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地处鄂西南一角,自古以来却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氛围笼罩下,在这片少数民族与汉族和睦相处不同文化和谐融汇的崇山峻岭群山万壑中,活跃着一支以传统手艺为依托的能工巧匠。他们养家糊口的本领世代相传,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默默无闻,鲜有文字记载,他们却撑起利川衣食的一片天,他们就是民间口耳相传的“九佬十八匠”。

  利川的九佬归纳为“劁杀吹补打,划船修补赶。”其分别为:劁猪佬、杀猪佬、吹鼓佬、补锅佬、打渔佬,划船佬、修脚佬、补瓷佬、赶仗佬。除这九佬外,编外还有两佬:日白佬和烧火佬。日白就是能说会道,吹牛骗人的意思。烧火就是《红楼梦》中焦大骂的“扒灰”。日白佬和烧火佬是当地对这两种人的戏称。

劁猪佬

别小看劁猪佬,他腰缠匕首,揽劁吹牛角,其刀为手术刀。除了劁猪,骟马牛羊旋鸡卖兽药都来。劁压猪(小豭)割****,劁奶尖(小豝)破肚割卵巢,割下的赘疣唱着歌诀顺手屋顶抛。我的《生查子·劁猪佬》正是对其写照:“号角越墙悠,牵豕门前候。利刃挂殷红,任彘穷吭吼。吟诀甩累疣,豚旺猪肥富。此佬不凡夫,六畜医疗秀。”

杀猪佬

  杀猪佬也称屠夫,大家都非常熟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其丈人胡屠夫就是一个典型的杀猪佬,经常吃香喝辣,吃得醉醺醺的,披着衣服,腆着肚子,浑身油迹斑斑。杀猪佬一般除屠宰外还兼猪肉销售,没取消农业税时利川乡下杀猪佬还有代收屠宰税的职责。当时,有的困难户无现钱完税,杀猪后按市价割肉冲销。利川四处游走卖肉的屠夫,其担子颇具奇特,两边各一个竹制人字架,中间固定根竹杠,杠上挂着鲜肉,肩挑担子到处招揽生意。卖肉时,担子搁在地上四平八稳,吊挂的肉可任意砍割。我填了《如梦令?杀猪佬》,为他们喝彩:“背上屠刀串巷,糊口养家图旺。猪怕壮人云,大碗吃刨汤爽。撒谎,撒谎,岂有功夫闲逛?”新一代杀猪佬与时俱进,穿夹克骑摩托,手机沟通到户屠宰,集贸市场定点销售。

吹鼓佬

  吹鼓佬又称吹鼓手,他们凭借当地传统花锣鼓的“四大件”鼓、大锣、小锣(勾锣)、钹加上唢呐,活跃在四乡五里城内城外,为民间红白喜事摇旗呐喊,成为不可缺少的热闹载体。花锣鼓班子的吹鼓佬是业余的,各队伍相对固定。招之即来,来之能吹敲打击,会演说跳唱。他们有传统的说唱段子,打连香的可根据不同场合即兴发挥。如今吹鼓佬在利川后继有人,有增无减。

补锅佬

  补锅佬早已销声匿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他们的身影。几千年来使用的都是生铁锅,对寻常百姓来说锅是家庭重要家当之一。长年累月,锅在磨损中从沙眼处穿个小孔的现象简直屡见不鲜。穿孔的锅在补锅佬手里可推陈出新。其将破碎锅铁熔化,用铁水填塞孔洞,冷却后打磨光滑即可。七八十年代不补生铁锅了,钢精锅换底正方兴未艾。

打渔佬

  打渔佬即渔夫。利川清江流域的打渔佬都养着打鱼鸟,俗称水老娃。水老娃善于潜水捕鱼,打鱼前让其空腹。下河时打渔佬挑着撑竿,两边各蹬着两三只水老娃。上了鱼划子,打渔佬把水老娃脖子系上绳套。到了鱼区,打渔佬呼哨令水老娃下水捕鱼。水老娃叼了鱼一定游到划子边,请打渔佬收取。图为利川忠路前江河打的河鱼

划船佬

  划船佬,即艄公。多少年来利川山城几个渡口,两岸往来全凭划船佬摆渡,船是非机动能载二三十人的大木船,每遇山洪爆发涨水只能停航。渡口架桥后,世世代代的划船佬才退出历史舞台。

补瓷佬

    补瓷佬的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他们的身影。当时寻常百姓家的瓷器如破成两三块,是要补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修补瓷器全靠补瓷佬。我见过补碗:补瓷佬坐着矮板凳,两腿夹着半边碗固定,用手拉钻在碗破损边缘钻针尖大的孔若干,另一半碗相应位置也钻孔。最后破缝徒上蛋清,用订书针大小的铜扣将两半碗扣紧则宣告完工。小时候在家中见过这样的碗,祖母不让我们娃娃用。大人用也是小心翼翼,端大的那边,盛干不盛汤。

