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626/4197040.html

文章源自:公路61号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这是海子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年3月26日的早上,海子和往常一样,穿着有些泛黄的白衬衣,挎着一个军绿色的单肩包在中国政法大学老校区里随意转转,逛完一圈后他没有去教室也没回办公室,而是直接乘车去了山海关。

他选择了山海关这个世界的低洼处,这是日出的地方,在日出的时候,他可以攀上太阳,用诗歌重新照耀人间。

那一刻,他手捧《圣经》,面对疾驰而来的火车,安静地躺倒,没有丝毫的恐惧。

就这么,海子从此与这个世界一刀两断。

那一年,他25岁。

山海关,海子最后的去处

在自杀的前十几天,他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

这首诗中充满一种绝望和壮美。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北刮到南

无视黑夜和黎明

...

年3月24日,安徽省安庆怀宁一个叫查湾的小村庄,海子出生了,取名查海生。

这个充满黑土地的村庄,虽然放眼望去都是麦田和牛羊,但却有根深蒂固着饥饿和贫穷。

海子从小就和同村的孩子不一样。他天资极高,读史、读书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同龄人,但这样的天赋并没有在贫穷的村庄里被重视,哪怕是能合得来聊聊天的人都没有。

他渴望着走出去,但又眷恋着脚下的土地。

以至于在后来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大地、河流、麦子、麦田、村庄这些词语。

不过,就算有理想,有天赋,但是生存对于海子来说一直都是要紧的大事。

他15岁考上北大,一度成为全村的骄傲,同时更成了一家老少五口人的精神支柱,因为毕业就能当老师,全家人的温饱问题也就有了保障。

海子录取北大时的证件照和79级同班同学的大合影

也许是因为出身的原因,去了北京后他依然无法融入那些圈子,聊天说不上话,别人在眉飞色舞谈论着世界各地风情的时候他更是只能沉默。

海子的一生除了志同道合的西川、骆一禾和4个与他有过情愫的女子,几乎没有朋友。

他虽然走出了封闭的村庄,却不曾有机会打开封闭的心。

回不到过去和踏不进未来的海子,只能寄情于诗歌,给自己打造一个理想国。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一生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爱情、流浪和死亡。

海子一生爱过四个女人,只可惜都是流星一般闪过。

他的初恋情人是自己的学生,海子为她写下两万多字的情书,甜蜜的羡煞旁人。

只是好景不长,当女生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宝贝闺女和一个农民的儿子谈恋爱时,直接给学校施加压力,让这场爱恋结束的彻彻底底,海子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

第二次的爱情,显然没有初恋的炙热,草草结束而收场。

在海子25年的生命里,能算得上是一段稳定感情的,还是和一位有家庭有孩子的女人产生的。

她很理智,从来没有背叛家庭,只是海子在她的身上找到了一种依靠,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海子最后也为她写下了那首经典的《日记》。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

海子擅长写诗,似乎这是他宣泄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自杀的一个月前,他为生命中最牵挂的四个女人写下了一首《四姐妹》。

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

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

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

空气中的一颗麦子高举到我的头顶

我身在这荒凉的山岗

怀念我空空的房间落满灰尘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光芒四射的四姐妹

...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简直就是海子的真实写照。

年,海子一路向西,经青海去了西藏,又从拉萨去了祁连山、敦煌、内蒙古。

年,他又再次进藏,只是这次是来寻找自己的墓窟的。

即使双脚迈向远方,他依然没有豁达,没有办法融入这个世界,“飞遍了天空找不到一块落脚之地”。

每一次的流浪,都只能遇见更孤单的自己,还有一场场醒来就一无所有的梦……

之前,李志刚开始“叁叁肆巡演”的时候,恰逢3月26日,停留在了安徽安庆,海子生前的家乡,为了缅怀这位诗人,逼哥拜访了海子的老家。

有人把海子之后的知识分子定义为八十年代的遗孤,李志也无疑是他们中的一员。

所以也就不难解释那首《年的春天》会和海子的《日记》如此相像的原因。

离开时,李志在说:“看见海子年老的父母,挺辛酸的...”

没人知道他最后真正自杀的原因,我们猜测着是因为压力太大,是因为再也无法和这个世界对话,再或许都不是。

虽然海子去世了,但就像他在生前最后一首诗里写的那样,到了春天,十个海子会全部复活!

他是中国民谣先驱,为周云蓬写下《九月》,而今谁还记得他...

