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马忠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马忠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倮倮诗歌印象 马忠 倮倮是我熟悉的诗人,他的诗歌涉猎的范围很广,对于人生的理解也是多角度的。去年6月,《作品》杂志重点推出他的诗歌,我应编辑之约为其写过一篇短评。我在文中谈道:“倮倮的诗写生活原型,还原生活,因为‘它有着迷人的真实’。”囿于篇幅,当时未能展开去说。今天,我想继续沿着这个话题谈谈阅读他近期诗歌的一些感受。 所有的文学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本身,诗歌也一样。对于生活与诗的关系,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我的看法是:诗,会还原生活的某些场景,有生活的缩影,同时,又被创造出非生活本源的某些象征或隐喻。生活本身就是诗的重要气场。具体到诗人,倮倮的气场,就是生活本身。在倮倮的诗这里,让我想得最多的就是诗本身,生活本身——生活在此处;诗在此处。只是诗人的生活和诗,有别于他人。怎么来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诗,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熟视无睹”的生活进行“闻所未闻”的创造。然而,要真正做到“创造”,却非轻而易举之事。一方面,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从前相比,似乎总是那么的匆匆忙忙,稍不留意,那些个在寻常生活中向往的美、浪漫与诗意,就会从身边悄无声息地滑过。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往往在惯性轨道上行进,那些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日常生活小事,因与我们频繁而亲密的接触,不再让我们有新奇之感。这种见惯不惊的审美惰性,正在削弱甚至使我们丧失发现美的能力,让我们对身边可感的事物采取漠然忽视的态度。 ——这,是我们大多数平常人的生活情状。 而我注意到,倮倮是一个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攫取细微和常见的事件,引发自己诗思的人。他以一颗难得的童心保持着与世界的交往,这让他有足够的敏思与透悟将人之欲言而未言生发为诗,赋予平淡生活以诗意的点化,重新激发起我们的审美亢奋。他的诗因而有着平和与温馨的特质。如《写给妻子的情诗》,以其情感经验个性化的鲜明质感呈现,而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今夜,我要写一首情诗献给我的妻子 我现在可以看到她安静地躺在床上 许多夜晚都是这样 她为我沏好咖啡或者茶 便轻轻躺下,像婴儿般安静地睡去 把我留给文字——我的另一个爱人 写一首情诗给妻子,我的笔轻度激动 但现在我还没有想好开头 我必须想一个很好的开头 一下子就打动妻子的心 不管怎样,日常生活是每个人每天都必须面对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平淡无奇是它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是我们应该对之麻木和忽视的理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文学的存在就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新的感觉,使人重新感知到世界的存在,重塑过于理性的当代人的人格精神,从而推动世界的和谐发展。正如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的:“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倮倮面向日常生活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上述积极的意义。且看: 某日小醉 偶然在镜中 看到我的前生 一个苍白、消瘦、着蓝布衫的书生 正在赶考的路上 此刻,秋风瑟瑟,落木萧萧 一惊,酒已醒了大半 想再往下看 看看下半生 看了半天 只看见一张焕发着俗世红光的 略有些自得 又略有些疲惫的脸 在《镜中》一诗中,诗人看见的是自己前生与此世的对比,前生是“一个苍白、消瘦、着蓝布衫的书生/正在赶考的路上”,而此世呢?“只看见一张焕发着俗世红光的/略有些自得/又略有些疲惫的脸”。这强烈的对比,是对自身的批判,也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批判与警惕。正因为诗人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而且不满足于这种状况,诗人才能走出封闭的狭小的自我,走向更广大的世界。诗人由我及人,就有了对外面的世界和他人的鍖椾含涓尰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舵渶濂?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涓氱殑鍖婚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fb/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考生值得收藏的色彩美解读
- 下一篇文章: 美是未来社会最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