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出版社、宝玥斋联合推出丛书『善本碑帖精华』系列,将收录国内、国外博物馆收藏善本,以及私人藏本,依原本高清拍图,采用精美的印刷和装帧形式,力求还原拓本效果,原装本直接传递拓本信息,为研究者提供勘校的依据,为学习者提供最优秀的范本,为欣赏者带来最美的感受。

现获得国家图书馆授权『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梁启超旧藏出土初拓本、『唐褚遂良书伊阙佛龛碑』明何良俊清森閣旧藏宋拓本、『隋董美人墓志铭』张廷济藏初拓本,均以两种装帧形式于九月中旬正式发行。

顔勤禮神道碑,唐大曆十四年()刻立,顔真卿撰文並正書。首題:“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顔君神道碑。”碑高厘米,寬90厘米,厚22厘米;碑陽19行,碑陰20行,行皆38字,左側5行,行37字;陰及左側續刻碑文,右側原刻銘,被後人磨去,上半刻宋人兩句詩“忽驚列岫曉來逼,朔雪洗盡煙嵐昏”,下刻宋伯魯題跋。

此碑刻立於陝西,趙明誠《金石錄》卷二十八、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七皆有著錄,當時即以其書名被移入城里,約在元明時埋入土中,民國十一年()十月初,何夢庚於長安舊藩廨庫後土中發現此碑,出土時石已中斷,上下皆完好無缺泐。民國十二年正月,宋伯魯刻跋於碑側,年移置陝西省西安市西安碑林。

《顏勤禮碑》是顏真卿七十一歲時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所書写的神道碑,顏勤禮是顏之推孫,顏師古弟。此碑将顏勤禮的高祖顏見遠、曾祖顏協、祖顏之推、父顏思魯及颜勤礼夫妇、子姪、諸孫輩的姓名、職官等詳列分明,多足補史乘之闕漏。

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臨潼)人,開元二十二年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等職,官至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世稱“顏平原”“顏魯公”。顏真卿郡望瑯瑘臨沂(今山東臨沂),其五世祖顏之推始遷居雍州萬年,高祖顏思魯迎李淵入關,曾祖顏師古官至秘書監,居京兆長安敦化坊。顏氏世代儒雅傳家,其小學教育為立家明訓,代有才人,顏元孫《干祿字書》即其例。顏真卿秉承門業,廣收博學,終成一代宗師,其楷書和行草書皆氣勢雄偉,遒勁鬱勃,在書法史上的影響僅次於王羲之,後世學者綿延不絕。其代表作有行草書《祭姪文稿》《爭座位帖》,鲁公碑版照四裔,《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讚》《郭家廟碑》《李玄靖碑》《宋璟碑》和《顏家廟碑》等皆歷代書家所臨習的名品,《麻姑仙壇記》則有大中小三種之多,摩崖石刻以大字《大唐中興頌》為典型代表,更有《忠義堂帖》等傳播顏體書法的刻帖傳世。

《顏勤禮碑》初出土時已中斷,碑陽斷裂處每行闕一二字,碑陰有斷紋,尚不闕字。“长老之口故”之“故”字正当断处,有断线纹,而笔画不損;末行“侍讀”之“侍”字右上半損。國家圖書館藏《顏勤禮碑》是劉鎮華(字雪亞)督軍陝西時所得初拓本,未拓宋明人題詩,無民國十二年跋,有梁啟超題端和諸多藏印,並梁啟超民國十四年()正月的題跋。

除“故”字外,斷裂處另有多字差異,列舉數字與稍后拓本比對。

今所見初拓“故”字不損本尚可知有六件存世,民間藏有四件皆為殘本,完整者僅國圖與陝博所藏二套,原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發行『梁啟超舊藏碑帖精選』系列《顏勤禮碑》中有漏印四頁,並非原底本缺失,本次將原大完整影印。

浙江古籍本缺印四頁文字『時學業,顏氏為優,其後職位,溫氏為盛。事具《唐史》。君幼而朗晤,識量弘遠,工於篆籀,尤精詁訓,秘閣司經史籍多所刊』、『授朝散正議大夫勳,解褐秘書省校書』

藍布書封實樣

图书名称:善本碑帖精华03-初拓颜勤禮碑(二册)精装本

策劃:寶玥齋

定价:.00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尺寸:*mm

页码:上册66頁、下册60頁

装帧:原裝影印(蝴蝶装)、藍布書封(内衬海绵)、纸盒函套

发行数量:册

印刷方式:混合網

出版日期:-09-15

預售價格:元(8月31号截止)

