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陇南这个小镇很ldquo红r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进入甘肃,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记忆。8月16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以及我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来到哈达铺、岷县,继续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探访陇原长征印记。 《人民日报》↓↓↓ 报纸里面找到“家” ▲街上的邮政代办所。张文豪摄 甘肃省宕昌县小镇哈达铺,有一条长米左右的老街。年9月,中央红军在这里休整,并提出了“到陕北去”,漫漫长征,苦苦寻觅的落脚地就此敲定。 当时,刚刚拿下天险腊子口的红军将士们,到达哈达铺。尽管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但这支军队纪律严明、爱护百姓,赢得了当地群众支持。老百姓自发提供食宿、缝制军鞋,给红军提供物资支持。“哈达铺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翻雪山、过草地,吃饭一直是重要问题。在这里,红军实现了‘食得饱’的愿望。”宕昌县党史办主任高敦说。在“义和昌”药铺住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还迫切想找一些“精神食粮”。在离药铺不远的邮政代办所,红军寻获到《大公报》等报纸。从报纸中,毛泽东发现了关乎红军命运的重要信息——陕北还有红军和根据地!“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那里就是我们抗日的前进阵地。”在随即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这样说。“当时的哈达铺,是川甘交界有名的商贸重镇,各种商铺达多家。”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卯晓琴告诉记者,邮政代办所是当时商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窗口,“当时红军要北上,但究竟要到哪里落脚,还比较迷茫。这些报纸,为红军长征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家’”。80多年前,多名红军唱着当时创作的歌曲《到陕北去》,挥别哈达铺;如今,记者走在红军街上,红军鞋、红军馍、红军凉粉等随处可见,红色印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当年。(记者常钦张文豪)新华社↓↓↓ 哈达铺:长征“加油站”挥师到陕甘 ▲8月16日,在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展厅内,观众参观拍摄复原当年哈达铺苏维埃政府成立场面的雕塑。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8月16日,在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展厅内,观众参观展出的较早报道红军长征情况的报纸《救国时报》。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年9月,中央红军攻下天险腊子口后,来到甘肃省宕昌县一个富庶的小镇——哈达铺。在这里,中央红军得到难得的物资给养,并通过几份报纸,确定了到陕甘革命根据地落脚的重大战略决策。 哈达铺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汇处,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商号林立,贸易繁华。长期在荒山野岭跋涉的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有了养精蓄锐的机会和条件。一个在军队历史上独特又实在的口号,在哈达铺红军政治部里诞生并飞快传达:“大家要食得好”。▲8月16日,在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参观者观看反映哈达铺群众教红军做面食的蜡像。在哈达铺期间,不少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向当地群众学会了制作馒头、大饼等面食。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8月16日,游客在哈达铺镇红军街上的红军干部会议会址参观。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卯晓琴介绍,红一方面军战士大多来自南方,长征部队到达北方后,战士们饮食有诸多不适。然而在哈达铺,这一情况发生了转机。当地百姓热络地教战士们拿起擀面杖擀面、抬着笸箩筛面。“在老乡们的帮助下,战士们学着蒸馒头、烙大饼、擀面条。”卯晓琴说。于是红军中流传出“雪山草地苦刚完,哈达锅盔香又香”的感叹。“在哈达铺镇停留的这段时间,红军部队急需的大量物资和粮食得到了补充,战士们得以休整。因此,哈达铺被叫作长征路上的红色加油站。”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赵王林说。▲8月16日,一名身穿红军服的少年牵马走在哈达铺镇红军街上。当地群众经常为游客表演再现红军经过哈达铺场景的节目。