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徽州,大部分人的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白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的诗意。可若要问你徽州都有哪些特色美食,除了臭鳜鱼和毛豆腐,似乎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别的什么了。

其实徽菜是古徽州的地方特色之一。几百年来徽州人在这片土地诞生、繁衍,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徽商鼎盛的明清时期,徽菜一度高居八大菜系之首。后来苏菜和沪菜都或多或少地汲取了徽菜的精华。

徽菜只飘香在徽州,换了地方就真的差那么一点道地。今天就跟着小编梦回徽州,看看这诗意盎然的桃花源里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吧。

化腐朽为神奇,臭味相投

徽州境内重峦叠嶂、溪流纵横,山民劳作辛苦,耗费了大量精力与汗水,人们的口味也偏爱重油咸口,所以徽菜素有「盐重好色,轻度腐败」一说。

这其中,尤以臭菜闻名。徽州臭菜品种繁多,比如臭豆腐、臭霉豆、臭乳腐……简直可以开上一桌“臭菜宴”了。当然最有名也最上台面的还是“徽州臭鳜鱼”。

徽州臭鳜鱼

臭鳜鱼是徽州经典名菜,已有多年历史。做法很是讲究,将新鲜的鳜鱼加上秘制的臭卤,腌渍七天,使鱼吸收了味道,同时也开始发臭。

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

吃的时候放肉片、笋片、在油锅煎炸一小下,让汤汁慢慢吸收进去这样子做出来的才是外皮焦脆,而肉却细腻,回味无穷。

每年桃花流水之际,正是捕获肥美鳜鱼的好季节,故有“桃花流水鳜鱼肥”之说。

此时的鱼也称之为“桃花鳜”,掐指一算,眼下正是吃货们翘首以盼的好时节,现在出发,正赶上一段觅桃源饱口福之旅。

虎皮毛豆腐

毛豆腐是徽菜发酵的最佳诠释。《舌尖上的中国》里也曾对其做过介绍:用来霉制毛豆腐的老豆腐,要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因茸毛经煎炕后呈虎皮条纹而得名。

徽州毛豆腐四季皆宣,最常见的吃法是油煎。架着平底锅,在平底锅中浇上薄薄的一层油,然后把毛豆腐一块一块地放上煎,等到一面煎黄煎脆了以后,再用筷子把它翻一个面再煎。两面都煎好后,香气扑鼻而来,就可以趁热吃了。

这几年,毛豆腐已经成为游客必点的一道菜,也算是登堂入室了。然而印象中最好吃的毛豆腐还是站在街角拿竹签杵着吃。

摊主肩挑一副豆腐担,一头是干柴和平底锅,一头是毛豆腐、香油和辣椒糊,油煎起来,平锅上那热烘烘、香喷喷、作响的毛豆腐令人胃口大开。

自然的馈赠,以鲜制胜

来徽州旅游的人,对徽菜的记忆似乎大多是干货以及腌制、发酵菜品,其实徽菜的代表,是由徽州青山绿水滋养出的山珍野味、河鲜家禽烹饪出来的生鲜佳肴。徽菜讲究就地取材,以鲜制胜。

黄山鲜春笋

人间四月,无笋不欢。春笋在江南地区并不稀奇,总得听江南人家说吃过了春笋才算过了春天,那么黄山脚下的徽州人则是哪天没吃笋,就像不是在过春天了。据说,春笋最旺时节,徽州人一天就能吃掉20吨笋。

一场春雨天过后,荒坡野岭的翠竹丛中,就会长出参差不齐的竹笋。徽州之笋最有名的是城外问政山笋,曾被写进袁枚的《随园食谱》中。因为土壤的缘故,这里的笋总比其他山头的更脆嫩,剥了壳直接可以入口的那种。

