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广西贺州人,有名的才女,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有过积极的影响。

大家闺秀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原来是成立于年10月1日的平桂矿务局。矿务局本部设于钟山县西湾镇,局大门上仍保存完好的“平桂矿务局”几个大字,是郭沫若所题。

郭沫若为什么要为一个岭南小镇的矿务局题名呢?原来这位世界有名的大文豪是贺县姑爷。他的夫人于立群是广西贺县(今贺州)人,中国有名的才女、书法家。

于立群,贺县(今贺州)桂岭人。她的祖父于式枚,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

。于式枚榜眼及第以后,首任的官职是广东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这位科举出身的学台,却大力主张废除科举、创办学校,是位洋务派。广东省立优等师范创办后,他就兼任学校的学监并亲自上台讲课。后来出任驻德大使、吏部侍郎等职。其后任李鸿章幕僚十余年。官至正二品,从一品,对两广的教育事业贡献较大。

于式枚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没有结婚。他将胞弟于式棱的儿子于孝侯收为继子。这便是于立群的父亲。

于立群的母亲是西林县人,两广总督岑春煊之女。她一共生育了五女一男,最后一个才是男孩。立群排行第三,原名佩珊,“立群”是后改的。

民国后,于家逐渐衰落。于立群的母亲不得已带着最小的一男一女,住到上海外祖父岑春煊家。于立群父亲没有正当的职业,主要是靠遗产度日。所继承的房产和不少字画,都逐渐被变卖掉了,最后就连于立群四姐妹上学所需的经费也无法应付了。

于立群的长姐于佩琛写得一笔好字,为使姐妹不至失学,每到春节前一个星期,就在北平和平门外国立师范大学对面的厂甸处,摆桌代人书写春联。她的字好,对联也做得好,加之长得漂亮,人们都喜欢请她代写。每年写上几天,居然也可维持自己和三个妹妹求学费用。

年,他们的父亲在生活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把家搬到北平的平乐会馆居住,平乐会馆是平乐府所辖各县在北平的学生经常聚会的场所。大姐于佩琛考上了北平师范大学后,就搬进学生宿舍寄宿。于立群也到上海外祖父家,与母亲弟妹生活在一起。

于立群健康貌美,少年时天真活泼。外祖父岑春煊对她格外宠爱。岑春煊和于式枚既是广西同乡,又是亲家,还是政坛上的密友。

光绪二十六年(年),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德胜门仓皇外逃。各省抚督都没来“勤王”,只有甘肃布政使岑春煊率马步兵余人从兰州日夜兼程北上“救驾”。

慈禧表示:“若得复国,必无敢忘德也”,行至潼关,即授岑春煊陕西巡抚。后调山西巡抚,四川总督,日后一路青云,成为清末最显赫的重臣之一。

据说,岑春煊“勤王”之举,是得时任吏部侍郎的于式枚授意后所为。

于立群到上海那年,才14岁,便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后又进上海电影学校,演过话剧,也拍过电影,艺名黎明健,是上海有名的明星。

移情之爱

于立群的长姐于佩琛,也就是于立忱,在师范大学时是一个很活跃的青年,喜欢文学,善演话剧。著名话剧导演熊佛西所导演的法国名剧——《哑妻》,就是由她主演的。她还被选出席过太平洋学会。还在大学三年级时,她的共产党身份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被捕获释后为《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所聘在该报工作。

年,于立忱得了肺病,靠《大公报》的津贴,到日本治病并兼东京特派记者。她住在东京郊区,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常去访问郭沫若。

于立忱长得亭亭玉立,白白嫩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面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好一个标准的女记者。

一个是多情才子、浪漫诗人,一个是似花女郎,两人一见钟情,令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深感不安。《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追求于立忱,但她却痴情于郭沫若。

后来《大公报》表示不再承担她旅日的费用,她只好于年初返回上海。被疾病,忧郁苦缠,年5月,于立忱竟自缢身亡。

同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立刻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之中。没多久,由诗人林林等介绍,他认识了于立群。那时候她经常参加抗日救亡文艺演出。

第一次见面,于立群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两条小辫子,一身蓝布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

郭沫若对于立群一见如故,还因为于立群是于立忱的胞妹,郭沫若从于立群的脸上仿佛又看到了于立忱的面影。

这次见面,于立群把大姐于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诗笺交给了他。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动。他想自己对于立忱最好的纪念就是:“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从此以后,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经常见面了。郭沫若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年长于立群24岁,又加之是胞姐的挚友,所以于立群对他是十分敬重与爱戴的。