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8月16日,游客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前参观。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当年红军初入哈达铺,侦察连从邮政代办所收集回《大公报》《中央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报纸。“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余万,编为赤卫队者二十余万,赤军者二万。”张闻天据此写了《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国民党气急败坏的“剿匪”新闻和报道,此刻成了中央和红军领导眼中天大的好消息!报纸上的消息说明陕甘不仅有红军、有游击队,更有一大块发展着的革命根据地。9月22日,在哈达铺下街村的关帝庙内召开了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长征跋山涉水,到底要走到哪里去?现在有答案了——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会场上顿时爆发一片欢腾。如今的哈达铺镇上有一条长约千米的老街,“红军”“长征”等字眼是这条街的高频词,红军锅盔、红军鞋、长征饭店等不时映入眼帘,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红军街”。▲8月16日,游客在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8月16日,在哈达铺镇红军街,一名女孩在整理出售的“红军饼子”。红军长征的历史在哈达铺镇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在哈达铺镇拍摄的红军门和红军街(7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沿着红军街走,北面是毛泽东的旧居义和昌。赵王林介绍,义和昌曾是当地有名的药铺。据说,毛泽东暂住的义和昌,夜晚总是灯盏长明。“为了红军‘何以为家’的问题,毛泽东夜夜苦思冥想,彻夜难眠。”赵王林说。向前在一个岔路口右拐,可见周恩来的旧居同善堂留存完整。同善堂斜对面,有一家畅氏诊所,诊所经营者畅家四代行医。除了医术高明,畅家和红军的一段渊源也让一家人在当地颇有名气。畅氏诊所的畅辉民介绍,年,在哈达铺行医大半辈子的太爷爷畅通已年近70,因医术高明闻名于十里八乡。红军在哈达铺时,周恩来肝病复发,身体虚弱,面黄肌瘦。红军便请畅通为周恩来看病。“太爷爷领着当时还是学徒的父亲,一个把脉、开药方,一个背药箱、抓药,一老一小给首长看病。”畅辉民说。▲6月18日,几名身穿红军服的小学生在哈达铺镇红军街上的邮政代办所旧址前。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8月16日拍摄的红军门和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在畅通的悉心调理下,周恩来的身体明显好转。畅辉民的父亲向他提起,周恩来和邓颖超曾亲自登门道谢。哈达铺是长征路上的加油站、转折点。哈达铺不仅为红军战士提供了丰富的物资、食粮,也通过报纸等“精神食粮”,让仍在黑暗中徘徊的长征队伍找到了光明的方向。(新华社记者王若辰、文静、梁军)当年,这个小镇倾其所有支援红军 ▲在哈达铺镇红军街,一名女孩在出售“红军饼子”。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斤粮食、斤食盐、双布鞋……这张名为《哈达铺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的表格,张贴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 哈达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西北部,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入川的战略要地和隘口。年至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到达哈达铺,得到了困顿至极后的物资兵源补充。“这张统计表显示,红军到达哈达铺时,不足1万人的小镇倾其所有支援红军。中央红军每位战士都有了一双鞋穿,走完自己的长征之路。”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卯晓琴对参观者说。“纪律好得很,再没有比红军更好的队伍了!”一提起红军,88岁的榜罗镇文峰村村民李炳生赞扬说。他说,由于国民党的污蔑宣传,红军到的时候很多人都躲到邻村或者山里去了。他的父亲当时经营着一家饭铺,店中锅灶器皿齐全,红军决定在此生火做饭。“我当时还小,在一旁玩耍,红军把他们的馍馍拿给我吃。饭做好后,不仅所有东西都一样不少地还给我们,而且每一件东西都被放回原处。”李炳生说。杨定华在《从甘肃到陕西》中慨叹:红军这样注意纪律问题,由此可知老百姓同红军关系好的原因所在。当年的哈达铺是一个汉族、回族杂居的地方。为此,,红军专门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除了“”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不得擅入清真寺”等,守则还规定“同意后,方能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否则应露宿”。“红军进入单家集的时候已是晚上,却没有打扰任何人。