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戎装抗战中的国民革命军制服
北京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zqbdf/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制服究竟是什么模样?恐怕很难有人能够一一罗列清楚。如果翻阅过相当数量的抗战时期老照片,一定会发现当时中国军队所穿的军服并非如影视剧中那般整齐与统一,相反,展现于我们眼前的是各式各样的军帽、五花八门的制服、东西各国的钢盔,即使是相对统一的军衔底板也是多种多样。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良莠不齐的事实早已广为人知,但除了武器之外,当时我国部队的制服同样是吃着百家饭的“混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地域原因,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气候不同,贫富差异也较大;其二是历史原因,自清末以来,中国地方军阀政治逐渐兴起,与中央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民国以后更是进入了军阀割据的乱象,各地军阀在军备上自给自足,政令上亦是各行其是,制服装备自然也不可能统一。 从民初乱象到黄埔建军 甲午战争战败后,清廷下旨令袁世凯编练一支新军,这支部队除了选兵、练兵的方式皆与之前有较大差异外,在着装上也抛弃传统的满式号衣,改穿西式军服,因此中国第一支近现代化军队新建陆军的组建亦是中国军服向国际化发展的起点。 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后,为与军阀部队区分,黄埔军校以中山服为样板设计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制服,在制服与时局同样混乱的民国年间,黄埔建军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国军服趋向于统一的起点。 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套军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属于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套标准制服,但它却确定了此后十余年国民革命军制服的基本版型;其次,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三,它在款式风格上别具一格。 黄埔军校的学员无论官兵,一律着灰蓝色中山服式的军装,戴大檐帽。虽有军职,但服饰上无标识,军队着装统一。据现存实物来看,黄埔建军时期的军服颜色多为灰蓝色,但也有少数为米黄色。这套军服最具特色的是上衣的4个衣袋外置,如同衣服上挂着4个口袋一样。在建校初期,无论官兵,在军服上都看不出军衔标识,直到东征开始后部队中才小范围使用了一种军衔臂章,但这些军衔并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抗战前中国军队的制服演变 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陆军军常服暨礼服暂行条例》,首次对陆军服装进行了统一规定。中原大战后,南京国民政府又于年4月颁布《陆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新式军服开始在中央军中实行,并向地方军推广。由于中国与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曾建立了军事合作关系,后来有不少人将这套军服称为“德式军服”,但这一叫法有待商榷,因为只要以同时期的德军制服作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从年黄埔建军到年的这二十余年内,中国军服都是以中山服为基础版式,再加以每个时代的特有元素设计而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军服样式基本上沿用了北伐时期中山服的样式,但也受日本军服与德国军服的影响,此时期制服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军帽。由于北伐时期所戴的大檐帽制作不易,且不符合野外实战需求,因而出现了一种圆筒型布制小帽。这种布制小帽来自于德国军事顾问的设计,其基本形式采用了北欧“滑雪帽”的版型,细心的人会发现,它与二战时期德国士兵所配用的帽子非常相似。不过这种作战帽最初用于中国时帽形并不规范,有的帽子上的扣子为1颗,有的则为2颗,直到年初颁布《陆军制服条例》后才对各种不同的作战小帽做了规定,一律统一为2颗扣子加帽徽的形制。 抗战军服同形不同色 军服换装有一个由中央军向地方军推而广之的过程。早期的中央军制服是以黄绿色为主,但制服的颜色也因季节而异。以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张治中时期)与教导总队这两支嫡系精锐部队为例,他们不仅配备了德国的武器装备,制服也由德国进口的土黄色呢料制成,草黄或棕黄色系的制服多为夏季穿着,进入冬季后则改穿灰色系制服。抗战爆发后,国民革命军第88师在淞沪会战时期所穿的军服采用的是一种近似青苹果色的布料,而到了南京保卫战时则改穿灰色军服,这是军服颜色因季节而异的一例。中央军尚且如此,各地方部队的制服颜色更是“五彩缤纷”,无法统一。例如七七事变时保卫卢沟桥的29军为灰蓝布军装,阎锡山的晋绥军,共产党的第十八集团军等也多以灰蓝色棉布军服为主,川军中有不少部队的制服为草黄色,而龙云的滇军中甚至出现了一种近似墨蓝色的军服。