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忻州古城打磨巷四合院
打磨巷口 忻州古城南北大街中段,有一条西向街巷叫做“打磨巷”。历史上这条街巷曾经是名匠作坊云集之地,聚集金器、银器、玉器、铁器,石器等设计加工制造业。因此,打磨巷的“打磨”二字,既包含生产过程,体现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也饱含诚信永恒的人文追求。打磨巷口曾经的“过街牌楼”。一面巨大的匾额雕刻有“百业臻荣”四个大字,记述忻州当时工商业繁荣的景象。另一面雕刻有“精勤信必”四个大字,昭示忻州人勤劳敬业、精益求精、坚守诚信的人文精神。打磨巷地处忻州古城繁华地段,向北辐射连接“三眼阁”、周家巷,向南延伸通往“西门坡”、草市巷。巷内居住人口多,同属“城内西街”片区。这里明清式“四合院”鳞次栉比,中西名医、戏剧名角荟萃,居民生产、生活往来密切,具有深厚人文历史和街巷文化。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忻县军区“司令部”在此巷驻守、忻县地委行署迁入“三家店”办公,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忻县总工会、忻县广播局、忻县抗旱指挥部、地委机关接待所、地委机关汽车队等单位相继迁入周边,打磨巷一度成为忻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方便机关车辆通行,首次扩宽改造街巷道路,建成忻州古城第一条“打磨巷单车道水泥路”。时过境迁,古城旧貌换新颜,街巷里的“四合院”、院里的人和事,还是留在记忆中。打磨巷打磨巷口北侧:“南北大街号”四合院,悬山式大门坐西向东,大门两侧各有临街商铺三间;院内西正庭三间、南北配房各七间。嘉禾陈氏、新路连氏同有共住,曾自营或出租经营布匹、日杂、缝纫、药铺、照相等行业。20世纪60年代,忻县百货公司在此开办“女子商店”。公司委派原平籍男性门市主任曹培春和10名女售货员共同组成营业团队。他们男女搭配,同工同酬,共同拉货卸货、库房取存、销售登记、月终点货、年终结账、卫生值日等工作井井有条。充分体现“妇女半边天”作用,成为忻州街面靓丽的风景线。为扩大“女子商店”的经营规模、方便院内原住民的生活,“南北大街号”大门改做商店使用,形成七间栏柜的营业规模,更加方便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需求。院门改在打磨巷北侧另外开门,注册门牌“打磨巷甲1号”。新开“打磨巷甲1号”院门,正对打磨巷口南侧“南北大街山货铺”四合院后门。记忆中的“山货铺”有临街商铺五间,北边两间曾经做过“理发店”、“美术工艺门市”。20世纪60年代,我国缺乏照片洗印放大技术,比我长十二岁的族兄陈世光,在此开办人像放大绘画的美术工艺门市。齐白石、王晓棠等名人、明星的人像放大作品,悬挂门前做招牌,吸引很多人的赞赏,生意红火。小时候的自己,好奇地去观看族兄作画,慢慢知道了碳铅笔、炭精条、碳精粉、放大尺等绘画材料和工具。“山货铺”南边三间,专门经营“锹镢斧铙、叉杷落秴、绳箩钩索、犁耳犁铧、椽钉茅勺”等生产、生活常用“山货”。前店后厂的“山货铺”,后院设有“铁匠炉”,每天大小锤有节奏的敲击声、拉动风箱的摆杆声、闪烁不定的浓烟火光,成为我们家的生活伴奏。小时候并不知道,围着“铁匠炉”的大人们,敲敲打打在忙活些什么,只是透过人家的门缝瞅瞅火光、听听敲打声。后来“山货铺”后院正房里,住进县委书记边春贵一家,“铁匠炉”渐次销声匿迹,“山货铺”也改行“铁皮加工店”。主要由王助伯伯父子三人加工经营,销售“铁簸箕”、“铁烟筒”、“铁皮水壶”、“铁皮水箱”等生活用品,直到“公私合营”移址北关。