第二天早上,老百姓打开大门,看到战士们在露天休息睡觉,都被感动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单家集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说。卯晓琴说,当年居住在哈达铺老街的人们在初见红军时也经历了同样的感动。他们看到路两边房檐下黑压压的都是人,他们个个骨瘦体弱、衣服破烂,但没有一个人闯入老百姓家里,更不会去抢百姓的东西。一些胆大的人把自家的水和食物拿给他们,却被拒绝,因为红军有着严格的军纪。“钢二两一两钢,红军来到卅里铺上,先给农民把粮分上”。洮岷“花儿”是流传在现今甘肃岷县和临潭县一带的古老民间歌谣。传唱红军长征故事的“花儿”至今在当地大量留存。“那时候,红军在墙上写了很多标语。”家住榜罗镇庙滩村90岁的老人闫玉祥回忆,其中,“打土豪分田地!”“取消国民党的苛捐杂税!”等标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认为,在共产党的经济改革措施中,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显然有这四项: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因此,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难怪有千千万万的人起来欢迎它,把它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斯诺写道。新华社兰州8月18日电(记者梁军、王作葵、王若辰)央视新闻↓↓↓ 《哈达铺:长征中的加油站》 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攻克了天险腊子口之后,翻越岷山山脉的铁尺梁达拉山,来到了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哈达铺镇,进行短时的休整。正是在哈达铺,长征当中人困马乏的红军,不仅得到了物资的补给,壮大的队伍,尤为重要的是,还从这里得知了陕北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大讯息。我们央视记者魏然,此时此刻就在哈达铺,魏然你好,带我们去寻访哈达铺的长征故事。 ▲《哈达铺:长征中的加油站》▲《哈达铺:重要决策地革命加油站》光明日报↓↓↓ 从这里,历史翻开崭新一页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广场上的雕塑。本报记者章文摄/光明图 一份报纸,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长征途中,当红军侦察人员从哈达铺这个甘南小镇里截获了国民党的一批报纸时,或许不曾想到,长征、红军乃至中国革命的方向就此确立。红军长征队伍自此走向陕北、走向胜利。 记者到达哈达铺时,天空湛蓝,阳光和煦地照在身上,满目青葱,流水潺潺。80多年前,这个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小镇,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年9月,刚攻破腊子口、翻越岷山的红一方面军一路向北来到哈达铺附近,信息闭塞的他们并不知道已近一年的长征,到底何时才能结束,哪里才能够落下脚。“如何了解信息?只能靠报纸。”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卯晓琴为记者还原了当年的经过——那时毛泽东让连长和指导员去弄点“精神食粮”来。乔装打扮成国民党军官的他们,恰巧在哈达铺邮政所前截获了国民党驻岷县鲁大昌部队运送物资的马队。在随行的驮子里,他们发现了一批近期的报纸。指导员很快意识到这报纸是宝贝,便立刻送到了毛泽东手中。步入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旧址,这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瓦房,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正是从这里获得的一份《大公报》中,毛泽东、张闻天等得知在陕北有一块革命根据地,那里有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有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的宝贵消息,由此,毛泽东立刻作出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这些消息,对中央红军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露。党中央决定在民风淳朴、物资充沛的哈达铺好好休整一番。哈达铺自古就是甘肃、四川交界的商贸重镇,当时仅各种商号就有多家,当地百姓以最大的热情接纳了中央红军——包括支援2万斤食盐、20万斤粮食、斤食用油、匹骡马、15万斤柴草、5万斤豆类、双布鞋等。红军战士吃饱了穿暖了,每个战士相互见面还会打趣说“同志,过年好啊”。“红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很好,我们镇上的人都把红军当作自己的家人,很多人都追随红军去干革命,包括我的祖父。”今年58岁的宕昌县政协副主席柳春才是烈士后代,他的祖父柳英本是镇上的私塾先生,被红军的爱国为民精神所打动,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成为游击队的一名秘书,牺牲时年仅29岁。“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那种持之以恒、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和传承。”