图书名称:善本碑帖精华03-初拓颜勤禮碑(二册)特装本

定价:.00

装帧:原裝影印(蝴蝶装)、藍布書封(内衬海绵)、竹盒装

发行数量:限量编号部

出版日期:-09-15

預售價格:元(8月31号截止)

特裝竹盒樣式

《伊闕佛龕碑》,亦稱“三龕記”“龍門三龕碑”“伊闕佛龕之碑”,唐貞觀十五年()十一月刻于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賓陽洞內。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正書。

此碑乃磨去北魏造窟碑重新刊刻,现存32行,行51字,總計餘字,額篆書題“伊闕佛龕之碑”。碑文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亡母長孫皇后做功德等事跡,乃太宗諸子爭儲產物之一。全文造句工整,辭風華麗,書法端莊謹嚴,被稱為文辭家和書法家的“天合之作”,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稱此碑“字畫奇偉”。

褚遂良(—),唐初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其先世本在河南,晉室南遷,徙居江南。其父通直散騎常侍褚亮,博學能文,為隋太常博士,後歸順秦王,為秦王文學侍從——十八學士之一。褚遂良為其第二子,年少便博通文史,擅書楷隸,以通事舍人起家於隋,貞觀中累遷起居郎,虞世南去世後,以擅書得魏征薦,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歷任太子賓客、黃門侍郎、中書令,其後十年,因“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漸得太宗信任,為太宗臨終托孤之顧命大臣。及高宗立,封河南縣公,進郡公,後世稱“褚河南”。坐事出為同州剌史,兩年後召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兼太子賓客,進拜尚書右僕射。因反對立武則天為昭儀事被貶為潭州都督,徙桂州,再貶為愛州剌史,連遭追削官爵,子孫流配,最後憂鬱而病,卒於嶺南外郡,年六十三。《舊唐書·史臣傳》評曰:“古之仁人志士,一言相期,死不言悔,況於君臣之間。受託孤之寄,而以利害禍福,志平生之言哉!”褚遂良被後世譽為“臨大節而不可奪者”,贏得後人仰慕。

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和薛稷並稱“初唐四家”,其書取法二王,博採眾長,與時俱進。其楷書作品前後風格不同,後期起伏多姿,跌宕有致,剛柔並濟,遒媚飄逸,儼然成為唐之“廣大教化主”,代表碑刻有《房玄齡碑》和《雁塔聖教序》;早期楷書則清朗秀勁,方筆為主,結體有隸勢,受北碑影響深重,碑刻以《孟法師碑》和《伊闕佛龕碑》為代表。《伊闕佛龕碑》在存世眾多褚書碑刻中刊刻較早、字體最大,清劉熙載認為得寫“兼有歐、虞之勝”,梁巘則以為此碑乃褚遂良“中年筆也,平正剛健,法本歐陽,多參八分”。

國家圖書館藏本为何良俊清森閣舊藏宋拓本,割裱為1冊;冊高34.5厘米,寬19.7厘米;半開墨心高29.6厘米,寬14.4厘米;墨本43開,跋4.5開;半開3行,行6字。據張彥生《善本碑帖錄》著錄,此本首行“延閣”之“延”字未損,末行“皇祚於”及“年歲次辛丑”可見,“五”字可見末筆,是《伊闕佛龕碑》的傳世最佳拓本。

此冊拓工精緻、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编》釋文多50余字,經何良俊、畢瀧、顧文彬、李鴻裔等遞藏,有費念慈、錢大昕題簽,何良俊、畢瀧、張瑋、沈志達、趙烈文題跋。鈐“清森閣書畫記”“畢瀧鑒藏”“靜逸庵書畫印”“元和顧子山秘笈之印”“過雲樓考藏金石圖書”“蘇鄰鑒藏”“郪江李氏文房”“長生安樂趙烈文印”“蓉初珍藏”“臣大昕”“辛楣”“臣志達印”“東山世澤”“謝騤之章”“沈氏圖書”“字季英號屺室”“張瑋字曰傚彬”“西溟學士北海道人”等近30方印。

錦緞編織與原本图纹一致(实物样)

图书名称:善本碑帖精华04-宋拓伊阙佛龛碑精装本

策劃:寶玥齋

定价:.00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尺寸:*mm

页码:頁

装帧:原裝影印(蝴蝶装)、錦緞編織(内衬海绵)、纸盒函套

发行数量:册

印刷方式:混合網

出版日期:-09-15

預售價格:元(8月31号截止)

图书名称:善本碑帖精华04-宋拓伊阙佛龛碑特装本

定价:.00

装帧:原裝影印(蝴蝶装)、錦緞編織(内衬海绵)、竹盒装

发行数量:限量编号部

出版日期:-09-15

預售價格:元(8月31号截止)