文章源自:摇滚君摇滚客

二十九年前的今天,20世纪中国诗坛最后一颗巨星陨落。

海子成为了一个诗歌符号,永远刻在了人们心中,前仆后继的仰慕者们,将他的多首诗歌都谱上了曲子。周云蓬演唱的《九月》就是其中流传度最高的一首。

曾有人说,《九月》词曲作者均已故去,只剩一位盲人歌手还在无比苍凉地歌唱。

两位故者,一个是海子,另一个便是张慧生。

十七年前,他用此生最爱的琴弦,和海子一样,与世界诀别。

张慧生弹唱《九月》

九十年代,北大附近的圆明园画家村是年轻艺术家们的聚居地。

张慧生就是其中一员,当时的他和另外四个好友一起被称之为“贵州五匹”。

他们几乎隔天就聚会,聚会必喝酒,喝酒必唱歌。张慧生会唱上百首歌,从崔健到罗大佑,不带重样的,喝醉了酒就让朋友们为他和声,朋友们和的不好他会当场发飙,甚至拳脚相见。

但朋友之间无隔夜仇,酒醒之后,他又会像没事人似的,笑嘻嘻地买上好酒好菜,背上他最心爱的吉他,带上他的新歌,招呼他们喝酒吃菜,纵情高歌。

张慧生

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没几年后,画家村就被整治了,大家不得不离开圆明园,朝别的地方转移。

但张慧生坚持要留下来,他说离不开圆明园独特的气场。

他在圆明园东门旁边租了个房子,虽然很简陋,但正对着一池湖水,路上又一大片芦苇丛,朋友调侃,说去见他,颇有种拜访隐士的感觉。

作为音乐人,张慧生的音乐作品数量并不算多。网上能找到的,只有《九月》这一首,据说还有《圆明园的孩子》等,可惜只存在文字记录中,并未能找到音像资料。

海子

数量的稀少并不影响张慧生在当时音乐圈中的地位。

在他的老友胡续冬纪念他的文章中曾提到过,“慧生早先曾是‘扒带子’记琴谱的超级高手,那时候很多玩吉他的人参习的琴谱都是慧生扒下来的,他似乎在侯德健的乐队里玩过。”

“比起那些刻意混圈的人,他更像个地地道道的散仙。”

据说崔健也曾公开表示,“张慧生的琴弹得比我好。”

在那个年代,能和崔健,唐朝老五,侯德健一起玩都是些什么人?张慧生显然也是个老炮儿。

戴帽子的张慧生

与其说张慧生是一位歌手,创作人,也许倒不如说他是个教琴的匠人。

听录音、记琴谱,当时俗称“扒带子”。据说张慧生“扒带子”的水平很高,整理的速度很快。

他还编写过一套《摇滚弹唱专辑》,里面收录了崔健和罗大佑的一些歌,有《恋曲》、《一块红布》、《从头再来》、《最后一枪》等等。

黑衣卷发的张慧生

当时的图书市场上,几乎没有像样的吉他教材。

张慧生编写的这套琴谱很专业,囊括了五线谱、六线谱、简谱和歌词,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好教材,可惜只印了很少的一部分,现在已几乎找不到了。

他的吉他谱影响了很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启蒙者。

周云蓬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过他,除了感谢,更多的是遗憾。

周云蓬

对于他的死亡,并没有太多的信息。甚至在老友们怀念他的文章中,对这一点也避而不谈,人们只能模糊地揣测,他当时与妻子离婚,生活上很不如意,经济也很拮据。

除却一些老照片,张慧生留下的只有开头那首自弹自唱的《九月》。

视频是在一间拥挤的小房子里录制的,画面里的他穿着黑色毛衣,抱着吉他坐在蓝布沙发上,背景是三个女人在缝补衣物。

他闭着眼睛,用脚轻轻地打着节拍,对身边的一切浑然不觉,全然陶醉其中。

不同于周云蓬的纯净,他的声音里更为苍凉,更为崇高,更为辽远,像是躺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述说着过去沉甸甸的故事。

来自视频截图

周云蓬与他相识时,还只是个在街头卖唱的艺人,如今他已是民谣界一面旗帜。可以料想张慧生若还活着,又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作品。

若要说如烟花般绚烂的音乐生涯,他也许并没有,但这又影响的了什么呢?

他在一个流星雨之夜用一根琴弦与世界告别。

他短暂的一生,是作为艺术家而生,所以悲怆,所以壮美。正如周云蓬歌里所唱的那样,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6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