柳春才说。“到陕北去,彻底调整了俄界会议确定的‘到中苏边界去’的决定,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落脚点。”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赵王林说,按照俄界会议的决定,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在这里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整编以后,部队更精干了,战斗力更强了。年9月22日,在哈达铺关帝庙前的操场上,毛泽东兴奋地对将士们说:“同志们,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在场的全体指战员群情振奋,他们高呼着:“拥护中央决定!到陕北去!向着胜利前进!前进!”深受触动的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彭加伦立刻连夜创作了一曲《到陕北去》传唱全军。年9月23日,经过休整后焕然一新的部队唱着慷慨激昂的《到陕北去》踏上征程,一路唱到陕北,一路唱到胜利。“一张报纸定乾坤,一个故事说到今……两万五长途跋涉,落脚地由此选定。”走在当年红军曾驻扎过的“红军长征一条街”上,当地流传的民谣声声入耳。当年,就是从这里,历史翻开崭新一页。(记者章文王瑟方曲韵)经济日报↓↓↓ 长征“加油站”一路赞扬辞 从甘肃兰州乘坐到陇南的“复兴号”列车南行,会经过一个整洁的小站——哈达铺。哈达铺是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人口最多的一个镇。小镇四周的山丘满目青翠,透露出西北特有的生机。 在长征史上,这个小镇因为几张报纸而显得格外重要。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是一座里外间的房屋,现在保留原样,已成文物保护单位。年9月,毛泽东请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帮他“找点精神食粮”,梁兴初就在这里找到了一沓报纸,有《大公报》《晋阳日报》等。正是从这些报纸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得知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中央红军初步决定“到陕北去”。聂荣臻元帅回忆说:“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讯。”红军到哈达铺时,才走出草地不到一个月。很多战士在哈达铺吃上了饱饭,还洗了澡、理了发,这让他们很是难忘。老红军王定烈的《赠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诗中,头两句就是“雪山草地苦刚完,哈达锅盔香中甜”。王政柱少将写道:“到了甘南哈达铺,肚里始见粮和油。”杨成武将军在《忆长征》一书中说,“哈达铺休整是红军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办公室主任赵王林说,当年敌人造谣说红军“杀人拉壮丁”,人们便躲到了山里。但是,红军进入哈达铺之后,以严明的军纪和爱民的行动赢得群众拥护。年9月18日,红军一封简短的作战电报写道:“3个半月来,脱离群众的痛苦现在改变了。”从江西出发再走长征路,记者一路读到许多有关长征的诗句,但在哈达铺“红军门”看到的一首诗别具一格,耐人寻味:仓皇无计欲何之,正是闻风落胆时。只道伤残同列寇,那知仁义胜王师。人言戮掠皆虚语,自悔潜逃反失资。瞥眼雷霆惊震后,听来一路赞扬辞。赵王林介绍说,该诗作者张炯奎是一位当地的清末秀才,但生性耿直,行医为生,不与官府往来。他在红军到来之前就躲起来了,但耳闻目睹红军的作为,感慨万分,才留下这首诗。这首诗写了不知道逃往哪里的“仓皇”,写了“闻风落胆”的惊恐,也写了逃亡丢失财物的“悔”,更写出了对红军的称赞。张炯奎不仅在诗前写下引言:“一至岷地,军令甚严,一切奸淫掳掠等情,查禁尤切,凡遇贫寒之家,体恤周至。”而且在页眉留下批语:“自古大军虽云严明,比之红军不及万分,一路赞扬,非谀语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永刚李琛奇张倩)中国青年报↓↓↓ 甘肃哈达铺:红军最好的“加油站” 甘肃哈达铺是红军的“福地”。 到达哈达铺的前一年中,红军经历的是九死一生。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红军从年开始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以及腊子口激战后的长征队伍,到达哈达铺时已是人疲马乏到了极点。 哈达铺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次最好的喘息、修整的机会。 走进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一面墙上写着的“大家要食得好”6个大字。纪念馆馆长路晨霞说,当年这句口号喊出之后,每个战士的心都迅速激荡起来。 哈达铺有这样的条件吸引红军将士们。哈达铺历史上就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商贸集镇和军事要地,也是西北地区有名的古镇落,因为盛产药材,哈达铺当年的街道两旁就有不少来自上海、北京等全国各地的药材铺子分号。 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的解说员张馨文说,当时的哈达铺物价便宜,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只要5块大洋,一块大洋可买5只鸡,一毛钱能买10个鸡蛋。