《董美人墓誌》全稱“美人董氏墓誌銘”,隋開皇十七年()十月十二日,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楊秀製。正書21行,行23字。美人董氏為楊秀愛妃,“體質閑華”“冶笑千金”,“態轉回眸之豔、香飄曳裾之風”,病逝時年方十九,楊秀觸感興悲,親自為愛妃撰寫了這一方墓誌銘。此碑甫出,便以小楷精美轟動一時。

葉昌熾《語石》曰:“隋碑上承六代,下啟三唐,由小篆、八分趨於隸楷,至是而巧力兼至,神明變化而不離于規矩,蓋承險怪之後,漸入坦夷。而在整齊之中,仍饒渾古,古法未亡,精華已泄……此誠古今書學一大關鍵也。尤可異者,前人謂北書方嚴遒勁,南書疏放妍妙,囿於風氣,未可強合。至隋則渾一區宇,天下同文,並無南北之限。”楷書自漢隸蛻化以後,經過二百餘年的演變,至隋已漸趨成熟,整體風格從拙朴走向精美,從荒率走向規整,熔南北於一爐,開唐法之先聲,是南北方書法逐漸交匯融合的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董美人墓誌》正是這一時期的楷書代表作。

《董美人墓誌》佈局整齊縝密,結字恭正,筆法精勁。筆筆認真,字字嚴謹,用筆方圓結合,藏露兼施,骨秀肌豐,既含淳雅婉麗之風韻,又蘊挺拔端莊之氣度。字形多扁方,尚存晉人小楷、北朝墓誌之古韻,在筆意上已脫盡隸意,和隋初的《龍藏寺碑》(開皇六年,)相比,雖僅晚十一年,但楷法已成熟良多。《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稱其“文體婉妙,是陳隋間手筆,字跡端妍含古意,與歐虞伯仲。”羅振玉對其評價也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備,近世流傳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張貴男》三志石,尤稱絕詣。”

《董美人墓誌》原石于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西安,為時任職於陝西興平的上海陸君慶所得,陸氏以淡墨精拓,拓本薄如蟬翼,筆劃豐潤,後世稱“關中淡墨本”。關中本流傳極少,最為珍貴,世以得此本為榮。不久誌石被上海徐渭仁(紫珊)收購,徐氏十分珍愛,將此石攜至上海,自號其齋曰“隋軒”,並廣泛椎拓,據說用墨較濃,字畫瘦細,據王壯弘先生說,此濃墨拓本字口較細,和關中本相比,“驟視之似非一石,細細勘之,石花字畫均合,乃同出一石無疑。”濃墨本傳世也不多。惜《董美人》誌石一如紅顏薄命的墓主,咸豐三年(年)毀於兵燹。

《董美人墓誌》自出土之日起即影響很大,因原石出土不久即毀,故翻刻本較多。其中“神州國光集”收楊守敬藏本和西安翻刻本較佳,惟首行“墓誌銘”之“墓”下“土”部都少刻一點。也有“墓”字帶點的翻刻本,但是除了字畫軟弱、石花做作之外,所刻之點都不如原刻之點珠圓玉潤,且無法完美地處理點與末筆橫畫的位置關係,熟悉原刻的人比較容易就能看出來。

國家圖書館藏本為清道光出土初拓本,卷軸裝,墨心高51厘米,寬52厘米。張廷濟、林白水、陶山等遞藏,有伊立勳題簽,張廷濟題詩、沈樹鏞、陶山跋及陸恢錄朱錦琮跋文二則,陶山、嚴復、沈樹鏞跋文與觀款,鈐“嘉興張廷濟叔未甫”“眉壽老人”“鈞初所得古刻善本”“樹鏞私印”“雁湖世家”“五柳人家”“陶山珍藏”“陶昌善印”“白水珍藏”“嚴復”“陸恢私印”等章,是《董美人墓誌》傳世最好的拓本之一。

出版品改为册页装,开本为:*mm,临写相当便利。

图书名称:善本碑帖精华05-初拓董美人墓志铭精装本

策劃:寶玥齋

定价:.00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尺寸:*mm

页码:37頁

装帧:册页蝴蝶裝、纸板書封、纸盒函套

发行数量:1册

印刷方式:混合網

出版日期:-09-15

預售價格:98元(8月31号截止)

图书名称:善本碑帖精华05-初拓董美人墓志铭特装本

定价:.00

装帧:册页蝴蝶裝、錦緞+竹板書封(内衬海绵)、纸盒函套

发行数量:限量编号部

出版日期:-09-15

預售價格:元(8月31号截止)

善本碑帖精華01-宋拓李思训碑李國松舊藏南宋拓本(已发行)

善本碑帖精華02-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吕伯威舊藏北宋拓本(已发行)

感谢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gn/1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