打磨巷8号“国槐”院 “打磨巷1号”四合院,砖碹大门座北向南。院内正房七间,大门两侧各有南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该院原与“南北大街号”前店后厂。年陈敬棠等先贤筹办新兴劝工厂,发展忻县轻纺、针织业。这所四合院的东西配房曾设染缸,开办“靛蓝大染坊”,院里到处挂满待凉干的蓝布。由于染色技术精湛,不仅满足自营门店的销售,还承接大量染色定单业务,深受客商欢迎。新中国成立后,经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该院划归“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现忻府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办公地点在城内学道街5号)。“打磨巷1号”四合院大门,斜对“南仪门四合院”(打磨巷2号)。院内正房居住着中路梆子三花脸演员陈矶、中路梆子著名花旦演员郝淑珍。他们夫妻二人经常在自己的院子里练功、吼嗓子。小时候趁着找院内东房居住的同学玩耍机会,还能欣赏到他们有趣的排练。一招一式的认真、字正腔圆的专心,夫妻互相切磋纠正,从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瑕疵。为弘扬中华优秀戏曲文化,他们守艺一生。打磨巷9号忻县抗旱指挥部院打磨巷11号周国铭医生宅院打磨巷“辘轳官井”西侧,段耀德“槐树四合院”(打磨巷8号)。院内照壁墙的东侧,有一颗列入“古树保护名录”的国槐树。地处打磨巷十字巷口的这颗国槐树,古朴沧桑却仍枝繁叶茂。国槐旁边原有一间“外带雨棚式”的临街小店,李黄根父亲祖孙三代在此从业“打干货”。只要有节奏的“干椤锤”的敲击声、时隐时现的兰炭火出现,上下火烤焙的“月饼”、“干馍馍”、“斜尖子”,火候恰到好处,干货气味飘香。路人听音回头、闻香驻足,品相诱人的干货供不应求。“槐树四合院”斜对着打磨巷一所“二进四合院”(打磨巷5号),外院正房曾住着牛润根一家。记忆中的润根伯伯,冬天头戴一顶草绿色绒棉帽,棉衣胸前佩戴着“和平鸽”红色纪念章,一副黑框近视眼镜悬在鼻梁上,在古城内做点小生意过日子。打磨巷里有这样装束打扮的人很多,包括现在王还亮家的院子里(打磨巷7号)、做过“忻县抗旱指挥部”的院子里(打磨巷9号)、“贡元”大门南侧居住的杜金章,都是这样装束的人进进出出。后来才明白,他们生活虽不富裕,却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们舍生忘死、义无反顾、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都是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他们打败美帝野心狼,为国家、为人民赢得和平和安宁。他们凯旋回国返乡,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只有那顶“军帽”、那枚“胸章”,留在头里,记在心中:热爱祖国,同心共行!“槐树四合院”往西,是我们非常敬畏的“司令部”二进四合院(打磨巷10号)。明清式砖碹大门,进前院拾阶而上,跨过腰庭二门可进入后院。前院后院青砖铺地,房舍干净整洁。民国期间,这里由城内十家商号集股兴办“公立钱庄”,年改制为“民生银行”,拥有资本20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忻县军分区“司令部”进驻这里,门口有解放军战士站岗守卫,威严不可侵犯。进进出出的干部、战士统一着装,精神抖擞令人敬佩。“司令部”后勤部门,设在离打磨巷不远的“周家一巷”。