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最遥远的不是未来,而是永远抵达不了
文/心语王惠云 主播/玛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首经典老歌《送别》自20世纪20年代起,深受大众的喜爱,传唱不息,它是由李叔同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调填词而成。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艺术的奠基人、中国话剧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近代艺术第一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用五线谱教学的音乐家,也是第一个把西洋绘画引进中国的画家,开创了人体素描的先河,他的日籍妻子就曾做过他的人体素描模特。 作者墨清在《在世界的尽头拈花微笑》一书,便把这位红尘俗世间的风华才子,禅门佛院里的一代宗师,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代,创造出的卓越贡献,娓娓道来。 墨清是新生代传记作家,时尚杂志专栏作者。他沉迷文字韵味,爱品才子佳人。这本书文风烟火与婉约并进,犀利伴温柔同行,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现在就让我们跟李叔同一起赴一场灿烂花事,看他才情卓著、理想报国、袈裟披肩的风雨一生。 1、莫为红颜笑凡尘李叔同出身富贵,李家世代经营盐业钱庄,人称“桐达李家”。其父李世珍是津门第一大盐商,与李鸿章、吴汝纶被称为清朝三大才子。 将近古稀之年的父亲老来得子,自是非常珍爱。李叔同的大哥夭折,二哥李文熙负责管家。李家宅邸宽敞气派,池塘的鱼儿在欢快地游弋,一年四季花开花落,在美丽的院落里,李叔同度过了他快乐的童年。 李家所处位置是奥租界,家里往来的不是达官贵要,就是外国领事,李鸿章也是家里的常客。但李叔同却没有纨绔之习,反而从小就有洞若观火的智慧。 李叔同5岁的时候,父亲病重辞世,那时的他还不能明白死亡的真实意义,但温柔美丽的母亲承担下了所有的苦涩。 李叔同仍是无忧无虑,玩耍嬉戏,读诗填词,如海绵吸水般吸收着新鲜的知识,在大宅院中简单纯粹地成长着。 “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犹如草上霜”,是李叔同10岁左右时所做的诗,从这首诗里可以窥见李叔同的聪慧,他的所思所想,带着勘破世事的通透与忧伤。 17岁的李叔同开始青春萌动,他迷恋上了戏剧,戏台上婀娜的身段、袅袅的唱腔让他着迷。 李叔同就在此时结识了梆子坤伶杨翠喜,有了情窦初开的甜蜜。“晓风无力垂杨懒,情长忘却游丝短”,就是他怀念杨翠喜时所写的诗。 李叔同开始隔三岔五去捧杨翠喜的场,在台下痴痴地看戏,散场后他们一路谈天说地,从诗词戏曲一直到人生感悟。 但风月场中的女子是不能走进李家门的。在母亲的软磨硬泡、二哥义正词严地警告下,李叔同放弃了这段感情。 既然不能与自己中意的女子长相厮守,那就按母亲高兴的方式来吧。李叔同同意了与天津有名的茶商俞家的婚事,俞家小姐是长在深闺的女子,是门当户对的。 洞房花烛夜,俞家小姐黑亮的眼睛闪着灵动的光,如受惊的小鹿一般紧紧盯着他。李叔同瞬间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他对这个女子一见倾心,从此开始了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生活。 天资聪颖的李叔同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下,也胸怀报国之志,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学习新文化的行列。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血溅刑场,李叔同痛彻心扉、失魂落魄。 二哥怕李叔同受到牵连,让他到上海去避难,顺便打理上海的家业。于是李叔同携家带眷踏上了十里洋场,开始了他最幸福洒脱的青年时光。 在上海的城南草堂,李叔同结识了四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义结金兰,被称为“天涯五友”。他们创立了上海最早的书画报刊——《书画公社报》,在上海书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风姿卓绝的李叔同,是一颗在上海滩升起的新星,怎会没有红颜倾慕? “只因第一伤心事,红粉英雄不自由”,这是李叔同写给上海名妓李苹香的诗句。李苹香是上海文人雅士趋之若鹜的女人,姿态妖娆,但她不喜奢华。 她是李叔同的红颜知己,两人对酒当歌,举杯邀月,叹“堪叹浮生如一梦,典衣沽酒卧深林”。