在中央军与地方军协同作战的战场上,日军往往会看到穿着不同颜色军服的中国军队向他们进攻,故而在他们的宣传画报上,中国军队的制服也是灰、黄、蓝、绿各色皆有。 抗战时期的制服颜色除了因季节而异之外,也取决于部队驻地的布料颜色。当时中国军队的军服制作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由隶属于部队的被服厂制作供应,一是与民间被服商合作获得。由民间被服制造商供应的制服上通常有“联勤”字样的印章或布标。上海是中国服装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不少著名的西服厂商都诞生于此地。 国民革命军中的红色武装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由中共领导的红军部队接受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番号撤销。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将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9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在习惯上仍称“八路”),同年10月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尤其值得说明的是,在抗战时期,从来就没有“国民党军”这一子虚乌有的部队番号,当时无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是地方军阀手中的杂牌军,或是中共领导的红色武装,名义上一律归国民政府管辖,所有部队一律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之下。 因为同属一支部队,官兵所穿的制服自然要以国民政府于年颁布的《陆军制服条例》为统一标准。根据中共领导人及将领们在抗战时期的照片可得知,他们身上所穿的制服与当时其他部队将领无异,只是身在前线的将领制服上往往不佩戴军衔等可辨识身份的标识以免成为显著目标(其他部队将领也是如此),而在正式场合中,中共的将领们同样佩戴着国民革命军的军衔出席。同时,无论他们是否佩戴军衔,他们的军帽上皆有青天白日徽,并非影视作品中的一顶“寡帽”(这种情况只出现在皖南事变后一段敏感时期,且不普遍)。真实的历史上,要区别八路军与所谓“国民党军”并非影视剧中那么一目了然,制服相同的情况下,除了通过部队臂章判断之外是很难区分的,也正因如此,不少历史书籍上的照片都常张冠李戴。 钢盔如同“万国博览会” 抗战前期,中央军精锐部队所戴钢盔多为德式。年,国民政府经由德国军事顾问向德国订购了大量的德国新式M盔(以下简称M35盔),并配发给国府中央军精锐部队。抗战爆发之际,国民政府以德制编制而成的中央军部队(德械师)基本都佩戴有M35盔;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中德合作虽早已终止,但很多黄埔嫡系部队依然还在配发M35钢盔,可见初期订购量之大。很多人认为M35盔只存在于抗战前期,其实不然,直到年枪决日本战犯时,行刑人员所佩戴的还是这种德式钢盔。除了中央军的调整师之外,各地方部队的士兵所戴钢盔亦是各式各样,如同万国钢盔博览会。例如卢沟桥上大名鼎鼎的第29军的经典形象就是灰布军服加英式钢盔,背着一把大刀;龙云的滇军因受法国殖民军的影响,装备多为法式,滇军第19师即全师佩戴法式钢盔。 抗战中后期,不少国军部队虽号称美械装备(如反攻滇西的远征军),但实际上这些部队仅仅是拥有一些美式武器,身上穿着依然是中式军服。真正从头到脚都用英美装备武装的部队只有一支,那就是中国驻印军。前文讲过,所谓八路军制服与其他部队的差异大多来自于当代影视作品的误导,而这支身在异域的中国驻印军所穿的军服则是真正的与国内部队不同。 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孙立人将军率新编第38师由缅甸退入印度,并在兰姆伽基地接受训练,这就是最初的中国驻印军。滇缅印大反攻时期,中国驻印军的基本构成部队为孙立人的新38师与廖耀湘的新22师组成的新编第一军。先说新38师,这支部队头上的装备由美式的M-1钢盔取代了德式M35盔,身上的制服也不再是从前的中式,而换成了美军衬衣,天气炎热时有英制的短袖、短裤制服,冷时在衬衣外还可以套上一件美制卡其色毛衣。新22师与新38师唯一的区别也在钢盔上,新22师装备的钢盔基本为英式钢盔。同时,中国驻印军中还出现了不少身着美军M-41夹克、M-43风衣的官兵。 如果要很快将中国驻印军与英美军区分,最显著的区别还不在于面孔,而在于腿部。与穿着大皮靴的英美军不同,中国驻印军沿袭了在国内打绑腿的传统,此外每人还配备了一把大砍刀,丛林中可以开路,遇上敌人亦便于肉搏。 本文摘自《号角》1-9平装合集版 一个特殊的角度,通过各国军事徽章制服的发展沿革,来向读者展示各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貌,无论战时还是平时,编撰所选取的时代都在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厚重的一笔。那些被打下了深刻时代烙印的徽章、制服,以及其他一些军品,往往承载了相当丰富的历史含义。以之为媒,探析各国互异的审美和文化、传统,也是本系列丛书的初衷。高清配图,全彩印刷,欣赏与收藏共美,品鉴与求知同存。 ↓↓↓点击原文链接快速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fb/13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江青来过临海县溪路乡我的老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