“部队家属大院”设在“周家二巷”南口,坐西向东的“圪摎大门”(门牌不详),院子四周有几十间房子。家属院大约每两周放映一次电影,成为我们打闹的乐园。有时候惊扰了家属院北侧(周家二巷1号)院居住的北路梆子大花脸演员“亚八百”(安秉琦)。大家只要看到这位大块头的人过来,立刻鸦雀无声。实在没办法时,有些大人会模仿深巷里“仪门四合院”(打磨巷12号)居住的医生周国铭以及医生韩修道,在“医院”(南北大街号)给人打针的姿势,震慑乱嚷嚷的我们。再有甚者,大人们还会扬言,谁不听话就把他塞进“泊子院”。原来彭二家的“泊子院”(打磨巷22号)僻静幽深,比打磨巷地面还低四五尺。院子门前有一个很深很大的原生态“土质大泊洞”,像“渗井”一样专门吸收附近三所院子的地面雨水。那地方又深又大谁都害怕,没人愿意进去试试,于是吵闹声静了下来。因为部队有纪律,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家属院。无奈电影的诱惑,却把我们这帮顽皮少年聚集在一起“出猴异怪”的捣乱,挖空心思地想早些进去看电影。那时古城的居民收入有限,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零花钱”。买票“看电影”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专等“司令部”、“地委”映电影,那才是看电影的最佳机会,绝不会错过!为了不影响部队家属看电影的纪律,电影管理员只好再次安排我们这群“常客”排队进场,坐到银幕后边反着看。这样大家幸运地又过了一把“电影瘾”。打磨巷20号“周氏宅院”“司令部家属院”西侧,周氏三进老宅”(打磨巷20号)。院落呈目字形布局,占地2亩多。现存大门、仪门门匾分别木雕楷体“滋兰树蕙”、“龙峰拱秀”,字形圆润规整。“宅院世居周氏,始祖周基良,后代周瑭、周榗、周哲、周模几代人皆业商,成为清末民初忻城富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精明强干的周裕华长期担任西街村会计,后代同堂居住“二进仪门四合院”老宅。东西厢房、过厅、游廊、耳房,一应俱全。记忆最深刻的是,前院西边磨坊里那盘“石磨”。“周家老宅”斜对面的一处“三进四合院”(打磨巷19号)。砖碹大门额匾“受天之祜hu”砖雕字样如故、设计奇特的“花照壁”依旧完整。后院的“楞木大门”额匾“植桂培兰”砖雕字样依稀可辩。只是仪门院破败不堪,小时候的同学段金河一家早已搬离这里。据说这是西街街长陈喜的一处老宅。记忆中,这所老宅后院正房,居住过西街村生产队长、种田老把式张疏仁一家。身大力博的张疏仁队长,性格和蔼领导有方,赶车运输、提耧下种,样样精通。阔大的院子里西边有石碾,东边“石磨”。石磨盘、石磨扇、铁磨掬、支磨板、木磨杆、碾轱辘、木碾杆、石碾盘一样不少。因此,这两户人家成为西街村民“推碾硙磨”的常去处。父母亲在街巷的人缘很好,当年带着我们兄弟三人,经常在这两家“转磨道”。主人家总是热情地把箩床、圃箩、笤帚、簸箕都准备好,让人很是感激。磨子笨了,父亲就请匡村石匠前来“杵磨”以表谢意。后来自己才逐渐明白,古人发明的石磨,巧妙利用上下磨扇研合面杵成的区域放射状“磨齿”,在重力的作用下,凭借“磨齿”磋磨粮食颗粒,实现面粉加工的道理。用“木磨杆”翘起“石磨扇”,支好“支磨板”仔细观察:固定使用的下磨扇,表面略呈隆起状,中心有结实的“磨木脐”。旋转使用的上磨扇,内表面略呈内敛状,“磨眼”处凿有渐次放大的“导引槽”,以利粮食颗粒均匀铺开。上磨扇外表面两端,各安装有一个“磨圪跩”。只要用力推动横在磨扇上的“木磨杆”,套在“木磨杆”和“磨圪跩”之间的两个“铁磨掬”,则带动上磨扇以“磨木脐”为中心旋转。粮食颗粒由“插匙chi”的磨眼进入,“导引槽”顺势铺开送入“磨齿”磋磨。