抗战全面爆发后,于立群参加抗战演出二队,随着郭沫若经香港辗转到了桂林。郭沫若在上海和夏衍创办的《救亡日报》,迁到广州继转桂林复刊。在广州复刊后,于立群已经是地下共产党员,便到报社任编辑。不久,两人渐渐产生感情。

后来郭沫若要去武汉任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厅长,而向往延安的于立群要去陕北。临别,于立群把行李搬到了郭沫若租住的新亚酒楼同居了。

后来,于立群没去陕北,跟着郭沫若到了武汉。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逃到重庆。郭沫若也和于立群到了重庆。

年元月,周恩来在重庆亲自为郭沫若与于立群主持补行了婚礼。听说,当时周恩来就对郭沫若说:“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了!”

书坛精英

受到家庭的熏陶,于立群性格文雅娴静,好读书,还十分喜爱书法。因为她的祖父是写颜体的,母亲也是写颜体的,她从小就练就了悬肘书写的硬本领。她以颜体和隶书最为拿手,特别是她的正宗颜体字行书,遒劲、苍勃,气浑雄厚,让人惊奇,就连郭沫若这样的大书法家也赞叹不已。

在《洪波曲》中,郭沫若曾经夸奖过这个“小妹妹”的书法,说她写的字严肃,说她的写法对人有着一种规范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生活也严肃起来。

郭沫若擅长行书,特长写些小字,而她则喜欢写大字。夫妻俩能将各自的字巧妙地安排、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生动的书法艺术。年春节,郭沫若和于立群到老舍家做客。

见到老舍的书房里摆着文房四宝,于立群书兴大发,在一幅中堂上悬肘写下了八个大字:“东风骀荡,北极巍峨”,占去了五分之二左右的篇幅。刚写完,郭沫若就抢过笔去,在于立群的大字旁,用洒脱的行书写下了满满四行密密麻麻的核桃般大小的字,那是他的新作《满江红·迎春节》。

夫妻两人的合璧之作,老舍等大家赞不绝口。

于立群用大笔写的大字“榜书”更是令人惊叹。有一回老舍的夫人、国画家胡絜青到于立群家,正好遇上她正在创作书法作品。气魄之大,创作规模之宏,把胡絜青看得惊讶不已:只见每个字都有一张旧式八仙桌般大小,一个字就占尽了一整张大宣纸!工作室的地上堆放着和桌子一般高的两摞纸,墙根还放着黑压压的一大片大瓶的墨汁。

于立群对胡絜青说,要用这种大字书写一整套毛主席诗词,作为送给毛主席的礼物。大约过了半个月,于立群找到胡絜青,兴冲冲地说她已大功告成,毛主席诗词全部写完了,要装两个大木箱才能运走。

毛泽东本身就是位大书法家,对历代各种碑帖都颇有研究。他收到于立群的大作品后,非常高兴,立刻亲笔给于立群回了一封答谢信,热情洋溢地夸奖她的字写得好。

年,郭沫若和于立群游赏了桂林的阳朔山水以后,曾经专程到贺县探亲。但是,因为他们在家乡中已经没有一个和她相识的人,所以并没有到桂岭——她祖父出生的家乡一行,只是到了贺县胜景“浮山”游玩,其中于立群还留下了诗词。

而郭沫若回到北京后,还写了一篇有关“回贺县探亲不成”的短文。

蒙冤受难

于立群一生多灾多难,解放前不停歇地在东奔西走。郭沫若曾经和五个女子有过婚恋关系,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年结婚后,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但未离异,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日本女子,年恋爱同居,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国政协委员。

于立群是第五位女子,第三位也是陪伴终生的一位夫人。

解放后,于立群的身体一度非常糟糕,还患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不得不暂时和郭沫若及子女们分开,医院进行静养。当她的身体基本复原回到北京后,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安排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消息,《人民日报》为郭沫若和于立群刊登了一张十分清晰的全身照。

那张照片上共有3人,中间是他们会见的外宾,郭沫若和于立群分立两旁。那张照片在当时很轰动,知道内情的人,无不为周恩来关心人、体贴人的态度感动。

自从年和郭沫若结合后,作为一个曾经从事过文艺工作、演过电影、当过报刊编辑的女共产党员,于立群只能以郭沫若的夫人和秘书的身份示人了。她替郭沫若抄写文章、查找资料、起草文件、招待客人,整日都有忙不完的事。

