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蓝,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地,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大哥,咱们一同走。”

“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第二~七段写北平陷落时小羊圈胡同中各类人的反应,表现了人们低落、惶恐、害怕等情绪,真实、生动。

B.小说中的瑞宣性格温和、迂腐,但责任心强,为了家庭忍辱负重:北平陷落,瑞全选择为国尽忠,瑞宣选择在家尽孝。

C.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也渲染了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D.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特色,如“绿槐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都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

选B。B项,“瑞宣性格温和、迂腐”不当,从文中可以看出“温和”,但看不出“迂腐”。他的尽孝不是迂腐,是作为老大对家庭、亲人的责任和担当。

2.文中画线句描写了北平的风物人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着……带着……带着……”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是北平有代表性的建筑;“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是北平有特色的景物;“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是北京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北平的美好风物、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达出人们对北平的无限深情。“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和“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们的悲愤与对侵略者的憎恨。同时这两组句子加上“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都是拟人手法,表现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喜爱与留恋,对战争突至的恐慌与痛苦。

答案:①运用铺排(或排比,“带着……带着……带着……”),选取北平有代表性的建筑、景物和生活,体现北平的美好风物、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达出人们对北平的无限深情;②运用对比,突出北平的温和、友善却无辜受难的悲惨,表达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③运用拟人,表现人们对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对战争突至的恐慌与痛苦。

3.小说中作者写了祁瑞宣由“笑”到“泪”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深刻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笑”是给祖父和小顺儿买点心回家时心理状态的展现,彼时想到不能尽忠,但可招得家人一笑,“他的无可奈何的笑纹又摆在他冻红了的脸上”,他的“笑”,有对家人的顾念,有对不能远走的无奈,体现出他温和的性格与面对人生窘境时隐忍的态度。他的“泪”是在老三决定要走,而自己不能走,下决心守护家人时流的:“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可见其内心痛苦至极,忠孝不能两全让他内心充满无奈与伤痛。“笑”而无奈,“泪”也是空抛。其间的变化离不开他作为传统中国文人面对北平陷落、家国命运剧变的忧虑与悲痛。

答案:①他的“笑”体现出他温和的性格与面对人生窘境时隐忍的态度;②他的“泪”体现出他面临忠孝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时内心的无奈与伤痛;③从“笑”到“泪”的变化体现了他作为传统中国文人面对北平陷落、家国命运剧变的忧虑与悲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常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

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劳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生命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有孩子以后,秀莲就更不讲究自己的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少安记得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就是穿着这样一身缀补丁的衣裳。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沉的母亲啊!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

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

农历八月,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农村刚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B.小说多处成功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和二爸的对比、父亲自身前后的对比以及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的对比等。

C.“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对眼前生活的幸福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

D.小说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社会变化的喜悦,也有一丝担忧,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

选B。B项,“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错误,从文中“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等几处文字可以看出孙少安自己家庭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5.小说中的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梳理相关情节,然后根据人物的言行、心理、他人的评价、环境的烘托等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一年多前,孙少安不顾父亲的担心把生产队分开,说明他勇于改革。对大姐一家生活困难的担忧、对妻子的感情以及对妻子朴素穿着的喜欢,说明他关爱体贴家人。思考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当农民闲下来时,他“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说明他富有长远的眼光。而认为姐夫出去做生意是不务正业,对“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的农民难以理解,体现了他对市场经济的不理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答案:①勇于改革:一年多前,他推行分队生产的措施;②关爱体贴家人:他深爱妻子,担忧大姐家的生活状况;③富有长远眼光:思考农村中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和自己明年的土地生产;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孙少安对王满银和金富等人离开土地的做法难以理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6.小说开篇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的美好时光,结尾又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要求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的用意,学生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写出了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写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凸显了赞颂农村改革的主题。从结构看,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答案:开篇与结尾前后呼应。①有助于表现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②有助于体现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③有利于凸显赞颂农村改革的主题;④赋予故事情节完整性,也和文章中间部分的情节相照应,结构严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一、(·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战   士

孙 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

  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

  “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

  “怨我们的医道不行吗!”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诫着,使我吃了一惊。“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

  “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人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疾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不过他,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

  “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石桥村冬季河边村妇淘菜、小战士捉鱼的场景,场面祥和、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B.“一毛钱搅缠”,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与掌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从侧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

C.小说讲究叙事策略,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连接在一起,叙述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

D.小说讲述抗战中几位受伤的“战士”的故事,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风貌,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选B。小说中写掌柜女人主要是为了通过“我”对女人的教育,告诉人们掌柜的残疾是抗日造成的,是光荣的记号,是值得赞美的;多收一毛钱,照应的是前文女人性格“有些泼”,并没有“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

2.小说中“伙计”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人物形象,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小说对这一人物的言行等的描写,二是人们对这一人物的评价。小说介绍了“伙计”负伤的具体原因,是追赶敌人,不肯放走一个敌人;负伤后与残疾弟兄合开合作社,还是念念不忘上战场杀敌;当敌人来“扫荡”时,他指挥民兵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些内容体现了“伙计”不怕牺牲、勇敢杀敌、自立自强等性格特征。

