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江南石俊英
沙河文艺作者简介 石俊英,包头市作协会员, 余沙文学社成员,包四十六中教师。 我在江南烟雨南湖 从烟雨朦胧的南湖边醒来,恍然惊觉:我在江南。 拿起手机,看到朋友的留言:外面下雨,起来后湖边走走挺好。拉开窗帘,典型的南方的湿漉漉的早晨。等到真的走到湖边,雨大了起来。早起锻炼的人们已然散去,只有在湖中桥底下作业的船只和我们隔湖对望,互道早安。顺着沿湖公路往一座桥上去,一路走走停停,眼前的景致犹如美人再世,举手投足间便是万种风情。路上没什么人,只我和同伴,在这江南的烟雨中尽情地流连、拍照。过了桥,雨小了,斜斜的能看见飘飞的雨丝。这次离湖面更近了,能清晰地看到丝丝细雨打在湖面上泛起的细小的涟漪,漾开去一圈圈游向更远的桥心。湖边有一间茶社,粉墙黛瓦,古朴典雅的样式。和着茶社传出的古曲,同伴信步走到桥上,我随手举起相机。镜头里同伴宛若仙人、临水照花,卞之琳的《断章》瞬间现于脑海: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只不过我是在桥下。同伴从桥上下来说:“从桥上看,你站在湖边,背倚楼阁,真像一幅画。”原来在彼此眼中,我们都是水墨江南的一道风景,也只有在一步一景的江南,才会时刻都有“人在画中游”的体会吧。雨停了,站在伍相祠壕股塔的最高处俯瞰:烟波浩渺的南湖上,有游船往来穿梭;近处停泊的几艘小船,安静从容。那绿树掩映下的座座小桥,姿态万千。湖边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融在南湖的美景里,恍惚间竟忘了那就是昨晚住宿的酒店。微风吹来,拂过塔边翘檐上挂着的古朴的风铃,清脆柔和的声音沿着湖面传向湖心,找寻着湖中的烟雨楼、小瀛洲和红船,经年不息。 守着这么美的南湖,难怪朋友十余年来盘桓于此不肯归乡。听朋友絮絮地念叨着他对江南的喜爱,不禁感慨:水做的江南让粗犷的北方汉子也变得这般柔情似水。饭后到朋友的办公室小坐,满眼都是江南的味道:精巧的茶具、美丽的苏绣、雅致的晒台、虽已近十一月却依旧青葱苍翠的植物。音乐响起,我们各自捧了一杯热茶,倚栏而立。雨后的晒台上仍有水珠滴落,看着沉醉在江南烟雨中的朋友,不禁想:烟雾迷离的江南不知被多少这样深情的北方汉子濡湿过衣襟?更不要说在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时候了。 水做的江南 在江南,一路走,一路雨。湿了衣衫,却醉了情怀。第一眼见到细雨中的江南水乡,我和同伴竟齐声惊呼,再也迈不开脚步。在这里,只随意地向水中望上一眼,就能将岸上的景致尽收眼底,也只有此时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水墨江南”的意义:那倒映在水中的屋舍、树木、人物、船只,浓淡相宜、层次变化,仿佛水晕了墨画。看惯了北方肃杀硬朗的秋色,光这汪水和这水中的倒影便足以撩拨我们浪漫的情怀了。头戴着从岸边商贩手中买来的花环,我和同伴一间间商铺逛过去。碰上自己喜欢的店铺,便进去逡巡一圈,还要偷偷照几张相,因为许多店铺的门上都写着“禁止拍照”。走累了,便在临水的台阶上坐下来,数过往的船只、看彼此的影子。穿梭在人潮中,偶尔驻足,放眼四周,临河廊棚里的游人都悠闲自在、陶醉其中,不停地用相机或画笔记录着各自眼中的风景。成队的乌篷船旖旎驶过时留下的粼粼波纹,在由远及近又渐行渐远的“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缓缓地荡入岸边细密的石缝中。在一处人迹少至的拐角,一对情侣起了争执,吴侬软语拌起嘴来,也那么悦耳好听。黄昏中,视野里渐渐模糊的西塘犹如披了层薄薄的轻纱,让人更加不舍得离她而去。而镜头里倚桥而坐的同伴在夕阳下的剪影也格外地漂亮,这么美的同伴,平时极少见到,不禁遐想:她的前世定然就是这水乡的女子。小桥、流水、人家,这由江南的青山秀水滋养出来的能长出乡愁的地方,让我们这两个熟稔了大漠孤烟的北国女子流连忘返。华灯初上时,长廊里的灯笼次第亮了起来,映在水中红彤彤的一片,渐渐静下来的水乡开启了她浓浓的夜幕,不时地能听到船桨划出的水声。在烈烈长风中长大的我们,在这“夜船吹笛雨潇潇”的江南,又怎能少了一份诗情画意呢?“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我俩各自选了心仪的明信片,寄往此时已是落叶满阶的北方。 人说游江南最好要在雨中。赶巧了,到周庄时大雨倾盆。夜晚的周庄,没有想象中的满河灯火,也许是下雨的缘故,小巷里行人不多。