抗战胜利后,于立群又同郭沫若先后到上海、香港从事民主运动,在百忙之中继续从事革命书籍的出版工作。在香港的时候,她还参与了筹备中国妇女联谊会香港小组,负责筹集经费、医药物品,用以支援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于立群曾经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几乎所有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过得极为辛苦。而对于郭沫若,相比之下,人们普遍认为他过着一种对于立群极不公平的“潇洒生活”。

无论是抗战时在重庆,还是建国后在北京,于立群的家都是一个“革命文人之家”。在这个家中,她热情地招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进步文化人士,给他们当联络员、交通员、炊事员,有时候还要当他们的警卫员。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了这些进步的文化人士无私的帮助。

“文革”一开始,郭沫若就受到猛烈的攻击,虽然毛泽东下令要对他加以保护,他和于立群的处境还是越来越糟。郭沫若和于立群生育有6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另一小儿子姓名不详。

年,在中国音乐学院读书的郭民英自杀。年,在北大读书的郭世英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殴打致死。周恩来得知消息后,亲自到郭家安慰。

“文革”以来,两个儿子的死令于立群悲痛欲绝,本来就患有神经衰弱症和心脏病的她,精神受到极度创伤。年,郭沫若被打击到一年连续住院7次,于立群也多次住院留医。

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了纪念他,特地编选了一本郭沫若在解放后所作的诗集——《东风第一枝》,还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去。

年2月25日,和姐姐一样,饱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于立群去世,有《于立群遗墨》行世。她的事迹被列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中国古今女美术家传略》,都把她称为“长期研究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女书法家之一”。

漫评

朴素的表现

在人生大舞台上,于立群有过出色的表演,但收场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本来可以当主角的她,自始至终甘当一个配角,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帮助主角完成了不朽的业绩。这是一种伟大的表演。

但因为用尽了心力,耗费了精气神。所以,当自己和家庭受到无理的攻击、无耻的诽谤之时,她再也无力抗争,甚至再也找不到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

老舍的夫人、国画家胡絜青在回忆于立群时,曾经说过:于立群的家,无论是抗战时在重庆,还是建国后在北京,都永远是个吸引人的地方。因为它像个透视镜的焦点那样,不仅是个中心,汇聚着一大批的进步文人;更因为有了女主人热情,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冬日暖阳般的温馨。

人生就是这么变化莫测,一次挥手的告别,或许会导致流年数载的分离;一个关切的眼神,或许就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伤;一次偶然的相遇,或许会生发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于立群和郭沫若,说不上偶然,也说不上必然。因为,故事里的偶然和必然,其实都是由主人公决定的。

于立群初见郭沫若的时候,头上留着两条小辫子,身上穿着一件蓝布衫,脸色晒得黑黑的,好像一个刚从乡下进城的农家姑娘。他们第一次见面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郭沫若曾经写诗形容于立群:“凤眼明贞肃,深衣映淄蓝。人前恒默默,含意若深潭。”

正是那次相见、相识,彻底改变了于立群的一生。

于立群的故事,在现代中国几乎找不到另一个相同版本。她总让人联想到芭蕾舞,那华美的衣裳,那优美的身影,只是老是只有脚尖着地,所有的美丽其实都并没有安稳的时候。

对于于立群而言,人生唯一与意义相连的脚尖,就是她对郭氏无可救药的感情。我们甚至其实无法判断那是不是爱情。正是她对他的那种感情,牵扯着她,拌缠着她的思想,耗费着她的才情,阻挡了她在艺术上的自由飞翔。

在那曾经的苦难中,个体生命都有着太多的痛彻经历。接二连三的打击,更加使她心力交瘁。或许,她只有默默无言地忍耐、再忍耐,欲哭无泪地悲愤、再悲愤,力不从心地崇高、再崇高。并且,像是服下了防腐剂一样,拒绝所有的道德沦丧。

在命运面前,于立群既是一个强者,也是一个弱者。说她强,是因为她能够像一个容器那样,吞噬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和忧伤。说她弱,是因为她面对困境的时候,只能以一个哑者的面孔,只能以微弱的喘息,消极地出现在岁月的舞台上。

最朴素的表现是一种美德,它最简单、最生动,也最美丽。外忧内患时的中国和十年浩劫时的中国,都是鱼龙混杂、险恶得令人疲惫不堪的江湖。

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能行走其中本属不易,能行走其中并且创造艺术、留下好名声更加不易。

好在,在留下了许多遗憾的同时,于立群也留下了许多令人仰佩的墨宝。那,也是广西文化的一大幸事。

于立群书法作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cs/1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