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韩老师

文/杨杰明

在小城新洲,我度过了难忘的高中生活。我的高中历史老师韩天益,高高的个子,花白的头发,满脸的胡须,一年到头好像裹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大衣,穿一双看不出成色的旧布鞋。满肚子娴熟的专业知识,却压根儿就不太讲究个人形象,不修边幅应该是老师最明显的特征。

韩老师应该是退休以后被原澧县三中返聘的,印象中除了上课自习,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业余爱好,在那个分数决定一切的年代,他一门心思就花在学生身上了。他一贯固执地认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上课拖堂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让秦皇汉武来占领。除了正常的历史课,他最喜欢见缝插针蚕食别的课时,那时的体育课本来就少得可怜,一旦遇到刮风下雨天气,基本上就改姓韩了,同学们愁对风雨心猿意马,韩老师口若悬河神采飞扬。偶有老师请假调课,消息灵通的韩老师立马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其他兴冲冲闻风而来的老师只得望门兴叹。只要是历史课的晚自习,韩老师早早就来到教室里,照例从皱皱巴巴的大衣口袋里摸出几个药瓶子,随意地排放在讲台上,然后不怒自威地站在门口迎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我们。

严谨治学的韩老师课教得好,桃李芬芳遍天下。课本上提到的很多名胜古迹,韩老师都亲身游历过,每每提及他的得意门生们带他参观各地风景名胜,发自内心的笑容在老师饱经风霜的脸上灿烂得像花儿一样,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自豪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尽管严厉是出了名的,但在我的印象中老师似乎对成绩好的女同学更高看一眼、厚爱一等,对她们是慈祥中包含着严厉,大约五五开吧,而我们男同学就只能享受三七开,更多的是严厉了。他的孙儿如今已是一家大型央企的中层主管,那时候比较内向腼腆,和我是同桌,我私下里总是开他的玩笑,说你嗲嗲又在帮你物色培养媳妇儿啦,常常臊得他满脸通红。韩老师有一句在原澧县三中流传甚广的名言:考大学就是你们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岭。现在看来,虽然难免有失偏颇,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农村孩子要想改变身份,还真只有埋头苦读这一条路,诚哉斯言。

严谨的老师偶尔也有童真的一面,曾有逸事为证。那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午时分,熙熙攘攘的食堂门口,一纸遗失启事下面人头攒动:“退休老人本姓韩,人老不值半文钱。屋里一个洋瓷碗,昨天与我脱了伴。不知诸君谁拿去,我无碗用喊皇天。一日三餐为上班,完璧归赵把心宽。”原来是韩老师用这种诙谐的方式广而告之:他吃饭用的瓷碗丢了。围观的老师同学们无不捧腹,高考复习的紧张压抑一扫而光。

那时的我们,青春躁动在所难免。但在华山一条路的升学压力面前,不敢不能的舆论环境,我们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可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会有,仍然还是有个别春心萌动的漏网之鱼。明察秋毫的韩老师语重心长、苦口破心,说“我也不反对你们谈情说爱,但而今不是时候啊,你们硬是忍不住哒也不能花太多的精力,就象农村里喂年猪先捉一个小猪儿拖起也就行哒!”话糙理不糙,言下之意还是希望他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响鼓不用重锤敲,同学们哄堂大笑过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收心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周六的下午,最后一节历史课,因为要赶最后一班车回家,否则一旦错过就全靠“11号”车走三十多里山路。因此,我有些心不在焉,正沉醉在妈妈香甜可口的晚餐遐想中的我被火眼金睛的韩老师逮个正着。他一本正经的叫我站起来,恨铁不成钢地数落道:“伢儿呀,我跟你看个相,你这么不尖心,二回考不起大学哪门得了哟!”其言切切,其意殷殷。

从此,我潜心苦读,终成正果。只是,我似乎再也走不出韩老师严厉中透着慈祥的目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今,尊敬的韩老师已作古多年。您在那边还好么?天堂里是否也有书声琅琅、桃李芬芳?

作者简介:杨杰明,津市白衣人,现供职于建设银行益阳市分行。

津市文联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事宜

请联系工作人员

编辑:林小琼石承强黄道师彭淼

审核:周恩清

文章来源:《兰草》年第四期《天南地北津市人》栏目

投稿邮箱:jswl

.







































怎么样可以治好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fb/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