赶仗佬

  赶仗佬就是以打猎为生的猎人,如同《水浒》中登州山下解珍解宝两弟兄,又如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常猎户。利川山大人稀,过去野兽出没不定,伤人夺命糟蹋庄稼的事时有发生。有矛就有盾,有兽伤人就有猎人,于是当地滋生了一大批赶仗佬。

 利川的十八匠概括为“金银铜铁锡,石木雕画漆,染篾弹伞陶,剃头泥瓦皮。”其分别为: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石匠、木匠、雕刻匠、画匠、漆匠,染匠、篾匠、弹花匠、伞匠、陶匠,剃头匠、泥瓦匠、皮匠。

铁匠

  铁匠是古老行业,锅铲菜刀剪刀火钳钩子挖锄镰刀……千家万户都离不开。在没实行气锤锻造以来,几千年来铁匠的操作流程几乎一成不变。俗话说,“世上三件苦,打铁摇船挑堰土。”打铁是苦活路,铁匠们苦中有乐。刘记铁匠铺叮当响中常伴随这样的歌谣:“张打铁,李打铁,打把花剪儿送姐姐。姐姐留我歇!”当把打罢的工件投入水中发出“区区”响声时,就要随着捶打节拍高吭“打点儿——吃点儿,打点儿——吃点儿……吃穷!”我也打了十几年铁,对铁匠有深厚感情,填《卜算子?铁匠》一首抒怀:“上阵汗淋淋,燎烤胜炎暑。欲问该行为哪般?举世极辛苦。察铁色凭规,动作需神速。边打边瞧不用称,手语行如故。”

锡匠

  锡匠也是古老行业,其可划为板金工的范围。他们用薄铁皮制成炊壶酒壶灯盏等器具,通过锡焊完成最后一道工序。随着机械行业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问世,锡匠也自行淘汰了。

石匠

  石匠更古老,自古以来石刻石雕土木建筑日常用具都离不开石匠,石鼓文石磬就是古代石匠的杰作,石刻石雕是古代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渠道。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山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副直径一尺许的石磨,分带盘无盘两种。除磨粉推汤圆(磨米浆)外,主要是推合渣——即不滤渣的豆浆,煮时加切粹的新鲜蔬菜,是经久不衰的家常菜。乡下人家除小磨外,还有直径两三尺的大磨,用来推苞谷。用户买了新磨后,还要请石匠洗磨。洗磨有两道工序,一是将磨齿琢锋利,之后将滚烫的草木灰覆盖齿面(让磨齿坚固,不掉沙。)随着这些食品的商品化以及电磨普及,石匠的领地越来越狭窄,但是这古老的行业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席之地。

木匠

木匠也是由来已久。俗话说,铁匠靠眼看,木匠靠划线。如今,木匠传统的划线锯刨凿孔穿榫手工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加工以及螺丝粘胶取代。

雕刻匠

  

雕刻匠历史悠久,从帝王将相的玺印到活字印刷的制版,都是雕刻匠辛勤劳动的结晶。直到汉字电脑制版问世以来,加上私章的应用范围日趋狭窄,雕刻匠的队伍才急剧萎缩。

画匠

  

画匠是旧时的称呼,后来称画师画家。画匠也是古老的行业,过去的雕梁画栋以及肖像壁画美术装饰都靠他们完成。一般说来对于这一行,无绘画天赋是难以入门立足的。

漆匠

  

漆匠原来是专指做生漆(即大漆)的匠人,出土的大量漆器可以说明早在两三千年之前漆的采集和使用的整套技术已经日臻完善。鄂西利川的茅坝漆在全国小有名气,恩施不少地方都出产大漆。从漆树采集的漆要经过煎熬过滤,添加一定比例的桐油才能涂刷,工艺相当讲究,学徒要跟随师傅经两三年潜移默化的体验摸索才能掌握技术。大漆经久耐用无污染,是彻头彻尾的绿色产品。由于化学漆生产施工简单价格便宜,近二三十年来大漆受到化学漆的严重冲击,漆匠(大漆)几乎后继无人。为了保护这个国宝,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让漆匠这个古老行业传承下去。

染匠

染匠的粗蓝布蜡染花布过去在鄂西举目可见,土家族广泛应用的服装头饰铺笼帐盖几乎都是出自染匠之手,如今只成为工艺美术的点缀。这个行业正在趋向没落。

篾匠

俗话说,“养儿莫学篾匠,十个指头像和尚。”从古至今,竹器却比比皆是。利川盛产竹子和藤子,竹器有筷子、蒸笼、筲箕、刷把、簸箕、撮箕、箩筐、扁担、筛子、竹席、篾席、提篮、吊篮、盖篮、烘篮、斗笠、雨伞、扇子、毛笔、竹屋、竹椅、竹桌、竹窗、竹床、篾绳、皮篓、书架、书箱……加上以竹为骨架的藤器,简直举不胜举。如今篾匠已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专利,年轻人几乎不学这个手艺了。我填《清平乐?篾匠》为篾匠叫好:“竹编兴旺,亘古民间创。若怕指头如和尚,生子莫学篾匠。破竹两半崩开,焉知划篾要掰。成器归功技巧,畏难鬼使神差。”

