两家早饭必食糕面。“糕”有“高”之意。

48.回门待女婿,必吃下马饺子,意为木已成舟,好歹揑住嘴缄口不谈。

49.娶、送戚都要准备探厨礼物(农村为毛巾、香皂,城里为烟酒),即使商妥随身不带,也要各自给厨师送礼。

50.忌与狐臭家史者结亲。

51.凡嫁娶两家都要张贴大红双喜字。

2、典礼程序(wg期间另有介绍)

1.鸣炮奏乐

2.新郎新娘就位

3.介绍人讲话(证婚人讲话,多数为宣读结婚证明书)

4.主婚人讲话(多数为家长致答谢词)

5.新郎新娘讲话(多数为表态发言)

6.传统典礼开始

7.抓富贵

8.礼成

3、圆饭单

×家老爷食饭壹桌

×家母舅××食饭壹桌

×家姑夫××食饭壹桌

×家姨夫××食饭壹桌

×家姐夫××食饭壹桌

×家岳父××食饭壹桌

……

食饭壹桌

共计折合人民币××元,置裤料壹件。

公元××××年×月×日

4、陪嫁礼单

××亲家:

随小女彩舆,陪嫁薄礼恭请笑纳。

50寸液晶彩电壹台,荣氏立式冰箱壹台,笔记本电脑壹部,大容量全自动洗衣机壹台,安家购置设备款壹百万元(存折),宝马轿车壹部,……

××亲家

×年×月×日

5、道喜词:

老少的东家,代东的先生!

有钱的亲戚行李哩,没钱的亲戚道喜哩!

一进大门喜气生,高大门楼挂彩虹,金龙盘玉柱,五彩戏蛟龙,喜门两扇开,一闪闪进道喜的来。

新人下轿贵人搀,亲戚朋友倒红毡,倒的倒来搀的搀,一搀搀到八宝龙凤庵,抬头看,空中过来四大仙,还有和合二神仙,仙女把花散,金童撒金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摇钱树,四撒聚宝盆,五撒子登科,六撒六大顺,七撒子团圆,八撒八仙庆,九撒凤朝阳,十撒主家满堂喜,老少东家恭喜你,代东先生你接喜,你接喜!

6、请柬:

呈送:××(称呼与名字)

谨择于×年×月×日,农历×年×月×日(星期×)为儿子(或女儿)×××举行订(结)婚之喜,简备便酌,恭请届时光临。

×××

鞠躬

×××

×年×月×日

席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