所以,红军给每人发的一块大洋已经能够很好地改善伙食了。对于长征途中的红军来说,“吃得饱”即是“吃得好”,许多还在长身体的红军小战士、处在哺乳期的红军女战士,终于在哈达铺吃上了一顿饱饭。著名红军将领杨得志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述哈达铺的繁华以及对红军将士的重要意义。杨得志在回忆录中写道,整个镇子只有一条街,人口比较密集,绝大部分是回族和汉族。这条一里多长的小街,两侧大都是青瓦房,街心有一座古老的戏楼,街上还有一座小关帝庙,这些都引起了战士们极大的兴趣,街两旁小店铺几乎一家挨着一家。因为有陕西、河南来的“客户”,货物比较齐全。好久见不到的白纸、麻纸,僧帽牌蜡烛,毛蓝布、青洋布,甚至绸缎、锣鼓家什都有。在杨得志的回忆录中,哈达铺成了红军将士的福地,回忆录写道,黎林同志从街上买回了白纸,还从一个“跑邮政的”人那里搞来了几张不知哪年哪月的破报纸,高兴得如获至宝。谢象晃同志不仅买了蜡烛,还买了好些各种颜色的布。问他买布做什么用,他只是笑,却答不上来。那神情好像是说,能买到东西就够高兴的了,还没考虑干什么用呢!吸烟的同志买到了烟,更是高兴,因为进入雪山、草地后他们就“断粮”了。这里的香烟品种比较多,什么“单刀”“双刀”“白飞机”等等,最受欢迎的是“哈德门”。“因为这种烟不仅好吸,而且每个盒子里都装有一张关公,或者张飞、刘备、周仓等历史人物画片。由于这个玩意儿,连一些不吸烟的战士也都纷纷将它买回来。他们将烟送人,抽出画片互相传看。”红军在哈达铺“狂欢”的细节成为很多将领回忆录中的精彩片段。杨成武将军则把哈达铺比作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资料记载,哈达铺在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为:食盐斤,粮食斤,食用油斤,骡马匹,柴草00斤,担架条(副),中草药剂,猪羊鸡头(只),蔬菜斤,豆类0斤,布鞋双。此后的年,哈达铺又为后续红军提供大笔的物资补给。在哈达铺,除了物质补充、改善生活,最重要的是精神粮食——中央红军从报纸上获得了陕北红军的消息。解说员张馨文介绍,哈达铺的邮政代办所有不少报纸,其中登载着徐海东率领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还有陕北革命根据地“匪区”略图。红军长征走了二万多里,消息闭塞,大家一看到陕甘宁有那么大的根据地,都十分高兴,就在这条消息上画上了红杠杠。“哈达铺给了红军这么多的资源,老百姓也非常认可红军,此后的北上抗日又有谁能挡得住呢?”回想70多年前的情景,张馨文感慨万千。(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任明超马富春李隽辉母建鑫)每日甘肃网↓↓↓ 走进长征的“加油站” 8月16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走进哈达铺和岷县。两地方山水相连,在红军长征途中都发挥了“加油站”作用—— 年9月,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哈达铺时,正处在艰难时刻。当时的哈达铺是川甘交界的商贸重镇,又恰逢粮食、药材丰收,红军在这里及时得到了粮食、药品和相当数量的兵源补充,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哈达铺被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约一年后,类似的情况在岷县发生。年8月,红军二、四方面军四万多人走出川北草地抵达岷县时,处境十分艰难。岷县百姓热爱红军,为红军捐粮多万斤、捐赠大批军需物资。红军在当地集中休整达57天,体力得到极大恢复,并得到超过兵源的补充,为继续北上打下基础。属于红军的长征早已远去,属于我们的长征正在进行。“再走长征路,给我们的教育是很深刻的。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怎么样做得更好?一定要走到群众身边,让群众认识到我们不仅要采访他们,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是不是真心要了解他们,是不是要帮他们做事。能做到这些,他们肯定也愿意亲近我们。”走在长征路上,光明日报社甘肃记者站站长宋喜群立足自身工作对照今昔,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一代人有属于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要牢记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做好每一次的采访。”作为一名青年记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冰不禁发出感慨。历史照进了现实,精神指引着未来。长征,这个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的“加油站”,还将继续激励更多人勇往直前,昂首走在新路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最后,白癜风专家有哪些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qingguo.com/lbzzc/12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秋忆江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