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彤将军的女儿
将军的女儿 文/汪彤 将军的女儿 汪彤 我听到关于邓团子先生最多的四个字是“团子大姐”,这是故乡甘肃天水的亲人对她的敬称。年8月22日“团子大姐”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她的逝去,对于故乡天水是静默的,在远离北京千里之外的内地,人们对邓团子先生的怀念是默默的哀悼,正如她从北京出生到离去,对内地亲人们的思念,也是矗立在窗前,安静地向远方望去,看看远处淡蓝色的天空,瓦蓝瓦蓝地一直伸向无边的天际…… 邓团子先生是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的女儿。年10月冯玉祥将军与京畿警备副司令孙岳等秘密策划倒戈反直,发动了“北京政变”,没费一枪一弹,没惊扰一个北京市民,北京一夜之间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团子就在这个时期的北京出生了。她出生后一直在孙家坑51号,留在姨夫孙岳将军和姨妈崔雪琴跟前,之后母亲随父亲转战上海又到兰州居住,从此,邓团子童年的梦中,总会出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既模糊又清楚,她记得母亲和父亲住在兰州广武门的“慈爱园”(现为邓家花园)。 “慈爱园”多么美好的名字,园内有假山、池塘、照厅、佛堂,有父亲种植的珍品牡丹和芍药,于右任先生为“慈爱园”题写了门额。但也就是在这里,年母亲崔锦琴和三个弟妹,被日军飞机轰炸罹难葬于此园,而团子因在北京上学幸免于难,那时团子才刚刚15岁。 一个孩子失去母亲,如何悲哀、如何惶恐,心里有爱的人们尽可以展开想象。后来,长大的团子,也经常回兰州“慈爱园”的家中祭奠母亲。每当她跪在母亲的坟前,泪流满面,却总咬着牙默默不哭出声来;很多时候,她会一个人静静坐在母亲坟旁,看园子里一棵棵顽强生长的花木,这时,她总会想起父亲写的一首诗:“髫龄失怙走天涯,荆花憔悴惨无家。马蹄踏遍天山雪,饥肠饱啖玉门沙。不屑佣书伏剑行,枕戈终夜气纵横。” 这首诗是父亲邓宝珊将军13岁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中落,被迫辍学,从年少开始饱经风霜的人生写照。或许就是因了父亲的经历和鼓励,团子的眼神中始终有一种坚定和坚强的目光。在后来看到的很多团子与父亲的合影,及一些公众场合的照片中,团子一直保持着向后梳理紧贴于耳根的短发,她总抿着嘴微笑,微微翘起的嘴角,更多了些坚持、忍耐和顽强。 母亲去世后,父亲更加疼爱团子。团子聪慧、能干,懂大事、明道理,父亲非常喜爱。邓宝珊将军每次去北京,外出时经常带着团子同往,有时甚至出席正式场合,或者会见重要人物也带着团子出席。他想让女儿多去践行生活、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从生活中学会做人做事。有一次,去齐白石先生家,邓将军带着两个女儿团子和引引一起去看望老人。那天团子特别开心,她喜欢齐白石老人农民般朴实、孩童般天真的性格,她更喜欢老人“妙在似与不似”大写意画风。她安静地观察老人水盂里蓄养的长臂青虾,她在一只虾前进后退、急游缓游、打斗跳跃中感悟着生活的哲理和情趣,她更为老人画虾所付出的执着追求精神所感动。 那天大家合影时,团子笑得特别开心,她此生最幸福快乐的日子,也是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人们常说邓宝珊将军是北平和平解放的一把“钥匙”,如果没有邓将军,北平千年古迹和万市民,将遭受炮火殃及。邓将军也常说:“只要有机会,当为人民革命事业尽一番力。”邓将军还说:“团子也是参与北平和平解放的见证人。” 然而,邓宝珊将军忙于国事各处奔走,父亲与孩子们散多聚少,年9月21日邓宝珊将军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后,邓宝珊将军又被任命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在邓团子先生的一篇文章《人民政协与我的一家》中,团子写到:至今,我还能记得父亲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的激动情景,父亲从绥远回来,一辈子从不穿皮鞋的父亲特意嘱咐我去给他买一双皮鞋。我问父亲:“你从来不穿皮鞋,今天这是怎么了?” 父亲说:“这是全国解放以来第一次人民的盛会,我能不庄重些吗?” 那时,团子还在北京上学,她说:“由于想念父亲,就特别盼望每年的政协大会早点开,开长些时候。因为,这时父亲就会来北京,而我也就有了与父亲见面的机会。” 邓团子先生最珍藏的一张照片,是年邓宝珊将军来北京开会时,正赶上团子刚参加工作不久。“父亲十分高兴,鼓励我工作勤奋,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争取尽快熟悉业务。那次,父亲还兴致勃勃地拉着我照了一张合影,近半个世纪,这张照片成为我怀念父亲时的最好纪念。” 