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最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6159813.html

5月9日,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面向社会公布。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沪府令8号),通过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项(人)。

年,上海市科技奖励制度发生较大变化,首次实行提名制,即改革原先由科技人员申请报奖、推荐单位筛选推荐的方式,实行由专家学者、相关单位提名的制度,提名者负责推荐、答辩、异议答复等。此外,建立定标定额的评审制度,针对不同奖种,分类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参评一等奖落选不再授予二、三等奖。

此次,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0项牵头成果获得表彰,牵头获奖数量创历史最好水平。这0项牵头获奖成果代表了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近年来在电动汽车智能充电、变电站自动化、变压器检测技术、配电智能感知等优势技术领域取得的创新成就,其中“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动汽车柔性智能充电关键技术及应用”等4项成果获得二等奖、“配电设备智能感知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等6项成果获三等奖,另有4项参与成果获奖。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部门在对上海市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行充分研究和整理消化的基础上,整合内外部科研资源,搭建合作创新平台,精心做好报奖材料的审查提升,在发明奖和进步奖授奖总量同比下降25项的情况下,公司牵头获奖数量同比上升4项,提名成果获奖率高达90.9%。

同时,由上海电力实业有限公司控股单位上海崇明北沿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主要参与完成的“基于风力机尾迹流动的风电场微观选址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次参与完成的“基于风力机尾迹流动的风电场微观选址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针对风力机尾迹流动在风电场微观选址技术中的应用,开展了系统研究和工程应用,为我国大型风电场的布局、选址、规划及风电场优化运行等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5月9日上午举行授予田禾、陈亚珠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授予许琛琦等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3个项目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3个项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个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个项目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授予卢克·塔尔维(比利时籍)、余金权(美国籍)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代表田禾、来新民、姜育刚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项(人),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43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5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比利时籍专家卢克·塔尔维、美国籍专家余金权获国际科技合作奖。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介绍,年度科技奖励的组织实施,全面贯彻落实上海新一轮奖励制度改革精神,总体呈现三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去年月发布的《上海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调整了奖励对象要求,由“公民”改为“个人”,将外籍科技工作者纳入四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技普及奖)授奖范围。年度,有37个被提名项目有外籍完成人参与,国籍涵盖日、法、美等个国家,其中2个项目获奖。提名和评审方面,外籍专家作为提名专家,提名一项科技进步奖;4名外籍及港澳专家应邀参与项目评审。第二大特点是科普激励作用显著增强。年度首次颁发上海市科普奖,单独设立这一奖种,在全国省级科技奖励中尚属首次,旨在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技精神。年度有44项科普成果被提名,是年度9项科普成果(纳入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2.3倍。其中,5项科普成果获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是年度6项的2.5倍;4项一等奖创历年之最。第三大特点是提名方式更为多元。去年以来,上海市科技奖励改革了由科技人员申请报奖、推荐单位筛选推荐的传统方式,实行由专家学者、相关单位提名的制度。提名者要承担推荐、答辩、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年度提名项目(人)中,共有3项(人)由专家提名,奖种涉及科技进步奖和科普奖。其中,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严酷环境下钢筋混凝土防护技术体系创新及工程应用”由外籍教授提名,成为上海市科技奖励史上首个由外籍专家提名的获奖项目。

从年度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由两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年评选一次。科技功臣奖的奖金由50万元/人提高到万元/人,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由30万元/人提高到50万元/人。

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田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功能分子材料合成及其光化学与应用研究,在动态组装分子智能材料、新颖有机发光体系等前沿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获得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的陈亚珠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她是我国跨领域从事医学工程创新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开拓者之一,为重大疾病物理治疗技术、设备的研制和临床实施做出了卓越贡献。