徽州山里的春笋甜嫩,不论怎么做都好吃,煲汤、小炒、剁馅、油焖,皆成美味。

挖一篮最嫩的春笋,放些咸肉一起炖,一道腌笃鲜很快就好了。浓白的汤,混合了笋和肉的鲜甜,便是春天最家常而鲜灵的味道。

油焖笋,就是笋的主场。一锅红油赤酱,包裹着最鲜嫩的春笋,鲜香四溢,什么肉都比不过眼前这一盘鲜嫩甜美的春。

黄山野生蕨菜

春风吹醒了徽州的山野,蕨菜的嫩芽从地里钻出来,或青或紫,鲜翠欲滴,煞是可爱。在徽州人的菜谱里,用蕨菜烹调出的名菜有木须蕨菜、海米蕨菜、肉炒蕨菜、脆皮蕨菜等。

如果喜欢蕨菜的原汁原味,可作鲜食。现下正时徽州吃蕨菜的最好时节,新鲜蕨菜简单过水后凉拌着吃,清爽、滑润,唇齿间是令人满足的乡野清香,这是春天的味道,四季更替,大地的养分,雨露的恩泽,都藏在这徽州野菜里了。

腌制的蕨菜则是另一种风味,选择粗细整齐,色泽鲜艳,柔软鲜嫩的蕨菜,配以适量的盐,制成酸菜备食。为了让鲜味保持的更久,徽州人会将蕨菜进行腌制或是晒干,让蕨菜的余味在秋冬季也能被品尝到。

徽州石鸡

徽州素来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山水之间有取之不尽的山珍野味。石鸡为栖息在黄山山涧石缝中的一种蛙类动物,春暖花开时,从冬眠中醒来。据说古时是宫廷御筵的名贵山珍,也是士大夫餐桌上的弥珍野味。

石鸡腿是石鸡的精华,石鸡不论清蒸、红烧或爆炒皆佳。烹饪后的石鸡鲜嫩清香,肉质细腻,润滑爽口,食后唇齿留香,是清热解暑之美味。若配以徽州的甜米酒,那该是桃源里的神仙日子了。

娴于烧炖,浓淡相宜

徽菜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食材的质地特点、成品菜的风味要求,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除爆、炒、熘、炸、烩、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

刀板香

刀板香,即腌猪肉,是徽菜的代表作之一。粉墙黛瓦的徽州人家后院里,总是晾晒着腌猪肉,经过时间和日晒的双重加工,让肉渐渐泛黄、出油。

徽州所产的黑猪、蓝田花猪、甚至农家自家所养的土猪,都是徽州刀板香的猪肉食材的来源,这些猪吃五谷杂粮长大,有城市饲养的猪肉所没有的肉香。刀板香最好吃的是五花肉,肥瘦相间、层次分明、熟而不烂。

刀板香的意思是,肉在刀版上切着吃的时候,是最美味的。

焖蒸过程中将之置于上等香樟木板上,腊肉的所有油腻皆被木板吸走,每一块腊肉的鲜与咸都恰到好处,尝一尝更是满口生香。

一品锅

一品锅吃的是层层叠叠的温暖。据说徽商兴旺时期,男人一年四季大都外出经商,只有时逢过年才能回家一趟,家人为了表达思念团圆之情,同时考虑到冬季寒冷,于是精心制作了由很多原料组成,一层层围叠起来组成的火锅,以此庆祝合家团聚,祝愿来年经商红红火火。

做好此菜很有讲究,懂行的老师傅会先在锅里放进猪小排,加上黄酒、姜片、精盐、调料,加水焖煮半个多小时,然后开始一层一层铺食材。

锅底层铺的是干笋、白菜块、豆芽菜;第二层铺肉块;第三层铺油豆腐;第四层是肉圆、粉丝;更上面的熟鸡肉、熟鸭片、熟牛肉片、熟火腿、熟猪肚、熟冬笋片、鸽蛋、鸭肫片、鱼片等分散在四周;中间摆放鲜虾仁、蛋饺;顶上分放鲜香菇,边上置菠菜、金针菜点缀;最后注满高汤。端上餐桌时,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泡,十分诱人。