邓团子先生年毕业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后去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对外部工作,年调入中国报道社,她曾翻译过大量稿件,从事过国际世运调研和读者调研,她继承父业,曾是全国政协多届委员,代表广大人民的心声,率直地在政协大会上发出老百姓自己的声音。 团子受过高等教育,娴静端庄,也继承了父亲的坚强、勇敢和忍耐,更受父亲影响,好学不倦,对工作学习持之以恒,坚持而执着。然而,虽为名将之后,在常人眼里是可以荣耀的资本,却在文革中,成了一场噩梦。因此团子也失去了很多婚恋的机会,直到年元月,在北京家中,一位穿普通蓝布棉袄,宽腿布裤,神态拘谨的中年人走了进来,从此这位毕业于上海交大,后留学美国,创建并出任美国高等热工研究所所长,在核物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的谈镐生先生走进了她的家,也走进了她的心田。 谈镐生是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他在自由分子流中弹头形状的优化、激光光腔稳定性、地壳板块运动规律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虽然这些关于力学的科学研究,对于邓团子来说都很陌生,但在年11月27日,父亲邓宝珊将军去世后,当团子即将被下放农村的前一个晚上,团子考虑再三,为了不拖累爱人,她忍着痛苦提出与谈镐生分手时,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却放弃在北京的一切,依然陪着邓团子下放农村,到河南省汲县庞寨插队落户。从那以后,42岁的邓团子与52岁的谈镐生再也没有分开过,团子时时想起父亲的话:“一个人朴素诚实的品格,是可以托付终身的最好理由。” 与丈夫谈镐生一起度过的36年,是团子最幸福和快乐的日子,那些年,团子依然是卷起的短发,但她的微笑里,时常流露出对生活的希望,和感悟到了生活的甜美。 年8月,邓团子先生与丈夫谈镐生陪同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到甘肃视察,来到位于酒泉的导弹基地,来到邓宝珊将军的故里天水视察;0年天水西交会,邓团子先生又送来王光英写的“西部商品交流会”会标,并在第九届政协会议上就西部开发、干部监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问题提出议案。年在北京举办的“天水首届风情艺术展”上,邓团子积极为展览筹备做工作,请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参加展览活动,至今南郭寺邓宝珊纪念馆中还陈列着展览时的珍贵照片。 生活或许对邓团子先生很苛刻,但却又在苛刻中给予另一种平衡。由于早年失去母亲的痛苦,邓团子在磨砺中比常人更能够体会到一个人内心最深的苦和最重的辛劳。从此无论遇到什么样打击和噩耗,她始终抿起嘴角坚定、坚强地直面人生。她热爱人民、热爱家乡,不辞辛劳地一次次为老百姓和家乡的人们四处奔走,默默做着奉献。 虽然,将军的女儿邓团子先生永远离我们而去了,可她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她在任何困难中的顽强精神,将像灯塔一样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程。写一篇从没见过面的老人的悼念文章,桌子上放着她年轻时的黑白照片,我好像她故乡的孩子(她一生也没有孩子),我又似最虔诚的悼念者和守灵人。我的手里紧握着一只青花瓷的笔,它给我最近的一些温暖和一些力量。我甚至希望她就到我的梦里来,告诉我她此生经过的故事,让我不再去猜想和幻想,让我也在她的生活中走一次。 作者简介:汪彤,女,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届高研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北京青年报》《中国艺术报》《深圳日报》《芳草》《飞天》《红豆》《岁月》《华夏散文》等省内外各杂志刊物多篇。年5月散文《四旧书屋的老李》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年散文《拉卜楞行记》获甘肃省第四届黄河文学奖三等奖;年散文集《心若琴弦》获得第五届黄河文学奖优秀奖;年散文《邓园往事》获得第六届黄河文学奖优秀奖。散文《将军的女儿》入选《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散文《邓园往事》入选《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散文《秘密花园》入选《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炎黄文学社签约作家. 郑重申明: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并对此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fb/12475.html
- 上一篇文章: 唱包公的民国少校丨人间
- 下一篇文章: 某酒店,多名男女正做不可描述的事,警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