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魏潇

年,一群来自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HoleOceanographicInstitution)的生物学家在北太平洋海域探测到了一个少见的声音信号。这个信号具备所有鲸类叫声的特点,但只有一点非常特别——它拥有一个远远高于普通须鲸目鲸类15-25赫兹的频率。这意味着这条只能发出52赫兹叫声的鲸鱼可能永远都得不到它的同类伙伴的回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内,这条拥有独特歌声的鲸鱼徘徊在广阔的北太平洋,在深海之下数万公里的旅程中,不停地发出同伴们听不到的呼唤。人们称呼它为“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

年,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VKontakte上出现了一项通称为“蓝鲸”或“F57”的死亡游戏。游戏参与者加入一个群组后,将有一名对应的“负责人”,参与者需要提交个人的真实信息,包括自己和家人的真实姓名和家庭住址,甚至裸照,如果有人抵触任务或者泄密,这些隐私信息就会被公开,任务完成不了,负责人还会表示有人会“帮你完成”。

随后参与者被要求在50天内每天完成一个自残任务,包括在胳膊上用刀片刻上“F57”字样、凌晨4:20起床看一部恐怖片、在身体上划出刀口、不与任何人交谈等等,最终在第50天时,结束自己的生命。

随着时间推移和网络传播,俄罗斯境内于年出现了第一个因为这项游戏而自杀的青少年。截至年,这条来自社交网络平台的“蓝鲸”已经传播到了欧美多个国家,吞噬了上百个年轻的生命。

目前,在国内的社交网络中,也出现了一些与蓝鲸游戏有关或者相似的活动和组织。不过让人感到庆幸的是,目前这些与蓝鲸游戏相关的群组已经被全部封禁,我们正在采取措施,阻止这一死亡游戏在青少年中的继续蔓延。

蓝鲸游戏QQ群,目前已经被封禁

“蓝鲸游戏”的心理解读

为什么这样一个在成年人看来十分荒诞幼稚的游戏会吸引这么多青少年参与其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引导着这些孩子一步步走上自戕的结局?这里面确实暗含着许多心理学陷阱。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和研究生王分分同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解读:青春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的心理特点本身就更为敏感、容易出现波动,并且喜欢追求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并且被这个死亡游戏吸引的青少年中可能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坎坷,无法获得来自家庭和同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了逃避这个让人生厌的现实世界,他们很可能会将这样一个基本上是无条件接受他们的组织当做自己最后的归属地。加之他们对于自我存在价值的认同可能处在长期缺失的状态,一旦被这种游戏的组织者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gn/1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