梁实秋第一次去胡适家做客,胡适夫人江冬秀亲自下厨,为他做的就是徽州一品锅。梁实秋吃后赞不绝口,著文描述:“一个大铁锅,口径二三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还有萝卜、青菜,味道好极。”

街角巷弄的徽州小吃

在徽州的大街小巷中,小吃摊也是一道很美丽的风景。炭火正在炉中燃烧,蟹壳黄就要出炉;圆圆石头压在粿皮上,滋滋地响个不停,香味弥漫一条又一条古老的街巷;深夜的包袱和浇头面热气腾腾,慰藉了食客一整天的疲惫……这些简陋的、露天的、平常的小吃摊,才是大多数徽州人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朴实却治愈灵魂。

蟹壳黄

中式点心有多种,古徽州就占了四成。其中,有一枚皮薄多脆、鲜而不腻的糕饼,形圆、色金黄、蹦脆如同蟹壳,人称“蟹壳黄”。

好吃的蟹壳黄,必须要够正宗。正宗的蟹壳黄烧饼,精髓全在一个“脆”字上。虽然长得很结实,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

蟹壳黄的销魂,则在于梅菜。酿的梅菜要够鲜,烘焙才没有咸苦的干涩。徽州人用更嫩更脆的包心菜,酿在自家祖传百年的酿缸,等待时间将其变成甘爽多汁的梅菜干。

买烧饼的时候最好选在炉上新鲜的,还带着热乎劲儿的,咬一口又酥又脆,梅菜甘甜多汁,猪肉嚼劲弹牙,只留满口香,不留一点油腻。

石头粿

石头粿是歙县特色小吃,早在清代就是有口皆碑的美食。石头粿用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用木碾推擀成圆饼形状,然后用砚石凿成的石头模压在粿上,在平锅中菜籽油焙熟即可食用。

歙县古城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石头粿的小摊。名声在外的是一家叫做“老虎灶”的早餐店。这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上过几次美食节目,还是几十年如一日,朴实的门面,简单的小摊位,一位蓝布衣衫的程阿婆,做着料很足的石头粿。

程阿婆的粿,品种之丰富,食材可有十余种:葱油、豆黄、豆角、雪菜肉、梅干菜腊肉、糯米茄子、粉丝、老南瓜、韭菜。

四季还略不同,冬天的青菜,春天的马兰头,夏天的苋菜,秋天的毛毛菜,随意一口,香气扑鼻,滋润味美,是当季最鲜的味道。

徽州浇头面/包袱

徽州笋干肉丝面,当地人称之为浇头面。浇头面在江南地区很常见,徽州浇头面却与别处略有不同。

徽州的浇头菜很讲究,须用土猪肉丝、笋丝、豆腐干片等混和制成。徽州豆腐干软香,再选春日里晒成的笋干,味鲜香,切成丝,最后辅以肉丝、黑木耳、香菇、青椒、红椒等各式食材,在锅内炒制翻腾,使其各种味道碰撞、交融、升华。

如今的浇头面,已成为了徽州地道的风味小吃,漫步在徽州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浇头面”的招牌。师傅们抓一把面条,在开水锅里一滚,捞出来再用猪油、虾米、酱油、青葱蒜花、白胡椒粉一撒,最后再盖上浇头菜。浇头飘香,汤汁鲜浓,一口热汤,一大口面,吱溜吱溜吸下肚,人生圆满。

大多数徽州的面条店,都有一位阿姨端坐在店门口,熟练地包着“包袱”。

徽州人的“包袱”,就是水饺,饺子的形状似徽商所背的包袱,因而得名。

包袱饺小面皮薄,透明的虾仁和粉红色的猪肉清晰可见,清汤做底,云朵似的包袱饺晶莹透亮,一口一个,惊叹不已。吃的是诗意,叹的是满足。

除却小食,文中介绍的徽菜大部分都能在同一家徽菜馆子里吃到,此处不再一一推荐,小编通过实地探访和咨询当地吃货朋友们,综合整理了一份靠谱的徽菜馆子清单,附录如下。

新安人家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夏季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qingguo.com/lbzzc/1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