迎面碰上一群淋在雨中的年轻人,恁大的雨也挡不住他们蓬勃的朝气,喧闹的声音渐渐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夜色中穿桥过巷,无数次从逸飞之家、叶楚伧故居、沈厅、张厅、澄虚道院门前走过,叮叮咚咚的雨声盖住了我们踩在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路过一家书屋,被里面温暖恬静的氛围吸引,走进去,发现书屋的墙上贴满了便笺,近前细看,原来是过往的游客写下的留言。翻看留言时忽而想到:若能在这古风古韵的小镇上看到写给自己的留言,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在水乡,只要找得到河道,就迷不了路。从夜市出来,登上一条小船。船娘三十多岁,碎花蓝布包头巾上戴着斗笠,同样碎花蓝布上衣外披了件雨衣。招呼我们坐好后,船娘动作娴熟地摇起橹来。小船在狭窄的河道中慢悠悠地行进,每过一处景点,船娘都会贴心地提醒一下。从船上回望走过的石桥,别有一番滋味。仿佛伸手即可触碰它们,其实它们依然遥远。静夜中雨打丝竹,酒吧里传出的乐声悠悠扬扬,在水波中时断时续。小船划过时偶尔被撞碎的灯影,在我们恍惚迷离的视线中摇曳出另一番江南的影姿。在船橹的吱扭声和船桨摇出的哗哗的水声中,我们和船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话着家常。她从小生活在离此地不远的渔船上,忙时去湖中打渔,闲时就到这里摇橹讨生活。聊天中雨又大了起来,我和同伴躲进了船舱,船娘却在雨中唱起了渔歌。歌声婉转清丽,穿过古镇的夜空,传向水道深处的船坞,闯进无数游子的梦乡。 吴侬软语里的苏州 住在苏州观前街,这儿附近的小吃是一定要品尝一下的。在大成坊观前夜市吃了大闸蟹和蟹粉小笼包后,一路往东溜达到平江路。古老的苏州河与老街水陆并行,在河街相邻的两边,是幽深寂静的古巷,古巷里留有数不清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生活过的印记,光是一间间明清样式建筑门口悬着的某某旧居匾额就已经让人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了。老街两侧散落着各种仿古样式的茶铺,茶幌上各种颜色各种字体的大大的“茶”字,格外显眼。 到了苏州,怎能不听一听评弹呢?选了正对着门的位置坐好,点了茶抬头望去,靠门口摆着一张方桌,两把椅子。上手边一位老者穿着藏蓝色长衫拨弄着三弦,下手边穿淡粉色绣花旗袍的中年女子怀抱琵琶边弹边唱,抑扬顿挫、十分悦耳。中场休息时,老者进了雅间,边喝水边和里面的人用方言交谈。中年女子绕过我们的桌子和邻桌的客人打完招呼后,点了根烟往茶社外走去。在她又一次经过我们身边时,赶紧问了句:“接下来唱什么?”她说:“黛玉焚稿”。不一会儿,两个人重新坐在“舞台”上,也许是刚才有客人要求的缘故,老者尽量用我们能听得懂的普通话说:“开唱前我先给大家讲讲我们苏州的评弹。”于是,从评话弹词的分类、表演的方式、使用的乐器到大致的流派、传统的曲目,老者简单地给我们做了介绍。因为对黛玉焚稿的故事还算熟悉,所以就算不能听懂全部内容,也足以能感受到苏州评弹那余韵悠长的魅力了。 本想乘船游览一下苏州河的夜景,可由于下雨,当晚的游船提前结束了营业。看我们失望的样子,热心的酒店司机说:“我免费拉你们在苏州古城转一圈吧。”细雨涔涔中,司机师傅边开车边给我们讲述古城的风貌。从皮市街到山塘老街并没有因为下雨而削减了它的繁华热闹,经过阊门时,司机自豪地说:“苏州的古城门可以说是全国保护得最好的了,这座阊门就是春秋时期伍子胥时代修建的。”脑海中闪过十几年前来苏州时走过的胥门,记得传说中那里悬过伍子胥的头颅。阊门大街有些堵车,我们走走停停,司机师傅耐心地告诉我们第二天去虎丘和拙政园的路线。快到酒店时,司机问:“时间还早,你们要不要再去平江路逛逛?”我和同伴瞬间想到了意犹未尽的评弹,说:“那就去吧!”到了平江路,司机嘱咐我们:“苏州治安很好的,你们回来时可以放心地打车。”言语中充满了作为苏州人的骄傲。 进了一家还有晚场演出的茶楼,要了壶祁红,顺手翻看桌上的曲目单。单上曲目的名字、唱词、所属流派及价格都标注地清清楚楚。等到座上得差不多了,演出开始。上手青衫男士,高高的个子,梳着背头,自带一种儒雅。下手短发女子,穿一件素雅的旗袍,眉眼间透着水城女子的秀丽和风韵。在三弦的悠扬婉转和琵琶的嘈嘈切切声中,张继那首著名的《枫桥夜泊》在耳际响起。吴语呢喃、清轻柔缓的声音里,一幅月落后诗意却寂寥的画卷呈现在眼前,想想虽然去不了吴山越水环绕的枫桥和寒山寺,但能在古城苏州的评弹声中领略它们的风采又何尝不是件幸事呢。等到唱《方卿见娘》时,换了男演员。对襟鹅黄色短褂,敞着怀挽着袖口,留着时髦的寸头,眼波里俏皮流动,浑厚的声音伴着铮琮的琴音唱出来铿锵有力。