今天颁发的特等奖有3项,是近年来上海市科技奖励最多的一次。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完成的“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薄型金属双极板及批量化精密制造技术”获得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实现了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技术突破,对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医院牵头完成的“基于脑可塑理论新发展修复残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创造性地提出治疗中枢神经疾病的全新途径,也深化了我们对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的认识,有望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完成的“面向重大工业装备核心控制软件的安全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开发了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力控制等领域的可信软件,为这些领域的自主可控保驾护航。根据《上海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四大奖的特等奖由50万元/项提高到00万元/项,一等奖由20万元/项提高到50万元/项,二等奖由0万元/项提高到20万元/项,三等奖由5万元/项提高到0万元/项。田禾、陈亚珠是谁?有哪些杰出贡献?或许很多人还不甚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两位“上海市科技功臣”“魔术师”田禾:越具有挑战性的,当老师的越要先来从分子机器运动、有机分子探针,到智能材料动态组装,这些带有炫酷科技感的“魔术”,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田禾的拿手戏。改革开放之初的年,田禾离开出生地新疆跨入了大学校门,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与上海、与化学、与创新结缘数十个春秋。这位微观世界里的多面手“魔术师”,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在5月9日的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上当选为新一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别人变得出,他更变得出为了科普最新的“魔术”,田禾先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一个最传统的蜡染过程:涂蜡蓝布,染缸一染,再晒晒干。从分子层面看,染料的化学结构改变了,水溶性的性质也改变了,不再褪色。其实,数码影像时代之前冲洗胶卷,也是染料参与了光化学反应。当年,作为华理前身的华东化工学院老院长朱正华教授正是田禾的导师,老一辈的团队曾为破译美国U-2高空侦察机胶卷、开发国产彩色胶卷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级的大学生,田禾坦陈自己这代知识分子,多少都受到数学家陈景润、“两弹一星”元勋等榜样激励,甚至中国女排也是属于一代人的精神烙印。“落后就要挨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科技强国之梦开始的起点。魔术师相信,别人变得出,他更变得出。田禾开始一个个解决功能染料技术难题:可录式光盘专用染料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数有能力生产这类有机材料的国家之一,实现知识产权自主后,同类进口产品价格应声而降/3;另一方面,光变色浓缩液和树脂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变色镜领域,支撑民族企业占据光变色材料全球市场六成以上份额,“国际大牌太阳镜说不定也用我们的专利产品”。“科幻魔术”也要走在人前,田禾作为第一作者在年《物理化学学报》上发表的成果,来自他在国际上最早开展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这比海外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之父”发表同类文章还早3年,并曾多次创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最高光电转化效率纪录。田禾表示,这样的有机光伏电池有望用于柔性光伏发电,或做成箱包,或做出阳伞,成为便携多用的“充电宝”。弟子压力大,他先去试水变色镜研究事成之后,田禾的弟子毕业即创业,在沪郊建厂投入生产,一步步提升市场占有率,拿下国际市场定价权。田禾笑言,“学生学会了,老师没饭吃。”其实,有了这条技术路径,“从到00”走起来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从0到”。根据田禾的带教策略,越是具有挑战性的、前人未做的,当老师的越要先来。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出于考核压力,或生活压力,如今年轻一代对挑战失败还是“非常有顾虑”。比如在分子探针用于临床的重大疾病精准检测中,团队中医院,多中心、大样本、平行双盲,点对点地两头跑,跑医院。尽管任劳任怨,但类似的实验存在较高的失败率,临床之路还很长很长,因此可能发不了文章,拿不到学位,甚至毕不了业。赖鑫琳摄“而我,已经毕业了,都考核过了,作为过来人,最不怕失败。”于是,田禾总是率先试水。“动态化学”是他当下科研重点,利用动态共价键、非共价键、光响应基团等,他开创出构建智能超分子聚合物的新策略。“魔术”在实验器皿中展开:两截高分子片状材料,在特殊溶液中自主修复,交叠为一段。“二为一”后就不分彼此,可以提拉起20多公斤的重物——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一波波冲上前沿,田禾团队才人辈出。“曲大辉是我的师弟,我们都是田老师的学生。”华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为宏将田禾视为科研领路人,他年获博士学位,年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口中的同门师弟曲大辉,当年与朱为宏一样,也是田禾指导下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如今已是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赖鑫琳摄“跨界者”陈亚珠:贷款40万,只为研发中国人的碎石机47岁,62岁,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抵已经定型,而对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陈亚珠来说,这只是她两次“跨界”造就学术传奇的起始点。5月9日,这位研制成功“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前列腺增生热疗仪”“头颈部恶性肿瘤超声热化疗系统”“磁波刀”“超波刀”等大型无创医疗设备,为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的民族化、产业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女科学家,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跨学科“惊险一跃”,研制成功肾结石体外粉碎机上世纪80年代,肾结石是我国的高发疾病,主要依靠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当时除了开刀,还有一种治疗手段是使用进口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但20万美元的仪器价格,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是巨大负担。“一定要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碎石机”,陈亚珠的这一想法,让很多人为她捏了把汗。当时47岁的陈亚珠在高电压领域已颇有建树,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然而体外碎石是电子、计算机、自控、影像、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而且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科研经费有限,这样的跨学科自选课题连对口申请经费的部门都找不到。幸运的是,40万元的资金缺口,最终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通过自然科学基金低息贷款得到了解决。他们用20个月的夜以继日,在年底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肾结石体外粉碎机,售价仅为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有了这台机器,病人终于可以免受挨刀之苦,实现“随来随治,随治随走”。年,碎石机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年又被列入《中国十年建设》图册。陈亚珠院士与恩师唐耀宗教授在JT-ESWL-II型肾结石体外碎石机前陈亚珠院士在肾结石体外碎石第一台样机旁30多年来,上海交大式碎石机市场销售数亿元、治愈患者数百万。特别巧的是,陈亚珠的儿子前几年也患上肾结石,就是用母亲研发的碎石机治愈的。儿子对妈妈说,“原来只是看到您的辛苦和专注,现在终于体会到您为社会做了多么大的贡献!”挑战世界医学难题,开创新一代超声治疗技术陈亚珠59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62岁这一年,她打算挑战肿瘤治疗这一世界医学难题,继续为国家研制高端医疗设备。她和团队发现,基于物理技术的肿瘤治疗装备研发高潮即将到来,于是她领衔组建了上海交大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当时,生物医学工程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一方面国家科研投入不多,另一方面需花大量的外汇进口设备,陈亚珠看在眼里急在心中。长期以来,肿瘤治疗主要依靠开刀、放疗和化疗等手段,患者要承受巨大痛苦。0年,陈亚珠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多模式相控聚焦超声”新技术,即在体外通过相控阵列将超声波聚焦到体内,实现肿瘤部位高温消融,对全身无副作用,更有望将来配合靶向药物使全身化疗转化为局部化疗。经过十余年持续攻关,陈亚珠带领团队研发出以“磁波刀”和“超波刀”为代表的新产品,解决了超声治疗中的精准定位、实时疗效评估、手术可视化等国际难题。目前,系列产品医院临床试用,首先用于子宫肌瘤、骨肿瘤疼痛等疾病的无创治疗,有望明年年底在国内上市。以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为例,该院截至年月已完成近6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随访初步结果显示,子宫肌瘤消融率最高可达95%以上,肌瘤体积缩小率可高达50%以上。

稿件来源: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电力实业有限公司、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jb/1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