被磨碎的粮食粉末,渐次由下磨扇四周均匀落入“磨盘”,等待“过箩过筛”。二十世纪70年代初,农村的粮食加工技术开始进入机械化。周家巷设立“西街大队电磨坊”,西街社员逐渐摆脱“人硙磨、手提水”的窘境。打磨巷25号“郭氏二进院四合院老宅”,位于原周家南三巷(附近有三眼阁)与打磨巷呈丁字的路口处,硬山顶大门坐南向北。进大门入悬山顶二门后院,院内正西庭三间,南北配房各五间,郭氏五弟兄在此院生活成长,各有所长。老三郭万田曾任西街大队支部书记多年,带领社员战天斗地“学大寨”,艰苦奋斗发展西街经济,赢得大家的赞誉。“郭氏大门二进四合院老宅”斜对面的“砖碹牌楼大门四合院”(打磨巷26号)院内有房屋几十间。据说明清时期,周会士在此办“镖局”,养镖骡、雇武艺高人,押送货物银两。起镖时,镖头摇旗喊镖,把镖旗插在头骡上,燃放爆竹登程。新中国成立后,此院曾设立地委机关接待处等。生产队长张疏仁住宅磨巷最西端的“国槐” 打磨巷最西端,一颗列入“古树保护名录”的国槐树,在古城的活化建设中更显苍劲挺拔,护佑周边和谐安祥。“国槐”东南“杨氏二进四合院”(打磨巷27号),硬山顶大门,座南向北,大门洞石条铺就,进院迎面影壁。院内正房5间,南马厩3间,东配房6间含水井1眼、西配房7间。该宅院大门斜对面的另一处“二进四合院老宅”(打磨巷18号),悬山顶大门,座北向南。前院西房三间、南房三间。拾阶而上,进后院仪门四合院,正庭三间(正中一间设“杨氏祠堂”),东西配房各五间,世代同堂。打磨巷改建的“杨氏北院”打磨巷改建的“葛承绪故居” “贡元”额匾巷内南北这两处老宅,同属杨氏“三义堂”兄弟业商共有,传承择业崇善、身正风清的儒商思想。“国槐”东北李德寿“悬山顶大门二进四合院”,院落进深18丈。入大门进前院,两侧各有东西配房。拾阶而上步入内院,正房五间两侧各有耳房,东西两边各有配房三间,李家世居和谐安康。“国槐”西南“葛承绪故居”悬山顶斗拱大门。院内始为五进四合院,依坡而建。清知州亲笔题写“贡元”门匾大门高悬,承载葛家的荣耀。葛承绪先生,笔名夜光。年忻州古城打磨巷出生,年忻县中学十七班读书,年翻译完成《世界简明史》,年改良戏曲剧本《西厢外史》,是又一位“贡院”走出的才子。“国槐”西北卢家巷(打磨北巷)5号四合院。六条明柱挺立悬山顶垂花门楼,“忠厚传家”木刻门匾高悬。檩柱斗拱象首耍头,葵花形木雕簪头。如今修缮保护修旧如旧,更显忠诚厚道的家风传承。“国槐”正西刘家巷,百余步台阶的高台上,历史建筑“三家店大门”,年列入忻州市政府公布保护目录。高台下,原有一典型清代民居,砖砌院门砖雕额匾“视履考祥”。完整的影壁墙中央,镶嵌砖雕土地神龛,“土地府”三字依然清晰。这里曾是西街牛还根老宅,无奈历史原貌无从可考。记忆中的忻州古城打磨巷“四合院”古色古香,宅院里的故事充满人文情感。活化保护历史遗存,留住街巷难忘的“乡愁”,满足游人寻古览胜的眼神。用心守护两颗“国槐”,见证改革开放时代,拥抱忻州古城活化胜景。正是:一条街巷两颗槐,老树新芽傲骨在。见证昔日烟云去,又迎今朝紫气来。打磨巷19号陈喜宅院 卢家巷“忠厚传家”宅院刘家巷历史建筑“三家店大门” 陈世琦,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年出生忻州城,忻中67届高中毕业,随父母返乡故里嘉禾村,有幸接触乡村文化。年参加教育工作,年忻州一中退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buzhenga.com/lbzjb/13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蓝鲸新名字赛德玛middot屈黑新
- 下一篇文章: 微观乐亭1月17日乐亭最新发生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