弹花匠

弹花匠,身背一张弓,弹起花来嘣。如今罕见,棉花棉絮加工被机械取代。

伞匠

伞匠,也是古老行业。直到六十年代末,流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油纸伞,就是断桥会中许仙借给白素贞的那种伞,亦是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拿的那种伞。其是竹篾骨架,伞面裱糊皮纸,上色后刷上桐油。结实的伞有油布伞。后来晴雨伞取代了传统伞,伞匠也自然淘汰,寥寥无几的伞匠只能做些娃娃的玩具伞。

陶匠

陶匠,专做碗盘碟壶罐缸钵。烧制碗缸钵罐沙锅沙灶之类,为区别江西湖南细瓷,当地的碗称土碗。沙锅沙灶算得鄂西专利,历史悠久。沙锅分为鼎罐和烘锅两种,都带盖,深灰色,内外表面呈沙粒状。新鼎罐新烘锅使用前须用浓米汤浸湿,使用日久汤液才不渗透。鼎罐高一尺许,口径七八寸,有两耳,专门用来熬汤。烘锅呈浅灰色,如矮鼓状,与沙灶配套作火锅用。沙灶用沙比鼎罐烘锅粗,其上粗细腰,有两耳三足三支撑,有固定炉桥,开有风门。桥上放入炭火,置上烘锅,放置餐桌中央就是传统火锅。随着外来细瓷的大量输入以及钢精塑料制品的涌进,土生土长的窑场陶器自行淘汰。鼎罐沙锅沙灶之类如今实为罕见,当地有心人应该注意搜集珍藏,它们就是正在绝迹的珍贵文物。

剃头匠

五十年代大十街有家剃头铺叫“姜国记”,铺面不大,三四把转椅。我们剃头总是光顾这个铺子,发蒙前一直剃光头,每次要给剃头师傅5分钱,相当于一斤苞谷的价钱。家当小的剃头匠只有一副担子,一头冷一头热。剃头匠巧在紧绷两张皮,荡刀绷牛皮,剃头绷人皮。如今不叫剃头铺理发店,而叫美容屋发廊,不叫剃头匠而称美容师。现在乡下的剃头匠也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便利,一声手机呼叫,远处的剃头匠可骑摩托上门为不便行走的老人理发。对于剃头匠的巨变,我填词以记之。《菩萨蛮?剃头匠》:“肩担冷热营生事,走街串巷寻求剃。绷紧两张皮,操刀心不移。而今兴发屋,一派追新族。起舞伴洋歌,美容搭按摩。

泥瓦匠

泥瓦匠,修建房屋、砌灶捡瓦。屋漏了要换瓦,需泥瓦匠上屋盘捡。旧时的灶屋都有一个占地两个多平方的腰子灶,两口锅一两个瓮坛,有烟囱及灶神龛。就像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帮厨的那种灶。修建这样的灶是泥瓦匠的看家本领。后来泥瓦匠演变成建筑工人,如今其主要功能是建商品房。

皮匠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不要小看皮匠,一个皮匠可养活一大家人。没有胶鞋的年代,皮匠做钉鞋。布鞋底上钉上铁钉,上数遍桐油,就是雨鞋。塑料凉鞋没问世白麻凉鞋流行时,皮匠用废旧轮胎作鞋底做成新型凉鞋上市。除了与鞋关系密切的皮匠,还有一类与皮关系密切的皮匠,这就是硝皮匠,皮革的鞣制叫硝皮。兽皮作为衣料由来已久,剥下晾干的兽皮发硬并且掉毛,不能直接用作衣料,必须用硭硝进行“硝皮”处理,使其变软不掉毛方可使用。一般说来,手艺高超的皮匠硝皮做鞋,均得心应手。在分工不细的过去,为了养家糊口,皮匠硝皮做鞋补鞋都要干。在现代化的今天,街头巷尾仍然有皮匠一席之地,看来他们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还有生存的空间。

  过去东家请众匠人起屋或做工,聚餐坐席有按“九佬十八匠次序排座的规矩,不得僭越乱来。“九佬十八匠”虽然各地有各自的不同版本,但是基本上大同小异。他们只是三百六十行中一小部分。我根据所见所闻及道听途说,把有关利川的“九佬十八匠”记录归纳,留给后生观看应该是个有益文化的善事

图文来源网络改编

?快速订阅:文章顶部点“利川忠路人”订阅(推荐)

?搜索订阅:搜利川忠路人或







































治愈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的中医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fb/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