演出曲目结束后,客人们纷纷点曲儿。沉醉在优美动听的评弹中竟忘了尘世的时光,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依依不舍地走出茶楼,大多数店铺都已打烊,街上行人稀少,沿河还有昆曲的声音传来。人去曲远时,依然有余音绕在耳边。 大都市里的古韵 就算是最出色的画师也绝画不全各人眼中的江南。待到外滩上人流逐渐散去,静静地伫立在江边,灯光映照下的黄浦江流光溢彩,就连从江面驶过的游轮也在彩灯的装扮下华美绝伦。坐在外滩广场的长凳上,随意地看周围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以及在陈毅塑像前过往拍照的游客。逛到这时,已没有力气到处去捕捉镜头了,于是把它定格在一处,等着影像自己闯进来:一个小伙子将灰紫色的双肩包跨在身前,低头沉思着走过;一个小男孩嬉笑蹦跳地从镜头中跑过;一位年轻妈妈抱着身穿粉色上衣的小女儿倚着栏杆向对岸眺望;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摆弄着脖子上的纱巾想照出一张漂亮的相片;一对小情侣正好停在了镜头的中央,穿着绿色上衣的男孩正在看手机的女孩耳边喃喃低语;一位看上去走累了的老人独自坐在另一张凳子上,也许是在等待逛到远处的同伴吧;而我的同伴还在精神矍铄的自拍着…… 早起踏着雨穿街过巷去往城隍庙,道路两边的梧桐依然青翠,偶尔从树上飘落的叶子,让我想起了秋风萧瑟的北方,脑子里闪出白居易的一句诗“秋雨梧桐叶落时”。毕竟是秋天的时令,“梧桐更兼细雨”的早晨裹着凉意。高楼大厦包围的里弄里,斑斑驳驳的小楼阳台上晾着五颜六色的衣物。 老城隍庙和它周围的建筑一起构成了这里美丽的风景,目光越过雨伞从层层叠起的房檐望出去,灰蒙蒙的江南的天空。一幅别具特色的广告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循着指示上楼去,还不到展览开始的时间,但门口的小姑娘说我们可以到露台上俯瞰一下城隍庙。一片翘角飞檐中,粉墙、黛瓦、红色的门窗,靠墙边一排翠绿的竹子,都是江南独有的模样。逛进旁边的豫园,不禁惊叹于江南园林的清幽秀丽、玲珑剔透。不管豫园和许多江南的其他园林一样,经历了怎样的世事变迁,都掩盖不了她们的绝世芳华。亭台、轩榭、假山、楼阁、曲径、回廊、池塘、花木、诗画、文章,波澜壮阔的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在这里熠熠生辉。同伴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呼雀跃起来,肚子里积累的诗词、典故、成语、故事也一泄而出。她是天生的美人胚子,在移步易景的江南园林里,把她放在哪个背景中拍摄,都能拍出理想的效果。而园子里那些开在墙上的各种花窗,仿佛就是为她拍照设的。一群站在那里抢镜头的游人中,只有同伴高低正好、肥瘦适宜。照完相,同伴自己都哑然失笑:“那些花窗是根据我的身形做的吧。”我俩不算哈哈地大笑引起了几名外国游客的注意,慌忙敛拾起北国家乡的豪迈,继续融入到江南婉约的氛围中。 在这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的园林里,人们也顾不得天上的雨丝了,纷纷把伞收起拿在手中。一路跟在几位中年人后面,听他们谈论关于园林的各种知识,竟忘了时间,而两个青年人边走边吟哦出的诗句则令我们惊叹。这时想起了两句应景的话: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恰恰,雨雨风风花花木木年年暮暮朝朝。这不也是这一片园林的部分写照么。从苏州的拙政园到这里,面对这样精致的江南,我却深深地感到自己用以赞美它们的词汇的匮乏。 在江南的时间很短,却感觉已经和她相处了一辈子,这大概就叫做恋恋不舍吧。在从江南返程的飞机上,睡梦中又闻到了桂花的香味,那是在姑苏虎丘等车时飘过的味道。 “梦觉春衾,江南依旧远。”落地后看到满地堆积的黄叶时,恍然惊觉:江南已是前尘旧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主编:越慧贞 编辑:大猫 投稿邮箱:SHWY .白癜风用什么药物治疗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fb/11626.html
- 上一篇文章: 挚爱终生包办婚姻下的恩爱夫妻
- 下一篇文章: 草根叙事II王海瑛季节如故,草木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