答案:①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和受伤;指挥民兵打赢伏击战。②义烈不挠。身受重伤,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③爱恨分明。枪林弹雨中救助班长,不肯放走一个敌人。④自立、自强、自信。受伤后和残疾战友开合作社谋生,相信自己还有能力杀敌。⑤率直急躁。对掌柜言语粗鲁,因不能上战场急坏了眼睛。(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3.“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这个问题,注意思考两个角度:一是叙述的角度,二是人物的角度。这篇小说,整体上是有限视角,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在介绍“伙计”率领民兵打伏击战的故事时,因为“我”是有限视角,也没有亲临战斗,所以有关“伙计”的事情只能通过第三方来讲述。这样分析,文章替换叙述人(叙述角度),其目的就是交代“我”没有看到的事件,这样就扩大了叙述的空间,更有利于刻画人物。同时,从情节的角度分析: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还可以从主题的角度分析:使得小说主题更加明晰。

答案: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有理有据,酌情评分)

小说以“我”为叙事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描写了两位残疾军人的故事,其中主要刻画了胯骨被打坏的“伙计”的形象,在抗击敌人“扫荡”时,“伙计”指挥民兵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小说表现了根据地军民抗日的热情,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翠姨之死

萧 红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郊原上的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钻出地面,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时,找到了一片草芽子,孩子们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春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春来了,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翠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

  翠姨十八九岁,行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她就陪着我也住下。每每睡下就谈,谈过了半夜。

  翠姨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国的一种日本琴。她还会吹笛子。我的堂哥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也好。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回到家里,大讲那里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故事。翠姨听了很多的故事。

  过了不久,翠姨就订婚了。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人长得又矮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帽子。

  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客人。

  有一年的冬天,刚过了年,翠姨来到了我家。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哥,正在我家里。他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很长,走路很爽快。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翠姨一直在看堂哥。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没几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堂哥介绍来的他的同学。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家岗上,风景绝佳。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翠姨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坐马车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经这到哈尔滨去一买嫁妆,翠姨就不愿意出嫁了。

  她说她要念书,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地闷闷不乐。

  翠姨越来越瘦了,堂哥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了一番,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堂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奇的忧郁,还是一样和我们打牌下棋。

她的婆婆听说她病重,就急着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翠姨听了,就只盼望赶快死,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

  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堂哥去看翠姨。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堂哥给翠姨送去,说是送给她让她随便买点什么吃的。男子是不好先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堂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

  “好点了吗?”

  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地拉住他的手,而且大声地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堂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堂哥看了看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

  堂哥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年轻的姑娘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7

(节选自萧红《小城三月》,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堂哥多才多艺,在哈尔滨那样的大地方读过书,受到过新式教育,但面对自己和翠姨之间的爱情,却不敢大胆表达,畏首畏尾,缺少应有的担当。

B.文中写翠姨未婚夫“人长得又矮又小……”,堂哥则“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通过外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之情。

C.小说以散文化的手法展开叙事,写了翠姨无声无息的人生悲剧,她悄无声息地“活”着,悄无声息地“爱”着,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D.文章用语深刻,“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寄托着对翠姨早逝的伤感;结尾写翠姨死后“年轻的姑娘们”欢快地准备春装,则对她们有着鲜明的批判意识。

选C。A项,“但面对自己和翠姨之间的爱情……缺少应有的担当”说法错误,堂哥和翠姨之间的爱情并不明确,更无从谈起“表达”与“担当”。B项,“通过外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之情”分析错误,两个人物的外貌只是一种客观的描写,“褒贬”用词过重。D项,结尾写“年轻的姑娘们”“热心地弄着剪刀”准备春装,并没有“鲜明的批判意识”。

5.小说开头画线句子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什么特点?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描写三月小城的自然环境特点。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春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将杨花比喻为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春意之浓。(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①开篇描写的富有生机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以乐衬哀,有力地凸显了主人公翠姨的悲剧命运。②与结尾春天再次来临,翠姨坟头的落寞形成对比照应,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春天气息的来临有利于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人物命运等的思考。(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萧红的小说善于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揭示人物自身、时代之殇,同时悲剧之中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人物自身)翠姨虽然爱着堂哥,但她缺少冲破阻力去追求爱情幸福的勇气和能力,反而以糟蹋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反抗包办婚姻,这决定了她“寂灭”的悲剧结局。②(时代之殇)翠姨的悲剧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在包办婚姻等封建思想统治下,她无力反抗,最终只能在抑郁痛苦中死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蕴含的价值:①翠姨不为别人理解的“死”是对麻木、愚昧的“生”的否定,是对卑下、屈辱的女性生存的否定,是生命意识觉醒后对无爱无望、麻木苟活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②翠姨的“死”维护了个体生命的自主和尊严,这种宁“死”而不苟活、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精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对不公命运的抗争。③翠姨的悲剧,向我们发出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何在的叩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2分,答出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版语文名师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教通用版:专题集训提升练八 小说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名家经典小说(二)

各位家长、同学大家好,首先感谢你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jb/1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