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和天津,软弱的大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风雨飘摇的中国,让李叔同不再醉心于诗词歌赋,他考入南洋公学,想要谋一条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在南洋公学期间,蔡元培先生回忆说:“我在南洋公学教过不少学生,在艺术方面成就最高,涉及领域最广,在戏剧、音乐、美育等方面均有建树的当属李叔同”。 但终因清政府的一场科举考试闹剧,使李叔同对顽固不化的清政府彻底失望。而这时,他的母亲也离他而去,在被泪水和悲伤侵蚀的这一年,他抱着艺术救国的决心,告别妻儿,开始了留学东瀛之旅。 2、破碎河山谁收拾丰子恺曾回忆说:“我见过李叔同留学时的照片,十足的西洋人形象,这就是李叔同,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每一样都要成为当下最好的模样。” 在日本期间,他刻苦学习,但时刻记挂着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他着手筹办了《音乐小杂志》,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本音乐启蒙类刊物,刊物内容丰富,集音乐、杂感、绘画等为一体。 这本杂志的扉页上,是李叔同亲笔所画的木炭画《乐圣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为贝多芬绘制的第一幅画像,也是中国人为西方音乐家绘制的第一幅画像。 在东京上野美术学校求学四年,李叔同成绩斐然,每次考试均名列第一,被学校授予“精勤者证书”。年初,中国南方多省洪灾泛滥,李叔同组织在日本的春柳社成员举办游艺会,为祖国募集善款。 同时,他饰演的玛格丽特,获得当地剧评人的高度赞许。李叔同点燃了中国话剧最初的烽火,开创了中国近代艺术的先河。 年,李叔同学成归国,他不但学富五车,还带回一位日籍妻子,他希望祖国已有所改变,能让自己有用武之地。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被迫退位,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终于被推翻。“好男儿,头颅抛,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虽然他一直在失望中,但李叔同却从未懈怠和不作为,仍是认真做好每一个角色。 在老友杨白民的力邀下,李叔同开始在上海的城东女学教国语。在教书的同时,李叔同还应“革命首功之臣”陈其美的盛情邀请,做了《太平洋画报》的编辑。 他虽然不是革命党人,不是同盟会成员,但他却用自己的画笔征服了万千读者,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曾说:“李叔同先生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把西洋绘画思想引入中国的人,启发了中国传统绘画需要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都接受过李先生的影响,可以称其为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进者。” 刘海粟晚年时也曾说:“近代人中,我只佩服李叔同一人,李叔同在绘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高明,我却比他少了一样——演戏!” 年,因袁世凯复辟,《太平洋画报》被迫停业,李叔同虽然不能再为同盟会奉献力量,但他还是希望为壮大艺术救国人才的道路而奋斗。 这一次,李叔同应邀到浙江第一师范执教,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做兼职,经常往返于杭州与南京之间。 因为李叔同的加入,浙江第一师范和南高师在音乐、绘画师资力量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学生们称他为“温而厉”,李叔同对待学生是温和而严厉的,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方法。 一次,一个学生上课时看小说,李叔同早已发现,但他没有直接去制止,善良的他不忍当众伤害学生。直到下课,他才请学生等一下。等其他同学都走了,李叔同才郑重又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了。”说完,他又向学生鞠了一躬。学生深感羞愧,再也没有犯类似的错误。 李叔同就是这样,对每一个学生都心怀慈悲,不管学生犯了多严重的错误,他都不会放弃对学生的拯救,他每次上课都提前做好准备,在讲台上端坐着等待学生;也曾为学生绝食,资助学生留学,利用课前饭后的时间教学生练琴作画…… 就是这种平静的严肃,李叔同不仅让学生敬爱,还让其他老师包括日籍教师感到敬畏。 在杭州教书期间,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曾与训育主任争执,甚至动起手来,李叔同为使丰子恺能继续读书,向校方请求给自己记一次大过,陪丰子恺一同向训育主任当众道歉。 丰子恺从此不负师恩,努力进取、孜孜不倦,终成著名画家。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李叔同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他衷心希望学生成才。 3.繁华一叹入空门作为教师,李叔同是成功的,他不仅征服了学生,也征服了同事。但国内的政治局势瞬息万变,辛亥革命虽然胜利了,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袁世凯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李叔同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施展之地,生活颠沛,回首过往,他发现,最遥远的不是未来,而是永远抵达不了的最初,他的心中开始弥散出一种广袤的苍茫。 这年冬季,李叔同在上海陪伴日籍妻子,他的义兄许幻园突然造访,许幻园是来告别的,他要去找袁世凯评理,这一去将是有去无回。 李叔同看着义兄单薄的背影消失在漫天风雪中,心中比雪花还要凉,万千情绪汹涌之下,那首著名的“送别”诞生了。 回肠荡气的歌声中,悠悠有着隐约的梵钟之音,山一重,水一重,在经历了数十载的起伏后,李叔同决定皈依佛门。 在杭州教书期间,李叔同结识了马一浮大师,马一浮儒释结合的思想,契合了李叔同的精神。李叔同因为一篇断食文章,开始了修行之路。李叔同在虎跑寺开始了三个星期的断食,断食后李叔同脱胎换骨,犹如重生。 李叔同为常伴青灯古佛前,于是与尘世作了了断。 他请杨白民将日籍妻子送回日本,交代子侄善待老家的妻子和孩子,在写完最后一幅字后,将毛笔一分为二,在丰子恺和闻玉等人的哭声中,平静走向了虎跑寺,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而有了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入佛门后,并未斩断红尘,除了苦修经书、参禅悟道外,他仍心怀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厦门的弘一法师将一幅幅写着“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字幅送给有缘人,并动员全国的佛教人士一同奋起反抗,保卫祖国。在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僧众加入救国护教的运动中。 为了弘扬佛法,弘一法师与丰子恺一同合作编绘《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他配诗文。这套画集共出了六集幅,但后期弘一法师已无力为画集配诗文,他们旨在宣讲仁爱,劝人向善。 年,弘一法师应南普陀寺主持之请,到厦门整顿闽南佛学院的教育,那时闽南佛学院的问题非常棘手,他主张另办学院,并开始筹划佛教养正院。 虽然身体日渐衰弱,60多岁的弘一法师依然抱着“念佛不忘救国”的信念,孤云野鹤般奔走各方弘扬佛法。在惠安他感觉自己的生命将逝,将自己的后事交给妙莲法师。 他告诉妙莲法师,一是他圆寂前后看到他眼里流泪,不是他要留恋人间,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他一生的憾事,是悲喜交集所感;二是将他火葬,只用四只小碗装骨灰填龛四角,以免损害蚂蚁之命。 年,弘一法师在妙莲法师的诵经中,了无牵挂地上路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一抹静静的微笑。 结语 “世间无不散的筵席,无不凋谢的花朵”。 李叔同的一生,是一个说不尽的传奇故事,是一场充满诗意的大戏。 李叔同始终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他是赤子,身上蕴含着屈原、岳飞、谭嗣同一样的正义感,拥有甘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率真。 李叔同在他60多年的岁月中,学贯中西,在诗词歌赋、书画篆刻、音乐戏曲等方面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开创了中西艺术交融的先河,他教过的学生超过千人,遍及江浙,很多学生都是著名的大家,如丰子恺、刘质平等。 繁华落尽,余味犹存。李叔同那一颗赤子之心,正是我们需要保持的,不能忘记的! END 选稿:点点心 一审:野路子猫 二审:子非鱼 校对:东霞 音频:琦媛 插图:元泳懿 排版:余闲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有奖征文详情礼乐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gn/16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99元买到的老白茶是宝,是草
- 下一篇文章: 夫妻长期分床睡,会有这5个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